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網路媒體走轉改】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啟示:改革靠集體 創新在路上

小崗村牌樓

國際線上報導:嶄新的改革大道、規劃整齊的遊客集散中心、標準的連片農田、全新的白牆黛瓦徽派建築……映入記者眼簾的是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的新風貌。

在改革開放40年之際, 記者來到我國農村改革的發源地, 聽當年訂立“大包乾”契約的農戶講敢為人先的故事, 感受小崗村這些年的發展變化, 探尋這裡勇於創新的時代精神。

提起小崗村, 人人都知道“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壯舉, 這是源於1978年小崗村18戶農民以“托孤”的方式按下紅手印, 訂立“包產到戶”的契約。 現如今的小崗, 由40年前的20戶人家發展成擁有23個生產隊、1060多戶, 面積達2.25萬畝, 耕地占1.45萬畝。

當年按紅手印的嚴金昌老人欣喜地講述小崗村新變化(左)

“大包乾” 的農民現在辦起了農家樂

嚴金昌老人是當年按紅手印的其中一位。 提起40年來的變化, 老人滿是欣喜。 他說:“當年是為了填飽肚子, 沒有辦法。 如今的小崗村從茅草屋變成了家家住樓房;以前腳下都是泥巴路, 現在是柏油路。 現在人們的生活好了, 精神面貌也跟著提升了。 ”

2008年, 時任小崗村黨支部書記的沈浩建議嚴金昌開個農家樂。 嚴金昌有些想不通“開農家樂, 賣給誰吃呀,

我只會種地不會做生意。 ”沈浩書記直言, 不會就要去學習。 現如今, 隨著土地的流轉, 小崗村旅遊業也不斷發展, 遊客數量越來越多。 嚴金昌笑著說:“農家樂生意還不錯”。

政府調整政策、農民創業創新共同促進小崗新發展

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李錦柱接受記者採訪

發展現代農業、開發鄉村旅遊、推進土地流轉, 是小崗村的現狀, 也是在新時期探索出的一條發展之路。 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李錦柱介紹說:“目前全村一二產業各占百分之四十多, 第三產業只占百分之十幾的份額。 未來會向著一二三產業融合的方向發展。 ”

近年來, 安徽省著力打造科技創新高地, 小崗村也不甘示弱, 與安徽科技學院、安徽農業學院、安徽農墾總公司進行合作發展農業。 農業作為農村發展的根基。 李錦柱表示:“要注入科技的力量, 做優做強。 小崗離了農業就沒有魂, 必須大力發展現代農業。 ”

另外, 小崗村注重基礎設施建設, 推行PPP模式, 積極引入社會資本。 2016年與福建盼盼集團簽約, 建設農副產品深加工園,

項目投資總額達10.6億元, 預計今年10月, 第一批產品將下線。 未來, 小崗村還將重點建設幹部培訓學院、實用人才培訓基地, 大力發展鄉村旅遊, 用旅遊業來促進小崗的一二產業發展。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大量農村勞動力選擇進入城市打工, 導致大量農村土地無人耕種, 這也是小崗人面臨的現實問題。 種糧大戶程夕兵起初只是幫親朋友鄰代種家中閒置的土地, 後來他從中看到了機會, 搞起了土地流轉。

程夕兵說:“當時家裡人都不同意, 覺得風險太大。 ”但敢為人先的他堅持自己的選擇, 逐年擴大規模, 目前已流轉的土地面積達四、五百畝, 這樣就能保證大型農業機械化設備開工運作。 他流轉的土地不僅實現了耕種收機械化, 更是建起了糧食烘乾中心。

40年前,“包產到戶”的成功裡有農民的創舉,更有黨和政府對農民首創精神的尊重和支持。40年後,小崗村依然需要依據實情探索新的發展模式。

更是建起了糧食烘乾中心。

40年前,“包產到戶”的成功裡有農民的創舉,更有黨和政府對農民首創精神的尊重和支持。40年後,小崗村依然需要依據實情探索新的發展模式。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