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中醫思維原創 中醫告訴你如何治療便秘、鼻炎、口腔潰瘍

便秘、鼻炎、口腔潰瘍, 都是小毛病, 但是容易反復發作, 去醫院治療有時很難堅持;但不治療, 小毛病也會帶來困擾, 遷延日久發展為慢性病甚至引發其他疾病, 更加麻煩。 因此給朋友們介紹中醫的敷臍療法, 簡單便捷, 掌握要領後在家即可治療, 效果也不錯。

歷史悠久的敷臍療法

敷臍療法, 是將藥物研磨碾碎制成藥糊或丸藥不同的劑型, 再貼敷於臍部的治療方法。 敷臍療法歷史悠久。 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 是目前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類著作, 書中即記載包括肚臍填藥等多種外治法。 到了晉代, 醫家葛洪記載以“鹽內臍中”, 治療“煩悶湊滿者”。 唐宋金元時期, 敷臍療法的治療範圍不斷擴大。 如唐代孫思邀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著作中, 都收載了不少敷臍療法的獨特應用, 特別是對霍亂、暴泄的臨床應用, 如“瀉泄暴利, 大蒜搗貼兩足心,

亦可貼臍中”(《千金要方》), “治霍亂吐瀉, …以急救暖臍散填臍”(《千金翼方》)。 至明清時代, 敷臍療法逐漸走向了成熟, 達到較高的水準, 其中代表人物是清代醫家吳師機(字尚先), 其著作《理瀹駢文》被譽為“外治之宗”, 所記載的敷臍方藥達三百首之多, 對敷臍療法的發展及應用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其指出“中焦之病, 以藥切粗末炒香, 布包敷臍為第一捷法”。

敷臍療法的中醫機理與運用

敷臍療法的作用機理, 包括藥物和治療部位兩方面。 敷臍藥物類型不同, 治療機理各異, 但其作用部位都在肚臍, 中醫將其歸為“神闕穴”, 認為此處是人身元陰元陽之源, 是生命能源所在地。 如《針灸甲乙經》曰:“臍中, 神闕也, 為先天之結蒂, 後天之氣舍”。

“神闕穴”在中醫經絡學說歸於任脈, 主一身之裡, 是經脈要穴, 且與督脈、沖脈相通。 《難經》認為臍是“十二經脈之根”。 故敷臍施治雖在局部, 但可通過經絡循行, 通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 起到調節全身機能的作用。

目前藥物敷臍療法適應症相當廣泛, 主要包括脾胃病(嘔吐反胃、腹脹腹痛、泄瀉痢疾等),

因寒凝氣滯所致腹痛、痛經等婦科病及男子陽痿、早洩等, 水腫、小便困難等水液疏泄不利等病, 自汗、盜汗、滑精、夢遺、久泄、遺尿等腎精不固病症, 以及用於強身健體、保健養生。 相對于中醫內服法, 敷臍療法不經過口服, 對於口服藥物困難的患者也可方便地給予治療;相對于口服藥物更加安全, 避免肝腎損害, 尤其適用于兒童。

敷臍療法簡便易學

現介紹針對便秘、過敏性鼻炎、口腔潰瘍的敷臍簡便驗方, 可供自學使用。 需要注意, 以下方法需要在專業醫生明確診斷、排除其他原發病基礎上使用。

便秘

用生大黃粉3g, 50- 60度白酒調成糊狀, 敷於臍部, 外用敷料膠布(膠布過敏者用繃帶)固定。

每天局部用50- 60度白酒約5毫升加濕1次, 3天換藥1次, 5次為一個療程。

過敏性鼻炎

將烏梅、白芥子、細辛、辛荑、補骨脂、肉桂各等份研末, 取適量的鮮姜汁調製成餅狀貼敷於神閥穴, 餅之大小視患者肚臍大小而定, 以覆蓋整個肚臍為度, 然後用膠布固定, 24小時取下, 每3天貼1次,1個月為1個療程,間隔1個月再行第2個療程,連治3個療程。

口腔潰瘍

將細辛搗成細面,稱取5克,用陳醋調成糊狀(無陳醋可用一般醋代替)貼敷肚臍,用紗布包紮,24小時換一次。輕者1~3次即可痊癒,重者3~10次可痊癒。

是不是很簡單很容易操作呢,有相關疾病困擾的朋友可以在醫生指導下嘗試一下。

這一期的中醫知識是不是非常簡單易懂,想學更多中醫知識成就中醫執業夢想,關注金華佗,跟三甲醫院名醫學中醫,搜索添加課程顧問微信號【jinhuatuoc】開啟中醫師的傳承之路。

每3天貼1次,1個月為1個療程,間隔1個月再行第2個療程,連治3個療程。

口腔潰瘍

將細辛搗成細面,稱取5克,用陳醋調成糊狀(無陳醋可用一般醋代替)貼敷肚臍,用紗布包紮,24小時換一次。輕者1~3次即可痊癒,重者3~10次可痊癒。

是不是很簡單很容易操作呢,有相關疾病困擾的朋友可以在醫生指導下嘗試一下。

這一期的中醫知識是不是非常簡單易懂,想學更多中醫知識成就中醫執業夢想,關注金華佗,跟三甲醫院名醫學中醫,搜索添加課程顧問微信號【jinhuatuoc】開啟中醫師的傳承之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