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愛如生命,他們“不幸”做了藝術家的伴侶

1 榮榮映裡

聽說三影堂很多年了, 由於各種原因一直沒去成。 這個月初, 沖著劉燁太太法國攝影師安娜伊思的展覽——溫度, 我終於在一個天高雲淡的大風天, 驅車數十公里來到了草場地。

安娜的影像記錄了一批北漂藝術家和“地下音樂人”在2001-2004年的生存狀態:他們在堆疊著雜物的四合院裡排練;到三裡屯酒吧街演出, 背後的房子被砸開牆上寫著“拆”字;光著膀子蹲在天通苑的馬路牙子上抽煙、打牌;其中有些人如今已為大眾熟知, 比如民謠歌手周雲蓬, 萬曉利, 謝天笑, 作家尹麗川, 導演賈樟柯等。

而另一些人的名字,

則隨著時代被沖淡和遺忘, 只在安娜的影像中留下一個身影, 肆意放浪。

使得影像公之於眾的, 是策展人榮榮和攝影機構三影堂。 他們為安娜提供了專業的暗房沖洗, 讓靜置十餘年的膠片得以放大, 以黑白銀鹽照片的形式呈現於大眾面前。 在“膠片已死, 數字為王”的速食年代, 還存在有獨立機構為攝影家們提供從沖印、策展到畫廊展示的專業服務, 讓我對三影堂所蘊含的力量深感敬佩。

深入瞭解才知道, 促使這個當前中國最具影響力的當代攝影機構生根發芽的, 竟是一段唯美浪漫的愛情。

1992年, 24歲的福建漳州青年盧志榮花了鉅資買了人生的第一台相機美能達, 開始了北漂。 他改名榮榮, 成為一名獨立攝影師,

雖窮困、漂泊, 卻執著追求自己的藝術。

與他的現實處境一樣, 他的作品大都表達孤獨、彷徨、缺失。

1997年, 同樣24歲的日本姑娘映裡辭去了朝日新聞出版社攝影師的工作, 開始了獨立創作。 她獨立果敢, 認為人生只有她和攝影, 不容許第三者存在。

兩年後的1999年, 在東京的國際藝術節群展上, 榮榮與映裡相遇。 映裡看到了榮榮在北京廢墟上拍攝的作品《婚紗》, 榮榮看到了映裡的《1999東京》, 他們相互被彼此的作品擊中:傳達著同樣的無助、傷感和迷惘, 連人物的表現手法也極為相似。

榮榮不會日語, 映裡也不會中文, 攝影成了二人溝通的橋樑。 他們共同旅行、創作, 從長城到莫高窟, 從伊豆到富士山, 將身體赤裸在大自然中, 擁抱、跳躍、奔跑,

在鏡頭前留下親密的影像。

榮榮映裡作品

此後, 他們的生命結為一體, 作品署名不再分你我, 而是共同的“榮榮映裡”。

2001年, 映裡主動提出結婚。 榮榮又喜又懼, 那時的他除了一台價值幾萬的照相機外, 身無分文。 他想賣了相機給映裡買戒指, 映裡強烈反對, 而是在地攤上挑了個10塊錢的“戒指”讓他給自己戴上。

登記之後, 映裡把新婚丈夫領回了家, 告訴家人:“我已經和他結婚了。 ”

在這個相對保守的日本家庭中, 大女兒待字閨中, 小女兒和一個只見過三次面的外國男人結婚, 而且還是個居無定所的清貧藝術家, 丈母娘兩眼一閉嚎啕大哭, 讓初次見面的榮榮不知所措。

婚後映裡隨榮榮搬到北京, 兩人攢錢買了共同的相機,

在六裡屯過著“沒有錢, 天天拍照片, 拍完立刻洗出來”的生活。 後來六裡屯遭拆遷, 他們身穿黑色外套, 手持百合花拍攝了一組《六裡屯》, 震驚了攝影界, 並得到著名日本攝影家荒木經惟的由衷讚賞。

他們的結合, 使得彼此的創作告別了孤獨和黑暗, 靜謐、和諧, 擁抱生命和自然, 成為他們新的創作主題。

2007年, 榮榮映裡在北京草場地獨資創辦“三影堂”。 榮榮在10餘年的經營中, 常常要面對“活下去”這個命題——三影堂運營所用的一分一毫, 全部來自這對夫妻自己作品的收入, 完全沒有其他管道的資金介入, 其中的運營難度可想而知。

榮榮和映裡靠藝術相愛, 又通過愛深化了藝術。

毫無疑問, 三影堂必將是載入中國攝影史的一抹濃墨,

是“榮榮映裡”這個合體的存在, 讓中國當代攝影藝術得以散葉開花, 而他們也通過三影堂的運營, 更加堅定了愛、藝術和生命。

2 大馬和筱萍

幾年前, 我在一次展覽中, 因為同樣喜歡一組裝置藝術和大馬結成了朋友。 大馬不姓馬, 姓Matisse馬蒂斯, 是在德國攝影界Top10的攝影家。 大馬來中國十幾年, 遊歷過很多城市, 能說些許中文。

展覽過後, 大馬邀我去他家吃飯:“我老婆做飯很好吃”。

我們一進家門, 就看見一女子和一小孩四肢著地在客廳裡爬動, 不時發出“老虎”叫或“狗”叫, 玩得盡興忘情, 完全不知道家裡來了人。 大馬見狀沒有叫住他們, 而是把鞋一脫, 悄悄走了過去, 在地板上加入了嬉鬧。

過了會兒, 大馬從背後抱住女子, 輕吻她的臉頰讓她轉身, 這才向她介紹我,家裡的新客人。這位女子是大馬的太太筱萍姐,大馬是真“大”,身材又高又壯,筱萍姐是真“小”:1米5幾的身高,皮膚黝黑發亮,身材不胖很結實,一頭黑髮長長及腰,有點像高更畫筆下的塔希提少女。

“噢!陽陽你好啊,來吃飯,來吃飯呀!”

初次見筱萍姐,她就一點兒不生分,也不客套。做飯間歇,她冷不丁就把家事全說了出來,讓我有點發怵。

“我當時剛離婚嘛,心情特別不好,就到酒吧喝啤酒,大馬也去喝,我們就好上了。我不是喜歡他有錢,我們是真愛……有時我們吵架,我就說,你比我大那麼多,老了還要拜託我照顧你的,你最好乖一點,要不老了就慘啦哼……”

筱萍姐老家是浙江的一個山區,嗓門大,講普通話口音濃,比如會把“北京”說成“百京”,“生日”說成“生而”。她初中沒畢業,15歲就跟著姐姐到廣州做服裝批發。從個性到文化背景,都與大馬有著巨大的反差。

大馬作品1

大馬的專業是數學,但喜歡哲學和攝影,所以一直在做視覺藝術,從沒做過固定的工作。從歐洲到南美洲、大洋洲,他的工作就是滿世界跑,拍攝創作,辦展覽,賣作品。

平常不出去時,他就看書,彈琴。他家的鋼琴永遠開著琴蓋,琴架上放著兩本巴赫平均律,譜子已經被翻得起皺,扉頁還有他兒子的塗鴉。他說這兩本平均律是他小時候學琴用的,一直帶在身邊到現在。

有一年大馬過生日,吃完蛋糕筱萍姐去廚房忙活,我們幾個朋友接著在餐桌上喝酒。大馬的指尖一直沿著紅酒杯邊緣打轉,用英語和我們說,他一輩子起起落落,快樂的時候很少,年輕時有幾次都快活不下去了,作品沒賣出去,每個月都在為房租發愁,女朋友也跑了,說著神情越發惆悵。

我說,直到遇見筱萍,你的生命改變了。他眼睛看向我,點了點頭。筱萍就像一道霹靂,電光火石間擊中了他陰鬱深沉的生命底色。

大馬做的是概念攝影,思維經常沉浸在複雜抽象之中,對客觀世界的感知略顯遲緩,而筱萍姐眼明手快,思想、語言都淺顯直接,有時恰恰能四兩撥千斤,激發出截然不同的靈感和生命力。

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欣賞到這種反差帶來的魅力。朋友中有不少人曾私下笑話大馬,怎麼找了個農村女的,跟他的社交圈格格不入。為此大馬苦悶過,我說中國有句話叫“相愛容易相處難”。

大馬作品2

大馬笑了,說他們國家的諺語中倒有解開婚姻困境的鑰匙:“愛情持久的秘密,就是兩個人對彼此缺點相互打趣。”

筱萍以前做生意做慣了,總喜歡佔便宜,和大馬在一起後這個習慣還是改不掉。比如去高級餐廳吃自助,吃完還不忘順幾個蘋果帶回去;同行的人看著不免尷尬。每逢這種情況,大馬就會摸摸筱萍的頭,向同座的其他人笑著解圍:“我老婆很喜歡免費的東西。老婆喜歡,我就喜歡。”

筱萍善於捕捉一切資訊,喜歡給大馬積極張羅。但大馬是視覺藝術家,不是那種到處接活的商業攝影師,筱萍的做法有時會起到反作用。大馬有自己一套專業的運營規則,雖然在中國尚未成熟的藝術市場裡並不適應。

為此他們沒少吵架,後來大馬和筱萍商定好,只一起生活,不一起工作。說起這一點,他就這樣向我們形容:“我老婆在工作時就像個老闆,總是要我這樣要我那樣……”聽得我們會心一笑。

我很佩服大馬,能以睿智的幽默和富有想像力的浪漫化解婚姻生活中的種種小疙瘩。

後來細想,大馬是把生活也當成了藝術——這其中蘊含的幽默和想像力,正是藝術創作的核心。因為對於一個真正的藝術家而言,生活和藝術是不分的。

3 林沐的愛情

還有一位旅居法國十多年的攝影藝術家朋友林沐。

他今年50出頭,未婚,有一個兒子,前女友生的,分手後才發現懷孕。在孩子出生之前,他就和女方(我一直為稱呼感到尷尬,他則很自然地稱她“孩子的媽”)簽訂協定:若女方願意生,孩子可以由他撫養,女方也可以來接孩子過去生活。但是絕不會因為孩子和她結婚,因為他已經不愛這個女人了。

唯愛至上,不接受任何道德倫理的綁架,絕對的自由意志——想必這和他多年接受法蘭西精神的薰陶有關。

但是在中國,要做到這一點其實很難。生育孩子不但牽涉到男女二人,還會涉及到雙方的家庭。為了減少一些阻礙,林沐把孩子的媽安排到了美國待孕生產。

林沐作品

起初協定順利進行,但孩子生下來後,女方就反悔了,不想把孩子給他,還要求結婚。林沐堅決拒絕,於是女方開出了高額的撫養費讓他承擔。在收入不穩定的那段時間,林沐甚至把城裡的房子賣了給孩子寄撫養費過去,就是不願和女方結婚。我和他聊過,這樣的堅持很可能是遙遙無期。

畢竟孩子還小,以後的花費還很多。而且等孩子大了,如何向孩子解釋?

記得那天天色已黑,我們開車行駛在北五環的一條新修的柏油路上,兩旁栽滿了白樺樹。林沐聽我問完這話,打開了車的遠光燈,兩旁筆挺的白樺樹被照得高亮。

他一路朝西勻速行駛,沒有轉頭看我,而是繼續注視前方:“我已經做好了做父親的準備,但我並沒有做好做丈夫的準備。更何況是和一個已經沒有愛情的女人。如果連自己的生活都無法直面,談何做藝術?一個藝術家如何做不到真實和真誠,那你和群眾又有什麼區別?”

林沐的話讓人聽著瘋狂,價值觀的選擇也無法讓大多數人贊同,但對於一個藝術家而言,真誠即真理。為了踐行真誠,他必須付出更多的代價。

但他不後悔,起碼到現在都是。

少女情懷總是詩。

姑娘們嚮往異國羅曼蒂克,也嚮往文藝氣息濃烈的配偶。藝術家的愛情,比普通人的愛情更加赤誠熱烈,於他們而言,愛情如同生命一樣,必須自由,不容妥協。

藝術家的婚姻,比普通人的婚姻更具戲劇性和挑戰性,於他們而言,婚姻是生活,也是藝術,而藝術的原動力在於探索自我,探尋未知。

蒹葭蒼蒼,道阻且長。如果哪天你幸或不幸,成為了藝術家的伴侶,請做好充分的準備,無論生活或順或逆,註定是一段不平凡的旅程。

備註:故事1中的榮榮和映裡為真實姓名,故事2、3中的人物均為化名。以上圖片全部來自藝術家本人作品。

圖片來自《至愛梵古》劇照

-END-

作者介紹:

綠籮姑娘,音樂從業者,自由撰稿人,現居北京。

About us

真誠講述世間每個平凡人的職業和人生故事

帶你遇見“一千零一種人生”

我們是有故事的人|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官方故事平臺

這才向她介紹我,家裡的新客人。這位女子是大馬的太太筱萍姐,大馬是真“大”,身材又高又壯,筱萍姐是真“小”:1米5幾的身高,皮膚黝黑發亮,身材不胖很結實,一頭黑髮長長及腰,有點像高更畫筆下的塔希提少女。

“噢!陽陽你好啊,來吃飯,來吃飯呀!”

初次見筱萍姐,她就一點兒不生分,也不客套。做飯間歇,她冷不丁就把家事全說了出來,讓我有點發怵。

“我當時剛離婚嘛,心情特別不好,就到酒吧喝啤酒,大馬也去喝,我們就好上了。我不是喜歡他有錢,我們是真愛……有時我們吵架,我就說,你比我大那麼多,老了還要拜託我照顧你的,你最好乖一點,要不老了就慘啦哼……”

筱萍姐老家是浙江的一個山區,嗓門大,講普通話口音濃,比如會把“北京”說成“百京”,“生日”說成“生而”。她初中沒畢業,15歲就跟著姐姐到廣州做服裝批發。從個性到文化背景,都與大馬有著巨大的反差。

大馬作品1

大馬的專業是數學,但喜歡哲學和攝影,所以一直在做視覺藝術,從沒做過固定的工作。從歐洲到南美洲、大洋洲,他的工作就是滿世界跑,拍攝創作,辦展覽,賣作品。

平常不出去時,他就看書,彈琴。他家的鋼琴永遠開著琴蓋,琴架上放著兩本巴赫平均律,譜子已經被翻得起皺,扉頁還有他兒子的塗鴉。他說這兩本平均律是他小時候學琴用的,一直帶在身邊到現在。

有一年大馬過生日,吃完蛋糕筱萍姐去廚房忙活,我們幾個朋友接著在餐桌上喝酒。大馬的指尖一直沿著紅酒杯邊緣打轉,用英語和我們說,他一輩子起起落落,快樂的時候很少,年輕時有幾次都快活不下去了,作品沒賣出去,每個月都在為房租發愁,女朋友也跑了,說著神情越發惆悵。

我說,直到遇見筱萍,你的生命改變了。他眼睛看向我,點了點頭。筱萍就像一道霹靂,電光火石間擊中了他陰鬱深沉的生命底色。

大馬做的是概念攝影,思維經常沉浸在複雜抽象之中,對客觀世界的感知略顯遲緩,而筱萍姐眼明手快,思想、語言都淺顯直接,有時恰恰能四兩撥千斤,激發出截然不同的靈感和生命力。

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欣賞到這種反差帶來的魅力。朋友中有不少人曾私下笑話大馬,怎麼找了個農村女的,跟他的社交圈格格不入。為此大馬苦悶過,我說中國有句話叫“相愛容易相處難”。

大馬作品2

大馬笑了,說他們國家的諺語中倒有解開婚姻困境的鑰匙:“愛情持久的秘密,就是兩個人對彼此缺點相互打趣。”

筱萍以前做生意做慣了,總喜歡佔便宜,和大馬在一起後這個習慣還是改不掉。比如去高級餐廳吃自助,吃完還不忘順幾個蘋果帶回去;同行的人看著不免尷尬。每逢這種情況,大馬就會摸摸筱萍的頭,向同座的其他人笑著解圍:“我老婆很喜歡免費的東西。老婆喜歡,我就喜歡。”

筱萍善於捕捉一切資訊,喜歡給大馬積極張羅。但大馬是視覺藝術家,不是那種到處接活的商業攝影師,筱萍的做法有時會起到反作用。大馬有自己一套專業的運營規則,雖然在中國尚未成熟的藝術市場裡並不適應。

為此他們沒少吵架,後來大馬和筱萍商定好,只一起生活,不一起工作。說起這一點,他就這樣向我們形容:“我老婆在工作時就像個老闆,總是要我這樣要我那樣……”聽得我們會心一笑。

我很佩服大馬,能以睿智的幽默和富有想像力的浪漫化解婚姻生活中的種種小疙瘩。

後來細想,大馬是把生活也當成了藝術——這其中蘊含的幽默和想像力,正是藝術創作的核心。因為對於一個真正的藝術家而言,生活和藝術是不分的。

3 林沐的愛情

還有一位旅居法國十多年的攝影藝術家朋友林沐。

他今年50出頭,未婚,有一個兒子,前女友生的,分手後才發現懷孕。在孩子出生之前,他就和女方(我一直為稱呼感到尷尬,他則很自然地稱她“孩子的媽”)簽訂協定:若女方願意生,孩子可以由他撫養,女方也可以來接孩子過去生活。但是絕不會因為孩子和她結婚,因為他已經不愛這個女人了。

唯愛至上,不接受任何道德倫理的綁架,絕對的自由意志——想必這和他多年接受法蘭西精神的薰陶有關。

但是在中國,要做到這一點其實很難。生育孩子不但牽涉到男女二人,還會涉及到雙方的家庭。為了減少一些阻礙,林沐把孩子的媽安排到了美國待孕生產。

林沐作品

起初協定順利進行,但孩子生下來後,女方就反悔了,不想把孩子給他,還要求結婚。林沐堅決拒絕,於是女方開出了高額的撫養費讓他承擔。在收入不穩定的那段時間,林沐甚至把城裡的房子賣了給孩子寄撫養費過去,就是不願和女方結婚。我和他聊過,這樣的堅持很可能是遙遙無期。

畢竟孩子還小,以後的花費還很多。而且等孩子大了,如何向孩子解釋?

記得那天天色已黑,我們開車行駛在北五環的一條新修的柏油路上,兩旁栽滿了白樺樹。林沐聽我問完這話,打開了車的遠光燈,兩旁筆挺的白樺樹被照得高亮。

他一路朝西勻速行駛,沒有轉頭看我,而是繼續注視前方:“我已經做好了做父親的準備,但我並沒有做好做丈夫的準備。更何況是和一個已經沒有愛情的女人。如果連自己的生活都無法直面,談何做藝術?一個藝術家如何做不到真實和真誠,那你和群眾又有什麼區別?”

林沐的話讓人聽著瘋狂,價值觀的選擇也無法讓大多數人贊同,但對於一個藝術家而言,真誠即真理。為了踐行真誠,他必須付出更多的代價。

但他不後悔,起碼到現在都是。

少女情懷總是詩。

姑娘們嚮往異國羅曼蒂克,也嚮往文藝氣息濃烈的配偶。藝術家的愛情,比普通人的愛情更加赤誠熱烈,於他們而言,愛情如同生命一樣,必須自由,不容妥協。

藝術家的婚姻,比普通人的婚姻更具戲劇性和挑戰性,於他們而言,婚姻是生活,也是藝術,而藝術的原動力在於探索自我,探尋未知。

蒹葭蒼蒼,道阻且長。如果哪天你幸或不幸,成為了藝術家的伴侶,請做好充分的準備,無論生活或順或逆,註定是一段不平凡的旅程。

備註:故事1中的榮榮和映裡為真實姓名,故事2、3中的人物均為化名。以上圖片全部來自藝術家本人作品。

圖片來自《至愛梵古》劇照

-END-

作者介紹:

綠籮姑娘,音樂從業者,自由撰稿人,現居北京。

About us

真誠講述世間每個平凡人的職業和人生故事

帶你遇見“一千零一種人生”

我們是有故事的人|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官方故事平臺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