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集美人才房已累計投入近10億 到今年底可建成4600套

有專門的物業“管家”, 傢俱、電器、wifi等設施一應俱全, 窗外就是園博苑和杏林灣的無敵美景, 樓下就有咖啡廳、電影院和公共自行車……配備如此“高大上”的公寓,

只要是來集美創業、就業的人才, 就可申請入住, 符合條件的還有可能享受住房補助或減免租金。

近年來, 為加快吸引集聚各類人才落戶創新創業, 集美區深入推進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 持續升級人才創新創業服務保障工作, 大力實施“多層次住房保障、全覆蓋貨幣補助、科學化運作管理”三管齊下的人才安居保障工程, 著力解決領軍型人才、高層次人才、產業緊缺人才、高校畢業生等各類人才的住房保障問題, 助力人文集美發展戰略, 推動福建省“人才強區”試點工作深入實施, 努力打造區域人才高地。

截至目前, 集美區已累計投入近10億元, 建成人才住房1555套, 現已入住905套1800多人次, 計畫到今年底可建成人才住房4600套,

總建築面積將達到31.2萬平方米, 切實解決人才發展的住房問題。

【案例1】

高標準建設

打造安居樂業舒適家園

“我們前年就住進人才公寓了, 這裡環境非常好, 租金也比市場價便宜, 上班還特別近, 坐公交或者騎10分鐘自行車就到了, 方便又環保。

”趙計智是軟體園三期一家IT企業的創業者, 兩年多前, 他所在的公司搬來集美, 落戶在軟三, 趙先生和另外8個員工就住進了位於杏林灣營運中心5號樓的人才公寓。

為了讓來自海內外的各類人才能在集美有一個溫馨舒適的“家”, 相關部門使出了“洪荒之力”。 在集美, 建立起了“層次分明、配套完善、覆蓋廣泛”的人才住房建設保障體系, 自主投建高、中、低三檔人才公寓, 讓人才可以根據自身需求自主靈活選租。

位於集美新城核心地段的集美區人力資源大廈, 經改造後建成162套40-70平方米酒店式公寓, 在杏林灣商務營運中心劃撥4號、5號樓, 建成866套38-83 平方米高檔精裝修、全配套的人才公寓, 供引進的境外和臺灣人才、園區白領及創客入住。

軟體園三期建成首棟527套簡裝公寓, 供入園企業人才和員工入住。

截至3月份, 集美新城片區已吸引入駐辦公的企業逾680家, 員工逾1.1萬人, 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長中。 在積極盤活現有存量的同時, 集美區同步擴大規劃增量保障人才安居, 在新城核心地段將投資約15.4億元, 加快新建人才住房3045套, 逐步形成商務型、酒店式、普通型為一體, 選擇多樣、配套完善、價格實惠的人才住房保障體系, 滿足人才落戶發展需求。

【案例2】

大手筆補貼

解除人才落戶後顧之憂

雞年新春, 集美區給企業人才發了一個大大的“紅包”——出臺《集美區企業人才房租補貼辦法》, 對稅收歸屬集美區的規模以上企業或高新技術企業的人才進行房租補貼, 最高每人每月2000元。

“應屆生剛招進來, 馬上買房子有一定困難。 有了這個政策, 未來他們買房子的基礎會打得更穩。 ”朗美(廈門)健身器材有限公司行政中心總監繆瑞華認為, 企業人才房租補貼政策, 不僅切實幫助了職工, 對企業而言, 也有利於穩定工程師隊伍。 “人才公寓很適合我們創客團隊裡剛大學畢業的‘小白領’,租金不高,符合條件的還能獲得政府補助。”落戶集美區的阿裡雲創客+陳琛總經理說,他們已有8 個創客團隊20 人次入住杏林灣商務營運中心4號、5 號樓人才房,“集美區自主投建的各式人才住房給我們創客團隊提供了良好的安居熱土,我們可以根據自身需求自主靈活選租,這大大解決了眾創空間創客的後顧之憂。”立足“4+X”產業體系,集美區正不斷加大聚才引才力度。結合“人才強區”試點工作,實施“聚賢集美”人才計畫,出臺“一攬子”子計畫,針對高層次人才、眾創空間創客、外專人才等不同類別人才,由相應主管部門按照人才住房補助政策,予以兌現住房補助或減免租金。補貼標準可謂是“大手筆”。例如,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重點產業企業人才,可享受3000元/月租房補貼,重點產業企業人才還可一次性享受購房補貼25萬元。眾創空間大陸創客、大陸以外創客可分別享受600元/月、1000元/月租房補貼,創業大學生可享受1500元/月租房補貼。目前,集美區已先後兌現各類住房補貼近800萬元。

【案例3】

貼心式服務

營造創新創業氛圍

“感謝集美、感謝廈門這塊創新創業的沃土,讓一品威客得以快速發展,在服務他人的同時,成就自己。”一品威客網創始人、CEO黃國華在2017年春節集美區企業高端人才迎新春見面會上深情地說道。

為了全面營造溫馨、細緻、熱情的人才服務環境,讓各類落戶人才享受更加舒適和溫馨的工作、生活條件,集美區著力在資源平臺的合理利用、促進企業間的合作加深、豐富企業員工的業餘文化生活和形成集美本機群組織文化等方面下大功夫,通過組織舉辦集美區企業高端人才迎新春見面會等方式,增強落戶人才之間的零距離“暖心”互動,以實際行動詮釋濃厚情感實現吸引、凝聚、留住人才。

集美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說,近年來集美區深入實施“聚賢集美”人才計畫,不斷加大人才工作專項投入,完善創新創業平臺,基本形成以企業、高校和人才為主體的“產城學人”相結合的區域創新體系。

下一步,集美區將繼續完善人才常態化活動機制,探索開展更加活潑、更加契合人才需求的交流活動,打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

【書記談人才】

加快產城學人融合

打造區域創新中心

中共集美區委書記 李欽輝

創新驅動,人才為首要因素。集美區把人才強區、人才優先戰略擺在突出位置來抓,以打造產城學人深度融合的區域創新中心為己任,引領創新轉型發展,先後吸引7位國家“千人計畫”專家和22位省“百人計畫”、64位市“雙百”人才落戶創新創業,集聚眾創空間36家,創業團隊775個,行業人才逾1.06萬人,連續兩年新增“雙百”人才落戶數全市第一,2016年被列為省級“人才強區”試點。

抓住一個核心,加速載體建設。軟體園三期東、西片區開發建設加快,年內產值可望超120億元。杏林灣商務營運中心基本建成,累計入駐企業280餘家。海峽兩岸高校創新創業園(創業大廈)投用,8所高校52個團隊入駐,新城片區落戶企業突破650家。

聚焦兩點要素,力促自主創新。加大科研創新扶持力度,2016年區級科技專案資金1080萬元,引導帶動企業研發投入1.12億元。扶持企業設立技術研發機構,建成重點實驗室等科研機構95個、創新型企業67家。全區專利申請量、授權量分別比增17.9%和38.4%。

搭建三類平臺,全面高效對接。項目引聚、孵化培育、資本對接平臺有機結合,組織“春暉杯”中國留學人員項目對接等活動,並與清華海峽研究院(廈門)簽訂全面合作框架協議。舉辦2016 ASIA BEAT XIAMEN亞洲創業大賽、“海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賽事,吸引36個國家、42所高校、82個團隊、116個專案參與。累計開展10期專案資本對接會、2屆“創客·集美”專案系列投融資對接會。

圍繞四大產業,強化校企合作。圍繞機械裝備製造、軟體和資訊服務、商務商貿物流、文化演藝旅遊4大支柱產業,舉辦產學研科技成果專場對接會,校企合作建成研究生工作站、見習基地51個。快速製造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廈門研發中心和“盧秉恒院士工作站”落地,2位國家“千人計畫”專家受聘為華僑大學兼職教授。

實施五項舉措,健全服務機制。強化政策引導,健全完善“聚賢集美”配套子計畫。強化資金投入,2016年人才專項投入3.35億元,比增117.75%,連續兩年投入總金額和年增長率均位居全市第一。強化人才落戶服務,以政府購買服務方式為“雙百”企業提供個性化服務。強化人才安居保障,新城片區規劃建設人才公寓4600多套,已兌現住房補貼800多萬元。強化投資融資服務,率先成立全市首個區級產業引導基金,已參股設立17支子基金41.9億元,數量及規模均居全市第一。

下一步,我們將深化人文集美、“人才強區”試點建設,以服務廈門產業創新需求、引領閩南產業創新方向、影響海西產業創新趨勢為戰略目標,將集美建設成為以產業創新為主要功能的區域創新中心。

加速向人力資本轉化。堅持招商引資與招才引智相結合,修訂完善“聚賢集美”人才計畫,大力引進產業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強化科技創新主體培育,實施新型企業家培養工程、“金藍領人才培養工程”“推進企業人力資本提升行動計畫”。加快產業園區、創新城區等載體建設,深化兩岸青創基地建設,推動廈門理工工業設計技術中心等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及科研機構建設,啟動建設高技能人才公共實訓鑒定基地。

構建多元服務體系。健全完善直接聯繫服務人才機制,探索重點產業人才扶持資金企業配額制,創新科技金融服務強化金融支撐,完善智慧財產權等專業服務體系,進一步降低企業創新成本。繼續做大做強區級產業引導基金,吸引股權投資機構入駐杏林灣營運中心,初步形成基金聚集區。

深化政產學研合作。對標閔行“三區融合發展”,建立健全政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推進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積極引進西安交大等國內知名高校院所在我區設立技術轉移機構;支持高校聯合企業培育共建協同創新中心,力爭新建3-5家新型產學研用合作實體;鼓勵高校院所與企業開展技術交易,推動高校整合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檢測中心等優質創新資源,為企業提供專業服務,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落地。

“人才公寓很適合我們創客團隊裡剛大學畢業的‘小白領’,租金不高,符合條件的還能獲得政府補助。”落戶集美區的阿裡雲創客+陳琛總經理說,他們已有8 個創客團隊20 人次入住杏林灣商務營運中心4號、5 號樓人才房,“集美區自主投建的各式人才住房給我們創客團隊提供了良好的安居熱土,我們可以根據自身需求自主靈活選租,這大大解決了眾創空間創客的後顧之憂。”立足“4+X”產業體系,集美區正不斷加大聚才引才力度。結合“人才強區”試點工作,實施“聚賢集美”人才計畫,出臺“一攬子”子計畫,針對高層次人才、眾創空間創客、外專人才等不同類別人才,由相應主管部門按照人才住房補助政策,予以兌現住房補助或減免租金。補貼標準可謂是“大手筆”。例如,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重點產業企業人才,可享受3000元/月租房補貼,重點產業企業人才還可一次性享受購房補貼25萬元。眾創空間大陸創客、大陸以外創客可分別享受600元/月、1000元/月租房補貼,創業大學生可享受1500元/月租房補貼。目前,集美區已先後兌現各類住房補貼近800萬元。

【案例3】

貼心式服務

營造創新創業氛圍

“感謝集美、感謝廈門這塊創新創業的沃土,讓一品威客得以快速發展,在服務他人的同時,成就自己。”一品威客網創始人、CEO黃國華在2017年春節集美區企業高端人才迎新春見面會上深情地說道。

為了全面營造溫馨、細緻、熱情的人才服務環境,讓各類落戶人才享受更加舒適和溫馨的工作、生活條件,集美區著力在資源平臺的合理利用、促進企業間的合作加深、豐富企業員工的業餘文化生活和形成集美本機群組織文化等方面下大功夫,通過組織舉辦集美區企業高端人才迎新春見面會等方式,增強落戶人才之間的零距離“暖心”互動,以實際行動詮釋濃厚情感實現吸引、凝聚、留住人才。

集美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說,近年來集美區深入實施“聚賢集美”人才計畫,不斷加大人才工作專項投入,完善創新創業平臺,基本形成以企業、高校和人才為主體的“產城學人”相結合的區域創新體系。

下一步,集美區將繼續完善人才常態化活動機制,探索開展更加活潑、更加契合人才需求的交流活動,打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

【書記談人才】

加快產城學人融合

打造區域創新中心

中共集美區委書記 李欽輝

創新驅動,人才為首要因素。集美區把人才強區、人才優先戰略擺在突出位置來抓,以打造產城學人深度融合的區域創新中心為己任,引領創新轉型發展,先後吸引7位國家“千人計畫”專家和22位省“百人計畫”、64位市“雙百”人才落戶創新創業,集聚眾創空間36家,創業團隊775個,行業人才逾1.06萬人,連續兩年新增“雙百”人才落戶數全市第一,2016年被列為省級“人才強區”試點。

抓住一個核心,加速載體建設。軟體園三期東、西片區開發建設加快,年內產值可望超120億元。杏林灣商務營運中心基本建成,累計入駐企業280餘家。海峽兩岸高校創新創業園(創業大廈)投用,8所高校52個團隊入駐,新城片區落戶企業突破650家。

聚焦兩點要素,力促自主創新。加大科研創新扶持力度,2016年區級科技專案資金1080萬元,引導帶動企業研發投入1.12億元。扶持企業設立技術研發機構,建成重點實驗室等科研機構95個、創新型企業67家。全區專利申請量、授權量分別比增17.9%和38.4%。

搭建三類平臺,全面高效對接。項目引聚、孵化培育、資本對接平臺有機結合,組織“春暉杯”中國留學人員項目對接等活動,並與清華海峽研究院(廈門)簽訂全面合作框架協議。舉辦2016 ASIA BEAT XIAMEN亞洲創業大賽、“海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賽事,吸引36個國家、42所高校、82個團隊、116個專案參與。累計開展10期專案資本對接會、2屆“創客·集美”專案系列投融資對接會。

圍繞四大產業,強化校企合作。圍繞機械裝備製造、軟體和資訊服務、商務商貿物流、文化演藝旅遊4大支柱產業,舉辦產學研科技成果專場對接會,校企合作建成研究生工作站、見習基地51個。快速製造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廈門研發中心和“盧秉恒院士工作站”落地,2位國家“千人計畫”專家受聘為華僑大學兼職教授。

實施五項舉措,健全服務機制。強化政策引導,健全完善“聚賢集美”配套子計畫。強化資金投入,2016年人才專項投入3.35億元,比增117.75%,連續兩年投入總金額和年增長率均位居全市第一。強化人才落戶服務,以政府購買服務方式為“雙百”企業提供個性化服務。強化人才安居保障,新城片區規劃建設人才公寓4600多套,已兌現住房補貼800多萬元。強化投資融資服務,率先成立全市首個區級產業引導基金,已參股設立17支子基金41.9億元,數量及規模均居全市第一。

下一步,我們將深化人文集美、“人才強區”試點建設,以服務廈門產業創新需求、引領閩南產業創新方向、影響海西產業創新趨勢為戰略目標,將集美建設成為以產業創新為主要功能的區域創新中心。

加速向人力資本轉化。堅持招商引資與招才引智相結合,修訂完善“聚賢集美”人才計畫,大力引進產業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強化科技創新主體培育,實施新型企業家培養工程、“金藍領人才培養工程”“推進企業人力資本提升行動計畫”。加快產業園區、創新城區等載體建設,深化兩岸青創基地建設,推動廈門理工工業設計技術中心等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及科研機構建設,啟動建設高技能人才公共實訓鑒定基地。

構建多元服務體系。健全完善直接聯繫服務人才機制,探索重點產業人才扶持資金企業配額制,創新科技金融服務強化金融支撐,完善智慧財產權等專業服務體系,進一步降低企業創新成本。繼續做大做強區級產業引導基金,吸引股權投資機構入駐杏林灣營運中心,初步形成基金聚集區。

深化政產學研合作。對標閔行“三區融合發展”,建立健全政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推進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積極引進西安交大等國內知名高校院所在我區設立技術轉移機構;支持高校聯合企業培育共建協同創新中心,力爭新建3-5家新型產學研用合作實體;鼓勵高校院所與企業開展技術交易,推動高校整合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檢測中心等優質創新資源,為企業提供專業服務,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落地。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