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我國第二大癌症,為啥許多人發現時已是晚期?

作者:黃兆偉(消化內科主治醫師)

胃癌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顯示, 胃癌占2015年全球癌症死亡原因的第四位。 1包括我國在內的整個東亞地區都屬於胃癌高發區, 因此我國胃癌發病率也較高, 尤其以40-60歲人群多見, 男性高於女性。

根據2017年世界癌症研究機構(IARC)最新發佈的《五大洲癌症發病率》資料顯示, 胃癌是我國的第二大癌症, 男性患胃癌比例為40/10萬, 女性為20/10萬。 2

除了發病率較高外, 胃癌更讓人恐懼的往往是很多人發現時已經是晚期。 所以, 如何預防胃癌, 如何在早期發現胃癌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都至關重要。

與胃癌相關的5個高危因素

一般來說, 當我們搞清了致病原因, 就容易做到避而遠之。 但很遺憾, 胃癌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 目前研究認為胃癌發生是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大致和以下幾種因素相關性較大:

1、遺傳

胃癌的發病有家族聚集傾向。 患者直系親屬發病率高於常人2-4倍, 研究者們認為這是由於某些遺傳因素使得易感者在同樣的生活環境條件下更容易致癌。

2、環境

不同國家和地區發病率有明顯差異。

在國外研究中發現, 二戰後從日本(東亞, 胃癌高發區)移民美國(北美, 胃癌低發區)的人群中, 第一代人胃癌發病率和日本本土居民相似, 第二代就有明顯下降, 第三代胃癌發病率已經和美國當地居民相似, 提示胃癌發病和環境因素相關, 其中最主要的是飲食因素。

很多味美的食品中含有致癌物或癌前物質:醃制食品中存在大量亞硝酸鹽, 而人類胃液中亞硝酸鹽的含量和胃癌發病率呈正相關;油炸食品在高溫加熱過程中產生多環芳烴;薰制的魚肉含較多3,4-苯並芘;黴變的食物含較多真菌毒素。

以上這些名字拗口的玩意兒在體內代謝轉化, 可以和亞硝基化合物起協同致癌作用。

另外, 高鹽、低蛋白飲食, 缺乏新鮮蔬菜和水果, 都可能增加發生胃癌的風險。

吸煙一定程度上可能增加胃癌的發病危險性, 但尚未發現飲酒和胃癌之間的明顯相關性。

3、感染

幽門螺桿菌(Hp)是世界衛生組織列出的Ⅰ類致癌物, 胃癌發病率與Hp感染率正相關。 Hp主要造成基因損傷和突變, 誘導胃黏膜上皮細胞凋亡, 同時削弱胃清除亞硝酸鹽和氧自由基的能力, 從而增加胃癌的風險。

4、基因改變

人體細胞的增殖和凋亡都受到眾多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調控。 基因異常、缺失、錯位及表達水準高低變化都會影響胃癌發生的危險程度和發生胃癌後疾病的惡性程度。

5、癌前期變化

說到胃癌, 必須提到一個概念叫“癌前期變化”, 指的是具有較強惡變傾向的病變, 包括癌前期狀態和癌前期病變。 這些概念在胃鏡檢查報告單上能經常看到。

其中, 癌前期狀態屬於臨床診斷概念, 包括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息肉、胃潰瘍、手術後胃等;癌前期病變屬於病理診斷概念, 包括上皮內瘤變、腸化生等。

癌前期變化並非一定會進展為癌, 但它相比沒有這些病變的正常人群, 發生惡變的幾率要更高。拿汽車輪胎舉個例子,有劃痕的輪胎,爆胎的風險肯定比外形完好的輪胎要高,但也不是說有劃痕的輪胎就一定會爆,外形完好的輪胎就一定能用到壽終正寢,只是發生意外的概率不同罷了。

當然這些癌前期變化還是需要引起足夠的注意,如果診斷報告上出現了這些字眼,那麼就需要提高重視,遵從醫囑進行定期的複查和治療,避免出現難以收拾的結局。

早期胃癌的確不易發現

胃癌可以分為早期胃癌和進展期胃癌,其症狀和疾病進展密切相關。早期胃癌的病變僅限於黏膜及黏膜下層,因此大多數沒有症狀,發展到一定程度才會出現上腹不適、反酸噯氣、早飽等非特異性消化不良症狀,而且時隱時現,發作與緩解交替出現,很難引起足夠的重視,也很容易和其他疾病混淆。因此早期胃癌的患者,大多數是在例行健康體檢時發現。

一旦疾病發展到進展期,一些較明顯的症狀就會出現,多數患者也是因為這些症狀而就診,最常見的是上腹疼痛,還會伴有進行性加重的食欲減退和消瘦,嘔血、黑便,還有部分患者會出現幽門梗阻、穿孔等併發症和腫瘤轉移的相關症狀。(從這看來,出師未捷身先死的諸葛亮倒很像是死於胃癌,進食量少、消瘦、動輒大口吐血,是不是挺符合的?)

內鏡檢查可以篩查早期胃癌

診斷胃癌最可靠的方法,是內鏡檢查和活檢病理,大多數沒有症狀的早期胃癌,診斷幾乎完全依賴內鏡,而CT和磁共振可以用於判斷胃癌的範圍、侵犯深度以及和周圍臟器的關係,為手術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據。

我們的鄰國日本同樣是胃癌高發國家,但日本在胃癌診斷和治療上處於世界領先水準(甚至絕大多數醫院的胃鏡也是日本品牌“富士”和“奧林巴斯”的)——最關鍵的就在於把握住了早期診斷這一環,這和他們舉國推廣胃鏡篩查不無關係。

據報導,日本每年完成胃鏡檢查約1500萬例,相對1.3億的人口基數,這個比例已經相當可觀,因此能夠做到早期胃癌診斷率達到驚人的50%-70%。相比之下,我國胃鏡檢查尤其是中老年人群的篩查普及度還不令人滿意,很多人對胃鏡檢查的重要性沒有足夠認識——因為懼怕檢查時的不適而排斥做胃鏡,往往就錯過了發現隱患的最佳時機。殊不知胃鏡可怕,但胃癌更可怕。

胃癌確診時的分期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疾病的預後,再高明的醫生,再精湛的手術技藝,也比不上腫瘤的早期發現。

預防胃癌,要從這3方面下手

說了這麼多,恐怕大家最關心的還是怎樣防範胃癌的發生,或者能夠儘早識別可能出現的症狀,以便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本文開頭已經說過胃癌相關性較大的幾種因素。其中,對於遺傳和基因改變我們無能為力,但其他致病因素還是可以人為干預的。

從生活習慣角度來看,注意飲食衛生,避免不新鮮和黴變的食物,以減少攝入可能的致癌物質;不要吸煙;飲食上不要吃得太鹹,儘量少吃醃制、薰制和油炸食品;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抗氧化的維生素如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E,β-胡蘿蔔素,綠茶中的茶多酚等都具有一定防癌作用,富含這些營養物質的食物也可以適當增加攝入。

從疾病角度來看,明確有萎縮性胃炎、胃黏膜腸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潰瘍、胃手術史的人群,如果近來疼痛強度、性質、發作時間有改變,原來有效的藥物變得效果不佳的慢性胃病患者,有黑便、消瘦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狀,直系親屬有胃癌史的人群,都需要提高重視,密切隨訪,以便及時治療。對於有胃基礎疾病又發現幽門螺旋桿菌(Hp)陽性的患者,應該視情況考慮根治Hp。

從預防篩查角度來看,40歲以上人群,每1-2年應該進行胃鏡檢查1次。鑒於胃癌有逐步年輕化的趨勢,即便是40歲以下的人群,如果涉及到較多的上述危險因素或有反復胃部不適,也應該儘早接受胃鏡檢查,不要諱疾忌醫或自欺欺人。

參考文獻

1、世界衛生組織,http://www.who.int/mediacentre/factsheets/fs297/zh/

2、世界癌症研究機構,Launch of Cancer Incidence in Five Continents, Volume XI: electronic version. http://ci5.iarc.fr/CI5-XI/Default.aspx

版權聲明:本文為春雨醫生原創稿件,版權歸屬春雨醫生所有,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授權與合作事宜請聯繫reading@chunyu.me

發生惡變的幾率要更高。拿汽車輪胎舉個例子,有劃痕的輪胎,爆胎的風險肯定比外形完好的輪胎要高,但也不是說有劃痕的輪胎就一定會爆,外形完好的輪胎就一定能用到壽終正寢,只是發生意外的概率不同罷了。

當然這些癌前期變化還是需要引起足夠的注意,如果診斷報告上出現了這些字眼,那麼就需要提高重視,遵從醫囑進行定期的複查和治療,避免出現難以收拾的結局。

早期胃癌的確不易發現

胃癌可以分為早期胃癌和進展期胃癌,其症狀和疾病進展密切相關。早期胃癌的病變僅限於黏膜及黏膜下層,因此大多數沒有症狀,發展到一定程度才會出現上腹不適、反酸噯氣、早飽等非特異性消化不良症狀,而且時隱時現,發作與緩解交替出現,很難引起足夠的重視,也很容易和其他疾病混淆。因此早期胃癌的患者,大多數是在例行健康體檢時發現。

一旦疾病發展到進展期,一些較明顯的症狀就會出現,多數患者也是因為這些症狀而就診,最常見的是上腹疼痛,還會伴有進行性加重的食欲減退和消瘦,嘔血、黑便,還有部分患者會出現幽門梗阻、穿孔等併發症和腫瘤轉移的相關症狀。(從這看來,出師未捷身先死的諸葛亮倒很像是死於胃癌,進食量少、消瘦、動輒大口吐血,是不是挺符合的?)

內鏡檢查可以篩查早期胃癌

診斷胃癌最可靠的方法,是內鏡檢查和活檢病理,大多數沒有症狀的早期胃癌,診斷幾乎完全依賴內鏡,而CT和磁共振可以用於判斷胃癌的範圍、侵犯深度以及和周圍臟器的關係,為手術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據。

我們的鄰國日本同樣是胃癌高發國家,但日本在胃癌診斷和治療上處於世界領先水準(甚至絕大多數醫院的胃鏡也是日本品牌“富士”和“奧林巴斯”的)——最關鍵的就在於把握住了早期診斷這一環,這和他們舉國推廣胃鏡篩查不無關係。

據報導,日本每年完成胃鏡檢查約1500萬例,相對1.3億的人口基數,這個比例已經相當可觀,因此能夠做到早期胃癌診斷率達到驚人的50%-70%。相比之下,我國胃鏡檢查尤其是中老年人群的篩查普及度還不令人滿意,很多人對胃鏡檢查的重要性沒有足夠認識——因為懼怕檢查時的不適而排斥做胃鏡,往往就錯過了發現隱患的最佳時機。殊不知胃鏡可怕,但胃癌更可怕。

胃癌確診時的分期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疾病的預後,再高明的醫生,再精湛的手術技藝,也比不上腫瘤的早期發現。

預防胃癌,要從這3方面下手

說了這麼多,恐怕大家最關心的還是怎樣防範胃癌的發生,或者能夠儘早識別可能出現的症狀,以便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本文開頭已經說過胃癌相關性較大的幾種因素。其中,對於遺傳和基因改變我們無能為力,但其他致病因素還是可以人為干預的。

從生活習慣角度來看,注意飲食衛生,避免不新鮮和黴變的食物,以減少攝入可能的致癌物質;不要吸煙;飲食上不要吃得太鹹,儘量少吃醃制、薰制和油炸食品;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抗氧化的維生素如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E,β-胡蘿蔔素,綠茶中的茶多酚等都具有一定防癌作用,富含這些營養物質的食物也可以適當增加攝入。

從疾病角度來看,明確有萎縮性胃炎、胃黏膜腸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潰瘍、胃手術史的人群,如果近來疼痛強度、性質、發作時間有改變,原來有效的藥物變得效果不佳的慢性胃病患者,有黑便、消瘦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狀,直系親屬有胃癌史的人群,都需要提高重視,密切隨訪,以便及時治療。對於有胃基礎疾病又發現幽門螺旋桿菌(Hp)陽性的患者,應該視情況考慮根治Hp。

從預防篩查角度來看,40歲以上人群,每1-2年應該進行胃鏡檢查1次。鑒於胃癌有逐步年輕化的趨勢,即便是40歲以下的人群,如果涉及到較多的上述危險因素或有反復胃部不適,也應該儘早接受胃鏡檢查,不要諱疾忌醫或自欺欺人。

參考文獻

1、世界衛生組織,http://www.who.int/mediacentre/factsheets/fs297/zh/

2、世界癌症研究機構,Launch of Cancer Incidence in Five Continents, Volume XI: electronic version. http://ci5.iarc.fr/CI5-XI/Default.aspx

版權聲明:本文為春雨醫生原創稿件,版權歸屬春雨醫生所有,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授權與合作事宜請聯繫reading@chunyu.me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