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多地爭建國家中心城市,西安、瀋陽、南京入圍機會大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 國家中心城市的設想成為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們熱議的話題。

國家中心城市, 是全國城鎮體系的核心城市。 加上最新批復的武漢和鄭州, 目前全國已有8個城市位列國家中心城市行列, 其他分別為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重慶、成都。

隨著城市都市化進程的加快, 中心城市的引領作用日益凸顯。 在這過程中, 不少城市正努力爭取進入國家中心城市的行列。

多城爭建

今年兩會期間, 不少人大代表對杭州、廈門、西安、長沙等城市列入國家中心城市進行建議。

杭州市原市長、浙江省政協副主席張鴻銘說,

杭州現在的前進目標更明確, 就是建設世界名城, 途徑就是國際化。 張鴻銘提出, 希望國家儘快批准杭州成為國家中心城市。

他認為, 杭州從各個方面來看都已經具備條件, 無論經濟發展總量、速度、品質, 還是科技創新活躍程度、城市人口均符合條件。 另外, 杭州要建立亞太樞紐城市, 目前國際航班數量也符合國家中心城市的條件。

副省級城市廈門也正在積極申報。 媒體報導, 全國人大代表、廈門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陳紫萱建議, 中央相關部委積極支援廈門在新時期建設國家中心城市, 在政治、經濟、文化、對外交流等方面賦予廈門更多的職能與平臺手段, 更好地發揮輻射帶動作用, 打造新的區域增長極。

今年廈門市第十五屆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 今年廈門要全力加快跨島發展, 著力建設國家中心城市。

3月9日,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陝西代表團與代表共同審議《政府工作報告》。 陝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書記王永康發言時說,

西北五省區占全國地域面積的32%, 是西部大開發的主戰場和國家向西開放的前沿, 從優化區域發展格局考慮, 需要有一個中心城市引領區域發展, “所以我們建議將西安列入國家中心城市。 ”

長沙也在爭取進入這一行列。 “長沙已具備創建國家中心城市的基本條件, 懇請國家部委, 尤其是發改委、住建部, 支持長沙創建國家中心城市。 ” 全國人大代表、長沙市市長陳文浩在兩會期間發言時說。

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牛鳳瑞對第一財經分析, 各個城市努力爭取進入國家中心城市行列, 是因為國家中心城市這個名稱的背後意味著更大的資源配置權力。 “城市的級別高了, 社會聲譽也更好, 更有利於集聚資源,

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 ”

分擔京滬功能

“國家中心城市”的概念, 最早在2005年, 由原建設部(現為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依據城市規劃法編制全國城鎮體系規劃時提出。

2007年, 由原建設部上報國務院的《全國城鎮體系規劃(2006—2020年)》指出:國家中心城市是全國城鎮體系的核心城市, 在我國的金融、管理、文化和交通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中心和樞紐作用, 在推動國際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方面也發揮著重要的門戶作用。 國家中心城市應當具有全國範圍的中心性和一定區域的國際性兩大基本特徵。

廣東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彭澎對第一財經分析, 是不是國家中心城市, 不光是一個名號, 還要看其本身是否具備這些功能。 除了經濟總量之外,

國家中心城市更為重要的一個指標是必須要有對周邊地區的強大輻射能力, 尤其是對海外的輻射能力。 一個城市能否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國家中心城市, 門戶型的功能十分關鍵。

“比如我們去美國, 一般就是飛到紐約、洛杉磯、三藩市和芝加哥這幾個城市, 這些城市就是美國的中心城市。 ”彭澎說, 門戶型城市的一個重要指標, 就是航空旅客輸送量和貨郵輸送量, 中國人從這些地方走向全世界, 外國人則從這些地方進入中國。

實際上打造國家中心城市,還有一個重要的背景就是,京滬之後,國家需要更多的中心城市來承擔其部分功能,並帶動周邊經濟的發展。

2016年12月, 中共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在智庫重慶論壇上解讀“十三五”規劃建議時表示,“十三五”期間,中國將加速發展一批中心城市,承擔全國性的功能,帶動區域協調發展,形成經濟發展新的增長節點。

他說,中國出現世界上少有的特大型城市原因之一,就是面向全國的服務性功能過度集中在一兩個城市。以北京為例,其城市病問題的根源是集中了太多非首都功能,若把企業總部、醫療高地、最高學府等功能轉移,在自身城市病解決的同時也能促進其他地區發展

楊偉民表示,要解決北京這樣特大城市存在的城市病,需要再有十個類似北京這樣的中心城市才行。

也就是說,北京、上海等存在的一系列城市病問題之下,我國的城市發展戰略也有望進行調整,未來會把更多機遇分給京滬以外的大城市。例如,2016年G20峰會放在杭州舉辦,而不是北京、上海等“國際名片”城市,這也是2022年亞運會落戶杭州之後,又一個國際性重要活動在當地舉辦。此外,今年9月,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九次會晤將在廈門舉行。

牛鳳瑞說,中國是一個總人口接近14億的大國,是美國、日本的好多倍,因此只有兩三個國家中心城市遠遠不夠,需要更多的國家中心城市來帶動。他預計,未來中國城市中心區人口達到1000萬以上的超大城市將達到10個以上,這些城市未來將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龍頭。

以鄭州為例,牛鳳瑞說,河南本身總人口接近1億,省會鄭州又是河南的單極核心城市,在河南加快城鎮化的過程中,將有大量人口流入鄭州,因此未來鄭州發展成為中心城區1000萬以上的超大城市實屬正常。

這些城市希望不小

2010年,住建部發佈的《全國城鎮體系規劃(2010—2020年)》明確提出五大國家中心城市(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重慶)的規劃和定位,構成了北上廣加直轄市的格局。

進入到2016年,國家中心城市的批復加快。2016年5月,國家發改委和住建部聯合發佈《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將成都定位為國家中心城市。自此長江上游有了重慶和成都兩大國家中心城市。

2016年12月26日,經國務院正式批復,國家發改委發佈《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規劃支援武漢、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至此,已經有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重慶、成都、武漢、鄭州8座城市被明確定位為國家中心城市。

在一年有3個城市新獲批國家中心城市的情況下,其他大城市爭取入圍國家中心城市的渴望也更為迫切。接下來,有哪些城市可能成為新的國家中心城市?

從國家中心城市的定位來看,其一大作用就是要引領區域發展。在傳統計劃經濟時代,我國就一直存在著十大中心城市,即目前固定電話區號三位元數開頭的城市。這十大城市除了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四大直轄市外,還有廣州、武漢、南京、成都、西安和瀋陽,它們均是各大區的中心,基本集中了各大區最好的大學和醫療資源。

現如今入圍的8個城市中,除了鄭州之外,另外7個就屬於傳統計劃經濟時代的時代城市。從區位看,目前的國家中心城市中,北京、天津、上海、廣州位於東部地區,重慶和成都位於西南內陸,武漢和鄭州則填補了中部地區的空缺。

也就是說,在傳統十大城市中,尚未入選國家中心城市的三個城市西安、瀋陽、南京的希望不小。這其中,西安一直是西北大區的中心,瀋陽則是東北大區的中心。

媒體報導,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原所長肖金成認為,東北地區的城市,比如瀋陽,西北地方的城市,比如西安,都有可能入圍,“第一是這些城市的規模都比較大;第二是它們產業基礎都比較雄厚;第三是對區域的影響力很大,對一個區域起到引領作用。”

彭澎對第一財經分析,傳統計劃經濟時代的大區中心應該都會入圍國家中心城市。此外,一些經濟總量過萬億、產業發展走在前列的城市,如深圳、杭州等也會加入。

從區域佈局上說, 一個經濟區也可能不止一個國家中心城市,例如成渝經濟區,成都和重慶這兩大城市就一起入圍。從這個角度上講,在經濟和人口密度比較大的區域,只有一個國家中心城市是不夠的,需要疊加輻射才能發揮作用。

例如,長三角城市群作為世界級的城市群,可能就不止上海一個國家中心城市,如果周圍的南京和杭州獲批國家中心城市,也能更好的分擔上海的部分功能,促進長三角城市群的發展。

在華南地區,深圳作為四大一線城市之一,其創新力和高新科技產業發展在國內首屈一指,有消息稱,深圳或將實現城市地位“二級跳”,與北京、上海、廣州一起躋身全球城市,代表中國參與新一輪全球競爭。

此外,作為第三經濟大會大省,山東的人口將近一億,從促進區域發展的角度上看,山東如果有一個國家中心城市,也不足為奇。目前來看,青島作為山東首個GDP突破萬億大關的城市,希望也不小。

實際上打造國家中心城市,還有一個重要的背景就是,京滬之後,國家需要更多的中心城市來承擔其部分功能,並帶動周邊經濟的發展。

2016年12月, 中共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在智庫重慶論壇上解讀“十三五”規劃建議時表示,“十三五”期間,中國將加速發展一批中心城市,承擔全國性的功能,帶動區域協調發展,形成經濟發展新的增長節點。

他說,中國出現世界上少有的特大型城市原因之一,就是面向全國的服務性功能過度集中在一兩個城市。以北京為例,其城市病問題的根源是集中了太多非首都功能,若把企業總部、醫療高地、最高學府等功能轉移,在自身城市病解決的同時也能促進其他地區發展

楊偉民表示,要解決北京這樣特大城市存在的城市病,需要再有十個類似北京這樣的中心城市才行。

也就是說,北京、上海等存在的一系列城市病問題之下,我國的城市發展戰略也有望進行調整,未來會把更多機遇分給京滬以外的大城市。例如,2016年G20峰會放在杭州舉辦,而不是北京、上海等“國際名片”城市,這也是2022年亞運會落戶杭州之後,又一個國際性重要活動在當地舉辦。此外,今年9月,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九次會晤將在廈門舉行。

牛鳳瑞說,中國是一個總人口接近14億的大國,是美國、日本的好多倍,因此只有兩三個國家中心城市遠遠不夠,需要更多的國家中心城市來帶動。他預計,未來中國城市中心區人口達到1000萬以上的超大城市將達到10個以上,這些城市未來將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龍頭。

以鄭州為例,牛鳳瑞說,河南本身總人口接近1億,省會鄭州又是河南的單極核心城市,在河南加快城鎮化的過程中,將有大量人口流入鄭州,因此未來鄭州發展成為中心城區1000萬以上的超大城市實屬正常。

這些城市希望不小

2010年,住建部發佈的《全國城鎮體系規劃(2010—2020年)》明確提出五大國家中心城市(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重慶)的規劃和定位,構成了北上廣加直轄市的格局。

進入到2016年,國家中心城市的批復加快。2016年5月,國家發改委和住建部聯合發佈《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將成都定位為國家中心城市。自此長江上游有了重慶和成都兩大國家中心城市。

2016年12月26日,經國務院正式批復,國家發改委發佈《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規劃支援武漢、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至此,已經有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重慶、成都、武漢、鄭州8座城市被明確定位為國家中心城市。

在一年有3個城市新獲批國家中心城市的情況下,其他大城市爭取入圍國家中心城市的渴望也更為迫切。接下來,有哪些城市可能成為新的國家中心城市?

從國家中心城市的定位來看,其一大作用就是要引領區域發展。在傳統計劃經濟時代,我國就一直存在著十大中心城市,即目前固定電話區號三位元數開頭的城市。這十大城市除了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四大直轄市外,還有廣州、武漢、南京、成都、西安和瀋陽,它們均是各大區的中心,基本集中了各大區最好的大學和醫療資源。

現如今入圍的8個城市中,除了鄭州之外,另外7個就屬於傳統計劃經濟時代的時代城市。從區位看,目前的國家中心城市中,北京、天津、上海、廣州位於東部地區,重慶和成都位於西南內陸,武漢和鄭州則填補了中部地區的空缺。

也就是說,在傳統十大城市中,尚未入選國家中心城市的三個城市西安、瀋陽、南京的希望不小。這其中,西安一直是西北大區的中心,瀋陽則是東北大區的中心。

媒體報導,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原所長肖金成認為,東北地區的城市,比如瀋陽,西北地方的城市,比如西安,都有可能入圍,“第一是這些城市的規模都比較大;第二是它們產業基礎都比較雄厚;第三是對區域的影響力很大,對一個區域起到引領作用。”

彭澎對第一財經分析,傳統計劃經濟時代的大區中心應該都會入圍國家中心城市。此外,一些經濟總量過萬億、產業發展走在前列的城市,如深圳、杭州等也會加入。

從區域佈局上說, 一個經濟區也可能不止一個國家中心城市,例如成渝經濟區,成都和重慶這兩大城市就一起入圍。從這個角度上講,在經濟和人口密度比較大的區域,只有一個國家中心城市是不夠的,需要疊加輻射才能發揮作用。

例如,長三角城市群作為世界級的城市群,可能就不止上海一個國家中心城市,如果周圍的南京和杭州獲批國家中心城市,也能更好的分擔上海的部分功能,促進長三角城市群的發展。

在華南地區,深圳作為四大一線城市之一,其創新力和高新科技產業發展在國內首屈一指,有消息稱,深圳或將實現城市地位“二級跳”,與北京、上海、廣州一起躋身全球城市,代表中國參與新一輪全球競爭。

此外,作為第三經濟大會大省,山東的人口將近一億,從促進區域發展的角度上看,山東如果有一個國家中心城市,也不足為奇。目前來看,青島作為山東首個GDP突破萬億大關的城市,希望也不小。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