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去產能蔓延至煤電

繼煤炭、鋼鐵行業去產能之後, 有效防範和化解煤電產能過剩風險已提上議程。 防範化解產能過剩風險成為煤電今後需要完成的緊迫任務。 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設定了煤電防範化解產能過剩風險的任務目標, 提出要淘汰、停建、緩建煤電產能5000萬千瓦以上, 以防範化解煤電產能過剩風險, 提高煤電行業效率, 為清潔能源發展騰出空間。

自2008年和2009年提及淘汰落後小火電成果之後, 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設定當年煤電去產能目標任務實屬首次, 而所定的任務量完成起來似乎也並不輕鬆。

在日前召開的人大新聞記者會上,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甯吉喆談到煤電調控措施時表示, 5000萬千瓦也是一個很大的資料, 英國、法國全國電力裝機也就是七八千萬千瓦。 而中國整個電力裝機去年年底已經達到15億千瓦, 產能相對富餘, 特別是小煤電會帶來污染, 成為了去產能的新領域。 因此, 要像鋼鐵煤炭行業一樣, 把防範化解煤電產能過剩風險任務堅定不移地推進下去, 取得預期成效。

據方正公用環保行業研究報告分析, 目前我國煤電裝機9.4億千瓦, 2017年去產能目標5000萬千瓦, 占到總裝機的5.3%, 力度超預期。

據瞭解, 我國已承諾拿出其2014年GDP的70%在2020-2030年進行投資以實現國家自主貢獻目標中瞭解到, 儘管從去年開始國家採取了一些積極措施來減少新增煤電 ,

但如不能及時發現現役和已批煤電廠面臨的資產擱淺風險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根據《報告》中測算方法, 在預設的情景中我國煤電擱淺資產規模估算可以達到30860–72010億元 (4490–10470億美元), 相當於我國GDP的4.1-9.5%。 而最近的Carbon Tracker Initiative (2016)報告也得出了一致的結論, 即中國無需再新建煤電廠, 如若繼續建設, 則將多耗費五千億美元的資金。 據悉, 煤電擱淺資產將會影響投資者的預期收益, 損害電廠償還巨額負債的能力, 並最終會導致納稅人和電力用戶消化這些擱淺資產這樣的後果。

《報告》通過梳理中國排名前50的燃煤發電集團的財務狀況發現行業的基本面不容樂觀。 從2008到2015年之間, 行業資產虧損達到了138億人民幣。 其次,

發電公司對短期債務(流動負債)有很大的依賴性, 如果市場狀況迅速惡化, 這可能會導致額外的財務風險和破產風險。 並且多年以來, 利潤率在持續下降, 從1995年的23%降到了2015年的9%。

根據我國能源的稟賦及結構, 中國的煤炭行業都對經濟起著重要的作用, 約占中國能源產量的73%, 能源消費的66%, 以及火力發電的93%, 也是中國最大的用工主體。 煤炭開採和加工行業員工達到580萬人, 其中300萬人在煤電廠從事發電和供熱工作。

而在電力行業央企數量最多, 102家央企中擁有發電業務的能源類企業共有12家,、包括五大發電集團、神華集團、華潤集團、國投集團、三峽集團、中國核工業集團、中廣核集團、中國節能環保集團。

發改委副主任甯吉喆指出,煤電今年採取多種方式去產能,包括淘汰、重組、改造等方式。

結合政策背景, 申萬宏源研報認為兼併重組或許是煤電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手段, 行業集中度提升空間較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