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行情|2017西泠秋拍回顧

文房古玩:各專場收穫高成交率

“萃古熙今·文房古玩專場”多件拍品表現優異, 雍正七年·周芷岩制竹雕仿黃公望筆意山水詩文筆筒60萬元起拍, 110.4萬元成交。

周芷岩被譽為清代竹刻開創新法的第一人, 其刀法變化多端, 極富筆情墨趣。 此筆筒結合傳統繪畫的構圖, 恰如一幅文人畫手卷徐徐展開又無窮盡, 突破了繪畫的平面觀賞界限, 在某種程度上達到並超越了一般繪畫所能表達的意境。

▲ 2017西泠秋拍

3136

雍正七年·周芷岩制竹雕仿黃公望筆意山水詩文筆筒

起拍價RMB 60萬

成交價RMB 110.4萬

名家舊藏之物深受藏家喜愛, 在拍場上表現突出。

竹、木、玉等不同材質器物之上多見名家題詩與落款, “金石味”尤顯濃厚, 是古代文人直接參與藝術創作的直接體現。

如明·吳從政款仲尼式古琴、清·夏蓮居舊藏伊秉綬銘荷葉形端硯以及吳昌碩銘沈石友上款紅木嵌玉馬詩文鎮紙等文人標誌性名物都以高價釋出。

▲ 2017西泠秋拍

3184

明·山西太原同知吳從政款仲尼式古琴

起拍價RMB 60萬

成交價RMB 103.5萬

▲ 2017西泠秋拍

3135

清乾隆·造辦處作虯角雕松下高士圖山子擺件

起拍價RMB 45萬

成交價RMB 80.5萬

▲ 2017西泠秋拍

3188

清·夏蓮居舊藏伊秉綬銘荷葉形端硯

起拍價RMB 45萬

成交價RMB 69萬

▲ 2017西泠秋拍

3189

明·夏蓮居舊藏虎嘯仲尼式古琴

起拍價RMB 28萬

成交價RMB 57.5萬

▲ 2017西泠秋拍

3130

清·吳昌碩銘沈石友上款紅木嵌玉馬詩文鎮紙

起拍價RMB 12萬

成交價RMB 43.7萬

“道入匠心·文房古玩專場”中, 清早期西班牙皇室成員舊藏周尚均制壽山石雕抱膝羅漢像以160萬元起拍, 293.25萬元成交, 其創作於康熙二十七年, 逢清朝國力轉盛之時, 而後流傳海外, 並為皇室收藏, 密不示人, 完整如初, 其底座為法國著名珠寶公司麥森鑲嵌, 彌足珍貴。

羅漢像獨特的流傳經過為其增添了收藏價值。

▲ 2017西泠秋拍

3246

清早期·西班牙皇室成員舊藏周尚均制壽山石雕抱膝羅漢像

起拍價RMB 160萬

成交價RMB 293.25萬

瓷器:傳世佳器頻現,現場競價激烈

西泠拍賣在挖掘器物的歷史背景及其所承載的文化資訊等方面下足了功夫,不僅使其收藏價值得到了充分體現,更是對那段歷史的還原與肯定,同時也提高了這類瓷器在市場中的認可度。

中國歷代瓷器專場亮點頗多,可圈可點,名列成交價前四者分別為兩件清代官窯瓷器與兩件宋代名窯佳器。

中國歷代瓷器專場 拍賣現場競價激烈,振奮人心

室外寒風吹徹,場內藏家熱情不減,拍賣現場競價尤其激烈。清雍正·青花釉裡紅纏枝紋荸薺瓶,20萬元起拍,經數十輪不間斷競價後最終裔442.75萬元的高價成交,超出起拍價20倍,成為瓷器專場第二高價拍品。

此瓶原為清滿族貴族瓜爾佳·桂福珍藏,為宮廷賞賜之物,由其父傳至其手中,代代相傳。雖歷經三百餘年,然保存良好,釉色純正依舊,形制典雅規整。

南宋官窯四方洗,可稱作南宋時期文房用具的典型器物,通體施釉,色泛青灰,呈現出乳濁的失透質感,隱隱露出釉層下灰黑胎體。

口沿由於釉水流淌,釉層較薄,略呈紫色,即宋代官窯器“紫口”現象,輕微的垂釉現象亦十分自然。

底足有五支釘痕,釘痕細小,露灰黑色胎。從器形、釉色、燒造方法等來看,目前僅有一例故宮博物院藏南宋官窯四方洗可與之比擬。

此筆洗千年前燒造于臨安,百年前為浙江籍著名海派畫家吳待秋收藏,今於西泠拍場以310.5萬元拍出,佳器永傳,意義非凡。

▲ 2017西泠秋拍

1286

清雍正·青花釉裡紅纏枝蓮紋荸薺瓶

瓜爾佳·桂福舊藏

起拍價RMB 20萬

成交價RMB 442.75萬

▲ 2017西泠秋拍

1256

南宋·吳待秋舊藏官窯四方洗

起拍價RMB 80萬

成交價RMB 310.5萬

另一方面,來源清晰、品質上乘的器物同樣受到了市場的認可。清雍正另一件豆青釉瓜棱式葫蘆瓶來源清晰,517.5萬元成交,為本專場第一。

自唐以來,葫蘆因其諧音“福祿”,為百姓所愛,遂成為歷朝歷代瓷器製作的傳統器形。此葫蘆瓶渾圓可愛,唇口外翻,下腹部五瓣瓜棱形,釉色純淨,品相完整,為典型清代官窯品種。

此次瓷器專場宋瓷所占比重較大,可與明清瓷器平分秋色,這是繼17春拍推出定窯“尚藥局”蓋盒之後在宋瓷領域的又一次大膽嘗試。

南宋時期另一件建窯油滴盞80萬起拍,最終以207萬元成交,再次說明市場對於品質上乘的建盞的認可。

由於建盞的釉色在燒造時不受人為控制,因此製成後每件器物呈現出的釉面效果不盡相同,此件建盞為典型油滴狀,內壁點滿大小不一、橢圓形的藍色曜變斑,殊為難得。

▲ 2017西泠秋拍

1287

清雍正·豆青釉瓜棱式葫蘆瓶

起拍價RMB 350萬

成交價RMB 517.5萬

▲ 2017西泠秋拍

1266

南宋·建窯油滴天目盞

起拍價RMB 80萬

成交價RMB 207萬

青銅器:震古鑠今,重器再現

在我國,青銅器自4000多年前出現以來,中華民族對青銅文明的繼承一直延續至今。傳承有緒、著錄明晰、紋飾精美的青銅器備受藏界珍視。

依循宋代至清代文人士大夫的學術傳統,青銅器研究者從器物造型、紋飾、銘文,尤其是傳承著錄入手,加之歷史學、古文字學、圖像學、符號學、鍛造工藝等各方面進行研究,可以說青銅器的收藏,基於實物與文獻相互考證進行,包含了認知與研究。

另一方面,從西泠秋拍碑帖門類的火爆情勢,尤其是青銅器的拓片成交價走高,也是青銅器門類越來越受到國內市場關注的明證。

西泠拍賣歷來注重拍品的出版、著錄與傳承,尤其是對於青銅器的甄選與研究。戰國·青銅錯金銀越王旨殹(不光)劍領銜,最終拍出1046.5萬元。

劍主人旨殹(不光)是越王勾踐第四代孫、戰國時期第五代越國君主,處於越國由盛轉衰的時期。此劍在工藝及書法上皆屬上乘,是越國青銅鑄造技術的代表,銘文達30字之多,歷史價值極高。

青銅獸面紋瓿是殷墟王侯級禮器,曾分別出版於1933年的梅原末治《歐米搜儲支那古銅菁華》與1941年的容庚《商周彝器通考》兩書中,並多次出現在世界範圍的古董精品展會,流傳於數位收藏大家之手,最終以起拍價近兩倍的價格——943萬元釋出。

▲ 2017西泠秋拍

631

戰國·青銅錯金銀越王旨殹(不光)劍

成交價RMB 1046.5萬

▲ 2017西泠秋拍

617

商晚期·青銅獸面紋瓿

起拍價RMB 500萬

成交價RMB 943萬

“現今尊之為‘文物’者,在古代,多數曾經是日常生活用品,以其功能在當時的社會生活中有著自己的位置。”

西泠拍賣力求把握一事一物背後的歷史事件,使與器物相聯的性質與名稱變得更加有意義,從而使眾多文物與藝術愛好者“看見某些重大事件的細節、特殊技藝的妙諦,和不因歲月流逝而消褪的美的閃光。”

彌足珍貴。

羅漢像獨特的流傳經過為其增添了收藏價值。

▲ 2017西泠秋拍

3246

清早期·西班牙皇室成員舊藏周尚均制壽山石雕抱膝羅漢像

起拍價RMB 160萬

成交價RMB 293.25萬

瓷器:傳世佳器頻現,現場競價激烈

西泠拍賣在挖掘器物的歷史背景及其所承載的文化資訊等方面下足了功夫,不僅使其收藏價值得到了充分體現,更是對那段歷史的還原與肯定,同時也提高了這類瓷器在市場中的認可度。

中國歷代瓷器專場亮點頗多,可圈可點,名列成交價前四者分別為兩件清代官窯瓷器與兩件宋代名窯佳器。

中國歷代瓷器專場 拍賣現場競價激烈,振奮人心

室外寒風吹徹,場內藏家熱情不減,拍賣現場競價尤其激烈。清雍正·青花釉裡紅纏枝紋荸薺瓶,20萬元起拍,經數十輪不間斷競價後最終裔442.75萬元的高價成交,超出起拍價20倍,成為瓷器專場第二高價拍品。

此瓶原為清滿族貴族瓜爾佳·桂福珍藏,為宮廷賞賜之物,由其父傳至其手中,代代相傳。雖歷經三百餘年,然保存良好,釉色純正依舊,形制典雅規整。

南宋官窯四方洗,可稱作南宋時期文房用具的典型器物,通體施釉,色泛青灰,呈現出乳濁的失透質感,隱隱露出釉層下灰黑胎體。

口沿由於釉水流淌,釉層較薄,略呈紫色,即宋代官窯器“紫口”現象,輕微的垂釉現象亦十分自然。

底足有五支釘痕,釘痕細小,露灰黑色胎。從器形、釉色、燒造方法等來看,目前僅有一例故宮博物院藏南宋官窯四方洗可與之比擬。

此筆洗千年前燒造于臨安,百年前為浙江籍著名海派畫家吳待秋收藏,今於西泠拍場以310.5萬元拍出,佳器永傳,意義非凡。

▲ 2017西泠秋拍

1286

清雍正·青花釉裡紅纏枝蓮紋荸薺瓶

瓜爾佳·桂福舊藏

起拍價RMB 20萬

成交價RMB 442.75萬

▲ 2017西泠秋拍

1256

南宋·吳待秋舊藏官窯四方洗

起拍價RMB 80萬

成交價RMB 310.5萬

另一方面,來源清晰、品質上乘的器物同樣受到了市場的認可。清雍正另一件豆青釉瓜棱式葫蘆瓶來源清晰,517.5萬元成交,為本專場第一。

自唐以來,葫蘆因其諧音“福祿”,為百姓所愛,遂成為歷朝歷代瓷器製作的傳統器形。此葫蘆瓶渾圓可愛,唇口外翻,下腹部五瓣瓜棱形,釉色純淨,品相完整,為典型清代官窯品種。

此次瓷器專場宋瓷所占比重較大,可與明清瓷器平分秋色,這是繼17春拍推出定窯“尚藥局”蓋盒之後在宋瓷領域的又一次大膽嘗試。

南宋時期另一件建窯油滴盞80萬起拍,最終以207萬元成交,再次說明市場對於品質上乘的建盞的認可。

由於建盞的釉色在燒造時不受人為控制,因此製成後每件器物呈現出的釉面效果不盡相同,此件建盞為典型油滴狀,內壁點滿大小不一、橢圓形的藍色曜變斑,殊為難得。

▲ 2017西泠秋拍

1287

清雍正·豆青釉瓜棱式葫蘆瓶

起拍價RMB 350萬

成交價RMB 517.5萬

▲ 2017西泠秋拍

1266

南宋·建窯油滴天目盞

起拍價RMB 80萬

成交價RMB 207萬

青銅器:震古鑠今,重器再現

在我國,青銅器自4000多年前出現以來,中華民族對青銅文明的繼承一直延續至今。傳承有緒、著錄明晰、紋飾精美的青銅器備受藏界珍視。

依循宋代至清代文人士大夫的學術傳統,青銅器研究者從器物造型、紋飾、銘文,尤其是傳承著錄入手,加之歷史學、古文字學、圖像學、符號學、鍛造工藝等各方面進行研究,可以說青銅器的收藏,基於實物與文獻相互考證進行,包含了認知與研究。

另一方面,從西泠秋拍碑帖門類的火爆情勢,尤其是青銅器的拓片成交價走高,也是青銅器門類越來越受到國內市場關注的明證。

西泠拍賣歷來注重拍品的出版、著錄與傳承,尤其是對於青銅器的甄選與研究。戰國·青銅錯金銀越王旨殹(不光)劍領銜,最終拍出1046.5萬元。

劍主人旨殹(不光)是越王勾踐第四代孫、戰國時期第五代越國君主,處於越國由盛轉衰的時期。此劍在工藝及書法上皆屬上乘,是越國青銅鑄造技術的代表,銘文達30字之多,歷史價值極高。

青銅獸面紋瓿是殷墟王侯級禮器,曾分別出版於1933年的梅原末治《歐米搜儲支那古銅菁華》與1941年的容庚《商周彝器通考》兩書中,並多次出現在世界範圍的古董精品展會,流傳於數位收藏大家之手,最終以起拍價近兩倍的價格——943萬元釋出。

▲ 2017西泠秋拍

631

戰國·青銅錯金銀越王旨殹(不光)劍

成交價RMB 1046.5萬

▲ 2017西泠秋拍

617

商晚期·青銅獸面紋瓿

起拍價RMB 500萬

成交價RMB 943萬

“現今尊之為‘文物’者,在古代,多數曾經是日常生活用品,以其功能在當時的社會生活中有著自己的位置。”

西泠拍賣力求把握一事一物背後的歷史事件,使與器物相聯的性質與名稱變得更加有意義,從而使眾多文物與藝術愛好者“看見某些重大事件的細節、特殊技藝的妙諦,和不因歲月流逝而消褪的美的閃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