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百工館”正式開館 展示50多位貴州省工藝美術大師代表作品

百工館

近日, 一個集結了貴州省50多名工藝美術大師的代表作品的收藏展覽館----“百工館”在多彩貴州城開館, 苗繡、銀飾銀器、玉雕、陶瓷、蠟染、面具、泥塑、刻紙、核雕、漆器......數百件美輪美奐、獨具貴州民族特色的大師作品在百工館驚豔登場,

受到省內外遊客的青睞。

“百工館”是多彩貴州城建設經營有限公司和黔藝寶文化藝術發展有限公司共同建設的文化旅遊專案。 館長楊成勇先生告訴記者, 百工館的建設得到了貴州省經信委的大力支持, 其目的是通過長期固定的展示、銷售平臺, 不間斷向市民和遊客推介貴州工藝美術大師們的旅遊工藝品, 推進貴州旅遊商品的發展, 帶動相關從業人員脫貧致富。

走進百工館, 一件件大師們的作品令人嘖嘖稱歎, 加上一旁楊成勇先生的精彩解說, 一個館逛下來, 仿佛快速流覽了一遍貴州的民族民間文化。

蠟畫

蔡群——蠟畫

織金蠟染是蠟染中的精緻之最, 而織金蠟染藝人中做得精緻中的精緻的則是蔡群。 這位曾經在多彩貴州“兩賽一會”上連續兩次獲得一等獎的苗族姑娘, 是黔西北苗族支系之一的歪梳苗姑娘中極其普通的一位少女, 她的與眾不同之處其實就在於她那一手精緻的蠟畫。

她把畫蠟銅刀放入溶化的各色蜂蠟裡沾上蠟汁, 乘蠟未幹之際於布上或者紙上信手作畫, 蠟幹即成, 織金蠟畫因為精細, 是決不允許複刀的, 這就要求畫蠟者不單要心中有畫, 下刀時更要做到精、准、快, 而且下刀的力度也要掌握得十分精確。

馬尾繡

韋桃花——水族馬尾繡

韋桃花出生在水族聚居的三都縣, 她的家鄉就是水族最早來到貴州的居住地三洞鄉。 正是這種環境和她對刺繡的鍾愛, 讓韋桃花第一年就為家鄉捧回了省能工巧匠比賽的特等獎。 她得獎的作品是工藝獨特的馬尾繡, 就是用馬的尾部毛纏裹白色絲線後, 再用釘線繡法繡制, 並在裡面用辮繡的繡法讓彩線在中間填繡出色彩。 馬尾繡用料考究且工藝繁雜, 一般而言, 刺繡一件服裝需十來道工序, 耗時三個月之多。

馬尾繡已入選“中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如今精美的馬尾繡越來越稀少, 成為中外人士爭先收藏的藝術珍品。

苗家擎天柱

李正雲——苗家撐天柱

李正雲出生在素有“苗族銀匠村”之稱的雷山縣控拜村, 從小隨父輩學習苗銀鍛制技藝, 是苗銀銀飾家族祖傳手藝第九代傳人, 還被業界尊稱為“工藝教頭”。 2012年和黔藝寶合作製作的銀飾“苗家撐天柱”獲得多彩貴州兩賽一會特等獎。 該作品源自苗族古歌中撐天柱的傳說, 純銀撐天柱為全手工潛心雕刻而成,實為精美絕倫的藝術精品。

地戲面具

楊正坤——地戲面具

楊正坤出生于安順市黃果樹管委會龍宮鎮下苑村,初中後回鄉務農,開始學習木工雕刻技藝,在父輩的指導下,作為第六代傳人開始從事雕刻地戲面具。地戲面具又俗稱臉子,是地戲演出中的核心道具,明洪武年間朱元璋“調北征南”留下20萬大軍鎮守雲貴,江南各省屯軍將地戲帶入貴州。面具多用白楊木雕刻,因白楊木質細膩緊密,不開裂,造型分文武老少四大類,根據劇中人物的性格特徵,精雕細刻,再描繪鮮豔的彩漆。

紫袍玉雕

左迪——紫袍玉帶石雕

左迪出生于織金縣,自幼喜好雕刻,19歲隨貴州省著名雕刻藝人左毅學習紫袍玉帶石雕。左迪擅長于梅花、山水、龍鳳、花鳥魚蟲等題材的雕刻作品,多次被選送至中國貴州民族民間國際旅遊商品博覽會精品館展出。

貴州梵淨山為彌勒佛古佛道場,億萬年來集日月山川之精華,造就出石中珍品—紫袍玉帶石。紫袍玉帶石以紫色為主體,玉綠相間,民間傳說該石具有佛性,可為人帶來吉祥幸福。由於紫袍玉帶石僅為大山之中薄薄一層,開採難度大,玉石貯藏量小,已接近枯竭,加之紫袍玉帶石位於聯合國人與自然保護圈梵淨山核心區域,政府禁止開採挖掘,因此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

泥塑

黃澤富——泥塑

泥塑工藝技術是余慶縣白泥鎮人黃澤富於1965年開始自學成才、獨自研究創造的手工技藝。泥塑造型有人物、植物、飛禽、走獸、昆蟲等,構思精巧、造型逼真,具浮雕感和國畫味,被中外友人譽為“以假亂真”的傑作。工序是先將紅岩搗細,去掉雜質,再加水和成麵團狀,用手捏制,用木質工具修飾,置於通風處陰乾,入窯後 加溫至500攝氏度左右,燒24小時冷卻即成。

牙舟陶

嶽振——牙舟陶

嶽振,祖籍山東,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貴州工藝美術大師。自幼受父兄影響酷愛藝術,他所設計的牙舟陶作品多次獲得中國工藝美術大獎,並被中國美術館收藏。貴州黔南自治州平塘縣牙舟陶鎮,自明朝洪武年間開始產陶,其造型古樸敦厚,冰裂紋自然,釉色深沉。牙舟陶記載了西南邊陲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由傳統中國制陶技藝和貴州本土文化元素相結合,具有極高的觀賞和收藏價值。

大方漆器

夏明浪——大方漆器

大方漆器的生產始于明朝洪武年間,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大方漆器是貴州富有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的傳統工藝美術作品。明、清朝代,大方漆器就被選作貢品上京供奉皇帝。作為家庭陳設品裝飾書齋、客廳,更增添了古色古香的雅致。民間也作為日常生活中的用具,盛裝幹鮮果品、蜜餞乃至菜肴均可。彝族女政治家奢香夫人襲貴州宣慰使期間,在向朱元璋進貢的“方物”中,就有許多漆器珍品。

貴翠玉雕

張國盛——貴翠玉雕

張國盛從事玉石雕刻15年,對玉石產品的創意設計有獨特見解。擅長雕刻擺件。他最鍾愛的材質是貴州藍綠色的貴翠玉。貴翠是產於貴州晴隆縣的綠色石英岩,由微晶質石英和少量地開石構成,該石多與螢石礦花共生,色彩豐富,紅色為翡,綠色為翠。貴翠屬硬質玉料,硬度在莫氏6.5--7度,通常需要能工巧匠用心打磨後才能呈現出貴翠光彩奪目的神韻。多年來,很多尋寶者和奇石收藏者爭先收尋色彩豐富、透明溫潤的貴翠原料,如今該石種已近枯竭,具有很高的收藏和觀賞價值。張國盛的作品完美地再現了貴州山水的靈韻和民風的淳樸奔放。

蠟染青花陶瓷

栗嘉憶——蠟染青花陶瓷

栗嘉憶,貴州遵義人,現任教於貴州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在教學之餘,堅持藝術創作,作品多次參加省級比賽入選並獲獎。

她設計製作的“蠟染青花陶瓷茶具”榮獲了2017多彩貴州文化創意設計大賽銀獎,該作品以陶瓷茶具作為載體,生動體現了貴州“茶文化之鄉”的主題,將貴州苗族蠟染裡的鳥、魚、花、蝴蝶等經典紋樣以釉下手繪青花的方式呈現於大眾,通過再度設計開發,讓蠟染這一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技藝以符合現代人審美取向的形態以全新的方式走進商業消費市場,改變原有蠟染藝術品在人們心中的認知,使之與大眾日常生活產生交集,讓生活實用品具有地域性、民族性與藝術性,開啟生活美學。

純銀撐天柱為全手工潛心雕刻而成,實為精美絕倫的藝術精品。

地戲面具

楊正坤——地戲面具

楊正坤出生于安順市黃果樹管委會龍宮鎮下苑村,初中後回鄉務農,開始學習木工雕刻技藝,在父輩的指導下,作為第六代傳人開始從事雕刻地戲面具。地戲面具又俗稱臉子,是地戲演出中的核心道具,明洪武年間朱元璋“調北征南”留下20萬大軍鎮守雲貴,江南各省屯軍將地戲帶入貴州。面具多用白楊木雕刻,因白楊木質細膩緊密,不開裂,造型分文武老少四大類,根據劇中人物的性格特徵,精雕細刻,再描繪鮮豔的彩漆。

紫袍玉雕

左迪——紫袍玉帶石雕

左迪出生于織金縣,自幼喜好雕刻,19歲隨貴州省著名雕刻藝人左毅學習紫袍玉帶石雕。左迪擅長于梅花、山水、龍鳳、花鳥魚蟲等題材的雕刻作品,多次被選送至中國貴州民族民間國際旅遊商品博覽會精品館展出。

貴州梵淨山為彌勒佛古佛道場,億萬年來集日月山川之精華,造就出石中珍品—紫袍玉帶石。紫袍玉帶石以紫色為主體,玉綠相間,民間傳說該石具有佛性,可為人帶來吉祥幸福。由於紫袍玉帶石僅為大山之中薄薄一層,開採難度大,玉石貯藏量小,已接近枯竭,加之紫袍玉帶石位於聯合國人與自然保護圈梵淨山核心區域,政府禁止開採挖掘,因此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

泥塑

黃澤富——泥塑

泥塑工藝技術是余慶縣白泥鎮人黃澤富於1965年開始自學成才、獨自研究創造的手工技藝。泥塑造型有人物、植物、飛禽、走獸、昆蟲等,構思精巧、造型逼真,具浮雕感和國畫味,被中外友人譽為“以假亂真”的傑作。工序是先將紅岩搗細,去掉雜質,再加水和成麵團狀,用手捏制,用木質工具修飾,置於通風處陰乾,入窯後 加溫至500攝氏度左右,燒24小時冷卻即成。

牙舟陶

嶽振——牙舟陶

嶽振,祖籍山東,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貴州工藝美術大師。自幼受父兄影響酷愛藝術,他所設計的牙舟陶作品多次獲得中國工藝美術大獎,並被中國美術館收藏。貴州黔南自治州平塘縣牙舟陶鎮,自明朝洪武年間開始產陶,其造型古樸敦厚,冰裂紋自然,釉色深沉。牙舟陶記載了西南邊陲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由傳統中國制陶技藝和貴州本土文化元素相結合,具有極高的觀賞和收藏價值。

大方漆器

夏明浪——大方漆器

大方漆器的生產始于明朝洪武年間,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大方漆器是貴州富有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的傳統工藝美術作品。明、清朝代,大方漆器就被選作貢品上京供奉皇帝。作為家庭陳設品裝飾書齋、客廳,更增添了古色古香的雅致。民間也作為日常生活中的用具,盛裝幹鮮果品、蜜餞乃至菜肴均可。彝族女政治家奢香夫人襲貴州宣慰使期間,在向朱元璋進貢的“方物”中,就有許多漆器珍品。

貴翠玉雕

張國盛——貴翠玉雕

張國盛從事玉石雕刻15年,對玉石產品的創意設計有獨特見解。擅長雕刻擺件。他最鍾愛的材質是貴州藍綠色的貴翠玉。貴翠是產於貴州晴隆縣的綠色石英岩,由微晶質石英和少量地開石構成,該石多與螢石礦花共生,色彩豐富,紅色為翡,綠色為翠。貴翠屬硬質玉料,硬度在莫氏6.5--7度,通常需要能工巧匠用心打磨後才能呈現出貴翠光彩奪目的神韻。多年來,很多尋寶者和奇石收藏者爭先收尋色彩豐富、透明溫潤的貴翠原料,如今該石種已近枯竭,具有很高的收藏和觀賞價值。張國盛的作品完美地再現了貴州山水的靈韻和民風的淳樸奔放。

蠟染青花陶瓷

栗嘉憶——蠟染青花陶瓷

栗嘉憶,貴州遵義人,現任教於貴州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在教學之餘,堅持藝術創作,作品多次參加省級比賽入選並獲獎。

她設計製作的“蠟染青花陶瓷茶具”榮獲了2017多彩貴州文化創意設計大賽銀獎,該作品以陶瓷茶具作為載體,生動體現了貴州“茶文化之鄉”的主題,將貴州苗族蠟染裡的鳥、魚、花、蝴蝶等經典紋樣以釉下手繪青花的方式呈現於大眾,通過再度設計開發,讓蠟染這一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技藝以符合現代人審美取向的形態以全新的方式走進商業消費市場,改變原有蠟染藝術品在人們心中的認知,使之與大眾日常生活產生交集,讓生活實用品具有地域性、民族性與藝術性,開啟生活美學。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