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IP行業還在野蠻突圍?慢了!BI品牌沉浸精耕出了一個完整生態

近日, 由中國傳媒大學、中國廣告協會、中國版權保護中心聯合主辦, 中國傳媒大學IP跨界傳播研究中心和中國廣告協會軟IP分會共同承辦的中國軟IP大會在中國傳媒大學舉辦。 除進行了首屆“中國軟IP年度評選”外, 各路IP大佬和專家還就互聯網生態下, IP的開發、跨界、傳播等進行了分享。

會上, 來自咪咕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文中簡稱“咪咕”)旗下的《咪咕匯》、《咪咕遊戲》分別獲選IP年度商業應用榜和IP年度傳播平臺榜。

(圖注:咪咕文化科技有限公司COO顏忠偉)

咪咕文化科技有限公司COO顏忠偉在發表《下一站, 次元C站》的主旨演講時表示, IP的發展離不開技術的變革, 5G、AI等技術為IP的全場景呈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而BI(Brand Immersion, 品牌沉浸)這一全新理念的提出, 成為實現IP價值的重要途徑。 未來, 咪咕會在5G技術、AI以及咪咕大資料等能力的結合下, 打造跨行業的融合生態, 探索IP全場景呈現的更多可能性。

IP行銷頻失效, BI入局破“困境”

自從2011年, “泛娛樂”的概念被提出後, IP熱潮愈演愈烈, 從遊戲、文學、動漫、影視延伸至音樂、衍生品周邊、虛擬人物等。 在各種IP開發運營、跨界合作的過程中, IP行銷也應運而生。

放眼國內市場, 蘋果靠約伯斯精神吸引了一批忠實的“擁躉”、《魔獸》強大的粉絲基礎使得同名電影在全球斬獲了4.32億美元(約合27.79億人民幣)的票房……這些“爆款”案例的誕生, 使得各品牌方對“IP行銷”趨之若鶩。 有業內人士自嘲, “如果沒做過IP行銷, 都不好意思稱自己是從事品牌行銷的。 ”

只是成功的案例各有不同, 失敗的案例大多相似。 在傳播的日益碎片化、消費場景的多元化引起的消費者需求持續升級下, 因開發模式簡單粗暴、生搬硬套, 但又過於追求商業價值回報而撲街的IP行銷案例比比皆是。 許多品牌方非但沒能獲得消費者的認同, 還損害了自身的價值和理念。

誠然, IP行銷的價值毋庸置疑, 但如何才能將其發揮至最大化呢?或許咪咕提出的BI概念能夠給從業者一些啟發。

會上, 顏忠偉介紹稱, 所謂BI行銷是指, “在消費者出現的所有管道中, 給他們帶去的具有凝聚力、將消費者全方位包圍的體驗。 ”也就是通過品牌營造的體驗, 讓消費者持續關注品牌活動, 提升對品牌所代表的價值的認同, 從而給消費者留下難忘的品牌記憶。

在BI的行銷理念下, 咪咕先後打造了《小黃人》、《速度與激情8》、二次元偶像麟犀等成功的全IP運營案例。 其中由環球攜手咪咕打造的小黃人官方外傳動畫——《小黃人與格魯日記》, 線上首發3個月點擊量便突破5億, 短信、手機報推送觸達移動用戶3000萬。 據介紹, 雙方之間的合作模式還被環球全球各大公司借鑒和運用。

這意味著, 在IP行銷頻頻失效、廣受詬病的當下, 咪咕全IP運營所取得的成功離不開BI概念, 而促使BI行銷成功落地的“雙引擎”則是技術驅動和文化引領。

背靠豐富內容和海量資料, IP全場景品牌沉浸直擊用戶“痛點”

IP行銷的實質其實就是內容行銷, 因此成功的IP行銷離不開優質的內容作背書。 而作為中國移動面向移動互聯網數位內容領域設立的專業子公司, 咪咕在內容資源和使用者資料上具有天然優勢,其引領的文化則成為BI行銷的“引擎”之一。

目前,咪咕已經成為國內領先的全場景品牌沉浸平臺,線上形成了音樂、視頻、閱讀、遊戲及二次元五大內容領域——咪咕音樂、咪咕視訊、咪咕數媒、咪咕互娛、咪咕動漫。現已彙聚超過1700萬首歌曲、430萬條視頻、1200+路音視頻直播、50萬冊書刊、3萬+款遊戲、47萬集動漫畫,已成為國內領先的全場景品牌沉浸平臺。

線下的話,咪咕則覆蓋全國各個省市縣的萬餘家移動營業廳、超2000所高校、超7200家電影院、超300家咪咕咖啡;每年超350場演藝活動、超80場名家悅讀咖活動、超400場線下體育賽事、超100場G客G拍進高校活動等。

這意味著,咪咕不僅擁有打造優質內容的能力,而且全面覆蓋了學生、上班族、運動達人等群體,並且可以做到全時間段、全場景連接。通過咪咕對海量內容的整合以及線上線下資源的打通,消費者不但可以在BI場景裡聽音樂、看視頻、參加音樂節,還可以運動健身、閱讀、Break……形成了IP全場景沉浸的有利條件。

比如,咪咕為《小黃人》打造的行銷案例,除了線上的內容資源外,消費者還可以線上下咪咕運營的影院、咖啡廳等,接觸和體驗咪咕為小黃人打造的全場景“BI”品牌沉浸;而由咪咕與日本NTT DOCOMO聯合打造、“初音未來”設計師操刀設計、首個中日次元偶像組合“麟&犀”區別於其他次元偶像,最大的特點就是其是人工智慧助手產品,能夠實現與三次元人群的互動,突破次元壁。

對於次元偶像“麟&犀”,顏忠偉特別介紹稱,“這是源于咪咕全IP運營方面的案例——《下一站,次元C站》。這個案例承載了我們所提倡的4C理念,即‘China中國、Creation創造、Connection連接、Change改變’。”咪咕希望可以全力推行中國制定的手機動漫國際標準、創造新生活新娛樂方式、連接動漫產業上下游、改變用戶的文化娛樂生活。

此外,為了直擊95後、00後群體的消費痛點,《下一站,次元C站》還將以IP內容為核心,通過ACGNM+衍生品的全IP運營模式,打造咪咕面向95後、00後的IP發行及衍生品交易平臺。未來,咪咕會在現有的內容基礎上,圍繞IP的全場景沉浸進行更多的探索,更好地連接IP和目標使用者群,實現IP價值的最大化。

5G、AI…技術變革助力BI思路升級

“IP的發展離不開隨著移動通信技術的變革。”如果說內容和資料是實現BI理念的血肉,那麼技術則是該理念成功落地的靈魂。

而5G技術的適時出現更是為IP的全場景呈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該技術具有“超高網速、超低時延、超大連接”的特點,體驗速率是4G的100倍,時延僅僅是4G的五分之一,連接數密度更是4G的10倍。在顏忠偉看來,“相比與4G的‘修路’,5G則是‘造城’,它具有更強的性能和更多的場景,需要打造跨行業的融合生態,這將為IP的全場景呈現帶來更大的想像空間。”

作為國內領先的通信運營商,中國移動的技術能力有目共睹。2017年3月16日,由中國主導的手機(移動終端)動漫標準正式發佈成為國際標準(標準號ITU-T.621),由此成為文化部建國以來的第一個國際技術標準。按照該標準提供產品和服務的動漫企業已經超過1000家,覆蓋用戶過億,上線正版的動漫作品超25萬條,獲授權動漫形象超4800個,已累計引入IP2000個,涵蓋影游音書畫全品類。而咪咕動漫正是該標準制定與推廣的核心成員。據介紹,該標準可以實現手機動漫畫在移動互聯網各平臺間的即時互通,有效降低手機動漫的生產和傳播運營成本;同年,12月21日由中國移動提出的5G關鍵空口技術標準正式發佈。

未來,在中國移動技術能力的加持下,咪咕旗下的內容資源和資料將會發揮更大的價值。在5G技術與大資料、AI等技術的結合下,品牌方可以更精准的對用戶進行分析,從而更加瞭解用戶需求,並進行相關的IP內容定制和品牌行銷,探索更多的場景應用形態和跨界合作。

就在去年11月份,第一個5G新媒體領域的技術和應用創新聯盟——5MII(5G多媒體創新聯盟),咪咕與人民網、新華網、光明網、鳳凰網、中視科華、科大訊飛、網路視聽協會、中國移動研究院、清華大學、中央美術學院、北京郵電大學、華為公司等赫然在列,對於未來全新生態體系建設的意義不言而喻。

可以預見,隨著5G技術的日趨成熟,BI理念的“雙引擎”(文化引領和技術驅動)會更加穩健和牢固。而在BI+AI下,咪咕將構建更加多元化的全場景品牌沉浸,實現IP價值最大化,在泛娛樂的行業競爭中奪得更多話語權。

咪咕在內容資源和使用者資料上具有天然優勢,其引領的文化則成為BI行銷的“引擎”之一。

目前,咪咕已經成為國內領先的全場景品牌沉浸平臺,線上形成了音樂、視頻、閱讀、遊戲及二次元五大內容領域——咪咕音樂、咪咕視訊、咪咕數媒、咪咕互娛、咪咕動漫。現已彙聚超過1700萬首歌曲、430萬條視頻、1200+路音視頻直播、50萬冊書刊、3萬+款遊戲、47萬集動漫畫,已成為國內領先的全場景品牌沉浸平臺。

線下的話,咪咕則覆蓋全國各個省市縣的萬餘家移動營業廳、超2000所高校、超7200家電影院、超300家咪咕咖啡;每年超350場演藝活動、超80場名家悅讀咖活動、超400場線下體育賽事、超100場G客G拍進高校活動等。

這意味著,咪咕不僅擁有打造優質內容的能力,而且全面覆蓋了學生、上班族、運動達人等群體,並且可以做到全時間段、全場景連接。通過咪咕對海量內容的整合以及線上線下資源的打通,消費者不但可以在BI場景裡聽音樂、看視頻、參加音樂節,還可以運動健身、閱讀、Break……形成了IP全場景沉浸的有利條件。

比如,咪咕為《小黃人》打造的行銷案例,除了線上的內容資源外,消費者還可以線上下咪咕運營的影院、咖啡廳等,接觸和體驗咪咕為小黃人打造的全場景“BI”品牌沉浸;而由咪咕與日本NTT DOCOMO聯合打造、“初音未來”設計師操刀設計、首個中日次元偶像組合“麟&犀”區別於其他次元偶像,最大的特點就是其是人工智慧助手產品,能夠實現與三次元人群的互動,突破次元壁。

對於次元偶像“麟&犀”,顏忠偉特別介紹稱,“這是源于咪咕全IP運營方面的案例——《下一站,次元C站》。這個案例承載了我們所提倡的4C理念,即‘China中國、Creation創造、Connection連接、Change改變’。”咪咕希望可以全力推行中國制定的手機動漫國際標準、創造新生活新娛樂方式、連接動漫產業上下游、改變用戶的文化娛樂生活。

此外,為了直擊95後、00後群體的消費痛點,《下一站,次元C站》還將以IP內容為核心,通過ACGNM+衍生品的全IP運營模式,打造咪咕面向95後、00後的IP發行及衍生品交易平臺。未來,咪咕會在現有的內容基礎上,圍繞IP的全場景沉浸進行更多的探索,更好地連接IP和目標使用者群,實現IP價值的最大化。

5G、AI…技術變革助力BI思路升級

“IP的發展離不開隨著移動通信技術的變革。”如果說內容和資料是實現BI理念的血肉,那麼技術則是該理念成功落地的靈魂。

而5G技術的適時出現更是為IP的全場景呈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該技術具有“超高網速、超低時延、超大連接”的特點,體驗速率是4G的100倍,時延僅僅是4G的五分之一,連接數密度更是4G的10倍。在顏忠偉看來,“相比與4G的‘修路’,5G則是‘造城’,它具有更強的性能和更多的場景,需要打造跨行業的融合生態,這將為IP的全場景呈現帶來更大的想像空間。”

作為國內領先的通信運營商,中國移動的技術能力有目共睹。2017年3月16日,由中國主導的手機(移動終端)動漫標準正式發佈成為國際標準(標準號ITU-T.621),由此成為文化部建國以來的第一個國際技術標準。按照該標準提供產品和服務的動漫企業已經超過1000家,覆蓋用戶過億,上線正版的動漫作品超25萬條,獲授權動漫形象超4800個,已累計引入IP2000個,涵蓋影游音書畫全品類。而咪咕動漫正是該標準制定與推廣的核心成員。據介紹,該標準可以實現手機動漫畫在移動互聯網各平臺間的即時互通,有效降低手機動漫的生產和傳播運營成本;同年,12月21日由中國移動提出的5G關鍵空口技術標準正式發佈。

未來,在中國移動技術能力的加持下,咪咕旗下的內容資源和資料將會發揮更大的價值。在5G技術與大資料、AI等技術的結合下,品牌方可以更精准的對用戶進行分析,從而更加瞭解用戶需求,並進行相關的IP內容定制和品牌行銷,探索更多的場景應用形態和跨界合作。

就在去年11月份,第一個5G新媒體領域的技術和應用創新聯盟——5MII(5G多媒體創新聯盟),咪咕與人民網、新華網、光明網、鳳凰網、中視科華、科大訊飛、網路視聽協會、中國移動研究院、清華大學、中央美術學院、北京郵電大學、華為公司等赫然在列,對於未來全新生態體系建設的意義不言而喻。

可以預見,隨著5G技術的日趨成熟,BI理念的“雙引擎”(文化引領和技術驅動)會更加穩健和牢固。而在BI+AI下,咪咕將構建更加多元化的全場景品牌沉浸,實現IP價值最大化,在泛娛樂的行業競爭中奪得更多話語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