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東北衰敗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東北近年來似乎成為了利潤真空的代名詞, 諸如“投資不出關”這樣的句子在網路世界瘋傳, 讓關內和關外的人們難以判斷真相。 卻很少有人真正關心東北無法振興的原因為何。

東北經濟下行的真正原因, 除了已經老生常談的官僚主義和大鍋飯心態, 是不是還有一些更深層次的原因?人們又可以對症下什麼藥呢?

今天的文章就一起深究東北興衰之謎。

中國東北亞支點的興衰

中國首先是一個東亞國家, 如果不能主導東亞秩序, 那麼中國在非洲的建設、與歐洲的貿易都是脆弱的。 在中國推動東北亞區域合作,

進而促進東亞一體化、拒斥域外大國干預的戰略中, 一個健康發展的東北必然要作為中流砥柱。

東北與東亞

近代東北的發展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19世紀20年代以前, 為東北經濟的起步期;

20年代到50年代, 在奉系軍閥、日本侵略、蘇聯援助的連番推動下,

東北進入增長期;

60年代到80年代, 隨著中蘇關係惡化, 東北在三線戰略中持續失血, 人才設備流失嚴重, 逐漸淡出人們視線;

90年代, 東北進入衰退期, 經常以墊底的經濟增長率成為全國的熱議話題。

國家對東北的拯救並非沒有行動, 然而在經歷了本世紀初頭十年的相對穩定之後, 近年來東北經濟再次斷崖式下跌。 對東北的投資似乎總是缺乏合適的戰略目標, 最終成為了一種變相扶貧, 對塑造健康的產業毫無裨益。

一直在振興, 一直在振興

糟糕的產業現狀直接體現在用腳投票的人口上:

張作霖統治時期和日本全面侵華時期, 由於工業建設和資源開發需要, 東北迎來了兩次移民高峰。 到了日本投降的1945年, 東北人口突破了4000萬, 較1840年增長13.5倍, 大量勞動力推動東北成為了亞洲的一顆明珠。

但九十年代下崗潮以來, 東北人口即陷入了負增長。 根據人口普查的結果, 九十年代東北人口淨遷出40.4萬人, 本世紀頭十年淨遷出量達到219.1萬人。

強大的人口吸引力

與全國其他地區的流動人口相比較, 東北遷出人口具有以下特點:

1. 非農人口比例大, 占遷出人口的43%;

2. 受教育程度高, 大專及以上學歷人口占25%;

3. 遷出人口覆蓋全年齡段, 不僅事業已有積累的八零後占較高比例, 4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遷出意願甚至超過了剛剛工作幾年的九零後;

4. 遷出人口的女性雖然比例略低於男性, 但是在遷入地的居留時間更長。

由於社會閱歷相對豐富(非農人口)、學歷高、有一定經濟基礎(平均年齡大), 意味著東北遷出人口相比其他人口輸出地區更容易在北上廣等城市落腳。 他們的流出, 讓東北嚴重失血, 卻提高了發達地區的勞動力素質。

一、四重困境中的東北

東北陷入低迷有著多方面原因, 除了老生常談的體制和欲加之罪的文化原因外, 人們應該把目光放在更現實的層面:

1. 外部地緣環境惡化

東北崛起, 本質上是日俄借道進入亞洲的結果。 日本戰敗和中蘇交惡後, 東北的發展與國內其他地區相比就明顯放慢了腳步。

冷戰結束後, 東北周邊是休克療法的俄羅斯、泡沫經濟破裂的日本、被制裁的朝鮮以及身陷內陸的蒙古。 周邊唯一有經濟活力的,只有韓國一家而已。但是一方面韓國自身體量較小,另一方面半島的局勢影響中韓關係的連續性,韓國對東北經濟刺激畢竟有限。

計劃經濟時代受到限制的東南沿海,則憑藉靠近港澳臺地區成為優勢地區。這些地區一方面輕工業逐漸輻射東南亞,另一方面在放寬的戶籍政策下不斷吸納內地人才,在馬太效應的作用下高速發展。

東北周邊嚴重缺乏富鄰居

(除了吸力強大的北京)

2.缺乏基層自治傳統。

與湖廣填四川式的自發移民不同,東北移民社會是在殖民主義的推動下,在行政權力的干預下形成的。

雖然有大量的自髮式移民

但移民社會卻受到近代政治機器的強力塑造

(來自《闖關東》)

政治的變遷更加劇了這一趨勢:

馬賊出身的軍閥張作霖對橫行鄉村的各路土匪不聞不問;

日本為了消滅抗日武裝,強制500余萬農民遷入“集團部落”,將他們的家園付之一炬以建立“無人區”;

新中國的基層党建和行政機構則進一步在全國範圍內消解了基層權威。

這造成了東北缺乏宗族、鄉紳基層自治階層,往往陷入個人英雄主義的迷途。所謂的“東北人都是黑社會”,最後不過彪呼呼地成為落腳點當地黑惡勢力的打手。

相對而言,宗族傳統深厚的南方宗族則有機會建立家族式的民營企業,在改革開放的第一波大潮中找到最廉價可靠的人力資源,完成原始積累。

3.高度城鎮化反為包袱。

據2016年國家統計局統計,除各直轄市外,全國各省中遼寧具有僅次於廣東的城鎮化率,黑龍江和吉林也都進入全國前十。遼寧比鄰居河北高出了整整20個百分點。

但是如此高的城鎮化水準其實限制了東北的增長可能性。如果我們把目光轉移到更落後的中西部地區,就能看出差別來。

中國發改委未來將要推進“三個1億人”的城鎮化,即在2020年前,使大約1億具備條件、也有意願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各類城市和城鎮;通過加大棚戶區、城中村的改造力度,使大約一億生活在棚戶區和城中村的常住人口改善居住條件;引導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實現就近的城鎮化。

這其中第一個“1億人”中相當一部分和第三個“1億人”,都是由中西部地區消化的,這將會為相關地區帶來足夠的GDP增長量。而已經城市飽和的東北卻沒有這個空間。貧困的城市裡只有國有資產可賣,卻沒有生產增量的能力,這就是投資不過山海關的真正原因。

強大的分界線

4.自然資源枯竭

東北地區曾經豐富的煤、鐵、石油、森林等自然資源經過多年大規模的開採開發,九十年代以來幾乎已告枯竭。

以黑龍江省為例,鶴崗、雞西、雙鴨山、七台河四大國有煤礦的平均役齡已有70年,33個主要礦井已有16個枯竭,其餘礦井的開採成本也在不斷升高。

雞西煤礦

森工系統可用資源僅有0.19億立方米,較建國初期下降97.3%,省屬40個林業局2/3無林可采。大慶油田可開採儲量僅剩30%,預計2020年的年產量會降到2000萬噸。

這些地區其實面臨著與山西類似的困境。

二、突圍的真正可能性

身陷四重困境之中,東北似乎很難脫困。病急亂投醫,四方湧來的藥方對東北現狀都給出了自己的診斷。可是這些措施真的會奏效麼?

首先是在產業升級中最容易想到的旅遊業。

旅遊促百業此話不假,但鑒於東北歷史文化遺產遠不及中原地區、自然風光又是相對單一的林海雪原,氣候還如此嚴寒,想吸引南方遊客來訪並不容易。

再加上“雪鄉宰客”和亞布力事件曝光後,有輿論認為東北的旅遊環境十分惡劣,進一步影響了東北旅遊業的名譽。

試圖以旅遊業為支柱產業只能是飲鴆止渴,那些過於依賴旅遊業的國家和地區永遠缺乏產業升級和提高人口素質的動力。

那林毅夫等經濟學家開出的輕工業轉型藥方又如何呢?

中國重工業中心在東北不假,但輕工業的先行者是江浙廣東等南方地區。重工業設備和產業工人轉型做輕工業並非不可能,但需要高昂的轉型成本,已經艱難支撐的東北經濟缺乏信心承擔這些成本。

而且即使轉型成功,最好的結果也只是被南方省份指導。驕傲的東北顯然不願意這樣做一隻跟屁蟲。

東北經濟要止住頹勢,乃至於復興,唯有依靠比較優勢,通過農業與重工業的轉型打開局面。

農業方面,進行傳統農業的轉型,在自然條件較好的地區發展有機農業,重點發輾轉基因農業。

東北耕地以平原為主,吉林被稱為世界黃金玉米帶,黑龍江是世界僅有的四大黑土帶之一。優良的自然條件讓東北成為了我國糧食和肉類主產區。東北現耕地面積為全國的17.6%,人均耕地是全國平均水準的3.3倍,農業潛力仍不可限量。

背靠優質的農業用地,用有機農業在國內大城市和日韓等國賺取高利潤,有著廣闊的前景。掌握核心專利的高產量轉基因抗病防災作物能能進一步提高我國糧食安全、牽制糧食進口國,可謂一舉兩得。

重工業方面,推動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食品製造業和醫藥製造業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形成規模效應,大力發展軍工產業。

粟裕大將曾說:“淮海戰役的勝利,要感謝山東老鄉的小推車和大連的大炮彈!”

的確,經過建國前百年的發展,東北積累了大量的技術人才和工業設備。建國後這些工業基礎融合了蘇聯援助加成和東北人民自主創新的成果,是全國領先的重工基地。這對於軍工生產是非常優秀的基礎條件。

如今,中國已經成為美俄之後的世界第三大武器出口。軍工產業相比其他產業,不僅利益巨大,更可以直接影響一國政權存亡。東北若能充分利用老工業基地普遍較高的人口素質,不僅能解救自身,更能推動中國軍售逐步從發展中國家走向發達國家。

東北的問題,遠不只是人性或是制度的問題。撥開這些浮土,也許東北的地理和歷史遺留下來的長期影響,才是東北逐漸沉淪的原因。

不過東北的東北亞十字路口位置仍然沒變,和周邊國家合作依然可行;東北的人力資源基礎仍然足夠高,能夠支撐起一次合理的轉型;東北的肥沃土地和工業基礎仍然足夠強,能夠有效地轉化資源。止住頹勢並非想像中那般不可能。

關鍵是,如何找准投資的合理方向,以發展產業為目的,而非用錢去填無底洞。也許,當東北的資源、人口、資金到達一個平衡點時,人們會發現,東北的活力又再現了。

周邊唯一有經濟活力的,只有韓國一家而已。但是一方面韓國自身體量較小,另一方面半島的局勢影響中韓關係的連續性,韓國對東北經濟刺激畢竟有限。

計劃經濟時代受到限制的東南沿海,則憑藉靠近港澳臺地區成為優勢地區。這些地區一方面輕工業逐漸輻射東南亞,另一方面在放寬的戶籍政策下不斷吸納內地人才,在馬太效應的作用下高速發展。

東北周邊嚴重缺乏富鄰居

(除了吸力強大的北京)

2.缺乏基層自治傳統。

與湖廣填四川式的自發移民不同,東北移民社會是在殖民主義的推動下,在行政權力的干預下形成的。

雖然有大量的自髮式移民

但移民社會卻受到近代政治機器的強力塑造

(來自《闖關東》)

政治的變遷更加劇了這一趨勢:

馬賊出身的軍閥張作霖對橫行鄉村的各路土匪不聞不問;

日本為了消滅抗日武裝,強制500余萬農民遷入“集團部落”,將他們的家園付之一炬以建立“無人區”;

新中國的基層党建和行政機構則進一步在全國範圍內消解了基層權威。

這造成了東北缺乏宗族、鄉紳基層自治階層,往往陷入個人英雄主義的迷途。所謂的“東北人都是黑社會”,最後不過彪呼呼地成為落腳點當地黑惡勢力的打手。

相對而言,宗族傳統深厚的南方宗族則有機會建立家族式的民營企業,在改革開放的第一波大潮中找到最廉價可靠的人力資源,完成原始積累。

3.高度城鎮化反為包袱。

據2016年國家統計局統計,除各直轄市外,全國各省中遼寧具有僅次於廣東的城鎮化率,黑龍江和吉林也都進入全國前十。遼寧比鄰居河北高出了整整20個百分點。

但是如此高的城鎮化水準其實限制了東北的增長可能性。如果我們把目光轉移到更落後的中西部地區,就能看出差別來。

中國發改委未來將要推進“三個1億人”的城鎮化,即在2020年前,使大約1億具備條件、也有意願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各類城市和城鎮;通過加大棚戶區、城中村的改造力度,使大約一億生活在棚戶區和城中村的常住人口改善居住條件;引導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實現就近的城鎮化。

這其中第一個“1億人”中相當一部分和第三個“1億人”,都是由中西部地區消化的,這將會為相關地區帶來足夠的GDP增長量。而已經城市飽和的東北卻沒有這個空間。貧困的城市裡只有國有資產可賣,卻沒有生產增量的能力,這就是投資不過山海關的真正原因。

強大的分界線

4.自然資源枯竭

東北地區曾經豐富的煤、鐵、石油、森林等自然資源經過多年大規模的開採開發,九十年代以來幾乎已告枯竭。

以黑龍江省為例,鶴崗、雞西、雙鴨山、七台河四大國有煤礦的平均役齡已有70年,33個主要礦井已有16個枯竭,其餘礦井的開採成本也在不斷升高。

雞西煤礦

森工系統可用資源僅有0.19億立方米,較建國初期下降97.3%,省屬40個林業局2/3無林可采。大慶油田可開採儲量僅剩30%,預計2020年的年產量會降到2000萬噸。

這些地區其實面臨著與山西類似的困境。

二、突圍的真正可能性

身陷四重困境之中,東北似乎很難脫困。病急亂投醫,四方湧來的藥方對東北現狀都給出了自己的診斷。可是這些措施真的會奏效麼?

首先是在產業升級中最容易想到的旅遊業。

旅遊促百業此話不假,但鑒於東北歷史文化遺產遠不及中原地區、自然風光又是相對單一的林海雪原,氣候還如此嚴寒,想吸引南方遊客來訪並不容易。

再加上“雪鄉宰客”和亞布力事件曝光後,有輿論認為東北的旅遊環境十分惡劣,進一步影響了東北旅遊業的名譽。

試圖以旅遊業為支柱產業只能是飲鴆止渴,那些過於依賴旅遊業的國家和地區永遠缺乏產業升級和提高人口素質的動力。

那林毅夫等經濟學家開出的輕工業轉型藥方又如何呢?

中國重工業中心在東北不假,但輕工業的先行者是江浙廣東等南方地區。重工業設備和產業工人轉型做輕工業並非不可能,但需要高昂的轉型成本,已經艱難支撐的東北經濟缺乏信心承擔這些成本。

而且即使轉型成功,最好的結果也只是被南方省份指導。驕傲的東北顯然不願意這樣做一隻跟屁蟲。

東北經濟要止住頹勢,乃至於復興,唯有依靠比較優勢,通過農業與重工業的轉型打開局面。

農業方面,進行傳統農業的轉型,在自然條件較好的地區發展有機農業,重點發輾轉基因農業。

東北耕地以平原為主,吉林被稱為世界黃金玉米帶,黑龍江是世界僅有的四大黑土帶之一。優良的自然條件讓東北成為了我國糧食和肉類主產區。東北現耕地面積為全國的17.6%,人均耕地是全國平均水準的3.3倍,農業潛力仍不可限量。

背靠優質的農業用地,用有機農業在國內大城市和日韓等國賺取高利潤,有著廣闊的前景。掌握核心專利的高產量轉基因抗病防災作物能能進一步提高我國糧食安全、牽制糧食進口國,可謂一舉兩得。

重工業方面,推動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食品製造業和醫藥製造業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形成規模效應,大力發展軍工產業。

粟裕大將曾說:“淮海戰役的勝利,要感謝山東老鄉的小推車和大連的大炮彈!”

的確,經過建國前百年的發展,東北積累了大量的技術人才和工業設備。建國後這些工業基礎融合了蘇聯援助加成和東北人民自主創新的成果,是全國領先的重工基地。這對於軍工生產是非常優秀的基礎條件。

如今,中國已經成為美俄之後的世界第三大武器出口。軍工產業相比其他產業,不僅利益巨大,更可以直接影響一國政權存亡。東北若能充分利用老工業基地普遍較高的人口素質,不僅能解救自身,更能推動中國軍售逐步從發展中國家走向發達國家。

東北的問題,遠不只是人性或是制度的問題。撥開這些浮土,也許東北的地理和歷史遺留下來的長期影響,才是東北逐漸沉淪的原因。

不過東北的東北亞十字路口位置仍然沒變,和周邊國家合作依然可行;東北的人力資源基礎仍然足夠高,能夠支撐起一次合理的轉型;東北的肥沃土地和工業基礎仍然足夠強,能夠有效地轉化資源。止住頹勢並非想像中那般不可能。

關鍵是,如何找准投資的合理方向,以發展產業為目的,而非用錢去填無底洞。也許,當東北的資源、人口、資金到達一個平衡點時,人們會發現,東北的活力又再現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