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300人死扛匈奴5萬多人,200多天獲勝僅13人回家!

點擊上面藍色字關注, 即可免費收閱對話老闆, 和大成者對話!

作者:天涯論壇@馮克魯格 原文連結:http://suo.im/28jYtm

我想應該是這幅油畫, 這是畫家左國順的作品,

叫《十三將士歸玉門》, 它描述的是東漢將領耿恭和他手下的將士們, 以漢軍區區幾百人, 成功抵抗了匈奴幾萬軍隊對疏勒城的進攻, 最後幾百人只有十三人活著回來了。

他們堅決抵抗侵略, 對他們而言, 義重於生, 雖千萬人吾往矣!他們是讓我感動落淚的超級英雄。

細節, 這位戰士心境蒼涼而堅定地眺望家鄉的方向

中間手執盾牌的將領在疲憊中流露出剛毅與自信

左邊的傷患看到了生的希望艱難地向前邁近了一步, 而怕他跌倒匆忙扶他的戰士身稍傾兩眼卻盯著玉門關不忍移動。 後邊的將士有的急切的登高遙望, 有的則泣不成聲。

身旁的老兵眼望大漢邊關不禁想起了家中的妻兒老小百感交集,

老淚在混濁的眼中打轉。

右邊背弓弩的壯漢雖受傷卻樂觀地看到了希望, 他可以自豪地告訴親人他英勇的戰鬥經歷。

對普通老百姓而言, 他們知道蘇武、霍去病、岳飛等民族英雄, 但對耿恭卻不太熟悉。

下面我們講的這個故事與《拯救大兵瑞恩》有些類似, 但如果拍成電影則肯定要精彩得多。

我讀資治通鑒, 讀到這個故事, 感動落淚。

《後漢書·耿恭傳》中, 記載了東漢軍隊一次跨越數千里、冒雪翻越天山拯救孤軍的行動, 雖不長, 但驚心動魄, 讀起來令人熱血沸騰, 堪稱兩千年前的“雷霆救兵”。

這次軍事行動, 後人所知甚少, 但細細琢磨, 能從中悟出漢朝氣質特有的雄健渾厚, 並在歷史的長河中涓流至今, 讓今天的中國人, 愈加珍惜一個“漢”字。

東漢,是中國歷史上繼秦朝、西漢、新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圖為東漢疆域圖

這場火線救援發生在西元75年,完全具備一部戰爭大片的所有元素:宏大的戰爭場景,史詩般的遠征,殘酷的搏殺,堅忍的意志,震撼人心的兄弟情誼,還有各種千鈞一髮、絕地反擊、將計就計…

當然,還少不了壯美的風光、人性的溫暖、絕望中的希望。

男主角登場了:耿恭,出自東漢盛產將軍的耿氏家族,他是《耿弇列傳》傳主耿弇的侄子,史書這麼寫他:“少孤,慷慨多大略,有將帥才”。

在他小時候,父親耿廣就去世了,一個名門望族的孩子,少年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心智較同齡人成熟,又兼有耿家人的強健體魄與軍事天賦,所以耿恭完全勝任大片男主角的形象:高大英武,有勇有謀,又帶些小憂鬱。

西元74年,耿恭來到西域與匈奴作戰。

眾所周知,自西漢張騫出使西域以來,大漢王朝將此作為自己的核心利益來經營維護,屢屢與匈奴發生戰爭。

漢軍神勇,匈奴不敵,尤其是著名的猛男陳湯斬殺北匈奴郅支單于並發出“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時代強音後,漢匈戰爭告一段落。

但西漢覆亡後,匈奴捲土重來,西域各國也生出二心,蠢蠢欲動。

東漢國力恢復後,重新經營西域,再斷匈奴右臂,複置西域都護府——這是耿恭出場的歷史背景。

他在西域打了一年仗,立下赫赫戰功,被任命為戊己校尉,這是漢朝在西域專設的一個中高級軍官職位,僅次於將軍。

翌年春天,東漢大軍班師,耿恭率三百人駐守車師後國之金蒲城,此地經考證在今天新疆吉木薩爾縣北護堡子,牢牢卡住天山通往北匈奴的咽喉,與駐紮在車師前國之柳中城的同僚關寵互為奧援,防備匈奴侵入西域北道。

但大軍一退,匈奴又開始大舉進攻了,兩萬人把金蒲城圍得水泄不通。

耿恭臨危不懼,他站在城頭對匈奴大軍喊道:“漢家箭神,其中瘡者必有異”,這是一種心理戰,告訴對方,咱們大漢的箭可不一般,射中你了,讓你生不如死。

匈奴悍勇,哪聽這一套,加緊攻城,到了射程內,城牆上黑壓壓一片箭射下來,匈奴人果然鬼哭狼嚎——耿恭讓部下在箭頭上塗了毒藥,一被射中,劇痛無比,繼而傷口潰爛,史書記載說是“虜中矢者,視創皆沸,遂大驚”,那傷口血流不止,血水像沸騰一般往外噴,這景象確實嚇人。

到了夜晚,傷口愈發地疼,整個軍營都是哀嚎聲,可見那年頭化學武器的恐怖。

匈奴人鬱悶壞了,沒想到,更大的鬱悶接踵而來:數百人的守軍,居然膽敢趁著暴風雨來劫營!毫無防備之下,被耿恭組織的敢死隊一個衝鋒,砍瓜切菜般蹂躪了一番,“殺傷甚眾”。

匈奴頭領撐不住了,“震怖”,哀歎說“漢兵神,真可畏也!”

潰敗而去。

雖然此役大勝,但耿恭知道,匈奴人遲早要回來,金蒲城無法固守。

他旋即把部隊帶到了疏勒城,位於今天新疆奇台縣,當年是漢軍修建的一個要塞,依山傍水,地勢險要,宜於久守。

果然,匈奴人又來了,幾萬人打不過幾百人?

匈奴人咽不下這口惡氣,非得把疏勒城踏平不可!

殘酷的攻城戰開始了,匈奴人數佔據絕對優勢,但死傷無數,就是攻不下城來。

他們於是變強攻為久圍,把河流上游給截斷了。

這一招很毒辣,守軍開始缺水,一度“笮馬糞汁而飲之”。

耿恭下令打井取水,打到十五丈深,仍不見水。

耿恭下拜祈禱,奇跡出現,“飛泉奔出,眾皆稱萬歲”。

在姜文主演的電影《天地英雄》中,就有這麼一幕,如有神助。

其實完全可以用科學理論來解釋——匈奴人把河流上游截住後,水滲到地下。

耿恭繼續他的心理戰:站在城頭,朝匈奴潑水玩。

用今天的話來,匈奴人肯定鬱悶壞了,嘴中喃喃道:真是活久見!

車師前國遺址

漫長的圍城仍在繼續,這時又傳來漢朝皇帝漢明帝駕崩的消息,而車師人也叛變了,與匈奴一起攻城。

幾個月過去了,城中“食盡窮困,乃煮鎧弩,食其筋革”,把弓弩上用動物筋腱做的弦和盔甲上的皮革等都統統煮了吃了,戰士們一個個死去,但要塞仍然沒有陷落,倖存者甯死不降,漢軍大旗高高飄揚。

匈奴人也精疲力竭了,使出招降一招,許諾讓耿恭當他們的白屋王,給他找美女當老婆。

耿恭說:好啊,叫你們的使者來。

匈奴使者來了,耿恭把他抓到城頭,一刀殺了,然後用火烤其肉。

匈奴人見了,跪倒在地,一片哭聲。

一千年之後,嶽飛寫下慷慨激昂的《滿江紅》:“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即典出於此。

耿恭此舉,斷掉了匈奴人最後一個幻想,他們瘋狂地攻城,想殺光這些漢人。

城裡活著的人越來越少,但他們仍在堅持,殺掉每一個靠近的敵人。

激戰間隙,耿恭遙望家園方向,他把最後的希望,寄託在此前派遣到敦煌尋求援軍的部下范羌身上。

範羌,你在哪裡?

就在耿恭在西域激戰的時候,萬里之外的東漢首都洛陽,皇帝與大臣,也在進行一場激烈的辯論:要不要派救兵?

那個時候,通訊極其不便,反對派遣救兵的一幫人說,咱們接到消息的時候,他們已被匈奴重重圍困,等到咱們援兵趕到的時候,他們估計早已屍骨無存了。

反對派以司空第五倫為首,“司空”為重臣,“第五”為姓。

此時另一高官司徒鮑昱站出來,竭力請求派援兵,他面對皇帝和文武百官,說出了在歷史上有名的一段話,至今讀起來,仍盪氣迴腸:

“今使人於危難之地,急而棄之,外則縱蠻夷之暴,內則傷死難之臣。此際若不救之,匈奴如複犯塞為寇,陛下將何以使將?”

這是古代版的“不拋棄、不放棄”——咱們大漢,做人做事要厚道,將士遠征,危難之際,不管他們了,對外是縱容了殘暴的蠻夷,對內是傷了那些忠臣良將的心。現在要是不救他們,以後匈奴再捲土重來,誰還為大漢效命?所以,一定要拯救自己的英雄!

漢朝不是宋朝,漢章帝雖然剛登基,但仍有著大漢滿滿的血性,下令:啟動救援計畫!

西元75年冬天,張掖、酒泉、敦煌三郡以及鄯善國軍隊共計七千人,出發了。

援軍中,就有耿恭部將範羌在內。

接下來的故事將說明:範羌是這部大片的男二號。

西元76年正月,七千人的援軍趕到柳中城,大敗匈奴與車師聯軍,“斬首三千八百級,獲生口三千餘人,駝驢馬牛羊三萬七千頭。北虜驚走,車師複降。”

雖然柳中城守將關寵此前已經在艱苦卓絕的守城中戰死了,但救援關寵一部的戰役已大獲全勝。

要不要救天山以北的耿恭,大家又吵起來了。

反對的意見稱:柳中城距離耿恭部還有數百里路,而且中間橫亙著天山,又是大雪封山季節,救援成本太大,再說,耿恭被圍困這麼長時間了,說不定早就全軍覆沒了…大夥兒還是撤吧。

但範羌站出來,堅決說:不!

幾個將領都不願意繼續往北走了,見範羌這態度,便分了二千士兵給他。史書沒有記載範羌率這兩千勇士翻越天山的艱難,只記載他們在疏勒城勝利會師的一幕,“開門,共相持涕泣”,這幫經歷了煉獄般的戰爭的倖存者,九死一生,堪稱鐵打的漢子,此刻也不禁流下英雄淚來。

回家!回家!

疏勒城的守軍,能夠踏上回家路的,只有區區26人了。

他們與援軍一起南返,但是匈奴人怎肯放過他們?

匈奴人要用這群漢人的血,來洗清自己失敗的恥辱。

回家的路同樣充滿殺機,有滿懷仇恨的追兵,有大雪肆虐的天險,他們且戰且退,不斷有人倒下,三月,他們進了玉門關,安全了,26人,只剩下了13人,“衣屨穿決,形容枯槁”。

但他們是偉大的勝利者。

在今天,回顧這次漢軍的守城與救援,不由感歎當年漢朝軍隊的強悍。

數萬匈奴鐵騎,加上西域叛軍,也未能將這幾百人擊敗。

這並非史書的誇大,無論是組織制度、將帥能力,還是武器裝備、士兵素質,漢軍堪稱當時世界上戰鬥力最強的部隊。

史載,當時駐守玉門關的中郎將鄧眾,見到這13名勇士歸來,感動不已,親自為他們沐浴更衣,並給皇帝上疏為13勇士請功:

“恭以單兵守孤城,當匈奴數萬之眾,連月逾年,心力困盡,鑿山為井,煮弩為糧,出於萬死,無一生之望。前後殺傷醜虜數百千計,卒全忠勇,不為大漢恥,恭之節義,古今未有。宜蒙顯爵,以厲將帥。”

下面是《後漢書·耿恭傳》記載這一幕的原文:

先是,恭遣軍吏范羌至敦煌迎兵士寒服,羌因隨王蒙軍俱出塞。羌固請迎恭,諸將不敢前,乃分兵二千人與羌,從山北迎恭,遇大雪丈餘,軍僅能至。城中夜聞兵馬聲,以為虜來,大驚。羌乃遙呼曰:“我範羌也,漢遣軍迎校尉耳。”城中皆稱萬歲。開門,共相持涕泣。明日,遂相隨俱歸。虜兵追之,且戰且行。吏士素饑困,發疏勒時尚有二十六人,隨路死歿,至玉門唯餘十三人。 衣屨穿決,形容枯槁。中郎將鄧眾為恭已下洗沐易衣冠 。及恭至洛陽,鮑昱奏恭節過蘇武,宜蒙爵賞。於是拜為騎都尉。

今天,讀范曄為耿恭作傳的文字,能夠想像當年他是含著熱淚寫下來的:“余初讀蘇武傳,感其茹毛窮海,不為大漢羞。後覽耿恭疏勒之事,喟然不覺涕之無從。嗟哉,義重於生,以至是乎!”

愈加珍惜一個“漢”字。

東漢,是中國歷史上繼秦朝、西漢、新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圖為東漢疆域圖

這場火線救援發生在西元75年,完全具備一部戰爭大片的所有元素:宏大的戰爭場景,史詩般的遠征,殘酷的搏殺,堅忍的意志,震撼人心的兄弟情誼,還有各種千鈞一髮、絕地反擊、將計就計…

當然,還少不了壯美的風光、人性的溫暖、絕望中的希望。

男主角登場了:耿恭,出自東漢盛產將軍的耿氏家族,他是《耿弇列傳》傳主耿弇的侄子,史書這麼寫他:“少孤,慷慨多大略,有將帥才”。

在他小時候,父親耿廣就去世了,一個名門望族的孩子,少年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心智較同齡人成熟,又兼有耿家人的強健體魄與軍事天賦,所以耿恭完全勝任大片男主角的形象:高大英武,有勇有謀,又帶些小憂鬱。

西元74年,耿恭來到西域與匈奴作戰。

眾所周知,自西漢張騫出使西域以來,大漢王朝將此作為自己的核心利益來經營維護,屢屢與匈奴發生戰爭。

漢軍神勇,匈奴不敵,尤其是著名的猛男陳湯斬殺北匈奴郅支單于並發出“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時代強音後,漢匈戰爭告一段落。

但西漢覆亡後,匈奴捲土重來,西域各國也生出二心,蠢蠢欲動。

東漢國力恢復後,重新經營西域,再斷匈奴右臂,複置西域都護府——這是耿恭出場的歷史背景。

他在西域打了一年仗,立下赫赫戰功,被任命為戊己校尉,這是漢朝在西域專設的一個中高級軍官職位,僅次於將軍。

翌年春天,東漢大軍班師,耿恭率三百人駐守車師後國之金蒲城,此地經考證在今天新疆吉木薩爾縣北護堡子,牢牢卡住天山通往北匈奴的咽喉,與駐紮在車師前國之柳中城的同僚關寵互為奧援,防備匈奴侵入西域北道。

但大軍一退,匈奴又開始大舉進攻了,兩萬人把金蒲城圍得水泄不通。

耿恭臨危不懼,他站在城頭對匈奴大軍喊道:“漢家箭神,其中瘡者必有異”,這是一種心理戰,告訴對方,咱們大漢的箭可不一般,射中你了,讓你生不如死。

匈奴悍勇,哪聽這一套,加緊攻城,到了射程內,城牆上黑壓壓一片箭射下來,匈奴人果然鬼哭狼嚎——耿恭讓部下在箭頭上塗了毒藥,一被射中,劇痛無比,繼而傷口潰爛,史書記載說是“虜中矢者,視創皆沸,遂大驚”,那傷口血流不止,血水像沸騰一般往外噴,這景象確實嚇人。

到了夜晚,傷口愈發地疼,整個軍營都是哀嚎聲,可見那年頭化學武器的恐怖。

匈奴人鬱悶壞了,沒想到,更大的鬱悶接踵而來:數百人的守軍,居然膽敢趁著暴風雨來劫營!毫無防備之下,被耿恭組織的敢死隊一個衝鋒,砍瓜切菜般蹂躪了一番,“殺傷甚眾”。

匈奴頭領撐不住了,“震怖”,哀歎說“漢兵神,真可畏也!”

潰敗而去。

雖然此役大勝,但耿恭知道,匈奴人遲早要回來,金蒲城無法固守。

他旋即把部隊帶到了疏勒城,位於今天新疆奇台縣,當年是漢軍修建的一個要塞,依山傍水,地勢險要,宜於久守。

果然,匈奴人又來了,幾萬人打不過幾百人?

匈奴人咽不下這口惡氣,非得把疏勒城踏平不可!

殘酷的攻城戰開始了,匈奴人數佔據絕對優勢,但死傷無數,就是攻不下城來。

他們於是變強攻為久圍,把河流上游給截斷了。

這一招很毒辣,守軍開始缺水,一度“笮馬糞汁而飲之”。

耿恭下令打井取水,打到十五丈深,仍不見水。

耿恭下拜祈禱,奇跡出現,“飛泉奔出,眾皆稱萬歲”。

在姜文主演的電影《天地英雄》中,就有這麼一幕,如有神助。

其實完全可以用科學理論來解釋——匈奴人把河流上游截住後,水滲到地下。

耿恭繼續他的心理戰:站在城頭,朝匈奴潑水玩。

用今天的話來,匈奴人肯定鬱悶壞了,嘴中喃喃道:真是活久見!

車師前國遺址

漫長的圍城仍在繼續,這時又傳來漢朝皇帝漢明帝駕崩的消息,而車師人也叛變了,與匈奴一起攻城。

幾個月過去了,城中“食盡窮困,乃煮鎧弩,食其筋革”,把弓弩上用動物筋腱做的弦和盔甲上的皮革等都統統煮了吃了,戰士們一個個死去,但要塞仍然沒有陷落,倖存者甯死不降,漢軍大旗高高飄揚。

匈奴人也精疲力竭了,使出招降一招,許諾讓耿恭當他們的白屋王,給他找美女當老婆。

耿恭說:好啊,叫你們的使者來。

匈奴使者來了,耿恭把他抓到城頭,一刀殺了,然後用火烤其肉。

匈奴人見了,跪倒在地,一片哭聲。

一千年之後,嶽飛寫下慷慨激昂的《滿江紅》:“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即典出於此。

耿恭此舉,斷掉了匈奴人最後一個幻想,他們瘋狂地攻城,想殺光這些漢人。

城裡活著的人越來越少,但他們仍在堅持,殺掉每一個靠近的敵人。

激戰間隙,耿恭遙望家園方向,他把最後的希望,寄託在此前派遣到敦煌尋求援軍的部下范羌身上。

範羌,你在哪裡?

就在耿恭在西域激戰的時候,萬里之外的東漢首都洛陽,皇帝與大臣,也在進行一場激烈的辯論:要不要派救兵?

那個時候,通訊極其不便,反對派遣救兵的一幫人說,咱們接到消息的時候,他們已被匈奴重重圍困,等到咱們援兵趕到的時候,他們估計早已屍骨無存了。

反對派以司空第五倫為首,“司空”為重臣,“第五”為姓。

此時另一高官司徒鮑昱站出來,竭力請求派援兵,他面對皇帝和文武百官,說出了在歷史上有名的一段話,至今讀起來,仍盪氣迴腸:

“今使人於危難之地,急而棄之,外則縱蠻夷之暴,內則傷死難之臣。此際若不救之,匈奴如複犯塞為寇,陛下將何以使將?”

這是古代版的“不拋棄、不放棄”——咱們大漢,做人做事要厚道,將士遠征,危難之際,不管他們了,對外是縱容了殘暴的蠻夷,對內是傷了那些忠臣良將的心。現在要是不救他們,以後匈奴再捲土重來,誰還為大漢效命?所以,一定要拯救自己的英雄!

漢朝不是宋朝,漢章帝雖然剛登基,但仍有著大漢滿滿的血性,下令:啟動救援計畫!

西元75年冬天,張掖、酒泉、敦煌三郡以及鄯善國軍隊共計七千人,出發了。

援軍中,就有耿恭部將範羌在內。

接下來的故事將說明:範羌是這部大片的男二號。

西元76年正月,七千人的援軍趕到柳中城,大敗匈奴與車師聯軍,“斬首三千八百級,獲生口三千餘人,駝驢馬牛羊三萬七千頭。北虜驚走,車師複降。”

雖然柳中城守將關寵此前已經在艱苦卓絕的守城中戰死了,但救援關寵一部的戰役已大獲全勝。

要不要救天山以北的耿恭,大家又吵起來了。

反對的意見稱:柳中城距離耿恭部還有數百里路,而且中間橫亙著天山,又是大雪封山季節,救援成本太大,再說,耿恭被圍困這麼長時間了,說不定早就全軍覆沒了…大夥兒還是撤吧。

但範羌站出來,堅決說:不!

幾個將領都不願意繼續往北走了,見範羌這態度,便分了二千士兵給他。史書沒有記載範羌率這兩千勇士翻越天山的艱難,只記載他們在疏勒城勝利會師的一幕,“開門,共相持涕泣”,這幫經歷了煉獄般的戰爭的倖存者,九死一生,堪稱鐵打的漢子,此刻也不禁流下英雄淚來。

回家!回家!

疏勒城的守軍,能夠踏上回家路的,只有區區26人了。

他們與援軍一起南返,但是匈奴人怎肯放過他們?

匈奴人要用這群漢人的血,來洗清自己失敗的恥辱。

回家的路同樣充滿殺機,有滿懷仇恨的追兵,有大雪肆虐的天險,他們且戰且退,不斷有人倒下,三月,他們進了玉門關,安全了,26人,只剩下了13人,“衣屨穿決,形容枯槁”。

但他們是偉大的勝利者。

在今天,回顧這次漢軍的守城與救援,不由感歎當年漢朝軍隊的強悍。

數萬匈奴鐵騎,加上西域叛軍,也未能將這幾百人擊敗。

這並非史書的誇大,無論是組織制度、將帥能力,還是武器裝備、士兵素質,漢軍堪稱當時世界上戰鬥力最強的部隊。

史載,當時駐守玉門關的中郎將鄧眾,見到這13名勇士歸來,感動不已,親自為他們沐浴更衣,並給皇帝上疏為13勇士請功:

“恭以單兵守孤城,當匈奴數萬之眾,連月逾年,心力困盡,鑿山為井,煮弩為糧,出於萬死,無一生之望。前後殺傷醜虜數百千計,卒全忠勇,不為大漢恥,恭之節義,古今未有。宜蒙顯爵,以厲將帥。”

下面是《後漢書·耿恭傳》記載這一幕的原文:

先是,恭遣軍吏范羌至敦煌迎兵士寒服,羌因隨王蒙軍俱出塞。羌固請迎恭,諸將不敢前,乃分兵二千人與羌,從山北迎恭,遇大雪丈餘,軍僅能至。城中夜聞兵馬聲,以為虜來,大驚。羌乃遙呼曰:“我範羌也,漢遣軍迎校尉耳。”城中皆稱萬歲。開門,共相持涕泣。明日,遂相隨俱歸。虜兵追之,且戰且行。吏士素饑困,發疏勒時尚有二十六人,隨路死歿,至玉門唯餘十三人。 衣屨穿決,形容枯槁。中郎將鄧眾為恭已下洗沐易衣冠 。及恭至洛陽,鮑昱奏恭節過蘇武,宜蒙爵賞。於是拜為騎都尉。

今天,讀范曄為耿恭作傳的文字,能夠想像當年他是含著熱淚寫下來的:“余初讀蘇武傳,感其茹毛窮海,不為大漢羞。後覽耿恭疏勒之事,喟然不覺涕之無從。嗟哉,義重於生,以至是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