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撈遍全世界,過度捕撈已成漁業發展阻礙!

都說“靠海吃海”, 生為漁民, 捕撈就是生存;不過, 當捕撈過度, 就是毀滅!

近海, 已幾近無魚可捕

我國早已是世界第一捕魚大國, 擁有世界上四分之一的漁船,

而捕撈量則超出全球總產量的三分之一。

從上世紀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的近20年時間裡, 我國近海捕撈量持續大幅增長。 根據《中國漁業年鑒》公佈的資料, 從1986年到1996年近海捕撈量從430萬噸增長至1153萬噸, 平均每年以10.4%的速率增長。

然而, 據專家估算, 我國近海漁業資源每年可捕撈量大約為800萬噸。 即使在目前的捕撈限制政策之下, 近海漁場也依然處在超負荷狀態之下。 從1994年近海捕撈量達到926萬噸以來, 過度捕撈已持續20年。

遠走, 撈遍全世界

由於近海過度捕撈, 中國漁民不惜深入南美、非洲、大洋洲海域, 甚至南極洲進行作業。

有調查發現, 2000年到2011年, 中國漁船在全世界超過90個國家領海內都有捕撈作業, 其中產量最大的來自非洲, 每年約有310萬噸來自西非沿海。

遠走他鄉的捕撈作業, 我國因為漁民非法越境捕撈與周邊國家發生衝突的事情時有發生, 被驅逐、被舉報甚至被武力威脅, 漁民生存幾乎舉步維艱。

無論是近海的過度捕撈, 還是遠洋的非法捕撈, 其根源還是漁業發展的利潤空間被嚴重壓縮, 幾近無利可圖, 才促使漁民不得不選擇鋌而走險。

逐利, 從節油來降成本

與其一味的站在道德制高點上指摘漁民的“急功近利”或者商人的“唯利是圖”, 遠不如提供一條更加利潤可觀的“節流增利”之策更實在。

從成本壓縮來增加捕魚利潤, 比如給船用柴油機加裝魔術膠囊, 在不影響動力的前提下, 減少船用柴油消耗, 把漁業從“成本幾近利潤一半”的重壓下解救出來, 即使節油效果只有5%, 每年也可讓漁船多獲利十幾萬。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