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熊玲:為何深不可觸

一旦我做深度思考時, 不一會就會想到別的地方去, 無法想到我想要的答案, 這是為什麼?

看來你不僅喜歡思考, 還喜歡深度思考,

說明是一個追求深度的人。 卻不知, 你指的某方面的思考, 還是泛指?

不過, 稱得上是深度思考, 應該限定於某學科或某創作, 即有被思考的目標物件。 也不知, 你是從來就這樣, 還是短時出現深度思考時無法集中注意力?清楚這些前提, 能便於分析緣由。

假設, 你是經常性對深度思考時有注意力障礙, 我們談三點:1)灌注力受哪些因素影響?人的注意力是自然+後天培育而形成。 如果一個人沒有病理性的注意力障礙, 那麼, 隨著年齡, 人對某學科或某創作的思考與專注力, 以及維持專注的時間、深度等是有遞增的。 可以把對某事物的特別專注, 稱為灌注力, 它的存在受多種因素制約, 如:早年對某事物的長期接觸(日久生情嘛),

對某事物的濃厚興趣, 對某事物的關注見有成效, 其成就能充分滿足自我價值感等等。 維持灌注力的動力, 主要來自人內部動機。

2)注意力分散說明什麼?注意力分散, 也就是注意力障礙。 如果排除正常的, 過度用注意力所致的以外, 非常態的注意力分散的原因很多(跟睡眠障礙一樣,

形式和原因多種多樣):拿起書就想瞌睡--可能跟厭學、厭書有關;一旦思考某事, 就犯困或心如亂麻--多跟某件事的高難度有關, 也或許透視了自我較惰性的智商和情商;若精神盎然, 但就是不能集中注意在該思考的事情上, 說明人在曹營心在漢的“移情別戀”, 人被情所控時, 所思所想都在情感裡。 總之, 難以入眠、難以入心, 都說明人心有礙。 要想注意力灌注, 得先要解決心裡掛礙。

3)深度思考的條件。 之所以叫深度, 是因為視角上看不透底, 象徵有無限的容量和可能性。 人, 是好奇的動物, 越是看不透的東西, 越是喚起本能的好奇心, 引誘人驅之探索。 所以, 思考本身是快樂的, 而快樂的強度與深度,

是跟帶來快樂之事物的難易程度, 成正相關。 如, 你做了一頓佳餚的喜悅, 比起完成一項發明創造的快樂, 是不在同一級別的。

那麼, 作為深度思考, 卻是一項很抽象的腦力活動, 它能給人帶來深度的快樂, 但同時, 它對人的要求很是嚴苛。 它需要人有這些基本功(或叫基本要素):較好的耐心、韌性、控制力、甚至執拗的性格特質;有天生強烈的好奇心、想像力;有對某事物成癮的興趣,

等等。 這些特質, 猶如一部機器的發動機, 不, 應該是發動機裡的油。 想說, 那些基本功或要素, 是人能夠傾力灌注的、深度思考的“油”。

你可以參考以上的觀點, 結合自己的情況作出自我理解。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