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這些才是我們應該追的明星,別談論做頭髮了

 有這樣一群發光發亮的“明星”, 他們篳路襤褸、嘔心瀝血, 書寫著華人的風采, 為中國譜寫著盛世華章, 然而, 他們中的很多人默默無聞, 甚至為不少人所遺忘、一無所知。

2018, 我們應該關注這些“明星”, 這些悄無聲息的時代英雄。

01.潘建偉:量子通信領導者

國際量子資訊領域開拓者之一, 首次實驗實現量子隱形傳態。

2017年12月, 《自然》發佈年度十大科學人物, 我國物理學家潘建偉榜上有名。 1400千米高空, 他將中國帶到遠距離超安全量子通信技術的前沿, 率領團隊從地球將一個光子的量子狀態傳輸到軌道衛星的另一光子之上。

或許正如《自然》所報導, 他帶領中國成為量子遠距離通信技術的領導者, 在中國他被稱為“量子之父”。 當我們仰望星空之時, 或許我們也應想到這位讓量子通信馳騁於天地之間的物理學家。

02.劉如謙:基因修復者

CRISPR基因編輯工具開啟了人類編制生命之網的歷程。

2017《自然》全球十大科學人物, 入選的華人科學家除了潘建偉, 還有一位華裔美籍科學家劉如謙。 一名生物學家研發出非天然存在的基因編輯工具, 或許有一天這項技術可以用來挽救生命。

他對科學研究精益求精, 哪怕導師對他本科論文無可挑剔,

他也追求更完美, 他對科研事業執著而冒險, 或許正是他的瘋狂, 才使得他在科學上得以創新和突破。

他這項在未來或許可以拯救生命的技術, 使得華人面孔在世界舞臺更熠熠生輝。

03.薛其坤:7-11量子院士

首次從實驗上獨立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其由材料本身的自發磁化產生。

清華“明星校長”薛其坤, 首屆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的獲得者, 他率領團隊首次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他也被譽為離“諾獎”最近的院士。

這位拿獎拿到手軟的院士多年早7出、晚11歸, 他說, “是對科學樸素的嚮往, 讓我走到現在”, 在他看來, 科學之美值得我們極致地去追求。

或許, 時代缺少的不是科學明星, 而是像薛其坤那樣對科學的自信與探索, 時代缺少關注的不是娛樂八卦, 而是像他那樣諾貝爾級的科學發現。

04.盧煜明:無創基因產檢

無創DNA產前檢測的奠基人, 發展出了一套新技術來準確分析和度量母親血漿內的胎兒DNA。

“冬去春來喜相連, 懷胎十月苦中甜”, 我們都是母親心懷期待、一朝分娩的天使。 面對胎中的寶寶, 以往孕婦想要檢測胎兒疾病只能進行羊水穿刺, 而如今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已經取代羊水穿刺, 數萬個家庭受益于盧煜明的這一項研究, 他也憑此獲得首屆未來科學大獎的“生命科學獎”。

當一位媽媽懷抱著一位健康的寶寶, 當看到寶寶純真無暇的笑,我們是不是又該感謝盧煜明為孕婦產檢、為基因疾病監測所做出的偉大貢獻呢?

05.施一公:結構生物領軍者

在TGF-的調控機理、磷酸酶PP2A的結構生物學方面影響巨大。

他身在海外,學成歸來,放棄了普林斯頓大學終身教授的優渥條件,毅然回到清華。他會帶動一批國外科學家回國,這種效應被媒體稱為“施一公效應”。2017年,他在《細胞》雜誌連發3文,解析了剪接體分子結構,打開了分子結構的大門。

作為知識份子,他有著博大的家國情懷,他推動了清華生命學科、推動了國內生物學的重大發展。

06.王豔麗:病毒DNA逮捕者

致力於CRISPR/Cas系統的作用機理,及小分子介導的基因沉默的結構生物學研究。

莫言女子不如男,巾幗不讓鬚眉。當無數人對科學家進行解讀之時,女性科學家往往處於弱勢地位。而王豔麗,曾入選“中國青年女科學家”、HHMI國際研究學者名單,作為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她研究的基因CRISPR系統可謂角色重大。

她不隨波逐流,她選擇踏踏實實做研究,她不急功近利,她的堅持與專注,同樣難能可貴。

07.袁隆平:稻田守望者

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成功運用超級雜交稻技術,實施“種三產四豐產工程”。

2017年的10月,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又一次刷屏,平均畝產1149.02公斤的成績,再創世界水稻單產的最新、最高紀錄。除此之外,在水稻育種上,他還帶來另一項突破性技術,剔除鎘元素,農作物將變得更純淨。簡言之,他不僅解決了人類的“吃得飽”問題,還解決了人類的“吃得安全”這一大難題。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生命不息科研不止,這兩句話用來詮釋他再為恰當不過,他是稻田的守望者,值得我們去仰望。

08.易志堅:沙漠變綠洲

利用土壤顆粒間存在一種特定的力學約束,嘗試進行沙漠土壤化生態恢復,讓沙子獲得土壤性質。

內蒙古沙漠裡,有片試驗地,花海繁茂,綠意盎然,而在不久之前,那裡還是一片荒蕪的沙漠,黃沙漫漫,毫無生機。成功將這一沙漠變綠洲者,正是重慶交大一位教授——易志堅。他帶領團隊,提取出一種植物性纖維黏合材料,用力學原理把沙變成土壤,讓沙漠土壤化,這是科學的跨界,是領域的合作,是創新也是突破。

當我們漫步沙漠之時,或許腳下那片黃沙,也會在未來生出根系,長出綠葉,開出繁花,衍出另一番風景。

09.楊超 :超算追夢人

楊超(左四)等人領取戈登·貝爾獎

率領團隊開展“千萬核可擴展全球大氣動力學全隱式模擬”項目,獲得“戈登·貝爾”獎,實現了我國高性能計算應用成果在此獎項上零的突破。

作為有著超算界諾貝爾獎美稱之名的“戈登貝爾獎”,楊超帶領的超算團隊多年努力,終於等來了花落其家的時刻。中國團隊的獲獎,實現了在該領域的零突破,使得我國擁有了超算應用的世界話語權,也標誌著中國正式成為了HPC(高性能電腦)領域的世界領導者之一。而楊超本人,也榮膺2017年度CCF-IEEE CS青年科學家獎。

漫漫沖獎路,他的契約精神,他的使命感,他的不放棄,對於科學界而言,更是一片赤子之心。

10.姚檀棟 :青藏高原守護人

我國冰芯研究的主要開拓者之一,發起“第三極環境計畫”,榮獲2017年維加獎。

2017年4月19日,瑞典國王將2017年維加獎頒發給中國科學家姚檀棟院士,有著“地理學諾貝爾獎”的維加獎,姚檀棟院士是首位獲此殊榮的亞洲科學家。

7000米冰川,零下30攝氏度的冰山,他一直奮戰在青藏高原,在茫茫冰山鑽取冰芯,風雪呼號中,一個不慎腳下便是奪命的縫隙,他一堅持就堅持了30多年。然而他那一段在被世人視作“生命禁地”的經歷,卻鮮為人知。

在我們關注紛紛鬧鬧的娛樂明星之時,我們是否也該關注下,這些拿生命在追求科學、拿生命在守護青藏高原的科學衛士呢?

11.常進 :“悟空”首席科學家

“悟空”首席科學家,利用“悟空”採集到的資料,科研人員獲得了世界上迄今最精確的高能電子宇宙線能譜。

在“悟空”首個物理結果研討會,“悟空”專案首席科學家常進說到:“我可不想做網紅,我更喜歡躲在實驗室裡做好衛星資料的搜集與分析工作。”

作為首顆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有望擁有大聖的火眼金睛,識破宇宙中的暗物質。而除此之外,這位心懷天文夢的科學家,也一直參與著我國探月工程項目,嫦娥一、二、三號譜儀的研製。

堅持夢想,十年磨一劍,他帶著中國科學家勇攀高峰。在我們關注各網紅明星之時,我們是否更應關注下,這些“不願做網紅”的科學家呢?

12.楊學明:“中國神光”

他是“大連光源”總負責人,該裝置發出了世界上最強的極紫外自由電子雷射脈衝,單個皮秒雷射脈衝產生140萬億個光子,成為世界上最亮且波長完全可調的極紫外自由電子鐳射光源。

一束神“光”,自海風凜冽的遼東半島升起。我國第一台大型自由電子鐳射科學研究使用者裝置——“大連光源”,發出了世界最強、最亮的極紫外自由電子雷射脈衝。而這人類探測微觀世界的利器,就由楊學明主導負責,他按下這最快的“快門”,讓分子、原子無處遁形,有望為分子拍部“電影”。

他不忘初心,攻堅克難,引領著中國科學躋身世界前沿,當我們關注那些螢屏上的電影明星之時,是否也該關注下,這為分子“拍電影”的科學家呢?

網友評論:

什麼是明星?

經得起歲月的淘洗,在歷史長河中還能發出耀眼光芒的人才是真的明星!

他們或遨遊太空,或守護冰川,或遙望沙海,他們一直在浩瀚的宇宙中熠熠生輝,引導著萬千民眾的生活。

當那些科學成果在科學家手中成形,當他們年復一年、前仆後繼,當他們用歲月、用生命去探索追尋科學,當他們將中國引向世界,我們是不是也該將他們迎上舞臺,我們是不是也該向他們致敬?

2018年,我們應該關注這些明星!

當看到寶寶純真無暇的笑,我們是不是又該感謝盧煜明為孕婦產檢、為基因疾病監測所做出的偉大貢獻呢?

05.施一公:結構生物領軍者

在TGF-的調控機理、磷酸酶PP2A的結構生物學方面影響巨大。

他身在海外,學成歸來,放棄了普林斯頓大學終身教授的優渥條件,毅然回到清華。他會帶動一批國外科學家回國,這種效應被媒體稱為“施一公效應”。2017年,他在《細胞》雜誌連發3文,解析了剪接體分子結構,打開了分子結構的大門。

作為知識份子,他有著博大的家國情懷,他推動了清華生命學科、推動了國內生物學的重大發展。

06.王豔麗:病毒DNA逮捕者

致力於CRISPR/Cas系統的作用機理,及小分子介導的基因沉默的結構生物學研究。

莫言女子不如男,巾幗不讓鬚眉。當無數人對科學家進行解讀之時,女性科學家往往處於弱勢地位。而王豔麗,曾入選“中國青年女科學家”、HHMI國際研究學者名單,作為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她研究的基因CRISPR系統可謂角色重大。

她不隨波逐流,她選擇踏踏實實做研究,她不急功近利,她的堅持與專注,同樣難能可貴。

07.袁隆平:稻田守望者

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成功運用超級雜交稻技術,實施“種三產四豐產工程”。

2017年的10月,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又一次刷屏,平均畝產1149.02公斤的成績,再創世界水稻單產的最新、最高紀錄。除此之外,在水稻育種上,他還帶來另一項突破性技術,剔除鎘元素,農作物將變得更純淨。簡言之,他不僅解決了人類的“吃得飽”問題,還解決了人類的“吃得安全”這一大難題。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生命不息科研不止,這兩句話用來詮釋他再為恰當不過,他是稻田的守望者,值得我們去仰望。

08.易志堅:沙漠變綠洲

利用土壤顆粒間存在一種特定的力學約束,嘗試進行沙漠土壤化生態恢復,讓沙子獲得土壤性質。

內蒙古沙漠裡,有片試驗地,花海繁茂,綠意盎然,而在不久之前,那裡還是一片荒蕪的沙漠,黃沙漫漫,毫無生機。成功將這一沙漠變綠洲者,正是重慶交大一位教授——易志堅。他帶領團隊,提取出一種植物性纖維黏合材料,用力學原理把沙變成土壤,讓沙漠土壤化,這是科學的跨界,是領域的合作,是創新也是突破。

當我們漫步沙漠之時,或許腳下那片黃沙,也會在未來生出根系,長出綠葉,開出繁花,衍出另一番風景。

09.楊超 :超算追夢人

楊超(左四)等人領取戈登·貝爾獎

率領團隊開展“千萬核可擴展全球大氣動力學全隱式模擬”項目,獲得“戈登·貝爾”獎,實現了我國高性能計算應用成果在此獎項上零的突破。

作為有著超算界諾貝爾獎美稱之名的“戈登貝爾獎”,楊超帶領的超算團隊多年努力,終於等來了花落其家的時刻。中國團隊的獲獎,實現了在該領域的零突破,使得我國擁有了超算應用的世界話語權,也標誌著中國正式成為了HPC(高性能電腦)領域的世界領導者之一。而楊超本人,也榮膺2017年度CCF-IEEE CS青年科學家獎。

漫漫沖獎路,他的契約精神,他的使命感,他的不放棄,對於科學界而言,更是一片赤子之心。

10.姚檀棟 :青藏高原守護人

我國冰芯研究的主要開拓者之一,發起“第三極環境計畫”,榮獲2017年維加獎。

2017年4月19日,瑞典國王將2017年維加獎頒發給中國科學家姚檀棟院士,有著“地理學諾貝爾獎”的維加獎,姚檀棟院士是首位獲此殊榮的亞洲科學家。

7000米冰川,零下30攝氏度的冰山,他一直奮戰在青藏高原,在茫茫冰山鑽取冰芯,風雪呼號中,一個不慎腳下便是奪命的縫隙,他一堅持就堅持了30多年。然而他那一段在被世人視作“生命禁地”的經歷,卻鮮為人知。

在我們關注紛紛鬧鬧的娛樂明星之時,我們是否也該關注下,這些拿生命在追求科學、拿生命在守護青藏高原的科學衛士呢?

11.常進 :“悟空”首席科學家

“悟空”首席科學家,利用“悟空”採集到的資料,科研人員獲得了世界上迄今最精確的高能電子宇宙線能譜。

在“悟空”首個物理結果研討會,“悟空”專案首席科學家常進說到:“我可不想做網紅,我更喜歡躲在實驗室裡做好衛星資料的搜集與分析工作。”

作為首顆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有望擁有大聖的火眼金睛,識破宇宙中的暗物質。而除此之外,這位心懷天文夢的科學家,也一直參與著我國探月工程項目,嫦娥一、二、三號譜儀的研製。

堅持夢想,十年磨一劍,他帶著中國科學家勇攀高峰。在我們關注各網紅明星之時,我們是否更應關注下,這些“不願做網紅”的科學家呢?

12.楊學明:“中國神光”

他是“大連光源”總負責人,該裝置發出了世界上最強的極紫外自由電子雷射脈衝,單個皮秒雷射脈衝產生140萬億個光子,成為世界上最亮且波長完全可調的極紫外自由電子鐳射光源。

一束神“光”,自海風凜冽的遼東半島升起。我國第一台大型自由電子鐳射科學研究使用者裝置——“大連光源”,發出了世界最強、最亮的極紫外自由電子雷射脈衝。而這人類探測微觀世界的利器,就由楊學明主導負責,他按下這最快的“快門”,讓分子、原子無處遁形,有望為分子拍部“電影”。

他不忘初心,攻堅克難,引領著中國科學躋身世界前沿,當我們關注那些螢屏上的電影明星之時,是否也該關注下,這為分子“拍電影”的科學家呢?

網友評論:

什麼是明星?

經得起歲月的淘洗,在歷史長河中還能發出耀眼光芒的人才是真的明星!

他們或遨遊太空,或守護冰川,或遙望沙海,他們一直在浩瀚的宇宙中熠熠生輝,引導著萬千民眾的生活。

當那些科學成果在科學家手中成形,當他們年復一年、前仆後繼,當他們用歲月、用生命去探索追尋科學,當他們將中國引向世界,我們是不是也該將他們迎上舞臺,我們是不是也該向他們致敬?

2018年,我們應該關注這些明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