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連載」餘純順孤身徒步走西藏川藏篇16.小央宗17.雅江風情

餘純順(1951.12-1996.6.13), 上海人, 大學本科。 1988年7月1日開始孤身徒步全中國的旅行、探險之舉。 行程達4萬多公里, 足跡踏遍23個省市自治區。 已訪問過33個少數民族, 發表遊記40余萬字。 沿途拍攝照片8千余張, 為沿途人們作了150餘場題為“壯心獻給父母之邦”的演講。 尤其是完成了人類首次孤身徒步穿過川藏、青藏、新藏、滇藏、中尼公路全程, 征服“世界第三極”的壯舉, 1996年6月13日在即將完成徒步穿越新疆羅布泊全境的壯舉時, 不幸在羅布泊西遇難。

上篇 挺進川藏路

16.小 央 宗

暮靄已深, 星、月尚未升起, 山谷裡寂黑了下來。 然而, 隨著微風飄散過來的牛糞同酥油混雜在一起的氣息,

氈包縫隙裡透出的幽幽亮光, 卻頑強地證實著這個地老天荒的山谷裡還有生命存在。

沒有聽見狗吠聲, 我便放膽向那邊走去。

在臨近氈包前的山澗邊, 我看見一個黑影在晃動, 打開手電筒看去, 是一位藏族女子正用木瓢將山澗裡的水一瓢一瓢地舀進一隻桶裡。 看到她在黑暗中摸索著做著這一切, 我的手電筒光便停留在了她舀水的地方。 很快, 她朝著我這個方向瞥了一眼, 又埋下頭繼續舀水。 此後, 我的手電筒光又一直伴隨著她, 到她要進的那個氈包。

快要進門時, 她回頭朝我這個方向看了一眼, 猶豫了一下後, 走了進去。 在此期間, 她沒說一句話, 我也什麼都沒說。

一共有三頂氈包,

邊上停著兩輛人力板車, 還有幾件晾曬在繩索上的衣袍。

我沒有進去, 在距他們不遠處的一塊大石頭上坐下。 方才那頂氈包的門剛好是開著的, 因著夜色, 裡面的人很難看見我, 而我卻能看清裡面。

借著氈包裡的燭光, 我看到裡面席地對坐著兩個人。 一位藏族老漢在飲茶, 他的手上在不停地數動著佛珠;對座是一位藏族老媽, 她的手上在不停地轉著一個小經筒, 口中似乎念念有詞。 經過了一天的辛苦跋涉, 臨睡前, 他們仍不忘做著這貫徹一生的功課。

又見到了那位女子, 她在忙這、忙那, 還不時給那兩位老人加倒酥油茶。 同所有的藏族女子一樣, 她的身材很健美, 烏黑的頭髮瀑布似地垂到腰際, 但我始終看不清她的臉。

過了一會兒, 那女子出了氈包, 在距門口幾步的地方停住, 邊用手攏著頭髮, 邊張望著剛才打水的那個方向。 半晌, 她又走回氈包。

我始終在黑暗中屏息不動, 抽煙時將煙頭朝手掌心。 面對著我窺視到的這一切, 我沒有一點犯罪感, 我仿佛是進了人類的遠古, 我好感動!

我想起陳班長告訴我的話:“在這條路上, 每年有好多藏族人扶老攜幼, 窮其多年乃至一生的積蓄, 不辭千里, 一步一步地由他們的家鄉, 前往拉薩‘拜佛’。 其中, 不乏三步一僕地, 一直到拉薩的人, 人們管這叫‘磕長頭’。 由於山高路險, 氣候惡劣, 往往有一些年老體弱者從此再也回不了家鄉……”

一條纖細的投影在剛升起的星、月下慢慢延伸到了我的面前。 抬頭驚看,

方才的那位女子已悄然地走到了我的身旁。 我慌忙站起身來, 心中便在感歎:高原上練就的一雙好眼睛著實使她如此靈便!

“婆摸, 曲阿伲朵!”(藏語:姑娘, 你好!)我彬彬有禮地說了一句。

“曲阿伲朵!”她回了一句, 聲音很輕。

我又換成漢語, 明知故問地:“你們的, 哪裡去?”

“嗯, 嗯, ”她機械地答著, 又搖搖頭。

知道她不懂漢語了, 我便拿出筆記本, 打開手電筒, 查找不久前剛“批發”來的一些日常藏語。

而一直站在一旁的她就上前一步, 拿過我的手電筒, 幫我照在筆記本上, 以解我手忙腳亂之窘。

“曲嘎拉卓?”(藏語:你上哪兒去?)終於找到了那句要問的話。

“拉薩。 ”她回答得既快又乾脆。

“我的, 也拉薩的去。 ”我指著自己的胸。

“嗯、嗯, 亞哞、亞哞。 ”(藏語:好, 好)她笑著點頭。

“嘎裡烏。 ”(藏語:請坐。 )我邊指著筆記本, 邊示範著坐下。

她坐了下來, 緊挨著我身邊, 還打著手電筒。

往下, 再也找不到合適的、能繼續交談的話了。 “紮西德勒”(藏語:吉祥如意。 )我突然又冒出這句背得滾瓜爛熟的話來。

“紮西德勒”她撲哧一聲笑了出來。

我也笑了。 這時, 我趁機看清了她那張很清朗美麗的臉。 黑暗中, 她的牙齒顯得很白。 她至多20歲上下。 微風中, 我感覺到了她身上散發著的芬芳如青草和奶香的味道。

“恰通?”(藏語:喝茶?)她突然問了我這一句, 並做了個喝茶的姿勢。

“不、不!”我一面說, 一面擺擺手。

此刻, 我才不喝那酥油茶呢。

手電筒一直拿在她的手上。 手電筒光終於開始從我的腳下, 慢慢移至我的胸前, 最後, 竟毫不客氣地直射在我的臉上, 直到我被迫眯起眼睛時,她才又笑出聲來。

我如法炮製,奪過手電,但手電筒光到她的頸項處便停住了。我守住了“手電筒光不能直接照別人臉,那是對人不禮貌的”訓條。

在我照她時,她並不躲讓,還特地端正了一下身姿。她的眼睛深深的。

她穿著綠粗布面、細羊毛裡子的袍子,腰間紮一根紅綢帶,腳穿黑面布鞋,頸掛項鍊,佩一把牛角小彎刀。

我不知道藏語的“名字”、“哪裡人”怎麼個說法,就指著自己一字一頓地:“餘純順,上海。”又站起身做了個背背囊走路的姿勢。

“女蠢生,香孩;女蠢生,香孩。”她一字一頓地認真學著。

我不去糾正她。隨後用手指指她:“你的?”

“小央宗。”她用手指著自己的心窩。

在我點頭表示明白時,她拿過我的筆記本並示意我幫她打手電。有漢字的,她一律略過,只很認真地看插頁上的那些風景照,嘴裡不住地發出:“呀、呀……”的讚歎聲。

“小央宗——”終於,氈包裡傳出了那位藏族老媽的叫聲。

那天夜裡,我在輾轉反側中睡去。

第二天上午,又是一碗“夾生面”後便準備出發。行前,才知那“三頂氈包”早已上路,於是,便腦殼裡一片空白地朝著陳班長指給我的又一條貼著溝底的小路懵懵懂懂地朝山下走去。

高爾寺山西側,是塊溫暖、濕潤的“小氣候”地帶。溝底澗水清盈,坡岸遍佈鮮花雜樹,有許多紅肚、黑背、白嘴的小鳥在歡叫雀躍,我的呼吸也順暢了不少。不久,溝底上坡處出現了大片密密匝匝、且又排列有序的、直徑須一人或二三人才能合圍的枯樹樁——這顯然是火災後留下的遺跡。這樣的遺跡大約延續了十餘裡地,一直在無聲地向人們“傾訴”著那片原始林區昔日的輝煌……

我一直沿著溝底前進,既免卻繞那些無休無止的盤旋山路,又可以避免車禍和“吃”灰。看到那些汽車“高高在上”地在我頭頂上艱難地爬行著,我產生了一種很滑稽的、乃至“幸災樂禍”的感覺。

中午時分,我正斜躺在溝畔的草地上啃速食麵,一陣陣“吱嘎、吱嘎”的聲音由遠而近。我轉過臉去:“天哪!那不是小央宗他們嗎?!”

他們一行十人,拖著兩輛板車,正從我頭頂前方的山路上走來。他們的身後揚起著團團灰霧。

我馬上站了起來,揮著手迎著他們漸漸走近……

板車沒有停下,但裹在中間,幫著推車的小央宗已發現了我。她迅速離開板車,站定到山路邊距我約50米的懸崖上也向我揮著手。

“小央宗,紮西德勒!小央宗,紮西德勒!”站在懸崖底下的我眼裡噙滿了淚水……

“拉薩、拉薩!”這是她從崖上傳下來的最後的呼喚。

小央宗終於走了,跟隨著她的家人又繼續奔赴那千里之遙的、他們心中膜拜著的地方去了。僅以走路來說,我多麼明白那風雨迢遙中的諸多艱辛呵!

小央宗既不擺弄佛珠,也沒有見她手搖轉經筒,她的胸前甚至也沒掛佛盒。那麼,她步行去那麼遙遠的地方是為了什麼呢?是追隨她的父母,還是佛祖?

小央宗用手電筒照人時不按“規矩”,這反而是她的淳樸可愛處。活脫脫一個山原上出來的天然樣,沒有人會介意。

她偏偏有一個“缺點”,就是不會漢語。她也許永遠也聽不到我想奉獻給她的“你真是一位善良美麗的藏族姑娘”的這句話了。我知道,其實她是願意聽的。

我還能再見到她嗎?

冥冥中的造物主呵!請你讓純情和平安永遠與小央宗同在。拜託了!

17.雅江風情

下午三時,下完了高爾寺山,我來到了山下一個沿著長長的峽谷伸展開去的平坦谷地。谷地中,散佈著一個個以農為主的藏族村莊。為了看得仔細,我索性拋棄公路,從農莊中穿行而過……。

農莊四周皆是碧綠的青稞田。海拔低了許多,氣候就要相應溫暖些。因而,這裡的青稞長勢快是很明顯的。

經過這些青稞田時,正遇到許多藏族婦女在鬆土、鋤草;田地間歡笑聲不斷。除了她們的紅衣袍在遍野的綠色中格外撩人外,印象更深的是,她們用的鋤把都偏短,都不超過一米;幹活時,腰彎得很低。有十餘年農場生涯的我,在一旁看了,總覺得這樣好累。當然,她們一定不是裝不起長鋤頭把,這樣做,總有適合當地或當時的理由,也許是苗嫩、草細,人不低下,就看不清吧!

觀察了許久,在幾十裡地的鋤草者中,沒有一位男性。或許,這在當地是一種“默契”。

除了青稞以外,這片農區還有少量玉米和菜田。

經過該地一小供銷社,偶見貨架上居然陳列著一排啤酒,這使我喜出望外。能翻越那幾座大山的人,應該來瓶啤酒犒賞。

站在櫃檯邊喝啤酒時,就同那售貨員閒聊。問他此地的藏民是否用化肥種地?答曰:“從不。”他們還不習慣,而青稞產量也不低。

發現這裡的物價普遍很低。他說:“政府對這裡的藏民實行著一系列‘傾斜’政策。多少有些‘暗貼’的。”

正在慢慢品嘗那啤酒時,感覺有人在扯我衣褲,低頭看時,好幾個藏族小孩不知什麼時候已將我團團圍住。逐個的瞧過去,雖然玩過泥巴的小手髒兮兮的,又多半拖著鼻涕,但模樣挺可愛的,身體也壯實,都笑容可掬地看著我。他們中的男孩子都大大咧咧地摸摸我這個,指指我那個;而女孩子則站得稍遠些,瞪大著她們的雙眼。有兩個小男孩在甜甜地對我說著藏話,搞不清他們說的是什麼意思。但我一下子喜歡上他們了。

為了回報這群小天使的歡迎,且又一個不拉,我想出個辦法:我請售貨員給我稱上一元錢水果糖以替代“茴香豆”。藏族孩子真實的很,既不爭先,也不推辭,一個個都攤開小手,靜靜地等著那糖落進手裡。

有一味後來的小姑娘,剛巧撞了進來。也許自覺是“落伍者”,不會有她的份了,便掰著自己的小手斜倚在一旁的櫃檯邊。但她的眼睛畢竟忍不住,看看我,又看看那些公然不斷將糖塞進嘴裡的小夥伴們。我便及時勻出一份,近前去給了她,她低著頭,羞羞地攤開了雙手。

咳,這些小傢伙!我總納悶:這人世上的各地的小孩子們竟然都是一樣的精怪!他們的小腦瓜裡也一點不少地裝著我們小時候曾裝過的東西……

只要假以時日,只要神州各地經濟、文化的條件不斷改善,誰能說將來這些孩子不都是有用之材呢?!

距雅江縣城不遠了。從一個高坎下經過時,兩個提籃的藏族姑娘從坎上飛快地下到我的跟前,先就令我吃驚的是,她們都打著赤腳。

“你的,哪裡去?”帶頭的那位開口便問。

“我的,拉薩去。”

“你的證件有沒有?”緊接著冒出了這樣的一句話。

我怔了一下,心想,莫非是遇到女民兵之類的了。“你們的,又不是公安局的,怎麼能看我的證件!噢,你們以為我是特務呀?!”口氣便是不客氣了。

“不,不。我們從來的沒有看過你們漢族人的證件,很想看一看。”

原來是這麼回事。

眼前的這兩位姑娘,身著勞動時穿的舊衣服,模樣兒都挺周全。雖然高原上的紫外線將她們的臉裝扮成紅黑色的,然從敞開著的衣領和挽得很高的袖子間,可以瞥見她們的膚色原本也是白的。她們青春勃發,“野性”十足,儼然就是山野間無拘無束地長大的姑娘。

“你們的,在幹什麼?”我問。

“我們的,在挖草藥。”總是先頭那姑娘說。

“你們的,怎麼會說漢話?”

“我們的,都是‘半漢半藏’。”

原來如此,也許她們看慣藏族的了,便想看看漢族的。

我掏出了身份證、持槍證,遞給了她們。

她倆翻來覆去,仔細看了幾遍,還自言自語道:“原來漢族的,是這樣的。”那帶頭的看著照片,又端詳了一下我:“你的,瘦多了。”

“是啊,瘦多了,又老又醜了。”

“啊!不,不!你的不老。你的還是和照片上一樣好看。”她倆一起雀躍著說著這話。

我的天,她們還真會抬舉人!

我放好了證件,看了看天道:“天要下雨了,我得走了。謝謝你們!”

“你的,能送個紀念品給我們嗎?”她們馬上攔住我的去路,又都很誠懇的樣子。

我想了想,也只有名片可以給我們了,再說,她們不是喜歡看漢族的證件嗎?

我給了她們一人一張。並告訴她們,名片上有我這個人的介紹。

我開步走時,那帶頭的一再囑咐:“下回你的,再走這裡的,一定要到我的家的來玩,噢?”

心裡是知道的,這一輩子,多半是不可能再經過她們的家鄉了。但怎忍心拂了她們的誠意,憋了好長時間,終於應聲道:“噢——”

我至今仍沒有弄明白:人世間有那麼多好看的東西,而當時我又背著一個裝滿東西的背囊,為何她們偏偏只提出要看證件這類乾巴巴的東西,並且,又決不是出於要“審查”我。

也許,“半漢半藏”的人們本身,就是些很有意思的傢伙,因為,類似這樣的事,我已不止一次地遇到了!

雅江縣,因雅礱江而得名,藏語為“亞曲喀”,即:河口之意。人口36000餘,藏族占90.34%。

雅江縣城,坐落在雅礱江畔的懸崖峭壁之上,形成一個很大的落差,素有“小山城”的美譽。不過,在我看來,那城其實不能算很“山”的,是因為江“低”,而將其襯托了出來。

當晚,我住進縣府招待所。

第二天上午,便在縣城參觀。城區由一條主街貫連,兩邊擠滿著商店和各類機關。街上往來者多為藏族,常有犛牛也大搖大擺地“逛”著街市,無人干涉。因而,它們便趁攤主們不注意時,叼起一些蔬菜就跑。

主街兩側有幾條石階路通往山半坡的後街。後街多為民居和經營各類民族用品的小店。來自最遠的是做甘肅燒餅買賣的。

一切節奏緩慢。

在縣郵局蓋上取證郵戳後,應一位司法局的藏族幹部之邀,到縣府大院小坐。幹部們皆憂心忡忡地告訴我:該縣的經濟尚不發達。農業,主要就是青稞。大宗收入要靠外銷木材,由於條件有限,目前仍處於“伐多種少”的“掠奪性”開發階段。

雅江有一特產——雅江松茸(又名青杠菌),是一種頗受日本、東南亞青睞的野生食用菌,素以營養豐富、馥香撲鼻、肉質細嫩、味美可口而久負盛名。全縣15個鄉的山野間皆盛產此物。每年7至9月間,各鄉的藏民便踴躍採集。據介紹,年景好時,可達150噸至200噸,能換來不少外匯,不啻是對這個貧困縣在經濟上的小補。

可惜,我到得不是時候,錯過了一次嘗鮮的機會。我總是“到得不是時候”。

晚飯後,住同一招待所的一位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縣的副縣長上我房間訪我。稻城縣緊挨雅江縣,兩地情況相近。這位雄心勃勃,有志於改變家鄉窮困面貌的副縣長覺得我到過的地方多,想請我談談對當地的觀感和建議。

當然不想“下車伊始”,但既然是討論式的,我們就從如何充分利用當地資源、人力、物力,揚長避短搞活當地經濟等方面作了些討論。而一系列的設想,又往往被缺乏人力、傳統觀念頑固、缺乏資金、交通不便等現狀困擾住了……

那天晚上,我睡得很晚。我是個極愛才的人,也想幹一番事業。因此,我特理解這位副縣長的美好願望。事實上,我的一些“嘴上談兵”,也是他們早就或正在考慮中的事。他們的問題,也是我國數百個仍未擺脫貧困的縣份大同小異的問題。

以雅江縣為例,我在想,此地種的青稞,主要在維持口糧;松茸季節性很強,況且,愈來愈“僧多粥少”;那麼,一俟“吃祖宗飯、造子孫孽”的僅有一些林木被“掠奪”完之前,還拿不出切實的辦法來,那麼,此地的經濟騰飛及民眾生活不斷提高的前景又在哪裡呢?

真的,我替他們捏了把汗!

未完,待續......

直到我被迫眯起眼睛時,她才又笑出聲來。

我如法炮製,奪過手電,但手電筒光到她的頸項處便停住了。我守住了“手電筒光不能直接照別人臉,那是對人不禮貌的”訓條。

在我照她時,她並不躲讓,還特地端正了一下身姿。她的眼睛深深的。

她穿著綠粗布面、細羊毛裡子的袍子,腰間紮一根紅綢帶,腳穿黑面布鞋,頸掛項鍊,佩一把牛角小彎刀。

我不知道藏語的“名字”、“哪裡人”怎麼個說法,就指著自己一字一頓地:“餘純順,上海。”又站起身做了個背背囊走路的姿勢。

“女蠢生,香孩;女蠢生,香孩。”她一字一頓地認真學著。

我不去糾正她。隨後用手指指她:“你的?”

“小央宗。”她用手指著自己的心窩。

在我點頭表示明白時,她拿過我的筆記本並示意我幫她打手電。有漢字的,她一律略過,只很認真地看插頁上的那些風景照,嘴裡不住地發出:“呀、呀……”的讚歎聲。

“小央宗——”終於,氈包裡傳出了那位藏族老媽的叫聲。

那天夜裡,我在輾轉反側中睡去。

第二天上午,又是一碗“夾生面”後便準備出發。行前,才知那“三頂氈包”早已上路,於是,便腦殼裡一片空白地朝著陳班長指給我的又一條貼著溝底的小路懵懵懂懂地朝山下走去。

高爾寺山西側,是塊溫暖、濕潤的“小氣候”地帶。溝底澗水清盈,坡岸遍佈鮮花雜樹,有許多紅肚、黑背、白嘴的小鳥在歡叫雀躍,我的呼吸也順暢了不少。不久,溝底上坡處出現了大片密密匝匝、且又排列有序的、直徑須一人或二三人才能合圍的枯樹樁——這顯然是火災後留下的遺跡。這樣的遺跡大約延續了十餘裡地,一直在無聲地向人們“傾訴”著那片原始林區昔日的輝煌……

我一直沿著溝底前進,既免卻繞那些無休無止的盤旋山路,又可以避免車禍和“吃”灰。看到那些汽車“高高在上”地在我頭頂上艱難地爬行著,我產生了一種很滑稽的、乃至“幸災樂禍”的感覺。

中午時分,我正斜躺在溝畔的草地上啃速食麵,一陣陣“吱嘎、吱嘎”的聲音由遠而近。我轉過臉去:“天哪!那不是小央宗他們嗎?!”

他們一行十人,拖著兩輛板車,正從我頭頂前方的山路上走來。他們的身後揚起著團團灰霧。

我馬上站了起來,揮著手迎著他們漸漸走近……

板車沒有停下,但裹在中間,幫著推車的小央宗已發現了我。她迅速離開板車,站定到山路邊距我約50米的懸崖上也向我揮著手。

“小央宗,紮西德勒!小央宗,紮西德勒!”站在懸崖底下的我眼裡噙滿了淚水……

“拉薩、拉薩!”這是她從崖上傳下來的最後的呼喚。

小央宗終於走了,跟隨著她的家人又繼續奔赴那千里之遙的、他們心中膜拜著的地方去了。僅以走路來說,我多麼明白那風雨迢遙中的諸多艱辛呵!

小央宗既不擺弄佛珠,也沒有見她手搖轉經筒,她的胸前甚至也沒掛佛盒。那麼,她步行去那麼遙遠的地方是為了什麼呢?是追隨她的父母,還是佛祖?

小央宗用手電筒照人時不按“規矩”,這反而是她的淳樸可愛處。活脫脫一個山原上出來的天然樣,沒有人會介意。

她偏偏有一個“缺點”,就是不會漢語。她也許永遠也聽不到我想奉獻給她的“你真是一位善良美麗的藏族姑娘”的這句話了。我知道,其實她是願意聽的。

我還能再見到她嗎?

冥冥中的造物主呵!請你讓純情和平安永遠與小央宗同在。拜託了!

17.雅江風情

下午三時,下完了高爾寺山,我來到了山下一個沿著長長的峽谷伸展開去的平坦谷地。谷地中,散佈著一個個以農為主的藏族村莊。為了看得仔細,我索性拋棄公路,從農莊中穿行而過……。

農莊四周皆是碧綠的青稞田。海拔低了許多,氣候就要相應溫暖些。因而,這裡的青稞長勢快是很明顯的。

經過這些青稞田時,正遇到許多藏族婦女在鬆土、鋤草;田地間歡笑聲不斷。除了她們的紅衣袍在遍野的綠色中格外撩人外,印象更深的是,她們用的鋤把都偏短,都不超過一米;幹活時,腰彎得很低。有十餘年農場生涯的我,在一旁看了,總覺得這樣好累。當然,她們一定不是裝不起長鋤頭把,這樣做,總有適合當地或當時的理由,也許是苗嫩、草細,人不低下,就看不清吧!

觀察了許久,在幾十裡地的鋤草者中,沒有一位男性。或許,這在當地是一種“默契”。

除了青稞以外,這片農區還有少量玉米和菜田。

經過該地一小供銷社,偶見貨架上居然陳列著一排啤酒,這使我喜出望外。能翻越那幾座大山的人,應該來瓶啤酒犒賞。

站在櫃檯邊喝啤酒時,就同那售貨員閒聊。問他此地的藏民是否用化肥種地?答曰:“從不。”他們還不習慣,而青稞產量也不低。

發現這裡的物價普遍很低。他說:“政府對這裡的藏民實行著一系列‘傾斜’政策。多少有些‘暗貼’的。”

正在慢慢品嘗那啤酒時,感覺有人在扯我衣褲,低頭看時,好幾個藏族小孩不知什麼時候已將我團團圍住。逐個的瞧過去,雖然玩過泥巴的小手髒兮兮的,又多半拖著鼻涕,但模樣挺可愛的,身體也壯實,都笑容可掬地看著我。他們中的男孩子都大大咧咧地摸摸我這個,指指我那個;而女孩子則站得稍遠些,瞪大著她們的雙眼。有兩個小男孩在甜甜地對我說著藏話,搞不清他們說的是什麼意思。但我一下子喜歡上他們了。

為了回報這群小天使的歡迎,且又一個不拉,我想出個辦法:我請售貨員給我稱上一元錢水果糖以替代“茴香豆”。藏族孩子真實的很,既不爭先,也不推辭,一個個都攤開小手,靜靜地等著那糖落進手裡。

有一味後來的小姑娘,剛巧撞了進來。也許自覺是“落伍者”,不會有她的份了,便掰著自己的小手斜倚在一旁的櫃檯邊。但她的眼睛畢竟忍不住,看看我,又看看那些公然不斷將糖塞進嘴裡的小夥伴們。我便及時勻出一份,近前去給了她,她低著頭,羞羞地攤開了雙手。

咳,這些小傢伙!我總納悶:這人世上的各地的小孩子們竟然都是一樣的精怪!他們的小腦瓜裡也一點不少地裝著我們小時候曾裝過的東西……

只要假以時日,只要神州各地經濟、文化的條件不斷改善,誰能說將來這些孩子不都是有用之材呢?!

距雅江縣城不遠了。從一個高坎下經過時,兩個提籃的藏族姑娘從坎上飛快地下到我的跟前,先就令我吃驚的是,她們都打著赤腳。

“你的,哪裡去?”帶頭的那位開口便問。

“我的,拉薩去。”

“你的證件有沒有?”緊接著冒出了這樣的一句話。

我怔了一下,心想,莫非是遇到女民兵之類的了。“你們的,又不是公安局的,怎麼能看我的證件!噢,你們以為我是特務呀?!”口氣便是不客氣了。

“不,不。我們從來的沒有看過你們漢族人的證件,很想看一看。”

原來是這麼回事。

眼前的這兩位姑娘,身著勞動時穿的舊衣服,模樣兒都挺周全。雖然高原上的紫外線將她們的臉裝扮成紅黑色的,然從敞開著的衣領和挽得很高的袖子間,可以瞥見她們的膚色原本也是白的。她們青春勃發,“野性”十足,儼然就是山野間無拘無束地長大的姑娘。

“你們的,在幹什麼?”我問。

“我們的,在挖草藥。”總是先頭那姑娘說。

“你們的,怎麼會說漢話?”

“我們的,都是‘半漢半藏’。”

原來如此,也許她們看慣藏族的了,便想看看漢族的。

我掏出了身份證、持槍證,遞給了她們。

她倆翻來覆去,仔細看了幾遍,還自言自語道:“原來漢族的,是這樣的。”那帶頭的看著照片,又端詳了一下我:“你的,瘦多了。”

“是啊,瘦多了,又老又醜了。”

“啊!不,不!你的不老。你的還是和照片上一樣好看。”她倆一起雀躍著說著這話。

我的天,她們還真會抬舉人!

我放好了證件,看了看天道:“天要下雨了,我得走了。謝謝你們!”

“你的,能送個紀念品給我們嗎?”她們馬上攔住我的去路,又都很誠懇的樣子。

我想了想,也只有名片可以給我們了,再說,她們不是喜歡看漢族的證件嗎?

我給了她們一人一張。並告訴她們,名片上有我這個人的介紹。

我開步走時,那帶頭的一再囑咐:“下回你的,再走這裡的,一定要到我的家的來玩,噢?”

心裡是知道的,這一輩子,多半是不可能再經過她們的家鄉了。但怎忍心拂了她們的誠意,憋了好長時間,終於應聲道:“噢——”

我至今仍沒有弄明白:人世間有那麼多好看的東西,而當時我又背著一個裝滿東西的背囊,為何她們偏偏只提出要看證件這類乾巴巴的東西,並且,又決不是出於要“審查”我。

也許,“半漢半藏”的人們本身,就是些很有意思的傢伙,因為,類似這樣的事,我已不止一次地遇到了!

雅江縣,因雅礱江而得名,藏語為“亞曲喀”,即:河口之意。人口36000餘,藏族占90.34%。

雅江縣城,坐落在雅礱江畔的懸崖峭壁之上,形成一個很大的落差,素有“小山城”的美譽。不過,在我看來,那城其實不能算很“山”的,是因為江“低”,而將其襯托了出來。

當晚,我住進縣府招待所。

第二天上午,便在縣城參觀。城區由一條主街貫連,兩邊擠滿著商店和各類機關。街上往來者多為藏族,常有犛牛也大搖大擺地“逛”著街市,無人干涉。因而,它們便趁攤主們不注意時,叼起一些蔬菜就跑。

主街兩側有幾條石階路通往山半坡的後街。後街多為民居和經營各類民族用品的小店。來自最遠的是做甘肅燒餅買賣的。

一切節奏緩慢。

在縣郵局蓋上取證郵戳後,應一位司法局的藏族幹部之邀,到縣府大院小坐。幹部們皆憂心忡忡地告訴我:該縣的經濟尚不發達。農業,主要就是青稞。大宗收入要靠外銷木材,由於條件有限,目前仍處於“伐多種少”的“掠奪性”開發階段。

雅江有一特產——雅江松茸(又名青杠菌),是一種頗受日本、東南亞青睞的野生食用菌,素以營養豐富、馥香撲鼻、肉質細嫩、味美可口而久負盛名。全縣15個鄉的山野間皆盛產此物。每年7至9月間,各鄉的藏民便踴躍採集。據介紹,年景好時,可達150噸至200噸,能換來不少外匯,不啻是對這個貧困縣在經濟上的小補。

可惜,我到得不是時候,錯過了一次嘗鮮的機會。我總是“到得不是時候”。

晚飯後,住同一招待所的一位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縣的副縣長上我房間訪我。稻城縣緊挨雅江縣,兩地情況相近。這位雄心勃勃,有志於改變家鄉窮困面貌的副縣長覺得我到過的地方多,想請我談談對當地的觀感和建議。

當然不想“下車伊始”,但既然是討論式的,我們就從如何充分利用當地資源、人力、物力,揚長避短搞活當地經濟等方面作了些討論。而一系列的設想,又往往被缺乏人力、傳統觀念頑固、缺乏資金、交通不便等現狀困擾住了……

那天晚上,我睡得很晚。我是個極愛才的人,也想幹一番事業。因此,我特理解這位副縣長的美好願望。事實上,我的一些“嘴上談兵”,也是他們早就或正在考慮中的事。他們的問題,也是我國數百個仍未擺脫貧困的縣份大同小異的問題。

以雅江縣為例,我在想,此地種的青稞,主要在維持口糧;松茸季節性很強,況且,愈來愈“僧多粥少”;那麼,一俟“吃祖宗飯、造子孫孽”的僅有一些林木被“掠奪”完之前,還拿不出切實的辦法來,那麼,此地的經濟騰飛及民眾生活不斷提高的前景又在哪裡呢?

真的,我替他們捏了把汗!

未完,待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