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今年小麥病蟲害或嚴重發生,這麼全面的用藥知識請提前收藏!

農業專家預計, 今年小麥病蟲害將偏重發生, 病蟲治不住, 高產沒保證。 那麼, 農民朋友最關心如何用藥, 小麥病蟲害怎麼用藥?用什麼藥效果好?下面就詳細介紹一下!

小麥條銹病和葉銹病:

當田間平均病葉率達到0.5%~1%時, 組織開展大面積應急防控, 並且做到同類區域防治全覆蓋。 防治藥劑可選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氟環唑、已唑醇、丙環唑、醚菌酯、吡唑醚菌酯、嘧啶核苷類抗菌素、烯肟·戊唑醇等。

小麥紋枯病:

小麥返青至拔節初期, 當病株率達10%左右時, 進行噴霧防治。 藥劑可選用戊唑醇、丙環唑、烯唑醇、井岡黴素A(選用高含量製劑)、多抗黴素、木黴菌、井岡·蠟芽菌等, 嚴重發生田, 應隔7~10天再噴1次。 要用足藥液量, 對準基部, 均勻噴透, 提高防治效果。

小麥白粉病:

在春季發病初期, 當病葉率達到10%時進行噴藥防治。 常用藥劑有三唑酮、烯唑醇、腈菌唑、丙環唑、氟環唑、戊唑醇、咪鮮胺、醚菌酯、烯肟菌胺等,

一般噴藥1~2次。

小麥赤黴病:

抓住小麥抽穗揚花關鍵時期, 主動用藥預防, 遏制病害流行。

一是加強栽培管理。 平衡施肥, 增施磷、鉀肥;控制中後期小麥群體數量, 做到田間溝渠通暢, 創造不利於病害流行的環境。

二是主動用藥預防。

長江中下游和黃淮等常年病害流行麥區, 應于小麥揚花初期主動噴藥預防, 做到見花打藥;對高感品種, 在小麥抽穗至揚花期遇有陰雨、露水和多霧天氣且持續2天以上, 首次施藥時間應提前至破口抽穗期。 藥劑品種可選用氰烯菌酯、咪鮮胺、戊唑醇、多菌靈、福美雙、甲基硫菌靈、烯肟·多菌靈、烯肟·戊唑醇、肟菌·戊唑醇、枯草芽孢桿菌、井岡·臘芽菌等, 要用足藥液量, 施藥後3~6小時內遇雨, 雨後應及時補治。 對多菌靈產生高水準抗性地區, 應停止使用多菌靈等苯丙咪唑類藥劑, 以保證防治效果;如遇病害流行, 第一次防治結束後, 需隔5~7天再防治1~2次, 確保控制流行危害。 赤黴病偶發區, 可結合其他病蟲防治, 在抽穗揚花期實行兼治。

小麥吸漿蟲:

一般發生區做好抽穗至揚花前的成蟲防治。 蛹期防治可在小麥孕穗期當每小方土樣(10×10×20釐米)有蟲蛹4頭以上時, 選用辛硫磷、倍硫磷等製成毒土, 順麥壟均勻撒施, 撒毒土後澆水效果更好。 在小麥抽穗期, 當每10複網次有成蟲25頭以上, 或用兩手扒開麥壟, 一眼能看到2頭以上成蟲時, 抓緊選用辛硫磷、毒死蜱、高效氯氟氰菊酯、氯氟·吡蟲啉等農藥進行噴霧防治。 重發區要間隔3天連續用藥2次, 以確保防治效果。

小麥蚜蟲:

穗期田間百株蚜量達1000頭以上, 益害比(天敵∶蚜蟲)低於1∶150時, 可選用啶蟲脒、吡蟲啉、抗蚜威、高效氯氟氰菊酯、苦參堿、耳黴菌等藥劑噴霧防治。 小麥穗期病蟲害混合發生時, 及時開展“一噴三防”, 即殺蟲劑、殺菌劑和葉麵肥或生長調節劑等各計各量, 混合噴灑。 其中, 吡蟲啉和啶蟲脒不宜單一使用, 要與低毒有機磷農藥合理混配噴施。

麥蜘蛛:

在返青拔節期, 當平均33釐米行長蟎量達200頭以上時, 可選用阿維菌素、聯苯菊酯、馬拉·辛硫磷、聯苯·三唑磷等藥劑噴霧防治, 同時可通過深耕、除草、增施肥料、灌水等農業措施進行防治。

地下害蟲:

在返青期,當每平方米有地下害蟲1~2頭時,可選用辛硫磷等內吸性藥劑灌根進行防治。

同時可通過深耕、除草、增施肥料、灌水等農業措施進行防治。

地下害蟲:

在返青期,當每平方米有地下害蟲1~2頭時,可選用辛硫磷等內吸性藥劑灌根進行防治。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