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濱州市救助站《社會暖燈》欄目開設3年 溫暖照亮受助者回家路

“一定要看好他(她), 按時吃藥, 別讓他再走丟啊!”將流浪乞討人員安全送回家, 臨行前劉飛鵬總要囑咐家屬一些注意事項。 護送返鄉工作完成了, 但按照《社會暖燈》欄目慣例, 他還有一項工作要幹:在鏡頭前講述此次“尋家之旅”的所思所感。

此時此刻的他顯得特別放鬆, 放鬆是因為他們將流浪多年的“那個人”安全送到家人身邊團聚。 《社會暖燈》欄目開設3年, 得到了廣大讀者、觀眾和網友的關注和肯定。 通過鏡頭, 大家認識了這位元頻繁送人出鏡的“持燈人”劉飛鵬, 也瞭解到救助管理工作的點點滴滴。

喜歡欄目是因為“記錄了我們的喜怒哀樂”

《社會暖燈》欄目是一個真實展現社會救助、回訪尋家、未成年社會保護的欄目, 一幕幕救助的畫面、一例例回家的故事溫暖所有人的心。 劉飛鵬作為當事人喜歡這個欄目的原因則是“真實, 不煽情, 反映我們的工作狀態,

記錄我們的笑、我們的憂與我們的淚。 ”

劉飛鵬認識“小八”是在2013年2月份, 那時“小八”在救助管理站已經一年了, 編號為“無名氏8號”。 “小八”性格很好, 安靜、愛笑, 雖說忘了自己家在何處, 但工作人員的熱情讓她很快就適應了周邊的環境和代號, 有時甚至覺得“小八”就是本名。 4年多的時間裡, 劉飛鵬和同事不間斷地進行回訪和尋親工作, 終於確認“小八”陳玉梅的身份, 並在2016年5月份將她送回萊蕪與家人團聚。 臨行前, 他們跟“小八”開玩笑:“再跟我們回去吧!”陳玉梅認真地考慮了一會, 一本正經地說, “不了, 在家好。 到時候帶著雞蛋帶著酒看你們去!”這句話引得所有人哈哈大笑。

為吳根尋“根”則是另一個讓劉飛鵬印象深刻的事情。 他們花了3年時間為尋根找家, 並坐一宿火車幫他回到河南平頂山女兒的身邊。 當時他的女兒吳延芳舉著錦旗“噗通”跪地, 眼淚撲簌。 她握著爸爸的手, 哽咽著講述爸爸跟著她去到無錫, 爸爸吵著要回家, 她許諾麥熟時節陪他回去, 沒想到麥子沒熟父親走丟了。

“五年了, 現在麥子熟了, 父親也終於回家了”, 聽到吳延芳帶著釋然的語氣說這句話時, 劉飛鵬眼圈瞬間紅了。

2017年2月7日, 市救助管理站救助了一名男孩, 年齡15歲左右, 無法正常表達。 工作人員發現小男孩的雙腳無法站立, 之後進行檢查後才發現, 男孩雙腳腳踝青紫, 腳上纏著紗布, 流著膿水、血水, 存在嚴重的雙足凍傷。 “當時我們懷疑是被人遺棄的, 後來證明確實如此。 當時感覺非常氣憤!”劉飛鵬說, 後來公安機關介入調查, 孩子的父母找到了。 他覺得為人父母天下至善, 應當盡職盡責。

“我們是一個團隊”:用心用情, 全力以赴

5年多的時間, 在經歷一場場破鏡重圓後, 劉飛鵬內心從最初的同情到關注家人團聚下的那份人性之光,

他早已完成了心靈的昇華, 也更能感受到作為救助管理工作人員所肩負的社會責任。

在市救助管理站, 還有很多和劉飛鵬一樣的志同道合者。 每一次對流浪乞討人員的回訪, 對每一個流浪人員家庭的找尋, 他們都在用心用情、全力以赴。 這背後支撐他們的, 是“責任”二字。

劉飛鵬和同事們通過努力付出,幫助更多的人實現了團圓夢想。對於重回家庭的人,他們還進行了延伸救助,繼續幫助其適應回家的生活。對於滯站人員,他們絕不放棄,只要有一線希望,仍將全力以赴。

一系列故事串起濱州與省內外尋親者的情感紐帶

為求助者提供社會救助,為流浪者鋪就回家的路,向社會積極傳遞正能量,是劉飛鵬和同事們的職業追求,也是《社會暖燈》欄目的核心價值。欄目始終以弘揚社會正能量為己任,不僅把欄目打造成尋人平臺,更成為人們抒發情感的精神家園;不僅講述尋人故事,更是通過故事表達人類共同的情感,喚醒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與堅持。

截止目前,《社會暖燈》欄目已經刊發和播出近100期,“吳根尋根”、“啞巴二叔”、“朱世瓊四川尋親”等一系列真實故事串聯起濱州市救助管理站和省內其他地市、四川、河南、遼寧等地救助管理站及尋親志願者的情感紐帶。同時,每一次尋親過程中的直播,展現給社會大眾最生動、最感人、最曲折的尋親現場。

此前市救助管理站利用直播系統,即時直播春節期間的寒冬送溫暖活動,夜巡中在濱州汽車總站候車大廳救助一名男性流浪人員,媒體直播後廣大網友積極提供線索,最終確認其叫王建明,系裡則辦事處西圈王村人,經聯繫當地民政部門當夜將其護送回家,贏得社會對民政部門救助工作的好評。

如今很多人見到路邊的疑似流浪者,都會撥打救助管理站熱線電話或者媒體熱線,告知相關資訊,這就是通過不斷宣傳潛移默化為社會救助延伸的社會力量,大眾對救助管理工作的知曉度、參與度不斷提升。多個社會救助欄目成為了宣導愛心助力、傳播正能量的公益符號,並將公益延伸到了節目之外,政府力量和社會力量等多方資源加入到公益行動中來,凝聚成強大的公益合力。

是“責任”二字。

劉飛鵬和同事們通過努力付出,幫助更多的人實現了團圓夢想。對於重回家庭的人,他們還進行了延伸救助,繼續幫助其適應回家的生活。對於滯站人員,他們絕不放棄,只要有一線希望,仍將全力以赴。

一系列故事串起濱州與省內外尋親者的情感紐帶

為求助者提供社會救助,為流浪者鋪就回家的路,向社會積極傳遞正能量,是劉飛鵬和同事們的職業追求,也是《社會暖燈》欄目的核心價值。欄目始終以弘揚社會正能量為己任,不僅把欄目打造成尋人平臺,更成為人們抒發情感的精神家園;不僅講述尋人故事,更是通過故事表達人類共同的情感,喚醒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與堅持。

截止目前,《社會暖燈》欄目已經刊發和播出近100期,“吳根尋根”、“啞巴二叔”、“朱世瓊四川尋親”等一系列真實故事串聯起濱州市救助管理站和省內其他地市、四川、河南、遼寧等地救助管理站及尋親志願者的情感紐帶。同時,每一次尋親過程中的直播,展現給社會大眾最生動、最感人、最曲折的尋親現場。

此前市救助管理站利用直播系統,即時直播春節期間的寒冬送溫暖活動,夜巡中在濱州汽車總站候車大廳救助一名男性流浪人員,媒體直播後廣大網友積極提供線索,最終確認其叫王建明,系裡則辦事處西圈王村人,經聯繫當地民政部門當夜將其護送回家,贏得社會對民政部門救助工作的好評。

如今很多人見到路邊的疑似流浪者,都會撥打救助管理站熱線電話或者媒體熱線,告知相關資訊,這就是通過不斷宣傳潛移默化為社會救助延伸的社會力量,大眾對救助管理工作的知曉度、參與度不斷提升。多個社會救助欄目成為了宣導愛心助力、傳播正能量的公益符號,並將公益延伸到了節目之外,政府力量和社會力量等多方資源加入到公益行動中來,凝聚成強大的公益合力。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