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天祝“下山入川”生態移民小康工程系列報導之三

石塘村的變遷

本報記者 趙廣軍 張宏勇

春天是充滿希望的季節, 石塘村的春天格外美麗。

早春時節, 從天祝縣松山鎮鎮政府出發, 近20公里的車程後, 就是松山鎮東南部毗鄰永登縣的石塘村, 曾經偏遠貧窮的石塘村, 如今早已舊貌換新顏, 成為天祝“下山入川”生態移民小康工程8號安置點。

這個有著濃郁藏家風格的新農村社區, 在藍天下與四面青山相映成畫, 靚麗而靜謐。 目前, 來自周邊灘口、紅石、石塘3村的174戶高深山區群眾, 幸福和諧地生活在這個祥瑞福地, 為過上好日子而忙碌著。

2016年對雷有虎一家來說,

是如同春天般溫暖的一年。

雷有虎一家原來住在山上, “下山入川”工程的實施, 讓一家人過上了“和城裡人一樣的生活”。 建在安置點的新房, 通透敞亮, 設施齊全, 居家環境乾淨整潔。 他拿出多年的積蓄, 精心裝修佈置新家, 一院百余平米的新房裡, 液晶電視、無線網路等一應俱全。 記者見到郭新福時, 他說自己是村裡“最幸福的人”。

郭新福的話自有他的道理。 從3間破舊的危房搬到一院嶄新的小康住宅, 對今年將近五十歲的他來說, 是“做夢都不敢想的天大變化”。 郭新福有個兄弟早已舉家外出, 留下他守著父母的老房子過生活, 靠山上的5畝多地種洋芋自給自足。 老房子早已成了危房, 自己又無力蓋新房, 山上的苦日子,

嚇走了不少想來說親的人, 因此他至今還是單身。

當聽說政府要在山下就近建設移民新村, 就地消化沿山群眾和精准扶貧貧困戶, 燃起了郭新福心頭的希望, 他成了石塘村裡最高興的人。 “什麼時候讓交錢呀, 什麼時候讓我們搬過去呀……”隔三岔五, 他總要到鎮政府打聽新村的事, 瞭解移民搬遷的政策和條件, 還跑到工地上“規劃新生活”。

等到安置點建好後, 符合入住條件的郭新福, 成為新村的第一批居民。 “活了大半輩子, 沒想到碰上這麼好的政策。 從山上搬到平川, 走上了平坦的道路, 住上了敞亮的房屋, 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等我栽好了‘梧桐樹’, 還愁落不下‘金鳳凰’呀。 ”對於成家娶媳婦, 郭新福信心十足。

新村裡的174戶人家,

誰家都不比郭新福差。

搬得下、穩得住, 還要能致富、可發展。 解決了“郭新福們”的住房問題, 還得有配套的富民產業來夯實移民群眾脫貧致富的基礎。

松山鎮幹部牛生榮介紹, 目前8號安置點已建成養殖暖棚110座、日光溫室84座, 配套建設了水、電、路等基礎設施。 解決群眾發展中的資金難題, 引進大戶帶動群眾發展富民產業。 同時, 請來農業技術專家, 講授種植、養殖技術, 使移民群眾儘快從傳統的“老把式”轉型為現在的新農民。

山上半農半牧的生活, 傳統的耕作方式加粗放的養殖模式, 讓雷有虎一家人辛辛苦苦忙一年, 依舊“一方水土養不了一家人”, 石塘村沒有富起來, 也捆住了雷有虎發展的手腳。 他唯一的想法, 就是把兩個兒子送出大山。

在党的惠農政策的扶持下, 雷有虎擴大養殖規模, 投入200多隻基礎母羊, 2016年實現純收入6萬多元。 有了施展才能的天地, 心裡有說不出的暢快。 如今, 開著小車去養殖區, 精心管護自家的“致富羊”, 是他每天要做的“功課”。 “家裡這麼多羊, 也得有個幫手。 現在這麼好的房子, 這麼好的發展勢頭, 出去打工沒什麼意思, 不如留在家中, 安心養羊致富。 ”雷有虎的小兒子對記者說。

牛生榮說:“搬下山以後, 道路寬敞平坦, 村道連著大路, 村民們開著小車放牧已不是什麼稀罕事, 村裡已有十幾家買了小車。 便利的交通條件, 讓移民群眾開著小車駛上一條發家致富的康壯大道。 ”

“移民新村建設, 實現了居住、產業、公共服務‘三區分離’, 生產生活生態環境得到同步改善,

是‘一舉三得’的大好事。 ‘下山入川’工程的實施, 讓貧困群眾的眼開了、心亮了, 他們致富的腳步會越來越快, 越走越穩。 ”站在連片的養殖暖棚前, 縣移民辦幹部魏忠說。

2月24日上午, 劉桂文早早收拾完家務, 便開始打扮自己。 化點淡妝, 換下居家服, 穿好時尚的呢大衣和半筒靴, 她自信地出門, 和早已等候的同伴們去活動中心排練慶“三八”的節目。 “從山上搬下來, 離開了燒土炕、生爐子的生活, 婦女們徹底換了模樣, 穿著時尚了, 變得愛美了, 跳舞唱歌不怕羞了, 活得也有滋有味啦。 ”說話間, 劉桂文甩甩披肩長髮, 透出了滿滿的自信。

劉桂文今年40出頭, 20年前從青海嫁到石塘村, 住在丈夫家的老房子裡。 2016年, 她家從山上就近搬遷,一家人趕在元旦前住進新家。安裝了暖氣,鋪上了地磚,擺上了歐式傢俱……為了好好打扮新家,她還買來各色絲線和緞料,操起年輕時在娘家學會的手工製作手藝,趕做出了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七彩吉祥掛件,掛在了家中的顯眼位置,為漂亮的新家增色不少。

“過去,院裡院外都是牲畜的糞草味,燒土炕讓人都是一身‘炕焦味’,土房土路活不出個乾淨樣子,村裡也沒有地方活動健身。現在,家裡家外變得乾淨整潔,村容村貌更是煥然一新,還建了文化室和活動廣場。有了展示自己的舞臺,我們也要換個活法,一定要活出個樣子來。”笑容燦爛的劉桂文開心地說。

農民集中居住,生產生活分離,功能配套完善,社區規範管理。安置點配套建設了村級衛生室、鄉村舞臺、休閒文化廣場和老年活動中心等公共服務設施,為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提供了基本保證。在閒暇之余,男人們下棋打球學技術,女人們歡歌勁舞聊發展。村中不時傳來的陣陣歡聲笑語,匯成一支新村和諧幸福的發展曲。

她家從山上就近搬遷,一家人趕在元旦前住進新家。安裝了暖氣,鋪上了地磚,擺上了歐式傢俱……為了好好打扮新家,她還買來各色絲線和緞料,操起年輕時在娘家學會的手工製作手藝,趕做出了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七彩吉祥掛件,掛在了家中的顯眼位置,為漂亮的新家增色不少。

“過去,院裡院外都是牲畜的糞草味,燒土炕讓人都是一身‘炕焦味’,土房土路活不出個乾淨樣子,村裡也沒有地方活動健身。現在,家裡家外變得乾淨整潔,村容村貌更是煥然一新,還建了文化室和活動廣場。有了展示自己的舞臺,我們也要換個活法,一定要活出個樣子來。”笑容燦爛的劉桂文開心地說。

農民集中居住,生產生活分離,功能配套完善,社區規範管理。安置點配套建設了村級衛生室、鄉村舞臺、休閒文化廣場和老年活動中心等公共服務設施,為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提供了基本保證。在閒暇之余,男人們下棋打球學技術,女人們歡歌勁舞聊發展。村中不時傳來的陣陣歡聲笑語,匯成一支新村和諧幸福的發展曲。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