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大愛無邊 90後支教老師尹洪倫:用大愛譜寫支教人生

中國山東網聊城1月16日訊 (記者 高鵬) 他來自繁華都市, 卻義無反顧地走進了偏僻的大山深處任教。 他在自己的崗位上兢兢業業, 用微笑面對艱辛, 用奉獻抵禦寂寞。 他把愛獻給了自己支教的這片熱土, 把青春獻給了貧困山區的孩子。 這個與眾不同的90後男孩就是尹洪倫, 他現在是四川大涼山的一名支教老師。

一副黑邊眼鏡, 略顯瘦弱的身板, 記者眼前的26歲微山小夥尹洪倫似乎並不是一個十分健談的人。 但在他沉默的外表下, 卻有著讓同齡人豎起大拇指的經歷。 在四川雅安和大涼山深處堅持支教四年,

讓知識的火種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在大山深處萌芽。

尹洪倫, 山東濟寧人, 1991年出生。 聊城特戰救援隊支教部負責人, 專長英文口語教學和兒童音樂教育。

走出大山 他改變了彝族女孩女孩的命運

尹洪倫與吉克拉作在大涼山。

“這次路過聊城是為了給一名病人送來善款。

”尹洪倫告訴記者, 在聊城短暫的停留後, 他就要馬不停蹄的趕去北京, 目的就是為了送吉克拉作去北京的一所特殊教育學校就讀。 說起11歲的女孩吉克拉作, 尹洪倫的額頭不自禁地皺了起來。 這個可憐女孩的歸宿, 一直是尹洪倫關心的問題。

11歲的彝族女孩吉克拉作, 是尹洪倫在支教四川大涼山時認識的一個孤兒, 患有先天性耳聾、中耳炎和膽脂瘤, 身體如果不及時治療, 會引發腦膜炎進而危及生命。 相比疾病, 女孩的身世更是可憐。 媽媽改嫁他人, 遺棄了拉作, 爺爺、奶奶、爸爸和叔叔相繼離世, 只剩下拉作和哥哥跟著嬸嬸生活, 過著饑一頓飽一頓的日子。 面對這個幾乎就是個聽不見也不能完整表達一句語言的聾啞女孩,

尹洪倫從見第一面就做出一個決定, 那就是用愛守護這個大山裡的小天使。

從籌集資金幫助女孩治耳疾, 到四處奔波安排她的求學路, 尹洪倫可謂費盡心思, 而這一切只為讓這個彝族女孩, 從大山深處走出來, 甚至是永遠地走出來。 在取得拉作嬸嬸的同意後, 尹洪倫把拉作帶回到自己身邊, 並在網上發佈了拉作的消息為她籌措手術善款。 經過多方努力, 拉作的手術費用終於籌齊並且成功進行了手術。 尹洪倫還用善款給拉作配上了助聽器, 讓她第一次走進了有聲的世界。

尹洪倫送吉克拉作去北京, 路過聊城。

在尹洪倫和記者交流時, 11歲的吉克拉作顯得有些急躁, 沒多大一會兒, 這個皮膚黝黑的小姑娘就在椅子上待不住了, 她開始在大廳裡跑動, 好奇的打量著周圍的一切。 "她從小沒有了父母, 性子也比較野, 因為溝通困難, 我跟她也只能通過肢體動作進行簡單的交流。 "尹洪倫告訴記者, 這次送拉作去北京, 解決了上學問題。

能夠讓拉作在學校接受正規教育, 讓他一直一來壓在心頭的一塊石頭終於落了地。

艱難的美好願望 希望更多的老師能夠投入支教

26歲的尹洪倫, 有四年支教生活, 他的第一次支教, 是在2013年4月20日的雅安地震之後。 在雅安地震災區——蘆山縣雙石鎮的第一課, 他教會孩子演唱《童話》這首歌。

2014年8月3日, 雲南魯甸地震發生後, 尹洪倫又輾轉到那裡, 開始了連續3個月的支教生活。 在那裡, 他教會魯甸龍頭山鎮營盤村, 從幼稚園到六年級的孩子, 現在都會唱的歌曲《寧夏》。

2015年11月5日, 尹洪倫通過秦一傑瞭解到, 四川大涼山馬依村連個像樣的學校都沒有。 接著, 當時身在雅安的他, 一路舉牌, 免費搭車到了美姑縣拉木阿覺鄉馬依村支教。

尹洪倫居住的地方。

尹洪倫跟孩子們在一起。

談起地處大山深處、交通閉塞的馬依村,尹洪倫似乎有太多說不完的故事。“剛到馬依村時,眼前的一切超出了我的想像。我從未到過這樣的地方,這裡甚至比地震災區的生活條件,還要差很多。”尹洪倫告訴記者,他看到的是街道兩邊隨處可見的垃圾和動物的糞便,村民生活狀況很差,蒼蠅的數量,讓人心驚。他說,自己從來沒去過那麼偏僻又“奇怪”的地方支教。

尹洪倫在教室授課。

“每家都有四五個孩子,孩子們穿著髒兮兮的衣服,孩子們沒接受過任何教育,十幾歲的孩子不認識任何簡單的漢字…。”尹洪倫告訴記者,村子裡甚至連個像樣的學校都沒有,更不用說志願者老師了。因為沒有教室,他只能帶孩子們在戶外課堂上課,和沒有條件上學的孩子一起唱歌、遊戲。

讓尹洪倫欣慰和沒預料到的是,尹洪倫在馬依村支教得到了當地村民以及政府部門的支持,因為國家扶貧力度的加大加強,如今的馬依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馬依村的學校已經建了起來,政府也給學校派駐了兩名老師。

“像馬依村這樣的貧困山村還有很多,支教老師真是太缺了,希望更多的志願者能夠加入到支教隊伍中來。”尹洪倫的肩上現在又有了新的擔子,尹洪倫告訴記者,他現在在説明志願者隊伍招收支教老師,對他們進行培訓,希望能幫助更多的孩子獲得知識。尹洪倫現在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用自己的支教經歷幫助到更多準備投身支教事業的年輕人,讓知識的火種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大山深處生根發芽。

大愛無邊 一個值得驕傲的中國故事

2017年2月10日,尹洪倫從昆明長水機場出發,隻身前往尼泊爾支教,最終抵達尼泊爾中西部貧困地區——甘達基區,開始了第一輪短期支教計畫。

在尼泊爾支教。

在尼泊爾的支教日子裡,尹洪倫用心為當地孩子們傳授知識、和他們分享快樂,同時也體驗了多彩的異域文化。尼泊爾朋友的友好、善良和樂觀讓他備受感動。儘管就學環境艱難,孩子們卻十分的好學。

“當地的孩子們特別喜歡中國文化。在課堂上,我會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現給孩子們,教授給他們更多的知識。”尹洪倫告訴記者,面對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睛和寫滿了認真的臉龐,他總是竭盡全力地滿足他們的需求。

尹洪倫告訴記者,今年除了再次返回尼泊爾支教外,他還計畫去非洲摩洛哥支教。“我知道這只是起點,路還長。選擇了,我就會盡全力。我相信,支教活動將永無止境”。尹洪倫堅定的說道。

尹洪倫居住的地方。

尹洪倫跟孩子們在一起。

談起地處大山深處、交通閉塞的馬依村,尹洪倫似乎有太多說不完的故事。“剛到馬依村時,眼前的一切超出了我的想像。我從未到過這樣的地方,這裡甚至比地震災區的生活條件,還要差很多。”尹洪倫告訴記者,他看到的是街道兩邊隨處可見的垃圾和動物的糞便,村民生活狀況很差,蒼蠅的數量,讓人心驚。他說,自己從來沒去過那麼偏僻又“奇怪”的地方支教。

尹洪倫在教室授課。

“每家都有四五個孩子,孩子們穿著髒兮兮的衣服,孩子們沒接受過任何教育,十幾歲的孩子不認識任何簡單的漢字…。”尹洪倫告訴記者,村子裡甚至連個像樣的學校都沒有,更不用說志願者老師了。因為沒有教室,他只能帶孩子們在戶外課堂上課,和沒有條件上學的孩子一起唱歌、遊戲。

讓尹洪倫欣慰和沒預料到的是,尹洪倫在馬依村支教得到了當地村民以及政府部門的支持,因為國家扶貧力度的加大加強,如今的馬依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馬依村的學校已經建了起來,政府也給學校派駐了兩名老師。

“像馬依村這樣的貧困山村還有很多,支教老師真是太缺了,希望更多的志願者能夠加入到支教隊伍中來。”尹洪倫的肩上現在又有了新的擔子,尹洪倫告訴記者,他現在在説明志願者隊伍招收支教老師,對他們進行培訓,希望能幫助更多的孩子獲得知識。尹洪倫現在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用自己的支教經歷幫助到更多準備投身支教事業的年輕人,讓知識的火種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大山深處生根發芽。

大愛無邊 一個值得驕傲的中國故事

2017年2月10日,尹洪倫從昆明長水機場出發,隻身前往尼泊爾支教,最終抵達尼泊爾中西部貧困地區——甘達基區,開始了第一輪短期支教計畫。

在尼泊爾支教。

在尼泊爾的支教日子裡,尹洪倫用心為當地孩子們傳授知識、和他們分享快樂,同時也體驗了多彩的異域文化。尼泊爾朋友的友好、善良和樂觀讓他備受感動。儘管就學環境艱難,孩子們卻十分的好學。

“當地的孩子們特別喜歡中國文化。在課堂上,我會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現給孩子們,教授給他們更多的知識。”尹洪倫告訴記者,面對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睛和寫滿了認真的臉龐,他總是竭盡全力地滿足他們的需求。

尹洪倫告訴記者,今年除了再次返回尼泊爾支教外,他還計畫去非洲摩洛哥支教。“我知道這只是起點,路還長。選擇了,我就會盡全力。我相信,支教活動將永無止境”。尹洪倫堅定的說道。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