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你父母的養老錢,都是怎麼沒的?

一直以為, 所謂保健品, 也就賣點害不死人的澱粉和糖, 騙點老人的錢而已, 雖然沒用, 但也不會有多大危害。 看多了才知道, 是善良限制了我們的想像力。

——國館君按

故事一:

央視財經的報導:浙江嘉興的一名老太太, 七十多歲, 很節儉的那種, 曾因為弄丟十塊錢而懊悔好幾天, 並貼尋錢啟示。

因為身體不太好, 被保健品公司的推銷員看上, 先是一個勁地叫阿姨、叫奶奶, 叫得可甜, 贏得老人的信任後, 便說他們有一款產品可以延長壽命, 老人沒防備, 幾番下來, 便被洗腦。

之後, 老太太天天去保健品公司開會, 誰都攔不住, 誰攔她, 她就跟誰急。 臺上的推銷員一說話, 台下的老人們就使勁鼓掌, 大聲說:“對!對!對!”

開完會之後, 老太太就抱著一大推保健品回來, 市場上從未聽過的牌子, 三年下來, 一屋子都是。 老太太家裡只有一張她的照片, 還是和保健品推銷員的合影。

在那之後, 老太太不再吃藥, 就吃保健品。 葷菜也不買, 就為了省錢買更多的保健品。 家裡要裝修, 她不同意, 要買保健品, 保她一條命。

三年裡, 她總共花了32萬。 花到連過年的錢都沒有, 鄰居說, 有一年過年, 老太太還是找別人借了500塊錢。

三年後, 老太太去世了, 還是在保健品公司組織的活動上去世。 保健品公司沒受到任何影響, 他們稱, 號碼是國家衛生部給的。

故事二:

在去年的3·15晚會上, 也有一場的類似的案例:老人姓陳, 三年前從河南到青島, 幫女兒帶娃。

沒來多久, 老人就被當地某保健品集團的推銷員瞄中, 不到一年, 先後騙取六萬余元的保健品錢, 說是可以讓老人和老伴去雲臺山、西安、巴厘島等地方旅遊, 卻一直沒有兌現。

去年1月, 保健品公司又騙取老人3萬元, 還讓老人瞞著家人, 連發票都沒有。 後來, 老人去旅遊公司詢問, 旅遊公司的人告訴他, 用這9萬塊, 到他們說的地方來回游三次都足夠。

老人這才知道, 自己被騙了, 但錢是怎麼也要不回來了, 因為連發票都沒有, 哪怕一丁點的證據都找不到。

去年3月11日, 家人一直在等老人吃晚飯, 卻一直不見人影。 三小時後, 家人得知老人在海邊死亡的噩耗, 是自殺!

離老人不遠的沙灘上, 遺落著他的褲子, 裡面有封遺書, 字跡淩亂, 上面寫著:

“眼看著我與老伴幾十年來勤儉節約的近10萬元基本泡湯, 內心很難過, 非常非常地抱欠(歉)……的的確確對不起大家……”“讓我拿著近4年來的近10萬元錢在黃泉路上實現旅遊夢吧。

一直以為, 所謂保健品, 也就賣點害不死人的澱粉和糖, 騙點老人的錢而已, 雖然沒用, 但也不會有多大危害。 看多了才知道, 是善良限制了我們的想像力。

一個關鍵的問題, 保健品有用嗎?

某大品牌保健品代理商說道:“不吹不黑, 目前, 市面上絕大部分保健品都有兩個特性:一是沒毒, 二是沒用。 ”

也許很多老人會問, 我吃完之後感覺好了很多啊, 這和心理暗示有關。

《民主與法制》報導:一些老人在服用保健品後會覺得精神好、有療效, 實際上與老人的自我心理暗示有關。 當他們連續服用一段時間後, 會發現這些保健品根本沒有效果, 而這又會成為推銷員勸導老人多服用幾個療程的藉口。

其實是中了推銷員的“攻心計”!

《慈善公益報》的調查, 我國每年營養保健品的銷售額超過2000億元, 其中老年人消費占了五成以上。 而中國消費者協會的一項調查也表明, 70%以上的保健食品存在虛假宣傳、誇大功效的現象。

如果你還有疑問, 《人民日報》曾發文:《目前在中國, 所有保健品都是騙人的, 沒有例外》。

說得很明確, 時間, 目前為止;地點, 在中國生產;物件, 所有保健品;結論:都是騙人的, 沒有例外。

“同樣是維生素C, 在藥店裡買可能只要幾塊錢一盒, 而在保健品的專賣店則有可能賣到三四百元一盒, 保健品的價格之高幾乎是公認的事實。 儘管保健品的廠商在宣傳時會表明自己使用了更高級的原料和工藝技術, 但從生物學的角度上看, 相同的有效成分使得它們對人體的影響幾乎沒什麼差別。 ”

如果你還覺得保健品的維C更好更有效,那只能說明,你真的是太有錢了!

《人民日報》的報導,在哈爾濱養老的一位老奶奶,生活無憂,每月還有3000元退休金,經年累月,攢了不少錢。

但自從社區來了名推銷保健品的小妹後,老奶奶就被拉入了某健康養生群,代理每天在群裡推銷某“保健果汁”,具有“喝了不得病”的神奇功效,老奶奶心動了。

接下來的日子裡,老奶奶不僅退休金“月光”,連幾年攢下來的儲蓄也全部見底,換回來一堆膠囊、骨密度丸等保健產品。誰都攔不住!

湖北謀生物科技公司的銷售員曾這樣說:“不是在於這個產品的好和壞,而是靠你的督導,我們這邊的顧客,就算你賣一泡狗屎,他也會情願去買。”

保健品的套路,防不勝防,很多老人毫無抵抗力:

套路一:免費送物,吸引注意

鄭州的張女士被騙,就僅僅是因為一雙鞋子。“那天我在花園上走,一個小夥子到我面前給我發傳單,說他們在做一個活動,去參加的話可以免費領取一雙鞋子!”

張女士跟著過去,發現好多和她一樣的老人,為一雙鞋子而來,他們正坐在室內上課,聽一種叫“排癌細胞”的保健品宣講,講完之後,很多老人排隊去搶,張女士也跟著去搶。

前後去了三次,免費的鞋子領到了,藥也買了三盒,一萬多。回來一吃,拉肚子,想退貨,等了大半年也沒能推掉。

簡單一想,都知道,沒有免費的午餐!人性的弱點,卻恰恰在於對利的無法抵抗,尤其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一點小利就能把人唬得暈頭轉向,卻不堤防,餡餅下面往往有陷阱。

套路二:噓寒問暖,拉近感情

一名保健品業務員透露道:“業務員對老人真是親,沒事兒就打電話嘮嘮嗑兒,逢年過節去家中送禮,比對自己父母還盡心。”

一個勁地“奶奶”“奶奶”喚,叫得比自己的兒女還親、還甜蜜,幫這幫那,按摩搓腳,把老人哄得樂呵樂呵的,尤其是兒女不在身邊的老人。

看到一個新聞,一賣保健品的推銷員被員警抓住了,被騙的老人很惋惜,還替騙子求情。員警問為什麼?

老人說,其實知道是假的,可是那小夥子對自己特別好,嘴特別甜,讓自己心裡熱乎乎的,平時自己的孩子忙,沒多少時間陪自己說話。

套路三:免費體檢,危機恐嚇

大街上,總能見到這樣的場景:一張桌子,上面擺一台不大的儀器,一名穿白色制服的中年人,看上去像醫生,旁邊豎一廣告:免費體檢!然後有好幾十號老人排隊檢查。

老人把手指往儀器上一放,稍過片刻,穿白大褂的就對老人說,“您這是腦血栓!”“您的血管硬化比較嚴重”“高血壓”“低血糖”“心腦血管疾病”等等。

一般情況下,他們會告知老人,你得的不僅僅是一種病,有幾種,而且很嚴重,哪怕沒那麼嚴重,也會故意誇大。目的只有一個:讓老人覺得,你再不買保健品吃,就快要不行了!就快要死了!

行業內,這叫“下危機”。“會下危機嗎?什麼叫下危機,就是不治就死了,不治就躺了,對,就是你哪兒不好,不治就完了!”

懼怕死亡,是人類的心病,哪怕再豁達,也不能坦然面對,老人更加。如此一來,老人的心就不在平靜,這時候,穿白大褂的就開始推銷起來了。

套路四:專家坐鎮,打消疑慮

經過多重的鋪墊和渲染,所謂的“專家”講座,就是打消老人防線的最後一道攻勢。推銷會一般會在酒店舉行,上檔次。

然後會有一名高大上的專家到訪,有一串響亮的頭銜,某某知名醫學大學的資深專家。會將他們的產品一頓胡吹。是真是假,還是有用沒用,沒有醫學知識的人很難辨別,何況老人。

一般情況下,看到專家都發話了,老人的心理防線便垮了。

最後,整個會場便騷動起來了。一個套餐動輒上萬,那些平時連肉都不捨得買的老人,頃刻間有一擲千金的豪爽,下起手來,絲毫不會手軟。不少老人,甚至將畢生的積蓄,全部砸進去。

一名從保健品公司離開的的推銷員是這樣說的:所謂專家實際上都是“托兒”,他們講述一些讓人目眩神迷的知識與案例。惋惜的表情、歎息的語氣會緊緊地抓住老人的心,最後讓你去買他們的保健品。有了這些鋪墊,老人心甘情願地掏錢。

這麼多老人上當,保健品套路多是一個因素,但不是全部,和老人自身也有關係:

健康焦慮

長沙有一名陳老爹,69歲,有高血壓、高血脂,每月要去附近的保健品公司聽幾次講座,然後拎一大堆保健品回來,連名字都沒聽過的那種。說是可以治病,能夠延年益壽。

有食用的,也有佩戴的,還有所謂的“產生負離子”的塑膠花,,一屋子到處都是,一個月也就2000來塊的養老金,積蓄用完了,就找人借。老伴不給錢,他還吵著要離婚。

要是誰敢攔著,他就和誰急,那是和他的名過不去,陳老爹說:“我去聽健康講座時,專家說這些保健品能根治很多病,還囑咐我一天吃21粒,要堅持,不能停。”

鄭州市第八人民醫院一位副院長說,老年人多數存在對健康的焦慮心態,容易被暗示,主觀上願意相信一些保健品的所謂功效。“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心理暗示的催眠場,讓老人特別相信某一產品的功效,以及所有相關的說辭。”

焦慮,是騙子的最愛,上當受騙,從來都是如此。年輕人焦慮賺錢,容易被傳銷騙,老人不焦慮錢,焦慮健康,就容易被保健品騙。說白了,還是收的焦慮稅,哪怕已過天命之年。

消費陋習

中國人的消費心理,有一種根深蒂固的偏見,東西越貴,效果越好,便宜的反而沒療效。一盒維生素E,藥店30塊,保健品店400塊,他們一定要400的。

這背後還有一種攀比心理,別以為只是年輕人愛攀比,老人也愛,別人都買了,我也買得起,總覺得花了幾千塊錢買的保健品,說出去有面子。

缺乏陪伴

為何老人易陷保健品騙局?有老人坦言:寂寞又有錢,買保健品是希望有人陪陪自己。一偽姓溫的老伯說道,其實很多時候,他都不想買那麼多保健品,只是那些銷售特別熱情,覺得不買都不好意思。

廣州養老服務產業協會會長陳文廣說,老人去買保健品,大多是心裡空虛,希望借此來彌補。所以,獨居的老人向來是推銷員的重點對象。

如果老人都有陪伴,有聊天的夥伴,有傾訴的物件,也不至於那麼容易讓推銷員乘虛而入。曾有網友留言道:“你都沒有賣保健品的瞭解你爸媽,你說他們信誰?”當兒女責備父母愚昧、別騙的時候,是否反思,我們曾好好地陪伴他們。

如果你還覺得保健品的維C更好更有效,那只能說明,你真的是太有錢了!

《人民日報》的報導,在哈爾濱養老的一位老奶奶,生活無憂,每月還有3000元退休金,經年累月,攢了不少錢。

但自從社區來了名推銷保健品的小妹後,老奶奶就被拉入了某健康養生群,代理每天在群裡推銷某“保健果汁”,具有“喝了不得病”的神奇功效,老奶奶心動了。

接下來的日子裡,老奶奶不僅退休金“月光”,連幾年攢下來的儲蓄也全部見底,換回來一堆膠囊、骨密度丸等保健產品。誰都攔不住!

湖北謀生物科技公司的銷售員曾這樣說:“不是在於這個產品的好和壞,而是靠你的督導,我們這邊的顧客,就算你賣一泡狗屎,他也會情願去買。”

保健品的套路,防不勝防,很多老人毫無抵抗力:

套路一:免費送物,吸引注意

鄭州的張女士被騙,就僅僅是因為一雙鞋子。“那天我在花園上走,一個小夥子到我面前給我發傳單,說他們在做一個活動,去參加的話可以免費領取一雙鞋子!”

張女士跟著過去,發現好多和她一樣的老人,為一雙鞋子而來,他們正坐在室內上課,聽一種叫“排癌細胞”的保健品宣講,講完之後,很多老人排隊去搶,張女士也跟著去搶。

前後去了三次,免費的鞋子領到了,藥也買了三盒,一萬多。回來一吃,拉肚子,想退貨,等了大半年也沒能推掉。

簡單一想,都知道,沒有免費的午餐!人性的弱點,卻恰恰在於對利的無法抵抗,尤其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一點小利就能把人唬得暈頭轉向,卻不堤防,餡餅下面往往有陷阱。

套路二:噓寒問暖,拉近感情

一名保健品業務員透露道:“業務員對老人真是親,沒事兒就打電話嘮嘮嗑兒,逢年過節去家中送禮,比對自己父母還盡心。”

一個勁地“奶奶”“奶奶”喚,叫得比自己的兒女還親、還甜蜜,幫這幫那,按摩搓腳,把老人哄得樂呵樂呵的,尤其是兒女不在身邊的老人。

看到一個新聞,一賣保健品的推銷員被員警抓住了,被騙的老人很惋惜,還替騙子求情。員警問為什麼?

老人說,其實知道是假的,可是那小夥子對自己特別好,嘴特別甜,讓自己心裡熱乎乎的,平時自己的孩子忙,沒多少時間陪自己說話。

套路三:免費體檢,危機恐嚇

大街上,總能見到這樣的場景:一張桌子,上面擺一台不大的儀器,一名穿白色制服的中年人,看上去像醫生,旁邊豎一廣告:免費體檢!然後有好幾十號老人排隊檢查。

老人把手指往儀器上一放,稍過片刻,穿白大褂的就對老人說,“您這是腦血栓!”“您的血管硬化比較嚴重”“高血壓”“低血糖”“心腦血管疾病”等等。

一般情況下,他們會告知老人,你得的不僅僅是一種病,有幾種,而且很嚴重,哪怕沒那麼嚴重,也會故意誇大。目的只有一個:讓老人覺得,你再不買保健品吃,就快要不行了!就快要死了!

行業內,這叫“下危機”。“會下危機嗎?什麼叫下危機,就是不治就死了,不治就躺了,對,就是你哪兒不好,不治就完了!”

懼怕死亡,是人類的心病,哪怕再豁達,也不能坦然面對,老人更加。如此一來,老人的心就不在平靜,這時候,穿白大褂的就開始推銷起來了。

套路四:專家坐鎮,打消疑慮

經過多重的鋪墊和渲染,所謂的“專家”講座,就是打消老人防線的最後一道攻勢。推銷會一般會在酒店舉行,上檔次。

然後會有一名高大上的專家到訪,有一串響亮的頭銜,某某知名醫學大學的資深專家。會將他們的產品一頓胡吹。是真是假,還是有用沒用,沒有醫學知識的人很難辨別,何況老人。

一般情況下,看到專家都發話了,老人的心理防線便垮了。

最後,整個會場便騷動起來了。一個套餐動輒上萬,那些平時連肉都不捨得買的老人,頃刻間有一擲千金的豪爽,下起手來,絲毫不會手軟。不少老人,甚至將畢生的積蓄,全部砸進去。

一名從保健品公司離開的的推銷員是這樣說的:所謂專家實際上都是“托兒”,他們講述一些讓人目眩神迷的知識與案例。惋惜的表情、歎息的語氣會緊緊地抓住老人的心,最後讓你去買他們的保健品。有了這些鋪墊,老人心甘情願地掏錢。

這麼多老人上當,保健品套路多是一個因素,但不是全部,和老人自身也有關係:

健康焦慮

長沙有一名陳老爹,69歲,有高血壓、高血脂,每月要去附近的保健品公司聽幾次講座,然後拎一大堆保健品回來,連名字都沒聽過的那種。說是可以治病,能夠延年益壽。

有食用的,也有佩戴的,還有所謂的“產生負離子”的塑膠花,,一屋子到處都是,一個月也就2000來塊的養老金,積蓄用完了,就找人借。老伴不給錢,他還吵著要離婚。

要是誰敢攔著,他就和誰急,那是和他的名過不去,陳老爹說:“我去聽健康講座時,專家說這些保健品能根治很多病,還囑咐我一天吃21粒,要堅持,不能停。”

鄭州市第八人民醫院一位副院長說,老年人多數存在對健康的焦慮心態,容易被暗示,主觀上願意相信一些保健品的所謂功效。“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心理暗示的催眠場,讓老人特別相信某一產品的功效,以及所有相關的說辭。”

焦慮,是騙子的最愛,上當受騙,從來都是如此。年輕人焦慮賺錢,容易被傳銷騙,老人不焦慮錢,焦慮健康,就容易被保健品騙。說白了,還是收的焦慮稅,哪怕已過天命之年。

消費陋習

中國人的消費心理,有一種根深蒂固的偏見,東西越貴,效果越好,便宜的反而沒療效。一盒維生素E,藥店30塊,保健品店400塊,他們一定要400的。

這背後還有一種攀比心理,別以為只是年輕人愛攀比,老人也愛,別人都買了,我也買得起,總覺得花了幾千塊錢買的保健品,說出去有面子。

缺乏陪伴

為何老人易陷保健品騙局?有老人坦言:寂寞又有錢,買保健品是希望有人陪陪自己。一偽姓溫的老伯說道,其實很多時候,他都不想買那麼多保健品,只是那些銷售特別熱情,覺得不買都不好意思。

廣州養老服務產業協會會長陳文廣說,老人去買保健品,大多是心裡空虛,希望借此來彌補。所以,獨居的老人向來是推銷員的重點對象。

如果老人都有陪伴,有聊天的夥伴,有傾訴的物件,也不至於那麼容易讓推銷員乘虛而入。曾有網友留言道:“你都沒有賣保健品的瞭解你爸媽,你說他們信誰?”當兒女責備父母愚昧、別騙的時候,是否反思,我們曾好好地陪伴他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