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天水六旬老人花三年多時間竹編伏羲城

天天天水網訊【記者余碧波】因從小對伏羲文化有敬仰之情, 我市一六旬老人花了三年多時間, 竹編出了一座微型伏羲城。

1月16日上午,

當記者來到秦州區陽光麗景灣吳天祥老人家裡時, 一走進客廳, 呈現在記者面前的是一座縮小版的伏羲城。 記者看到, 吳老竹編的伏羲城, 從伏羲城民俗文化一條街開始, 再到伏羲廟裡的景觀、院落, 重重相套, 宏闊幽深, 戲樓、牌坊、大門、儀門、先天殿、太極殿、鐘樓、鼓樓等沿縱軸線依次排列, 層層推進, 莊嚴雄偉。 伏羲城東南西北的建築全部羅列其中, 連“一畫開天”“開天明道”“伏羲城”等匾額上的字, 吳老都是用有機玻璃雕刻而成, 與實物極為相似, 栩栩如生地展示了伏羲城的全貌。

“我從2014年7月開始製作, 到2017年8月主體工程完工, 前後花了三年多時間, 現在發現有不合適的, 還在修補之中。 ”吳天祥老人說。

今年67歲的吳天祥老家在麥積區卦臺山附近, 傳說伏羲曾在那裡畫過八卦, 所以老人從小對伏羲文化有一種敬仰之情。 退休之後, 他就一直在思考用什麼形式來表達這種感情。

“我從小做過螞蚱籠子, 就想著螞蚱籠子有人編, 但伏羲城還沒人編過, 便萌生了用竹子編伏羲城的想法。

”吳老說。

說幹就幹, 自從產生了這個想法後, 吳老先後20多次到伏羲城去觀看。 他先把伏羲城的景物拍成照片, 然後回來再慢慢研究、製作。

“最複雜的就是伏羲廟的牌坊了, 做了4個都覺得不好, 然後又重新做, 前後花了4個多月時間。 ”吳老指著伏羲廟的牌坊說,

為了把牌坊的各個細微構造都觀察清楚, 他不僅多次到伏羲廟觀察, 還找出牌坊的照片並放大, 畫在紙上, 再對比著做。 整個製作過程用了4個多月, 每個細節都是吳老自己構思、計算和連接。 “每個連接都不能有錯, 不然就要重新開始, 總不能讓牌坊做成個歪的吧?”吳老笑著說。

“你看, 這些門窗、屋脊都是用山核桃做的。 ”吳老說, 他把山核桃買來之後切成片, 裝飾成門窗, 而且這些門窗都能打開。

為了做鐘樓上的鼓, 吳老先把一個葫蘆切成了兩半, 製作成了剖面, 然後又買了兩張羊皮, 用小鑽頭鑽了孔之後再釘上小鉚釘, 最終做成了鼓面。

“我平均每天都要做六個小時以上, 為了增強美感, 我有時一邊做, 一邊到花鳥市場去看螞蚱籠的最新款式, 回來之後加以完善改進, 邊學邊取經, 以達到美觀。 ”吳老說。

為了製作伏羲城, 吳老先後用了500多把竹簽、400多顆山核桃。

“我的這個竹編伏羲城做得還不太完美, 等修補好之後, 如果開節會時能放到展館, 向更多的人展示、傳達中國精神、傳承中國文化, 同時也傳承竹編這項非遺技藝,那就更好了。”採訪結束時,吳天祥老人這樣對記者說。

同時也傳承竹編這項非遺技藝,那就更好了。”採訪結束時,吳天祥老人這樣對記者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