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路小路|大學生不願意聽講?難道都是老師的責任?

很多老師都琢磨為什麼學生上課不聽課。 得出:自製力差、課堂管理不嚴格、課程照本宣科、老師不夠幽默、不夠漂亮、互動少等眾多客觀因素。

很少學生會琢磨為什麼自己不聽課, 如果問到他們, 他們會思考一下, 往往也會得出課堂不管、老師不幽默等跟自己沒任何關係的因素。

果真是這樣嗎?肯定不是。 受網路名師、培訓班影響, 老師上課已經非常賣力了。

1.互聯網打通了獲取知識的多種管道, 但學生沒有去思考是否有效?

沒互聯網之前, 學生獲得知識的主要途徑就是課堂, 你不聽, 就真的不會。 互聯網發達之後,

課堂這種獲取知識的途徑變得可替代, 最重要的途徑是搜尋引擎以及其他便捷的方式。

我讀書那會, 控制不住自己總是想睡覺, 但是不敢睡, 強迫自己聽, 塗抹清涼油, 喝藿香正氣液, 猛灌鳥窩咖啡。 因為錯過了就真的錯過了, 得不到了。 老師也管理嚴格, 你要睡覺, 就讓你站著聽, 或者踢兩腳。 根本不敢對抗老師, 因為他要不高興不管我了, 我就學不到知識了。

但是現在就不同了, 如果老師不機智幽默, 基本上學生都玩手機。 當然老師更不敢貶損學生和體罰學生, 一是, 學生真能跟老師對著幹, 老師下不來台, 二是網上血淋淋的案例讓老師害怕。

為什麼呢?因為現在獲取知識的行為不再是單一的課堂方式, 變得多管道、變得隨機、變得不受時空的限制。

可是, 大多數學生並沒意識到, 知識獲取行為的複雜方式, 本身就是一種非常難的學習行為。 課堂聽一點, 百度一點, 聽別人瞎扯一點, 這些一點一點的形成不了體系。 所以很多學生變成表面上啥都懂的學渣。 吹吹牛可以, 用知識做什麼基本上就很難了。

2.多種管道下的學習打破了學習的儀式感, 讓學習失去效用

在沒有互聯網之前, 我們的傳統課堂是充滿儀式感的, 課堂上老師講, 課下圖書館/自習室查閱資料完成作業, 然後課堂講評。 大家都不是天才, 都難以自學成才, 必須通過課堂老師帶入門, 然後通過自己的課下努力獲得知識。

隨著互聯網多管道學習方式出現, 這種儀式感被打破了。

課堂上聽不聽無所謂, 只要自己學, 網上搜索就知道。 關鍵是腦海裡沒有知識儲備學生不能主動的想到關鍵字, 但是學生沒考慮到這點, 只考慮到能搜出來, 而不去考慮搜什麼。

課堂外的學習也失去儀式感, 以前圖書館閱覽室看書學習, 必須要帶個筆記本, 看到對自己觸動大的文字會記錄下來, 等下次再記錄的時候, 翻動日記本的過程中, 腦海裡就自動浮現出曾經記錄過什麼的場景, 等於又複習了一次, 加深了記憶, 貯存於自己的腦海裡成為自己的知識。 這是不是一種課堂外的學習儀式。

現在呢, 網上看了很多東西, 想記錄下來, 轉念又一想, 反正網上有, 用的時候一搜就出來了, 可是等過一兩天, 看了什麼都忘記了,

可能永遠都不會搜了, 腦袋裡沒貯存過任何東西。

3.課堂知識很難變現

不得不說不聽課的主要因素是課堂知識對自己的刺激不夠。

如今讀書的主流價值觀更加功利, 不是為了興趣, 不是苟利國家生死以。 就是為了變現成金錢和社會地位。 能立即拿來變現。 這已經烙印到學生的潛意識裡去了。

清華教授來單位講課, 我們老師們聽的津津有味, 做了大量的筆記, 而大部分學生就是玩手機。 因為老師聽是對自己教學能力的提升有幫助, 能夠更好傳授知識, 指導學生。 而大多數學生不聽是因為他就算聽了也不能馬上產生的質變。 不如玩跳一跳舒服。

還比如, 我們邀請省裡專家教授講十九大精神, 領導聽的津津有味,

因為他們要弄明白了, 理解透徹了, 鑽研深刻了, 好進行一系列的工作安排和業務指示, 但是員工不喜歡聽。 第一, 他們工作中用的時候, 直接百度。 第二, 他履職的時候按照上級要求做就是了, 領會不領會對他沒影響。 不如跳一跳舒服。

當然為了讓大家都要弄清弄懂弄透, 可以從儀式上解決。 比如, 全封閉培訓班, 就跟小學生上課一樣, 佈置作業, 完成訓練…好多省裡組織的學習培訓就是這種方式。

4.老師是需要提高, 但可遇不可求, 也不最重要的

如果網紅老師張雪峰給我們講某個課, 肯定爆滿, 如果復旦陳果老師上思政絕對沒睡覺的, 如果郭德綱給大家教語文讓你玩手機都不玩。 我也相信是這樣。

但是, 這種師資是可遇不可求的。 為什麼?這跟天分和運氣有關。要求每一名老師都做到這樣不現實,比得諾貝爾還難。要是老師都達到這個水準都當網紅去了,誰還樂意安分的當個老師?

但是從教學方法改良上,教學內容的更新上必須要不斷的提高,以適應學生的普遍的比較低層級的需求。比如要郭德綱做不到,但是可以給你一個曹雲金。

所以現在大學生不願意聽講,有師資的問題,但更多的是社會性問題。

如果能塑造符合每種學習管道獲取知識的儀式感,以及不斷提升師資水準。可能大學生就聽講了。

至於功利性,目前社會發展階段,幾乎很難改變

為什麼?這跟天分和運氣有關。要求每一名老師都做到這樣不現實,比得諾貝爾還難。要是老師都達到這個水準都當網紅去了,誰還樂意安分的當個老師?

但是從教學方法改良上,教學內容的更新上必須要不斷的提高,以適應學生的普遍的比較低層級的需求。比如要郭德綱做不到,但是可以給你一個曹雲金。

所以現在大學生不願意聽講,有師資的問題,但更多的是社會性問題。

如果能塑造符合每種學習管道獲取知識的儀式感,以及不斷提升師資水準。可能大學生就聽講了。

至於功利性,目前社會發展階段,幾乎很難改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