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一位40歲銀行中層的工作感悟

賺錢?銀行本就是個“不看固薪看浮薪”的行業, 即便是在中後臺, 不良往上爆、績效考核往下降, 對賺錢的影響也是顯然的, 更明顯的是, 大鵬在部門裡的威信下去了、士氣也渙散了。

有多少人天天都想離開。 可光換個環境, 不換自己的一顆心, 哪有什麼大運是撞了就能換骨脫胎的?

原標題:金融飯碗不好端, 拿完年終獎就跳槽?| 一碗愉雞湯

我的朋友大鵬, 大學一畢業就進了一家股份制銀行, 十九年沒挪窩, 終於在三年前順利坐上了分行某大部老總的位子。

生活, 不算差不算好, 看跟誰比了;收入, 不算少不算多,

看跟誰比了;權力, 不算小不算大, 看跟誰比了……大鵬嘮嘮出這一套無聊排比句的時候, 我感覺他整個人的狀態就像是他使用的句式:眼裡沒火光, 心裡沒激情,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卻也安穩。

是。 “眼裡沒火光, 心裡沒激情,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卻也安穩。 ”——不知道人群中有多少人其實也活在這樣的狀態裡。

升遷?大鵬的下一步當然是要鉚著“行班子”去的。 可抬頭看看, 頂上堵在那裡的屁股, 眼下一個都沒有要挪動的跡象, 離退休最近的一個也還有三年半;而下面, 比他提前掛號要擠進班子的腦袋已經有兩三個, 還各個都是進了總行儲備人才庫的。

得勢?坐在獨立寬敞的辦公室裡, 看著外頭隔間工位裡烏泱泱幾十號人,

其中不乏年歲長於自己的, 想著自己40歲不到就能夠到這個位子, 只要不犯大失誤, 就算耗時間在這棟樓裡耗到退休, 論資排輩, 退在分行副行長的位子上應該是大概率事件——大鵬在三年前剛坐上這個位子的時候的確感覺良好。

可天不遂人願的是, 沒多久分行一把手就換人了, 新老行長還不是一個“派系”的, 於是開始“新官不理舊賬”, 新行長為了做乾淨自己, 把老行長在位期間好幾單大單子風險就直接往外爆。 可憐了大鵬是在老行長手上一路提拔上位的, 還偏偏就坐在了信管口上, 可想而知他那兩年業績能不糟心嘛;再在貸審會上說話, 還能腰板直嗓門亮嘛。

賺錢?銀行本就是個“不看固薪看浮薪”的行業, 即便是在中後臺,

不良往上爆、績效考核往下降, 對賺錢的影響也是顯然的, 更明顯的是, 大鵬在部門裡的威信下去了、士氣也渙散了。

就在這個連年實際降薪的節骨眼, 大鵬太太還堅持給添了個二胎;添了個二胎本身不要緊, 關鍵是又要接爹媽來照顧, 家裡大孩子又需要獨立空間了——於是, 又該買更大的房子了。

就算能給自己安排個低息貸款, 但看看房價, 大鵬還是不免一聲歎息。 他倒也不至於買不起房, 只是再耗相當一部分積蓄買新房, 似乎意味著離他自己那些殘存的奢侈夢想又遠了不少。 而能看到的未來生活光景, 就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地繼續穿著新行長給的“小鞋”去工作, 來供樓供家供孩子。

40歲開外的男人本就是這樣,

內外都有人指望著你, 讓家庭生活得更好、讓部門發展得更好;左右肩都是擔子, 自己的壓力卻不知道可以往哪裡卸一卸、或是泄一泄。 除了某些喝了大酒、靠酒精讓自己突然輕鬆的夜晚。

生活汩汩向前。 得到的越來越多, 背負的也越來越多。

大鵬最近有了拿完年終獎就跳槽的念頭。 這樣的念頭, 一半是因為原本工作和生活只剩下日復一日的索然, 一次新工作的邀約給了大鵬星星點點的、卻是久違的、激情的火種;另一半, 也是因為責任之下大鵬需要為財富做“乘法”而不僅僅是做“加法”的機會。

找上門來的機會不錯, 但未來的不確定性也很大:一家已經到了PRE-B輪的新金融創業公司, 正因為這波監管收緊, 急需要大鵬這樣的傳統金融信管人才,

於是願意給大鵬Open份額誘人的期權池, 力邀加盟。

然而, 不落袋的估值一文不值, 大鵬也不是不明白其中的機會成本;呆了19年的地方終歸是“舒適區域”, 大鵬也不是不留戀這種安穩和“當官的感覺”, 以及他老拿來說事兒的一個細節:他不管是早上到崗、還是開完會回辦公室, 他的茶杯裡的茶水永遠都是有人備好的、都是熱的。

大鵬因此猶豫, 並隨我去見了我的一位老師。

老師拿出紙筆, 寫了一個“山”字。 這是大鵬所在的地方, 一山住得19年, 自然有了一方領地, 並居自己的領地之巔。 用老師逗趣的話說, 已是“花果山山大王”。

若能在一山一世知足, 也未見得不好, 只是人心偌大, 總能望著山外有山, 在一座“山”上總有更高的一座“山”。老師在“山”字上頭又寫了一個“山”,形成一個“出”字。他看著大鵬說:“這就是你現在的心思”。

可是啊,凡人的心思,是以為從矮山往高山走,就是步步往“上”走了,都以為動動腿、努力一下便是。可事實上哪裡是都往上?哪有從這座山頭去往下一座,第一步是往上走的?經驗告訴我們,要去另一座山的第一步,是先下腳下的這座山。只有下到了一定的低位,再一步,才是真往上。

這個過程說的不是事兒,而是“心”。辛勞的不止是“踏實地”的“腳”,還是耐得住的“心”。如果不能做好在山下低位處的心理建設,這小山頭,便還是不要下的為好。對大鵬而言,恐怕第一個要忘記的,就是那個終年溫熱的茶杯;第一件要失望的,就是逃得了新行長的“小鞋”,逃不掉只要有人就會有的利益糾葛、人事紛爭。

這種心理建設,或許靠忍、或許靠讓、或許靠受、或許靠納,一開始要靠“以靜制動”。老師在“出”字上頭寫了一個“屍”,形成一個“屈”字。他又看看大鵬說,對所有已經在一座山頭而還不甘心的人來說,決定成敗的關鍵不止是本事,還在於這個字。

有多少人天天都想離開。可光換個環境,不換自己的一顆心,哪有什麼大運是撞了就能換骨脫胎的?

而當人,做得到一個“屈”字,腳踏著實地又有真力氣,那最後,往往會有一座山,比原來的花果山要高,卻比理想主義幻化了預期要低一些,也就是修正一些不恰實際的預期。老師在“屈”字左側不高不低的地方又寫了一個“山”。

——形成一個“崛”字。

人到中年的大鵬,還想搏一把,還想贏一把。

是,誰不想贏?

老師又拿出一張紙,給我們寫“贏”字。

寫“贏”,第一個寫下的字,是“亡”:亡,是付出、甚至是犧牲。那些最後的贏家,在剛開始的時候,誰沒有過播種期、耕耘期?這些美妙的詞彙落地到日常一點不美,就是往外給,而且越大的“贏”,初期往往都有過入不敷出地給,給時間、給精力、給腦力、給體力,有的甚至給了自己兜裡的金錢、自己的健康,不計回報。

寫“贏”,第二個寫下的字,是“口”:口,是領地、也是歸一。

我帶過一個實習生,職業目標明確地要當主流媒體記者,但當最需要他在實習期中用優秀報導展現他符合一個記者錄用標準的時期,他卻忙著到處投簡歷和麵試其它工作。我能理解這種等待中的焦慮、從眾心態、以及需要到處建立保底機制才能達成的安全感,但也可惜著這些四散掉的精力,本可以被彙聚起來做一件事拿一個高分。

心到之處事竟成。需要的,頂多不過是時間而已。

贏,需要儘早想清楚自己要什麼、能放棄什麼,然後“歸一”。別人浪費在各種領地裡東一槍西一棒子的時間,就是你跑贏他們的時間。哪怕他們原本或許比你聰明。

寫“贏”,第三個寫下的字,是“月”:月,是付出得經年累月。

這個過程中,或許還會面對種種浮躁不甘、種種失敗挫折、種種捷徑誘惑、種種人事糾纏。堅持太不容易,這其實需要對自己正在做的這件事有足夠的相信與熱愛、甚至一些些的鈍感力和執拗。

然而大部分嚷嚷著要贏的人,都是被最後的光環所惑,結交資源編織藍圖拍腦袋想模式想了100個,在酒桌上、在飯局上、在電話裡、在PPT前靠把胸脯拍得響亮來釋放內心被對成功的渴望而攪擾得急不可耐的焦慮。可為夢想窒完息以後,具體的事兒卻沒人推進,因為具體事務總是艱澀阻滯又瑣碎無味,哪有發夢來得爽?

我以前以為,這樣的人是執行力太差,後來才慢慢發現癥結,有太多人愛的只是想像中最後的名、利、權,卻並不執迷於要去做的這件事本身。而那些贏家的最初面貌,是真正對這份事業本身上癮、對過程執著。

很多人以為談理想信念,那是學生時代最無聊的思想品德課程。可跋涉人生長河,到最後,只有充滿愛與信念的地方,才會讓心量擴容,心量能護航一個凡人,在別人貪婪的時候不貪婪、恐懼的時候不恐懼,猶如暗夜丁火,帶領人走過那些“付出”和“犧牲”的漫長歲月。

唯有如此,才能穿越。長線是金。

寫“贏”,第四個寫下的字,是“貝”:貝,是在經年累月歸一地付出後,老天自會償之以飴。

寫“贏”,第五個寫下的字,是“凡”:凡,是一顆平常心。

所有的成果,要靠一顆平常心來守護。然而應激反應是人的生物特性,就像把手放在大腿上久了,大腿便感覺不到手的觸碰,贏來的碩果享用久了便也習慣了,感受不到這樣的日子有何值得珍惜的。

大部分人的人生,都喜歡拿自己已經有的,去換還沒有的,如此往復折騰。大部分人也總是沉迷于尋找增量,而不能靠一顆平常心來自知,其實自己需要的並非是增量,而是善待存量,用歸零心態重新體驗和珍愛存量。

說回到大鵬的故事。去留並無對錯價值判斷,關鍵在一顆心。

若去心已堅,要攀一座新的山,則一切又需要從“亡”開始,從“屈”做起;若留心尚存,要守住已攀的山嶺,則需要一顆“凡”心,對已經漠視的工作和生活,重新甘之如飴。

這不是文字遊戲。而是大道至簡。

大鵬就在你我之間,大鵬就是你我。

在一座“山”上總有更高的一座“山”。老師在“山”字上頭又寫了一個“山”,形成一個“出”字。他看著大鵬說:“這就是你現在的心思”。

可是啊,凡人的心思,是以為從矮山往高山走,就是步步往“上”走了,都以為動動腿、努力一下便是。可事實上哪裡是都往上?哪有從這座山頭去往下一座,第一步是往上走的?經驗告訴我們,要去另一座山的第一步,是先下腳下的這座山。只有下到了一定的低位,再一步,才是真往上。

這個過程說的不是事兒,而是“心”。辛勞的不止是“踏實地”的“腳”,還是耐得住的“心”。如果不能做好在山下低位處的心理建設,這小山頭,便還是不要下的為好。對大鵬而言,恐怕第一個要忘記的,就是那個終年溫熱的茶杯;第一件要失望的,就是逃得了新行長的“小鞋”,逃不掉只要有人就會有的利益糾葛、人事紛爭。

這種心理建設,或許靠忍、或許靠讓、或許靠受、或許靠納,一開始要靠“以靜制動”。老師在“出”字上頭寫了一個“屍”,形成一個“屈”字。他又看看大鵬說,對所有已經在一座山頭而還不甘心的人來說,決定成敗的關鍵不止是本事,還在於這個字。

有多少人天天都想離開。可光換個環境,不換自己的一顆心,哪有什麼大運是撞了就能換骨脫胎的?

而當人,做得到一個“屈”字,腳踏著實地又有真力氣,那最後,往往會有一座山,比原來的花果山要高,卻比理想主義幻化了預期要低一些,也就是修正一些不恰實際的預期。老師在“屈”字左側不高不低的地方又寫了一個“山”。

——形成一個“崛”字。

人到中年的大鵬,還想搏一把,還想贏一把。

是,誰不想贏?

老師又拿出一張紙,給我們寫“贏”字。

寫“贏”,第一個寫下的字,是“亡”:亡,是付出、甚至是犧牲。那些最後的贏家,在剛開始的時候,誰沒有過播種期、耕耘期?這些美妙的詞彙落地到日常一點不美,就是往外給,而且越大的“贏”,初期往往都有過入不敷出地給,給時間、給精力、給腦力、給體力,有的甚至給了自己兜裡的金錢、自己的健康,不計回報。

寫“贏”,第二個寫下的字,是“口”:口,是領地、也是歸一。

我帶過一個實習生,職業目標明確地要當主流媒體記者,但當最需要他在實習期中用優秀報導展現他符合一個記者錄用標準的時期,他卻忙著到處投簡歷和麵試其它工作。我能理解這種等待中的焦慮、從眾心態、以及需要到處建立保底機制才能達成的安全感,但也可惜著這些四散掉的精力,本可以被彙聚起來做一件事拿一個高分。

心到之處事竟成。需要的,頂多不過是時間而已。

贏,需要儘早想清楚自己要什麼、能放棄什麼,然後“歸一”。別人浪費在各種領地裡東一槍西一棒子的時間,就是你跑贏他們的時間。哪怕他們原本或許比你聰明。

寫“贏”,第三個寫下的字,是“月”:月,是付出得經年累月。

這個過程中,或許還會面對種種浮躁不甘、種種失敗挫折、種種捷徑誘惑、種種人事糾纏。堅持太不容易,這其實需要對自己正在做的這件事有足夠的相信與熱愛、甚至一些些的鈍感力和執拗。

然而大部分嚷嚷著要贏的人,都是被最後的光環所惑,結交資源編織藍圖拍腦袋想模式想了100個,在酒桌上、在飯局上、在電話裡、在PPT前靠把胸脯拍得響亮來釋放內心被對成功的渴望而攪擾得急不可耐的焦慮。可為夢想窒完息以後,具體的事兒卻沒人推進,因為具體事務總是艱澀阻滯又瑣碎無味,哪有發夢來得爽?

我以前以為,這樣的人是執行力太差,後來才慢慢發現癥結,有太多人愛的只是想像中最後的名、利、權,卻並不執迷於要去做的這件事本身。而那些贏家的最初面貌,是真正對這份事業本身上癮、對過程執著。

很多人以為談理想信念,那是學生時代最無聊的思想品德課程。可跋涉人生長河,到最後,只有充滿愛與信念的地方,才會讓心量擴容,心量能護航一個凡人,在別人貪婪的時候不貪婪、恐懼的時候不恐懼,猶如暗夜丁火,帶領人走過那些“付出”和“犧牲”的漫長歲月。

唯有如此,才能穿越。長線是金。

寫“贏”,第四個寫下的字,是“貝”:貝,是在經年累月歸一地付出後,老天自會償之以飴。

寫“贏”,第五個寫下的字,是“凡”:凡,是一顆平常心。

所有的成果,要靠一顆平常心來守護。然而應激反應是人的生物特性,就像把手放在大腿上久了,大腿便感覺不到手的觸碰,贏來的碩果享用久了便也習慣了,感受不到這樣的日子有何值得珍惜的。

大部分人的人生,都喜歡拿自己已經有的,去換還沒有的,如此往復折騰。大部分人也總是沉迷于尋找增量,而不能靠一顆平常心來自知,其實自己需要的並非是增量,而是善待存量,用歸零心態重新體驗和珍愛存量。

說回到大鵬的故事。去留並無對錯價值判斷,關鍵在一顆心。

若去心已堅,要攀一座新的山,則一切又需要從“亡”開始,從“屈”做起;若留心尚存,要守住已攀的山嶺,則需要一顆“凡”心,對已經漠視的工作和生活,重新甘之如飴。

這不是文字遊戲。而是大道至簡。

大鵬就在你我之間,大鵬就是你我。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