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生態文明建設扮靚美麗家園——靖遠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紀實

去年, 靖遠縣積極深入踐行綠色發展理念, 緊緊圍繞生態文明建設主線, 以“大地增綠、農民增收”為目標, 按照“北禦風沙、南保水土、中建黃河綠洲”的總體佈局, 認真組織實施重點生態綠化工程, 著力改善城鄉生態環境, 大力發展特色林果產業, 取得了顯著成效。 全縣共籌措資金8124.2萬元, 調運苗木3308萬株, 完成造林面積27.77萬畝, 新增造林面積15.88萬畝。

人工造林讓大地披綠衣

冬日的哈斯山早晨, 灰沉的霧靄蒸騰而起, 蜿蜒盤繞在林間, 宛如一幅仙境般的水墨畫卷。 54歲的護林員王有銀早早起來披上了“防寒衣”, 踏著成行連片的小路開始了一天的護林巡山工作。

2004年, 靖遠縣啟動生態工程建設, 海拔2200米到3000米的山坡上, 哈斯山林場護林員披星戴月造出了面積達到1.7萬畝的人工林。 “我們每年平均上山工作260天左右, 每天都走十七八公里山路, 這裡的每一棵樹木都是我們用汗水澆灌的。

”站在哈斯山林場管護站, 王有銀指著人工林場感慨道。

王有銀說:“隨著哈思山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 保護區內野生動物種類和數量顯著增加。 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林麝, 二級保護動物岩羊、猞猁、蒼鷹、雕梟、岩鴿等, 其中岩羊數量達1000多隻。 ”

目前, 三北防護林、天然林保護和重點公益林等生態工程建設穩步推進。 人工營造喬木林1000畝, 封山育林8000畝, 防砂治沙造林200畝。

退耕還林築牢生態屏障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靖遠縣北灘鎮亂腰村村民周風沛, 花費7年時間開山種樹11萬餘棵, 用勤勞的雙手和汗水, 讓昔日荒山變為青山。

靖遠縣北灘鎮亂腰村常年乾旱少雨, 植被稀少, 風沙大, 生態環境脆弱, 給當地農業生產和群眾生活帶來極大不便。

身為黨員的村民周風沛看在眼裡, 急在心裡。 當瞭解到栽種文冠果不僅可以起到防沙固土的作用, 而且還能帶來很好的經濟效益時, 47歲的周風沛決定放棄縣城的批發生意, 回鄉種文冠果, 這一干就是整整7個年頭。

“只要還有一把力氣, 我還會繼續種樹。 樹多了能抵擋北灘的風沙。 ”七年過去了, 周風沛承包的4000畝荒山上, 已經有1000畝被栽上了文冠果樹, 栽種樹苗11萬棵, 而且全部成活, 長勢良好。

植樹造林, 功在當今、利在後世。 目前, 新一輪退耕還林9.5萬畝, 退耕還林補植補造11.89萬畝, 鞏固成果10710畝, 新建薪炭林3750畝、林產品基地3045畝;落實公益林、天然林保護工程管護面積78.85萬畝;完成中央財政造林補貼項目人工造林0.4萬畝,

有效整合造林補貼、森林撫育資金174.5萬元, 完成造林3340畝。

綠色發展造就富民產業

五合鎮金田野枸杞種植專業合作社的枸杞種植基地內, 理事長王進寬看著眼前的枸杞園, 自豪地對筆者說:“這些可是我們致富的金果果!”

“這幾年靖遠枸杞這張金名片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效益, 在強自身的基礎上, 我們還積極吸納貧困戶, 帶著周邊貧困戶一起闖市場。 ”王進寬說。 2012年, 王進寬組織種植戶以入股方式成立了金田野枸杞種植合作社, 並注冊商標“川情濃”。 從那時起, 他便開始了從一名農民到致富能人的華麗轉身。

好的產品不愁賣, 在王進寬的用心經營下, “川情濃”牌枸杞銷路很旺。 “我們通過與山東青島、河南商丘、江蘇常州、成都雙流等商家合作,

建立枸杞專賣店。 ”王進寬說, “我們還通過合作社阿裡巴巴網站、淘寶、微信等電商平臺宣傳銷售, 去年被阿裡巴巴評為網貨優質供應商。 ”

目前, 合作社登記成員603戶, 種植面積達3000多畝, 年產枸杞600多噸, 年總收入800多萬元。

發展林果經濟既是生態工程又是民生工程, 特色林果業已成為富民產業。 靖遠縣依託“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發展模式, 著力做好枸杞、大棗、蘋果、文冠果等特色優勢林果產業的培育, 共新建標準化萬畝林果基地2個, 並鼓勵林業合作社和企業龍頭、種植大戶引導帶動群眾新發展經濟林6.4萬畝, 其中枸杞4.7萬畝, 大棗0.05萬畝, 蘋果0.085萬畝, 文冠果1.52萬畝, 全縣林果面積達到48.76萬畝。

作者:張強中

作者:張強中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