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2017年中國經濟“成績單”揭曉,GDP增長6.9%背後有什麼?

2017年中國經濟“成績單”18日揭曉, GDP邁上82萬億元的臺階, 增速6.9%。

過去11個季度, 中國GDP的增長率保持在6.7%到6.9%之間。 按照國際公認的標準, 這意味著中國經濟增長具有明顯的穩定性。

此外, 與2016年相比, GDP增量超過8萬億元, 相當於澳大利亞的經濟總量, 實現了新突破。 同時, 也與2010年超過日本GDP時翻了一倍。

同日, 在中新社國是論壇——2017經濟形勢分析會上, 6位專家就2017年經濟資料進行瞭解讀。 幾乎同一時間, 國是君還採訪了9位場外嘉賓, 他們共同為2017年經濟資料解碼。

國是論壇——2017經濟形勢分析會(韓海丹/攝)

姚景源:

2017是中國經濟出現根本性轉變的一年。

首先, 2017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6.9%, 超過82萬億元, 是中國經濟出現根本性轉變的一年, 下行趨勢得到根本遏制。

其次, 2017年進出口貿易增長14.2%, 實現兩位數增長, 扭轉了連續兩年負增長的局面。

姚景源(韓海丹/攝)

再次, 2017年在就業方面取得的成績是前所未有, 不但在數量上達到歷史最好, 而且調查失業率降到五年來的最低點, 這是很難得的。

最後, 2017年PPI同比上漲6.3%, 結束了自2012年以來連續5年的下降態勢。 這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結果, 為未來高品質發展奠定了基礎。

——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國家統計局原總經濟師姚景源

金碚:

長期中國經濟的增長指標歷來受到極大關注, 但是現在增長資料是不是第一重要?這個問題要回答就不太簡單了。

中共十九大後, 主要矛盾發生變化, 從政策的意向或者政策優先順序排列上面看, 雖然它很重要, 但未必是第一重要了。

現在儘管大家還很關注這個指標, 但是關注點已經轉向品質, 關注經濟增長率已經從單一的指標, 逐漸回歸到綜合性的指標。

金碚(韓海丹/攝)

2017年中國經濟是穩中向好。 “好”不在於它的經濟增長率, 而在於它變化的趨勢, 向著提高質的方面在變化, 趨勢是合意的。

所以, 我判斷2018年中國經濟穩中求進的態勢是能夠保持的, 但從質的角度來考慮有一些風險因素還是存在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工業經濟研究所原所長金碚

譚雅玲:

談到“人民幣怎麼走”, 譚雅玲用了人民幣“取向”這個詞。 她認為, 第一個角度應該看外貿。 最基準的應該以外貿為准, 或者以實體為主, 這個才有說服力。

第二個角度看市場, 因為市場包括制度、份額。

應該盯住一籃子貨幣, 而不能只看美元。 無論從國際結算的角度、從貿易的角度、從國際貨幣功能的角度、從交易的角度都有配置。

譚雅玲(韓海丹/攝)

第三個角度, 觀察人民幣的趨勢性。 一是按規律走, 有漲有跌, 有上有下;二要講的是上下搭配。

——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院長譚雅玲

張建平:

外貿方面,2017年中國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全年進出口總額超過27億元,比上年增長14.2%,扭轉了連續兩年下降的局面。這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及中國外貿競爭力的提升有很大關聯。

2017年外貿回暖是全球性現象。除了中國實現兩位數增長,美國、歐洲和日本也都不錯。並且考慮到2015年和2016年的外貿下行基數,2017年實際上有恢復性增長成分,如果把連續三年平均起來,增長速度也不是很高。

張建平(韓海丹/攝)

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空間很大。首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數量龐大,很多國家發展水準低,貿易空間巨大;其次,中國形成了一大批具有競爭優勢的大品牌,將來在全球市場中也有很大的空間;第三,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改革,將構築面向全球自貿區的網路,助力外貿總量提升。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張建平

萬喆:

能取得這樣可喜的成績,說明中國結構性改革取得了階段性成果。2017年中國能亮出一份良好的“成績單”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2016年中國官方出臺的貨幣和財政政策效果在2017年開始顯現;二是2017年中國官方對金融、市場以及地方債等加強監管加強;三是2017年國際經濟環境整體也比較好,美國和歐洲都進入整體復蘇的階段,營造了一個寬鬆環境。

消費將是2018年或者未來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一個亮點。

萬喆(韓海丹/攝)

中國目前進行結構性改革非常需要消費升級的支撐,中國經濟由高速度轉向高品質的過程中,短期經濟增速會受重壓,而消費將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一端。

但是,要讓消費要成為亮點目前還存在著幾個難點:

第一,中國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擴大。2016年初,中國居民人均可支配的中位數增長首次低於人均收入增速,實際就是收入差距擴大,影響了消費進一步增長。

第二,政策推動必須要有序、有節。比如,現金貸、小額貸、校園貸其實是在推動消費升級的政策下繁榮起來的。

第三,服務品質仍有待提升。經濟發展要向高品質轉變,消費升級是重要的一點,促進消費升級,就要提高服務品質。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際合作中心首席經濟學家萬喆

王青:

在環保限產、房地產調控、金融去杠杆和地方政府債務監管多管齊下的政策環境下,2017年中國經濟展現出較強的抗壓能力,增長韌性超出預期。

王青(韓海丹/攝)

從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來看,2017年可概括為:投資增長放緩,消費表現平穩,出口明顯回升。從貢獻率的角度,2017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8.8%,拉動GDP增長4.1個百分點,低於2016年的64.6%和4.3個百分點,繼續發揮其基礎性作用;投資貢獻率為32.1%,拉動GDP增長2.2個百分點,低於2016年的42.2%和2.8個百分點;外需貢獻轉負為正,淨出口貢獻率9.1%,拉動GDP增長0.6個百分點,高於2016年的-6.8%和-0.5個百分點。可見,外需改善拉動出口回升是2017年GDP增速反彈的主要原因。

2018年全球經濟仍將保持較高景氣,繼續利好中國經濟增長。國內宏觀經濟運行的政策環境總體偏緊,短期內將給經濟增長帶來一定的下行壓力;但伴隨供給側改革紅利加速釋放,新動能持續增強,中國經濟還將繼續穩定運行在中高速增長區間,預計GDP增速將小幅放緩至6.6%。

——東方金誠研究發展部副總經理王青

程實:

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值此新時代的開局之際,中國經濟的新韌性正在凸顯。從單季表現看,四季度中國經濟同比增速維持於6.8% ,增長底線依然穩固。從全年表現看,2017年中國經濟同比增速反彈至6.9%,超出2016年末市場預期。

綜合來看, 2017年上半年的超預期反彈,不僅啟動了中長期投資和消費偏好,更鞏固了供給側改革的政策定力,帶動內生增長的超預期築底。得益於此,中國經濟已具備堅實的增長新韌性,穩健邁入高品質發展的新時代。

我們認為,不同以往,這一新韌性並非依賴需求側刺激的政策托底,而是源於供給側改革的紅利釋放。憑藉新韌性,新時代的宏觀政策搭配有望加速推進新舊動能轉換,為中國經濟的高品質發展創造新空間。有鑑於此,我們預測,2018年中國經濟將穩步實現長週期築底,年度增速有望維持於6.9%。得益於平穩的築底進程,消費升級、智慧製造和民生保障有望率先發力、漸成合力,構成中國經濟高品質發展的強勁引擎。

——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董事總經理程實

蔡浩: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全年網上零售額較上年大幅上升6個百分點,但主要由非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近50%的同比增速所拉動。王者榮耀等網路遊戲、手機遊戲的興起雖然大幅帶動了網路虛擬商品的消費,但其對生活和實物消費方面的影響同樣突出,其所帶來的擠出效應或影響了全年社零增速的回落。

展望2018年,中國經濟有壓力也有支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污染防治攻堅戰將繼續影響工業生產,工業企業利潤率的改善將有助於供給側深化改革的推進;發達經濟體屢超預期的強勁增長將持續利好中國出口,從而對全年增長形成支撐;國內去杠杆所帶來的緊縮效應,會對內需和CPI形成一定抑制,而這也將成為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繼續趨緩的動因,並對固定資產投資的資金來源產生影響;房地產下行週期已經確立,但長租房等新模式的興起或對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下滑產生對沖;而消費升級或能持續創造出新的消費熱點,消費仍將成為經濟增長的穩定器。

——恒豐銀行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蔡浩

鄧海清

2017年居民貸、校園貸等消費貸的興起對消費產生了較大刺激,“通過加杠杆實現的消費升級不可持續,關鍵還是要提高居民收入。”他預計,新能源汽車等政府大力支持的產品、借助電商管道的新興品類,將成為未來一年中國消費升級的亮點。

——九州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鄧海清

劉可:

2017年中國GDP全年實現6.9%的增速,這超出部分市場人士預期,但重點不在這裡,更應該關注的是,此次資料公佈再次鑿實了中國經濟品質的改善。從2017年各項經濟資料來看,中國經濟已經從高增速轉向了高品質。

第一,投資結構不斷優化,高技術製造業、裝備製造業投資比上年分別增長17.0%和8.6%,分別加快2.8和4.2個百分點;第二,消費升級態勢明顯,全年全國網上零售額71751億元,比上年增長32.2%,增速比上年加快6.0個百分點。第三,貿易結構進一步優化,機電產品出口增長12.1%,占出口總額的58.4%,比上年提高0.7個百分點。

展望2018年的宏觀經濟,經濟總量仍有望保持平穩增長,在低庫存、租賃市場的開發以及棚蓋貨幣化的持續推進等支撐下,房地產投資下滑幅度有限;在工業企業利潤的帶動下,製造業投資有望回升;在週邊復蘇的提振下,出口有望繼續向好。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將持續提升。

——星石投資首席策略師劉可

李慧勇:

服務業和出口帶動GDP增長超預期。2017年四季度GDP增長6.8%,全年增長6.9%。從三次產業來看,四季度服務業增長8.3%,較三季度回升0.3個百分點;一產增長4.4%,較三季度回升0.5個百分點。但二產增長5.7%,較三季度回落0.3個百分點。此外,2017年工業生產小幅回升;製造業投資大幅改善;地產銷售改善,投資回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大幅回落。

我們預計2018年基建投資承壓,但消費有望保持平穩、外需繼續向好,GDP仍有望實現6.7%的增長,有小幅回落。

——申萬宏源首席宏觀分析師李慧勇

屈宏斌:

2017年中國經濟表現的確是超預期的,這種超預期主要是有多種因素,尤其是房地產投資的持續強增長和基礎建設的加碼,都是取得超預期增長非常重要的支撐力量。

今年和未來幾年,市場上有一個共識,包括我們也都認為房地產投資會有一個溫和降溫。在基礎建設投資方面,儘管我們有基礎建設投資的空間,但是去杠杆仍在推進,尤其是對地方債務的強監管,都會導致短期內的基礎建設投資放緩,所以說2018年的經濟仍然有下行的壓力。

至於說面臨著下行壓力的情況下能不能實現經濟穩中求進的總目標,關鍵在於能不能把民營企業為主的製造業中下游的產業已經出現的升級和創新的好苗頭轉化成一個好的可持續。

這將將是決定中國經濟能不能維持強勁的非常重要的關鍵因素,所以我們一再強調中國的政策,應該是主要從如何去促進這種製造業在中下游的繼續升級和創新的支持,所以從這個作為出發點,不能僅僅只去著眼于為國企去杠杆。

——滙豐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

顏色:

整體上,2017年全年經濟增長好於預期,實現了2009年以來全年經濟增速首次回升,L型增長的底部再次得到確認,在順利實現全面小康社會道路中邁出了堅定一步。今年經濟穩健增長勢頭仍會延續,維持6.5%以上增速無憂。

防範金融風險是今年經濟政策重中之重,金融監管將進一步趨緊,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資管新規會謹慎充分醞釀推出,相關細則也將緩慢逐步落實,但預計對部分機構和個人仍會加大金融反腐和金融監管力度,適當允許部分金融機構破產。央行將繼續穩健貨幣和宏觀審慎雙峰監管,我們預測央行為應對其他央行加息,將調高政策利率20個基點,同時為了維持流動性,很可能會定向或普適降准1個百分點。

投資有望適度恢復。中央將嚴格執行50號文和87號文,嚴查地方政府違規舉債和擔保,這將對基礎設施建設帶來了較大下行壓力。但是,在城鎮化帶來的實際住房需求上升和補庫存等有利因素作用下,部分二線城市房地產投資可能將加快。去年民間投資增長有所復蘇,預計今年仍會適度反彈。居民收入快速增長和消費結構升級將繼續釋放需求紅利,預計今年消費仍將平穩增長。歐美復蘇趨勢有望延續,但特朗普貿易保護政策、人民幣匯率波動等不確定因素仍較多,預計出口將繼續支撐經濟增長,但作用將弱於去年。

——北京大學經濟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光華管理學院教授顏色

溫彬:

綜合來看,12月份消費有所下滑,投資相對平穩,出口有所改善。我國第四季度GDP增長6.8%,全年GDP增速6.9%,實現了七年來的首次提速。隨著全球經濟復蘇進程的加速,國外需求也將有所增加,利好國內出口。消費已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隨著消費結構的轉型與升級,消費領域將有加更突出的表現。隨著國內經濟向高品質轉型,經濟韌性將顯著增強,2018年我國經濟將繼續向好、穩中有進。

——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

王漢鋒:

2017年增長是中國增長進入持續下行週期後第一個增長加速的年度,意味著2016年就是拐點,2017年進一步“峰迴路轉”。2016年下半年我們觀察到一些跡象,年底展望2017年時在一片悲觀中我們認為中國2017年將“峰迴路轉”,其中最關鍵的證據就是中國公司的資本開支週期在那時已經見底。

目前來看,儘管依然充滿爭議,但我們認為中國增長已經進入新的階段,2017年的GDP資料就是確證之一,另外還有關於中國的新老結構轉換、消費升級、產業升級等更多證據,表明中國目前中國增長已經進入新階段,背後是新的結構、新的邏輯、新的動能。

——中金董事總經理、首席策略分析師王漢鋒

(本文作者系周銳、夏賓、王恩博、王慶凱、張文絞)

來自:國是直通車

作者:國是君

編輯:郭淩潔

——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院長譚雅玲

張建平:

外貿方面,2017年中國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全年進出口總額超過27億元,比上年增長14.2%,扭轉了連續兩年下降的局面。這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及中國外貿競爭力的提升有很大關聯。

2017年外貿回暖是全球性現象。除了中國實現兩位數增長,美國、歐洲和日本也都不錯。並且考慮到2015年和2016年的外貿下行基數,2017年實際上有恢復性增長成分,如果把連續三年平均起來,增長速度也不是很高。

張建平(韓海丹/攝)

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空間很大。首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數量龐大,很多國家發展水準低,貿易空間巨大;其次,中國形成了一大批具有競爭優勢的大品牌,將來在全球市場中也有很大的空間;第三,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改革,將構築面向全球自貿區的網路,助力外貿總量提升。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張建平

萬喆:

能取得這樣可喜的成績,說明中國結構性改革取得了階段性成果。2017年中國能亮出一份良好的“成績單”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2016年中國官方出臺的貨幣和財政政策效果在2017年開始顯現;二是2017年中國官方對金融、市場以及地方債等加強監管加強;三是2017年國際經濟環境整體也比較好,美國和歐洲都進入整體復蘇的階段,營造了一個寬鬆環境。

消費將是2018年或者未來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一個亮點。

萬喆(韓海丹/攝)

中國目前進行結構性改革非常需要消費升級的支撐,中國經濟由高速度轉向高品質的過程中,短期經濟增速會受重壓,而消費將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一端。

但是,要讓消費要成為亮點目前還存在著幾個難點:

第一,中國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擴大。2016年初,中國居民人均可支配的中位數增長首次低於人均收入增速,實際就是收入差距擴大,影響了消費進一步增長。

第二,政策推動必須要有序、有節。比如,現金貸、小額貸、校園貸其實是在推動消費升級的政策下繁榮起來的。

第三,服務品質仍有待提升。經濟發展要向高品質轉變,消費升級是重要的一點,促進消費升級,就要提高服務品質。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際合作中心首席經濟學家萬喆

王青:

在環保限產、房地產調控、金融去杠杆和地方政府債務監管多管齊下的政策環境下,2017年中國經濟展現出較強的抗壓能力,增長韌性超出預期。

王青(韓海丹/攝)

從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來看,2017年可概括為:投資增長放緩,消費表現平穩,出口明顯回升。從貢獻率的角度,2017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8.8%,拉動GDP增長4.1個百分點,低於2016年的64.6%和4.3個百分點,繼續發揮其基礎性作用;投資貢獻率為32.1%,拉動GDP增長2.2個百分點,低於2016年的42.2%和2.8個百分點;外需貢獻轉負為正,淨出口貢獻率9.1%,拉動GDP增長0.6個百分點,高於2016年的-6.8%和-0.5個百分點。可見,外需改善拉動出口回升是2017年GDP增速反彈的主要原因。

2018年全球經濟仍將保持較高景氣,繼續利好中國經濟增長。國內宏觀經濟運行的政策環境總體偏緊,短期內將給經濟增長帶來一定的下行壓力;但伴隨供給側改革紅利加速釋放,新動能持續增強,中國經濟還將繼續穩定運行在中高速增長區間,預計GDP增速將小幅放緩至6.6%。

——東方金誠研究發展部副總經理王青

程實:

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值此新時代的開局之際,中國經濟的新韌性正在凸顯。從單季表現看,四季度中國經濟同比增速維持於6.8% ,增長底線依然穩固。從全年表現看,2017年中國經濟同比增速反彈至6.9%,超出2016年末市場預期。

綜合來看, 2017年上半年的超預期反彈,不僅啟動了中長期投資和消費偏好,更鞏固了供給側改革的政策定力,帶動內生增長的超預期築底。得益於此,中國經濟已具備堅實的增長新韌性,穩健邁入高品質發展的新時代。

我們認為,不同以往,這一新韌性並非依賴需求側刺激的政策托底,而是源於供給側改革的紅利釋放。憑藉新韌性,新時代的宏觀政策搭配有望加速推進新舊動能轉換,為中國經濟的高品質發展創造新空間。有鑑於此,我們預測,2018年中國經濟將穩步實現長週期築底,年度增速有望維持於6.9%。得益於平穩的築底進程,消費升級、智慧製造和民生保障有望率先發力、漸成合力,構成中國經濟高品質發展的強勁引擎。

——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董事總經理程實

蔡浩: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全年網上零售額較上年大幅上升6個百分點,但主要由非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近50%的同比增速所拉動。王者榮耀等網路遊戲、手機遊戲的興起雖然大幅帶動了網路虛擬商品的消費,但其對生活和實物消費方面的影響同樣突出,其所帶來的擠出效應或影響了全年社零增速的回落。

展望2018年,中國經濟有壓力也有支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污染防治攻堅戰將繼續影響工業生產,工業企業利潤率的改善將有助於供給側深化改革的推進;發達經濟體屢超預期的強勁增長將持續利好中國出口,從而對全年增長形成支撐;國內去杠杆所帶來的緊縮效應,會對內需和CPI形成一定抑制,而這也將成為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繼續趨緩的動因,並對固定資產投資的資金來源產生影響;房地產下行週期已經確立,但長租房等新模式的興起或對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下滑產生對沖;而消費升級或能持續創造出新的消費熱點,消費仍將成為經濟增長的穩定器。

——恒豐銀行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蔡浩

鄧海清

2017年居民貸、校園貸等消費貸的興起對消費產生了較大刺激,“通過加杠杆實現的消費升級不可持續,關鍵還是要提高居民收入。”他預計,新能源汽車等政府大力支持的產品、借助電商管道的新興品類,將成為未來一年中國消費升級的亮點。

——九州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鄧海清

劉可:

2017年中國GDP全年實現6.9%的增速,這超出部分市場人士預期,但重點不在這裡,更應該關注的是,此次資料公佈再次鑿實了中國經濟品質的改善。從2017年各項經濟資料來看,中國經濟已經從高增速轉向了高品質。

第一,投資結構不斷優化,高技術製造業、裝備製造業投資比上年分別增長17.0%和8.6%,分別加快2.8和4.2個百分點;第二,消費升級態勢明顯,全年全國網上零售額71751億元,比上年增長32.2%,增速比上年加快6.0個百分點。第三,貿易結構進一步優化,機電產品出口增長12.1%,占出口總額的58.4%,比上年提高0.7個百分點。

展望2018年的宏觀經濟,經濟總量仍有望保持平穩增長,在低庫存、租賃市場的開發以及棚蓋貨幣化的持續推進等支撐下,房地產投資下滑幅度有限;在工業企業利潤的帶動下,製造業投資有望回升;在週邊復蘇的提振下,出口有望繼續向好。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將持續提升。

——星石投資首席策略師劉可

李慧勇:

服務業和出口帶動GDP增長超預期。2017年四季度GDP增長6.8%,全年增長6.9%。從三次產業來看,四季度服務業增長8.3%,較三季度回升0.3個百分點;一產增長4.4%,較三季度回升0.5個百分點。但二產增長5.7%,較三季度回落0.3個百分點。此外,2017年工業生產小幅回升;製造業投資大幅改善;地產銷售改善,投資回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大幅回落。

我們預計2018年基建投資承壓,但消費有望保持平穩、外需繼續向好,GDP仍有望實現6.7%的增長,有小幅回落。

——申萬宏源首席宏觀分析師李慧勇

屈宏斌:

2017年中國經濟表現的確是超預期的,這種超預期主要是有多種因素,尤其是房地產投資的持續強增長和基礎建設的加碼,都是取得超預期增長非常重要的支撐力量。

今年和未來幾年,市場上有一個共識,包括我們也都認為房地產投資會有一個溫和降溫。在基礎建設投資方面,儘管我們有基礎建設投資的空間,但是去杠杆仍在推進,尤其是對地方債務的強監管,都會導致短期內的基礎建設投資放緩,所以說2018年的經濟仍然有下行的壓力。

至於說面臨著下行壓力的情況下能不能實現經濟穩中求進的總目標,關鍵在於能不能把民營企業為主的製造業中下游的產業已經出現的升級和創新的好苗頭轉化成一個好的可持續。

這將將是決定中國經濟能不能維持強勁的非常重要的關鍵因素,所以我們一再強調中國的政策,應該是主要從如何去促進這種製造業在中下游的繼續升級和創新的支持,所以從這個作為出發點,不能僅僅只去著眼于為國企去杠杆。

——滙豐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

顏色:

整體上,2017年全年經濟增長好於預期,實現了2009年以來全年經濟增速首次回升,L型增長的底部再次得到確認,在順利實現全面小康社會道路中邁出了堅定一步。今年經濟穩健增長勢頭仍會延續,維持6.5%以上增速無憂。

防範金融風險是今年經濟政策重中之重,金融監管將進一步趨緊,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資管新規會謹慎充分醞釀推出,相關細則也將緩慢逐步落實,但預計對部分機構和個人仍會加大金融反腐和金融監管力度,適當允許部分金融機構破產。央行將繼續穩健貨幣和宏觀審慎雙峰監管,我們預測央行為應對其他央行加息,將調高政策利率20個基點,同時為了維持流動性,很可能會定向或普適降准1個百分點。

投資有望適度恢復。中央將嚴格執行50號文和87號文,嚴查地方政府違規舉債和擔保,這將對基礎設施建設帶來了較大下行壓力。但是,在城鎮化帶來的實際住房需求上升和補庫存等有利因素作用下,部分二線城市房地產投資可能將加快。去年民間投資增長有所復蘇,預計今年仍會適度反彈。居民收入快速增長和消費結構升級將繼續釋放需求紅利,預計今年消費仍將平穩增長。歐美復蘇趨勢有望延續,但特朗普貿易保護政策、人民幣匯率波動等不確定因素仍較多,預計出口將繼續支撐經濟增長,但作用將弱於去年。

——北京大學經濟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光華管理學院教授顏色

溫彬:

綜合來看,12月份消費有所下滑,投資相對平穩,出口有所改善。我國第四季度GDP增長6.8%,全年GDP增速6.9%,實現了七年來的首次提速。隨著全球經濟復蘇進程的加速,國外需求也將有所增加,利好國內出口。消費已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隨著消費結構的轉型與升級,消費領域將有加更突出的表現。隨著國內經濟向高品質轉型,經濟韌性將顯著增強,2018年我國經濟將繼續向好、穩中有進。

——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

王漢鋒:

2017年增長是中國增長進入持續下行週期後第一個增長加速的年度,意味著2016年就是拐點,2017年進一步“峰迴路轉”。2016年下半年我們觀察到一些跡象,年底展望2017年時在一片悲觀中我們認為中國2017年將“峰迴路轉”,其中最關鍵的證據就是中國公司的資本開支週期在那時已經見底。

目前來看,儘管依然充滿爭議,但我們認為中國增長已經進入新的階段,2017年的GDP資料就是確證之一,另外還有關於中國的新老結構轉換、消費升級、產業升級等更多證據,表明中國目前中國增長已經進入新階段,背後是新的結構、新的邏輯、新的動能。

——中金董事總經理、首席策略分析師王漢鋒

(本文作者系周銳、夏賓、王恩博、王慶凱、張文絞)

來自:國是直通車

作者:國是君

編輯:郭淩潔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