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高標準脫貧 高品質致富 重慶:深度發力解深貧(新時代 新氣象 新作為)

城裡人很難想像山裡人對路的渴望。

冬至陽生, 秦巴山脈, 一條即將完工的隧道正橫穿大山。 打穿這座山, 以往攀山越嶺、肩挑背扛的生活, 就會成為歷史。

隧道所在的城口縣沿河鄉, 是重慶去年確定的全市18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

有幹部開始不理解:“扶貧投了不少錢, 為啥一多半用來修路?”“為啥?因為沒路才窮;不修路, 啥子發展都談不上!”沿河鄉黨委書記吳雪飛認為值。

基建欠帳多、貧困人口多、自然條件差、發展能力差, 是18根脫貧攻堅“硬骨頭”的共性。

每天起早貪黑土裡刨食, 玉米、紅薯、洋芋“三大坨”賣不上幾個錢,

加上小兒子患上重病, 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46歲的漢子馬學成背地裡沒少抹眼淚;

有一手嫁接果樹的技術, 卻沒買果苗的資金, 坐在土牆邊, 奉節縣平安鄉的蔣業安剝著玉米, 望著別人家的果林又羡慕又歎氣;

剛還完蓋房的債, 丈夫卻因一場病離世, 看著體衰的父親、還在讀書的孩子, 巫溪縣紅池壩鎮的劉吉翠咬牙撐起一個家。

馬學成、蔣業安和劉吉翠的心酸, 在18個深度貧困鄉鎮裡多有發生。 怎樣才能讓這些真正的貧中之貧高品質脫貧?

重慶市委明確責任目標:精准到人頭、統籌到區域, 深度發力, 下足“繡花”功夫。

深度發力, “力”從何來?四大火力集中:深度改善貧困地區生產生活生態條件, 深度調整產業結構,

深度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深度落實各項扶貧惠民政策。 同時, 有針對性地實施穩定脫貧、基礎設施、產業扶貧、生態保護、人口素質、公共服務、村“兩委”提升七大脫貧攻堅行動。

換上膠鞋, 打起背包, 200多名市里和區縣的幹部住進了鄉村。 18名副廳級幹部擔任駐鄉工作隊長, 18名市級領導任指揮長。 找窮根, 定規劃, “缺啥補啥”。 新的扶貧資金、專案和模式, 向這18個最窮鄉鎮傾斜。

補短板、破瓶頸, 打通“最後一公里”。 在18個鄉鎮及更廣闊的巴渝大地, 更多的鄉村產業路、旅遊路和山水田林路越織越密, 水、電、訊、房等基礎設施建設也在提速。

結合環境優勢和貧困戶意願, 柑橘、榨菜、茶葉等特色農業覆蓋所有貧困戶。 “大力改善基礎設施、發展產業,

就是為了讓貧困地區和貧困戶有持續發展能力, 健全穩定脫貧的長效機制。 ”重慶市扶貧辦相關負責人介紹。

幫扶幫到位, 貧困戶幹勁來。 馬學成家種上了中藥材, 一畝地產出將增3倍;蔣業安栽下了自家的果林, 技術和銷售都不用愁;劉吉翠種了5畝茶, 也種下脫貧的希望。

沿河鄉的穿山路眼瞅著今年就通。 “好日子就在前頭哩!”沿河鄉北坡村百十來戶村民, 濃濃的期盼終於要實現了。

《 人民日報 》( 2018年01月18日 01 版)

原標題:高標準脫貧 高品質致富 重慶:深度發力解深貧(新時代 新氣象 新作為)

責任編輯:向翠蓉 cqtimes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