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被子植物早期分支與傳粉昆蟲協同演化研究獲進展

本報訊 被子植物的化石在白堊紀爆發性地大量出現, 被達爾文稱為“討厭之謎(abominable mystery)”。 如今, 被子植物約35萬種, 在生態系統中佔有絕對優勢。 傳粉昆蟲的多樣化可能是促進被子植物大爆發的原因之一, 化石證據顯示被子植物在白堊紀早期已由昆蟲傳粉為主。 目前, 依據化石觀察的結果與理論推測後, 被廣泛接受的假說是“被子植物早期具有泛化的傳粉者, 進而形成泛化的傳粉系統”。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羅世孝博士及其合作者, 多年來一直追蹤被子植物早期分支中最大的家族——五味子科植物與癭蚊隱秘關係。

他們通過電鏡掃描、昆蟲的形態與DNA條碼鑒定等手段, 近期首次從物種、群落和系統發育水準揭示了被子植物第一個專性共生傳粉系統(五味子科植物與傳粉癭蚊共生系統)及其演化與維持機制。

“被子植物早期分支與傳粉昆蟲之間的關係太隱秘, 現存被子植物早期分化的類群科多種少, 研究物件的物種多樣性受限;而且五味子科主要分佈于熱帶亞洲, 且以夜晚開花為主, 開展野外研究非常困難。 ”羅世孝在野外觀察過程中發現相關文獻與書籍對五味子科這一類早期分化的植物的傳粉與繁殖瞭解甚微, 他覺得五味子科那只在夜幕下悄悄開放的花裡一定藏著一個大自然不想直白告訴人類的秘密。

至於為什麼以五味子科植物為模式, 他說, 以東南亞為分佈中心的五味子科是被子植物早期分支物種最豐富的陸生類群, 約100種, 其花的形態、顏色及性系統的多樣性為我們研究被子植物早期分支與傳粉者之間相互關係的起源與演化提供了理想的模式。

科學家們發現地球上現存被子植物早期分支物種主要由產卵的昆蟲傳粉, 相互之間形成了特殊的共生關係, 而非具有“泛化的傳粉者”。 這一類傳粉者有兩個明顯的優勢:沒有花粉會被取食;雌性的草食昆蟲為了後代發育更忠誠於同一物種的花。 因此在植物與傳粉者之間形成的往往是更加專性的相互關係。 這一新的發現對傳統的假說提出了挑戰, 將為今後研究和理解被子植物早期演化及與傳粉者相互關係打開一個新的視窗。

(王晨緋)

《中國科學報》 (2018-01-15 第5版 創新週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