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聚焦丨釋放發展新動能,點燃就業新引擎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本公眾號

新經濟 · 新就業

在近日召開的全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會議上, 人社部部長尹蔚民提出, 充分釋放創業帶動就業巨大潛力, 增強新動能對就業的拉動作用。 新動能給就業帶來哪些影響?對勞動者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如何增強新動能對就業的拉動作用? 針對這些問題, 本報記者日前進行了相關採訪。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 要在中高端消費、 創新引領、 綠色低碳、共用經濟、現代供應鏈、 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 形成新動能。 近日舉行的全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會議指出, 充分釋放創業帶動就業巨大潛力, 增強新動能對就業的拉動作用。

“新動能是新增就業最大的容納器!”在2017年9月20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 李克強總理說。

近年來, 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各類新業態、新模式、 新產業蓬勃興起,

不僅為經濟發展培育了新動能, 也為保就業提供了堅實支撐。

新經濟拉動就業效應可觀

近日,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發佈 《人口與勞動綠皮書 (2017)》。 根據該報告, 2007-2016年, 中國新經濟年均增長16.1%, 是同期全國經濟增長率的1.9倍, 新就業年均增長7.2%, 是同期全國就業增長率的22倍。 2016年, 新經濟占國民經濟比重達到14.6%, 新就業占總就業的比重達到10.1%。

忽如一夜春風來。 共用經濟規模迅猛增長, 碎片式的細分領域接連湧現, 在為中國打造了新 “世界名片”的同時, 更持續吸納著大量的、 不同層次的勞動力實現就業。 人社部相關資料顯示, 2016年, 我國參與共用經濟平臺的就業人員約為585萬人, 比上年增加85萬人。

除共用出行之外,

知識共用也正成為一大趨勢。 並將為中國經濟發展帶來全新的智慧人口紅利。

2017年6月21日,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建設第二批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範基地的實施意見》 公佈, 重慶豬八戒網路有限公司成為“國家雙創示範基地”。 如今, 有上百萬名 “微創業者”, 借助平臺所提供的知識共用經濟模型和龐大的服務市場基礎, 實現了技能 “變現”, 甚至開闢了個人事業的新天地。

對此,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高文書指出, 新經濟所帶來的就業, 工作時間大多比較靈活, 勞動者可以通過興趣愛好來獲得收入, 從而更好地實現個人價值。

新模式引領服務業品質升級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發佈的 《中國服務業發展報告:邁向服務業強國》 指出, 到2025年, 服務業增加值和就業比重分別有望達到66%和52%, 中國將正式進入 “服務經濟時代”。 十九大報告指出, 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 瞄準國際標準提高水準。

服務業迎來 “質” 的蛻變, 這給勞動者就業提出了新挑戰。

開門迎送、 提拿行李、 使用禮貌用語、詢問乘客空調溫度是否合適……這些都是首汽約車司機入職培訓時需牢記的服務要點。

“服務經濟已成為吸納就業的有效載體, 有助於解決傳統產業轉型對就業市場的衝擊。 ”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研究員劉向東認為, “服務經濟的發展, 是我國當前經濟形勢的新特徵。 居民收入增長後, 對高品質服務需求也會增多, 這就會帶動經濟向消費驅動和服務型經濟轉型, 相關從業者也要與時俱進。 ”

新產業釋放人才需求信號

物流規劃師、大資料分析師、人工智慧演算法工程師……科技創新與傳統行業碰撞造成的化學反應,不僅實現了 “360行” 向 “3600行” 的跨越, 更催生出一系列高端、高薪的新崗位。

近日, 北京師範大學勞動力市場中心發佈 《2017中國勞動力市場發展報告》也顯示, 中高端產業的迅速發展對就業的正向影響已經凸顯。2006-2015年, 中國高技術產業從業人數從2006年的744萬人,增加到2015年的1354萬人, 年均環比增速達到6.8%。高技術產業從業人數的增速, 明顯高於各產業就業人員數量的增速。

與此同時, 該 《報告》 還指出,我國 “就業極化” 現象已初現端倪,特別是互聯網及人工智慧等相關產業的擴張, 預示著未來機器對就業的擠出效應將會有所加劇。

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劉燕斌表示, 過去幾十年就業市場的主要矛盾是總量矛盾,即就業崗位不足。 現在隨著轉型升級加快,結構性矛盾可能會是就業市場的主要矛盾。

“技術進步、 化解過剩產能所分流出的富餘勞動力, 要通過新業態、新動能來轉移, 這就涉及到產業結構與人力資源結構是否匹配的問題。” 劉向東指出, “近幾年我國經濟增速放緩, 但登記失業率和調查失業率一直穩定, 每年城鎮新增就業崗位在1300萬個以上, 求人倍率保持在1以上, 這說明市場上新增就業崗位數量足以彌補已消失的崗位,關鍵在於勞動者能否趕得上產業轉型升級步伐。”

唯有進行科學的人力資源佈局,方能擘畫新興產業的藍圖。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 高品質的發展需要高品質的人才供給。 下一階段,需要不斷提高全體民眾和廣大勞動者素質。 對於受到衝擊的低端勞動力,政府也應通過完善就業服務網路,加強職業技能與再就業培訓體系建設等手段, 為他們轉崗或重新就業降低成本、 減少阻礙。”劉向東告訴記者。

編輯丨鄧小栗

覺得不錯,請點贊!!!!!

新產業釋放人才需求信號

物流規劃師、大資料分析師、人工智慧演算法工程師……科技創新與傳統行業碰撞造成的化學反應,不僅實現了 “360行” 向 “3600行” 的跨越, 更催生出一系列高端、高薪的新崗位。

近日, 北京師範大學勞動力市場中心發佈 《2017中國勞動力市場發展報告》也顯示, 中高端產業的迅速發展對就業的正向影響已經凸顯。2006-2015年, 中國高技術產業從業人數從2006年的744萬人,增加到2015年的1354萬人, 年均環比增速達到6.8%。高技術產業從業人數的增速, 明顯高於各產業就業人員數量的增速。

與此同時, 該 《報告》 還指出,我國 “就業極化” 現象已初現端倪,特別是互聯網及人工智慧等相關產業的擴張, 預示著未來機器對就業的擠出效應將會有所加劇。

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劉燕斌表示, 過去幾十年就業市場的主要矛盾是總量矛盾,即就業崗位不足。 現在隨著轉型升級加快,結構性矛盾可能會是就業市場的主要矛盾。

“技術進步、 化解過剩產能所分流出的富餘勞動力, 要通過新業態、新動能來轉移, 這就涉及到產業結構與人力資源結構是否匹配的問題。” 劉向東指出, “近幾年我國經濟增速放緩, 但登記失業率和調查失業率一直穩定, 每年城鎮新增就業崗位在1300萬個以上, 求人倍率保持在1以上, 這說明市場上新增就業崗位數量足以彌補已消失的崗位,關鍵在於勞動者能否趕得上產業轉型升級步伐。”

唯有進行科學的人力資源佈局,方能擘畫新興產業的藍圖。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 高品質的發展需要高品質的人才供給。 下一階段,需要不斷提高全體民眾和廣大勞動者素質。 對於受到衝擊的低端勞動力,政府也應通過完善就業服務網路,加強職業技能與再就業培訓體系建設等手段, 為他們轉崗或重新就業降低成本、 減少阻礙。”劉向東告訴記者。

編輯丨鄧小栗

覺得不錯,請點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