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印江又上《人民日報》了:地無三尺平,百姓咋脫貧?

1月12日, 《人民日報》4版刊發《地無三尺平, 百姓咋脫貧?》一文, 報導了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立足實際, 依託綠色家底, 大力發展茶葉、食用菌、精品水果等山地特色農業產業, 科學的發展帶來可持續的真金白銀。

原文如下:

貴州銅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站在海拔超過1300米的刀壩鎮玉岩村黃精種植基地, 腳下山谷幽深, 蜿蜒北向, 不見盡頭。 印江的地形地貌, 是貴州很多貧困地區的典型環境。 在這樣的自然條件下, 貧困縣黨員領導幹部的科學發展本領強不強, 直接關係老百姓的日子過得好不好。 記者日前在貴州印江、仁懷等地進行了走訪調研。

“短期脫貧了, 但好環境被破壞了, 不值”

“你看這沙石土, 又粗又硬, 以前這裡種包穀, 一畝頂多能收300斤, 逼著勞動力往外走, 剩下老弱病殘在家苦挨日子。 ”印江玉岩村黨支部書記王光宇給記者比劃著腳下的土地。

印江地處武陵山連片特困地區, 目前仍有貧困人口4.5萬人。

“前幾年有一個釩加工企業想來投資, 原料和市場兩頭在外, 就想在印江的地界上搞加工生產, 承諾至少投資一個億。 ”印江縣委書記田豔說, 可最後縣裡還是把這個項目拒之門外。

為啥拒絕?“發展要科學, 要算長遠賬。 現在大家都明白了這個道理, 釩加工會造成水體和土壤重金屬污染, 短期脫貧了, 但好環境被破壞了, 不值!”田豔說。

清澈的金廠河

這是有過教訓的。 比如金廠河。

如今來到金廠河畔, 景色宜人。 印江金廠村的田茂雄正在自家院落忙不迭地招呼著前來就餐的客人。

景色宜人的金廠河畔

“以前這裡金礦私挖濫采, 環境差, 金廠河裡魚蝦都活不了。 ”田茂雄說。 現在, 所有礦廠全部關停, 恢復植被, 村子的森林覆蓋率達到90%以上, 金廠河水質也恢復到國家一級標準。 田茂雄依託良好生態優勢辦起農家樂, 年純收入20多萬元。

“要發展也不能忽略綠色底線、民生短板”

每年夏天, 在仁懷市壇廠鎮枇杷村的田野上, 盛開的紫色馬鞭草與田間道路、水渠等相互映襯, 拼出一個巨大的八卦圖, 吸引了各地遊客前來參觀。 “10塊錢一輛車, 光停車費一天就能收好幾萬。 ”村民鄭光偉說。

很多人想不到的是, 這個八卦園所在的農旅一體景區, 1.4萬畝土地原是工業用地, 如今則是農業用地。

“這麼多年, 只有‘農轉工’, 很少聽說‘工轉農’。 ”壇廠鎮黨委負責人說, “下定決心調整土地、實施轉型, 還是源於2012年7月, 群眾不滿工業園區建設征地安置, 鬧了起來。 這讓我們思考, 要發展也不能忽略綠色底線、民生短板。 ”事實證明, “工轉農”符合當地實際, 帶動了多數人致富。 資料顯示, 壇廠鎮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12年的7055元提高到2016年的9610元。 同時, 森林覆蓋率也持續提高。

在印江朗溪鎮昔蒲村, 石漠化面積曾達5000畝, 咋發展?

石山荒山變金山銀山

“生態脆弱,就要先修復好,這是尊重科學的做法。”昔蒲村黨支部書記田井付介紹,當地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一起守,把“綠色+”融入發展各方面,如今90%以上的貧地種上經果林,曾經貧瘠的石山荒山變成了如今的金山銀山,“經果林種植達2700多畝,去年總產值為1200多萬元,人均純收入8300多元。”

“科學的發展才能帶來可持續的真金白銀”

調研中,與基層領導幹部聊起近年發展,話題離不開“科學發展本領”。

“科學發展就是要更加注重貫徹新發展理念,生態立鎮、守住底線,絕不抓大放小,絕不急功近利。”壇廠鎮黨委負責人說。

“對於一個位於老少邊窮地區的縣,科學發展就是看我們的舉措能否回應民生關切、是否立足當地實際。”田豔說,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脫貧攻堅決不能突破環境底線,經濟賬和環境賬要一起算。田豔介紹,依託綠色家底,印江大力發展茶葉、食用菌、精品水果等山地特色農業產業,目前建成生態茶園面積37.5萬畝、食用菌棒規模8000萬個、精品水果10萬畝、生態畜牧業總產值達55.3億元。“科學的發展才能帶來可持續的真金白銀。”田豔說。

科學發展,需要制度保障。近年來,貴州持續強化生態文明法治建設,出臺首部省級層面生態文明地方性法規《貴州省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條例》,設置環保法庭並成立公檢法配套的生態環境保護專門機構,率先開展由檢察機關提起環境行政公益訴訟。同時,取消地處重點生態功能區的10個縣GDP考核,對各市(州)黨委、政府生態文明建設開展評價考核,並強化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

以印江為例,當地把環境保護納入幹部政績考核體系,通過硬約束增強領導幹部科學發展的本領,“目前已實現對所有污染源環境監管全覆蓋,印江城鎮集中飲用水源水質達成率100%。”印江環保局局長吳文斌說,“綠水青山釋放的生態紅利,讓大家更加惜綠、護綠,更加自覺地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

【專家視角】

當前增強科學發展本領,就是要善於貫徹新發展理念。發展不是蠻幹硬上,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理念。

在增強科學發展本領方面,需要重點關注兩個方面:

首先,要堅決端正發展觀念、轉變發展方式。新發展理念為未來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但在短期內和在局部領域,可能同一些人過去的習慣做法不一致。例如過去一些地方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發展經濟嘗到了眼前的甜頭,現在要守住綠色底線、關停污染企業,並不太情願,對這類情況必須警惕。為了子孫後代的未來,為了提升發展品質和效益,必須轉變發展方式。

其次,要建立完善與新發展理念相匹配和適應的激勵問責機制。通過這種機制,確保把新發展理念轉化為謀劃發展的具體思路、落實發展任務的工作舉措、推動科學發展的實際成效,進一步彰顯新發展理念的強大指導作用,努力實現關係我國發展全域的深刻變革。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馬 亮

精彩回顧

石山荒山變金山銀山

“生態脆弱,就要先修復好,這是尊重科學的做法。”昔蒲村黨支部書記田井付介紹,當地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一起守,把“綠色+”融入發展各方面,如今90%以上的貧地種上經果林,曾經貧瘠的石山荒山變成了如今的金山銀山,“經果林種植達2700多畝,去年總產值為1200多萬元,人均純收入8300多元。”

“科學的發展才能帶來可持續的真金白銀”

調研中,與基層領導幹部聊起近年發展,話題離不開“科學發展本領”。

“科學發展就是要更加注重貫徹新發展理念,生態立鎮、守住底線,絕不抓大放小,絕不急功近利。”壇廠鎮黨委負責人說。

“對於一個位於老少邊窮地區的縣,科學發展就是看我們的舉措能否回應民生關切、是否立足當地實際。”田豔說,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脫貧攻堅決不能突破環境底線,經濟賬和環境賬要一起算。田豔介紹,依託綠色家底,印江大力發展茶葉、食用菌、精品水果等山地特色農業產業,目前建成生態茶園面積37.5萬畝、食用菌棒規模8000萬個、精品水果10萬畝、生態畜牧業總產值達55.3億元。“科學的發展才能帶來可持續的真金白銀。”田豔說。

科學發展,需要制度保障。近年來,貴州持續強化生態文明法治建設,出臺首部省級層面生態文明地方性法規《貴州省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條例》,設置環保法庭並成立公檢法配套的生態環境保護專門機構,率先開展由檢察機關提起環境行政公益訴訟。同時,取消地處重點生態功能區的10個縣GDP考核,對各市(州)黨委、政府生態文明建設開展評價考核,並強化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

以印江為例,當地把環境保護納入幹部政績考核體系,通過硬約束增強領導幹部科學發展的本領,“目前已實現對所有污染源環境監管全覆蓋,印江城鎮集中飲用水源水質達成率100%。”印江環保局局長吳文斌說,“綠水青山釋放的生態紅利,讓大家更加惜綠、護綠,更加自覺地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

【專家視角】

當前增強科學發展本領,就是要善於貫徹新發展理念。發展不是蠻幹硬上,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理念。

在增強科學發展本領方面,需要重點關注兩個方面:

首先,要堅決端正發展觀念、轉變發展方式。新發展理念為未來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但在短期內和在局部領域,可能同一些人過去的習慣做法不一致。例如過去一些地方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發展經濟嘗到了眼前的甜頭,現在要守住綠色底線、關停污染企業,並不太情願,對這類情況必須警惕。為了子孫後代的未來,為了提升發展品質和效益,必須轉變發展方式。

其次,要建立完善與新發展理念相匹配和適應的激勵問責機制。通過這種機制,確保把新發展理念轉化為謀劃發展的具體思路、落實發展任務的工作舉措、推動科學發展的實際成效,進一步彰顯新發展理念的強大指導作用,努力實現關係我國發展全域的深刻變革。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馬 亮

精彩回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