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騰訊守護者計畫:普通人的天網

文 | 闌夕

從90後的新晉大學生, 到如今接受過十幾年高等教育的女博士, 層出不窮的網路詐騙新聞正在不斷衝擊著人們的認知。

在常人眼中, 很難想像一個寒窗10年的女博士能夠輕鬆被犯罪分子詐騙85萬, 但事實卻遠要比小說家們筆下的故事更加讓人意想不到。

而從電話到如今更便捷的網路, 詐騙犯罪的成本也因為技術的進步而不斷降低。 技術本無罪, 互聯網作為一種技術, 其本身是中立的, 核心是如何利用, 而違法者將其作為「黑產」的溫床。 媒體報導的花式頻出的網路詐騙犯罪只是黑產世界的冰山一角, 但即便是這一冰山一角, 也足以毀壞無數個普通人和家庭的希望。 轟動全國的徐玉玉案便是其中之一, 任何挽救措施都無法拯救一個逝去的生命, 以及一個破碎的家庭, 因此網路黑產犯罪更重要的在於預防, 而非懲治。

黑產領域從來不缺乏天才的違法者,

但很多時候, 甚至很多人不需要什麼天賦, 只是利用資訊不對稱性便可以讓很多人上當受騙。 而受害者個人往往因為受騙金額不高, 或者擔心被人嘲笑, 亦或不相信自己陷入了騙局, 而不去報案;同時犯罪團夥上下游直接並無直接關聯, 往往是通過仲介人來進行需求的傳遞或者是通過社交網路來進行交易, 種種因素都導致公安機關難以取證偵破這類案件也並不容易。

即便是在大洋彼岸的美國, 美國法律規定, 用戶因信用卡詐騙造成的損失必須由商家賠付, 而在電話詐騙、網路詐騙等方面卻沒有相關的法律保障, 為此美國通信欺詐管制協會一直在努力, 但收效甚微。

而在國內, 最近幾年我們看到像騰訊等大企業正在積極地通過合作的方式,

與公安機關一同來承擔起打擊黑產的責任, 並構建了「守護者計畫」這樣的企業社會責任平臺。

2017年, 「守護者計畫」總計破獲了網路案件160件, 抓獲人員約3800人, 涉案金額達32億元, 涉及公民個人資訊超過百億條。

在馬化騰看來, 讓「網路空間真正成為法內之地」是守護者計畫努力的方向, 這不僅僅意味著在立法上的進步, 同樣也意味著對整個網路生態的監督和維護。 技術的快速發展讓新的網路犯罪手段層出不窮, 甚至有犯罪團夥將AI技術應用在網路詐騙之中, 這是立法速度很難跟上的, 同樣也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

那麼這就需要行業的參與者來共同維護這個生態。

對於眾多互聯網企業而言, 他們是互聯網世界的參與者和受益者, 同樣也有責任維護這個生態, 保護這個生態中的每一個參與者。

這並非一種強制性的要求和義務, 但卻是一個企業社會責任感的體現。

互聯網去中心化、匿名性的特點決定了在這個網路中, 犯罪成本要遠低於現實社會。 正如《紐約客》雜誌1993年的那副著名漫畫一樣——「在互聯網上, 沒人知道你是一條狗。 (On the Internet, nobody knows you're a dog)」

因此更需要這個去中心化網路裡那些中心化的大公司們承擔更多責任。 儘管始終不願意主動判斷什麼內容具有誤導作用, 行使編輯判斷權, 但在眾多假新聞帶來的混亂下, Facebook還是在2017年3月推出了虛假新聞警告標籤, 明顯缺乏事實或現實基礎的文章會被貼上警告標籤。

而在國內, 騰訊則在打擊網路黑產上走得更深。 自2016年發起守護者計畫之後, 這一原本屬於騰訊的反欺詐公益平臺, 發展成為了推動整個產業鏈開放共用、共同打擊網路犯罪的社會公共平臺。 2017年11月, 守護者計畫與上海反電信網路粘片中心成立了國內首個新型網路安全技術實驗室——「騰訊上海反電信網路詐騙聯合辦公室」, 並基於這一模式與深圳等地的公安機關共建聯合實驗室。

騰訊也將騰訊網路安全與犯罪研究基地、騰訊安全反詐騙實驗室、騰訊安全雲鼎實驗室、騰訊安全反病毒實驗室、騰訊安全平臺等多個騰訊體系內的關聯部分接入到這一計畫之中。

除此之外, 騰訊也在努力通過各種公眾教育活動, 提升公眾的反騙防騙的意識與能力,以從根本上削弱了電信網路詐騙等的根基。畢竟在人性面向,技術只是一種手段,而真正最有效的方式是讓人們提升自己防騙的意識。在2017年8月,守護者計畫發起的「守護家人,做反詐騙行動派」公益行動則吸引了5500萬人參與。

對於騰訊這樣的企業而言,打擊黑產是一件完全公益的事情,但同時也是網路環境維護的一部分,因為如果不能夠從源頭控制黑產,最終破壞則將是整個互聯網生態。

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曾寫下過兩本巨著——《國富論》與《道德情操論》,前者的出發點似乎是經濟學中的利己主義者,而後者的出發點則更像是倫理學中的利他主義者所具有的同情心。這看似矛盾的兩種觀點,本質上卻指向了一點——從人的利己主義本性出發,但都需要約束利己的本性。

對於個人如此,對於企業更是這樣。在任何一本字典或百科全書中,企業的定義中時候總會有一句話——「以盈利為目的」,但在這樣一個自由競爭的市場之中,企業與普通用戶,與市場的監管者之間並非是一種零和博弈,而是能夠尋求一種多方獲益的結局。

而在打擊黑產方面,作為國內最大的互聯網公司之一的騰訊,顯然已經通過守護者計畫做出了這樣的表率。

提升公眾的反騙防騙的意識與能力,以從根本上削弱了電信網路詐騙等的根基。畢竟在人性面向,技術只是一種手段,而真正最有效的方式是讓人們提升自己防騙的意識。在2017年8月,守護者計畫發起的「守護家人,做反詐騙行動派」公益行動則吸引了5500萬人參與。

對於騰訊這樣的企業而言,打擊黑產是一件完全公益的事情,但同時也是網路環境維護的一部分,因為如果不能夠從源頭控制黑產,最終破壞則將是整個互聯網生態。

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曾寫下過兩本巨著——《國富論》與《道德情操論》,前者的出發點似乎是經濟學中的利己主義者,而後者的出發點則更像是倫理學中的利他主義者所具有的同情心。這看似矛盾的兩種觀點,本質上卻指向了一點——從人的利己主義本性出發,但都需要約束利己的本性。

對於個人如此,對於企業更是這樣。在任何一本字典或百科全書中,企業的定義中時候總會有一句話——「以盈利為目的」,但在這樣一個自由競爭的市場之中,企業與普通用戶,與市場的監管者之間並非是一種零和博弈,而是能夠尋求一種多方獲益的結局。

而在打擊黑產方面,作為國內最大的互聯網公司之一的騰訊,顯然已經通過守護者計畫做出了這樣的表率。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