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AI觀察系列①丨人臉識別、智慧安防、醫療影像…借機器一雙“慧眼”,生活怎樣改變?

讓機器像人一樣“聰明”的第一步是什麼?就是要賦予機器像人一樣感知外部世界的能力。 看, 是人與生俱來的能力。 人類獲取的外界資訊中, 超過80%的部分是通過視覺獲取的。 正因如此, 電腦視覺也成為人工智慧的重要基礎。 我們也將電腦視覺作為“人工智慧觀察系列”的第一篇。

人臉識別真的安全可信嗎?人工智慧怎樣幫助員警破案?一名偏遠地區鄉村衛生所的醫生是否能借助人工智慧達到三甲醫院專家的診斷水準?……探明這些問題, 我們試圖解答:若電腦擁有一雙“慧眼”, 我們的生活將發生怎樣的改變?

人臉識別 真的“越智慧越脆弱”嗎

普遍的共識是, 在2014年左右, 電腦人臉識別的能力就已經超越了人類

在日前結束的GeekPwn2017國際安全極客大會上, 上演了這樣一幕:在一台人臉識別門禁系統前, 一位元評委將自己的人臉照片錄入系統作為“鑰匙”, 只有這張臉才能打開門禁。 面對這道難題, “白帽駭客”們現場上演“諜中諜”。 一位元畢業于浙江大學電腦專業的“90後”女選手“tyy”, 通過WiFi進入了門禁系統, 直接獲取了後臺的控制許可權, 將設備中儲存的評委人臉照片換成了自己的人臉照片, 順利解鎖, 通過門禁。 整個過程用時2分半鐘……

看起來“高大上”又方便的人臉識別技術, 真的安全嗎?智慧程度越高的產品, 安全性會不會越脆弱?繼“iPhone X人臉解鎖被一張面具破解”、“3D列印照片10秒鐘解鎖手機”等新聞後,

國際安全極客大會上發生的這一幕, 似乎再一次印證了人們的擔憂。

然而, 事實真是如此嗎?

“目前所謂的人臉識別破解手段大多是利用了電腦系統的漏洞, 而非人臉識別生物特徵提取或識別技術上的漏洞。 ”復旦大學資訊科學與工程學院圖像與智慧實驗室高級講師吳曉峰告訴記者, “駭客”是把後臺的人臉照片換成自己的照片才解鎖的, 就好比一個小偷要進門偷東西, 他繞開了人臉識別這把“門鎖”, 直接從窗戶爬進來了。

簡單回顧一下人臉識別技術的發展, 或許能夠把問題看得更加明白。

由於人的面部會因表情和妝容、眼鏡、鬍子等遮擋物而產生“形變”,

所以要讓機器做到人臉識別並不容易。 無論是最初基於知識的符號標記法》, 自2000年以來, 全球新增電腦視覺企業802家, 中美兩國每年新增的電腦視覺企業數量趨於相同, 全球融資規模更是達到了22.8億美元。

去年, 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 將人工智慧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 人工智慧越來越多地滲透到各個行業, 與場景的深度結合預示著人工智慧應用的藍海正奔湧而至。

電腦視覺熱度不減, 讓人不禁感慨, 隨著大量資本的湧入, 學術界、工業界持續投入, 電腦視覺的技術和應用必將迎來又一輪發展高峰。 那麼,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 擁有“慧眼”的機器究竟會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怎樣的改變呢?

未來, 基於圖像和視頻識別的搜尋引擎將被廣泛運用。

當你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 拿出手機對準一棟建築, 電腦將立刻識別並且告訴你這裡是哪裡。 如果這是一家餐廳, 後臺資料將自動聯網“大眾點評”, 為你推薦美味佳餚;如果這是一家公司或者政府機構, 與之相關資訊也會一一呈現。

超市的電子秤能分辨出蔬菜的種類, 自動稱重計價;社區的門禁系統能分辨出進來的人是帶著禮物的朋友, 還是手持利器的歹徒;通過可穿戴設備, 人們能夠觀察雲層變化, 預測天氣;馬路上的攝像頭就能夠監測車輛的運行情況, 調度交通……

然而, 比這些變化更重要的是, 電腦視覺的發展將進一步推動機器人走入尋常百姓家。

一部風靡全球的《星際穿越》讓許多人記住了塔斯(Tars)這個聰明可愛、幽默風趣的智慧型機器人。

要讓科幻電影中的場景變為現實, 首要的就是要讓機器懂得人類社會的生存規則, 會看、會聽、會說, 至關重要。

吳曉峰認為, 未來的電腦視覺應該有更高效的學習方法, 不僅僅是基於大資料的, 而是半監督學習演算法或者無監督的強化學習及遷移學習演算法。 只告訴機器人少量樣本, 依靠其深度學習和自我學習的能力, 讓它去大千世界裡自己識別。 到了那時, 機器人將不再依賴大資料和後臺龐大的雲伺服器, 能量、體積、儲存能力都有限的機器人擁有的將是真正的“慧眼”。

就拿智慧照明來說, 當你坐在沙發上喝著咖啡休憩, 機器人就知道讓屋裡的燈光調暗柔和;當你拿著一本書坐到書桌前, 它便知道你要閱讀,最適宜閱讀的亮光將為你點亮……

“人工智慧的海洋還大著呢,我們現在剛從一條小溪遊出來一點點,未來還可以看到一片汪洋大海!”吳曉峰感歎。

對話 林晨曦:上海應向企業開放更多世界級課題

依圖科技聯合創始人 林晨曦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為什麼將創業地點選在上海?

林晨曦(依圖科技聯合創始人):最重要的原因是人才。

人工智慧創業與傳統互聯網O2O創業的最大區別在於,它需要極強的科研支援。更高的科學性、嚴謹性、工程性要求這個行業必須是深刻的、有底蘊的。我們對從業者的學歷、學術背景、工作經驗的要求很高,如果一家公司沒有那麼多頂尖的人才,怎麼能做人工智慧呢?

交大畢業後我在北京待了8年,一開始我也去創業咖啡,結果發現所有的人都在“侃大山”,看似有好多人才,大家都忙忙碌碌,好像明天又有100家獨角獸企業要從這裡起來了,但其實感受更多的是這個圈子的浮躁。而杭州呢?可能因為浙商文化的影響,商業味太濃,也是不適合人工智慧創業的。我需要的是一些能夠安安靜靜坐下來做個五年十年的人,就想把技術做好,根本不關心明天商業成不成功,至少不是趨利的。

這樣的人哪裡有?以我的經歷來看,閔行有、交大有,張江有,上海有。上海整個城市的風格是務實的,不唱高調,做事情又很細。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有人說,二十年前上海錯過了互聯網發展的黃金期,“BAT”總部沒有一家在上海,現在人工智慧的“風口”來了,上海再不能錯過了。您怎麼看?

林晨曦:我不同意這種說法。上海有它的特殊性,幾乎所有人都認為上海是精緻的,就是說它對品質是有要求的,如果商業味太濃,格調就降低了。當然,這有利有弊。但更應該看到,上海是開放的,這是中國連接世界最便利的地方,我們遇到的挑戰來自Google和Facebook這樣的世界級企業,所以上海應該、也有能力做一些科技的本質性創新,而不只是商業模式上的創新。

另外,人工智慧一定是與行業深度結合的。上海在長三角甚至整個中國都具有龍頭地位,使得它的行業基礎性是最強的,這也是上海發展人工智慧的一大優勢。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日前,上海市政府正式發佈《關於本市推動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的實施意見》,組織實施“智慧上海(AI@SH)”行動,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國家人工智慧發展高地,到2030年總體發展水準進入國際先進行列。

您認為,企業在其中應該發揮怎樣的作用?希望得到哪些支持?

林晨曦:這是非常難得的機遇。上海是“眾城之城”、特大城市,同時又是接軌世界的國際化大都市,城市管理的精細程度和遇到的難題可以說是“世界級”的。而對於人工智慧,正是這些世界級的課題才能造就世界級的成就,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甚至比世界級的人才和世界級的演算法還重要。

作為企業,我們最需要政府把這些最難的課題開放給我們。比如在城市治理的過程中,醫療資源緊缺是問題嗎?交通堵塞是問題嗎?這些全是政府的難題吧。如果政府能夠下決心把這些課題開放出來,在頂層設計的時候就讓企業參與進來,讓我們從企業和科學家的視角來發表觀點,對企業來講是世界級課題和巨大商機,對百姓是生活品質的提升。這就是對我們最大的幫助。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發展中遇到的具體困難呢?

林晨曦:最細節的問題就是城市對人才的粘性,簡單來講就是他們的安居問題。雖然上海已經有了一些人才引進的優惠政策,但審批難度較大、流程相對較慢。我們把世界上最優秀的人才招來,甚至讓他舉家搬過來,但孩子上不了學、老人醫保不能報銷怎麼辦?這說起來是員工自己的問題,事實上對企業卻很關鍵,人才留不下來,最後還是會變成企業的問題。

另外,我們還特別需要政府説明我們搭建平臺和管道,與世界溝通。前不久我去倫敦領獎時深有感觸,其實別的國家對中國高科技的崛起是十分尊敬的,許多國家對我們、對上海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而中國的許多人工智慧企業已經開始佈局全球業務了,現在我們更需要機會,把中國科技的聲音傳遞出去。

欄目主編:龔丹韻 文字編輯:雷冊淵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徐佳敏 它便知道你要閱讀,最適宜閱讀的亮光將為你點亮……

“人工智慧的海洋還大著呢,我們現在剛從一條小溪遊出來一點點,未來還可以看到一片汪洋大海!”吳曉峰感歎。

對話 林晨曦:上海應向企業開放更多世界級課題

依圖科技聯合創始人 林晨曦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為什麼將創業地點選在上海?

林晨曦(依圖科技聯合創始人):最重要的原因是人才。

人工智慧創業與傳統互聯網O2O創業的最大區別在於,它需要極強的科研支援。更高的科學性、嚴謹性、工程性要求這個行業必須是深刻的、有底蘊的。我們對從業者的學歷、學術背景、工作經驗的要求很高,如果一家公司沒有那麼多頂尖的人才,怎麼能做人工智慧呢?

交大畢業後我在北京待了8年,一開始我也去創業咖啡,結果發現所有的人都在“侃大山”,看似有好多人才,大家都忙忙碌碌,好像明天又有100家獨角獸企業要從這裡起來了,但其實感受更多的是這個圈子的浮躁。而杭州呢?可能因為浙商文化的影響,商業味太濃,也是不適合人工智慧創業的。我需要的是一些能夠安安靜靜坐下來做個五年十年的人,就想把技術做好,根本不關心明天商業成不成功,至少不是趨利的。

這樣的人哪裡有?以我的經歷來看,閔行有、交大有,張江有,上海有。上海整個城市的風格是務實的,不唱高調,做事情又很細。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有人說,二十年前上海錯過了互聯網發展的黃金期,“BAT”總部沒有一家在上海,現在人工智慧的“風口”來了,上海再不能錯過了。您怎麼看?

林晨曦:我不同意這種說法。上海有它的特殊性,幾乎所有人都認為上海是精緻的,就是說它對品質是有要求的,如果商業味太濃,格調就降低了。當然,這有利有弊。但更應該看到,上海是開放的,這是中國連接世界最便利的地方,我們遇到的挑戰來自Google和Facebook這樣的世界級企業,所以上海應該、也有能力做一些科技的本質性創新,而不只是商業模式上的創新。

另外,人工智慧一定是與行業深度結合的。上海在長三角甚至整個中國都具有龍頭地位,使得它的行業基礎性是最強的,這也是上海發展人工智慧的一大優勢。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日前,上海市政府正式發佈《關於本市推動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的實施意見》,組織實施“智慧上海(AI@SH)”行動,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國家人工智慧發展高地,到2030年總體發展水準進入國際先進行列。

您認為,企業在其中應該發揮怎樣的作用?希望得到哪些支持?

林晨曦:這是非常難得的機遇。上海是“眾城之城”、特大城市,同時又是接軌世界的國際化大都市,城市管理的精細程度和遇到的難題可以說是“世界級”的。而對於人工智慧,正是這些世界級的課題才能造就世界級的成就,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甚至比世界級的人才和世界級的演算法還重要。

作為企業,我們最需要政府把這些最難的課題開放給我們。比如在城市治理的過程中,醫療資源緊缺是問題嗎?交通堵塞是問題嗎?這些全是政府的難題吧。如果政府能夠下決心把這些課題開放出來,在頂層設計的時候就讓企業參與進來,讓我們從企業和科學家的視角來發表觀點,對企業來講是世界級課題和巨大商機,對百姓是生活品質的提升。這就是對我們最大的幫助。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發展中遇到的具體困難呢?

林晨曦:最細節的問題就是城市對人才的粘性,簡單來講就是他們的安居問題。雖然上海已經有了一些人才引進的優惠政策,但審批難度較大、流程相對較慢。我們把世界上最優秀的人才招來,甚至讓他舉家搬過來,但孩子上不了學、老人醫保不能報銷怎麼辦?這說起來是員工自己的問題,事實上對企業卻很關鍵,人才留不下來,最後還是會變成企業的問題。

另外,我們還特別需要政府説明我們搭建平臺和管道,與世界溝通。前不久我去倫敦領獎時深有感觸,其實別的國家對中國高科技的崛起是十分尊敬的,許多國家對我們、對上海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而中國的許多人工智慧企業已經開始佈局全球業務了,現在我們更需要機會,把中國科技的聲音傳遞出去。

欄目主編:龔丹韻 文字編輯:雷冊淵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徐佳敏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