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風水>正文

雞鳴山,龍遊古城的根

許多古城的周圍, 常伴有小山丘, 如北京城中軸線上的景山, 明永樂年間開挖護城河的泥土堆積而成, 所以也稱萬歲山。 姑蔑城東側義和巷,舊稱後高山, 從名稱上追溯, 古代應該是城內的山丘。 它或是築造古城時泥土堆積所致, 或是靈山江河道衝擊而成, 但無論從風水、防衛, 還是洪災就近緊急避難等, 後高山的存在都是必須的。 而龍遊城外, 遠的有方、岑二山, 高峰遠岫, 勢若拱揖;近的則環有東華山和雞鳴山。

說起雞鳴山, 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是民居苑。 自1991年縣政府將鄉間部分缺乏就地保護條件的明、清古建築集中遷建至此後, 民居苑就成為雞鳴山的代名詞, 人們漸漸淡忘了雞鳴山原有的厚重歷史。

雞鳴山處在城市東南, 與大南門隔江相望。 因為山頂上有一座明嘉靖時期的雞鳴塔, 老百姓也稱之為寶塔山。 古塔是龍遊城的地標, 也是城市中軸線上的一個重要節點。

雞鳴山的地理位置, 就相當於北京城的景山。

但古塔的歷史相較於雞鳴山其他遺址, 算是年輕的。 早在距今5200-4400年的良渚文化時期, 雞鳴山就有人類活動的痕跡。 考古人員曾在山上採集到多件石鏃、石錛、穿孔石鐮、石網墜等, 還有少量的魚鰭形足、夾砂紅褐陶罐口沿等陶片。 而商周時期的印紋陶片則更多一些, 紋飾有席紋、葉脈紋、網格紋、雲雷紋、回字紋和繩紋等。

雞鳴山新文化遺址上的器物並不集中, 主要原因水土流失較嚴重, 另一個原因是杭江鐵路的修建。 鐵路從雞鳴山北側穿過, 而挖掘出的大部分土方又堆積到山的南側, 遺址文化層遭到破壞。

如今, 我們看到的“蒸汽機時代”鐵路遺址主題公園, 以及新建的龍游縣博物館南側部分地塊都是原山體的一部分。 其中跨靈山江鐵路橋建於1933年, 杭江鐵路整體於1934年1月正式通車。 而沿大南門城牆東側的衢蘭公路是1932年通車的。 至上世紀三十年代中葉, 龍遊交通就已經形成鐵路、公路和水路並存的格局。

雞鳴山之名, 得于北宋呂防的義舉。 呂防於嘉佑末在雞鳴山設義學, 一日登山, 聞雞鳴棘叢中, 偶得金十數鎰, 他全部交於官府。 後人為褒其義, 以“雞鳴”名其山。 自此, 呂防也似乎開了悟, 並于熙甯六年高中進士。 而後, 呂氏一門五進士, 皇帝特賜立“叢桂坊”以資旌表, 一時“郡邑榮之”。 雞鳴山是龍游呂氏子孫發達累進科第世代簮纓的發源地。 雞鳴招隱處, 舊是讀書台。 雞鳴山一直是讀書人的朝聖之地。

明萬曆壬子《龍遊縣誌》記載著另一則故事。 呂防在山中讀書時, 夢中有人托告:“願主君救我!”第二天, 他見一獵人提著一隻死狐, 呂防便買而葬之於雞鳴山, 名曰狐墓。 他的這份慈悲心一直為後人稱道, 狐墓也成為雞鳴山上的一個古跡。

南宋代期, 還有三個讀書人與雞鳴山有關, 這便是時稱三俊的夏僎、周升和繆景仁。 三人均高中進士, 後謝職歸養, 並創辦了“雞鳴書院”。 我們尚不能確定雞鳴書院的具體位置, 但取“雞鳴”之名應是借呂防興辦教育、服務鄉梓之意。 雞鳴書院曾盛極一時, 躋身於兩浙著名書院之列, 慕名而來的求學者絡繹不絕。 雞鳴書院在明隆慶六年時移至儒學北二百步, 靈耀寺之左。 雞鳴書院繼承了南宋時興學的衣缽, 成為正學之堂, 稱雄于龍遊。

到了元代, 趙緣督(趙友欽)的出現, 又延續了雞鳴山的傳奇。 離雞鳴塔西側約五十米處的山頂, 有一座民國二十四年造的碉堡, 這曾是趙緣督的觀象臺舊址。

趙緣督博學多識,在道教、煉丹術、天文學諸方面均有建樹,《四庫提要辨證》的作者余嘉錫說他是“道士之通術數者”。趙緣督的道學理論自成一體,所撰的《革象新書》,明代的劉基、宋濂、王褘都曾為之寫過序。

趙緣督通過雞鳴山觀象臺的實驗,運用視覺理論,指出日體大、月體小,更正了中國古代傳統上認為太陽和月亮大小一樣,都依附在天球上運動的錯誤。他提出了中天觀測法以求恒星赤經差,這在天文學史上是個創舉。他曾繪製大型星圖,並勒石為碑。清代梅文鼎在《中西星經同異考》序中曰:“余嘗見元趙緣督友欽石刻圖,閣道六星在河中作盤折層階之。”

趙緣督著的《仙佛同源》被收入《諸真玄奧集成》卷八。而他的《穴訣》:“遠看則有,近看則無,側看則露,正看模糊。皆善狀太極之微妙也。”此經典論述,更是為陰陽風水學所推崇。

趙緣督是一個亦仙亦神的傳奇人物。他生於1279年(元建朝),卒於1368年(元滅亡),後葬於雞鳴山。趙緣督墓也成雞鳴山一古跡,“文革”前其墓尚存。

趙緣督的女婿范銈隨他擇寓雞鳴山麓,即雞鳴村。雞山、鳳基坤、雅范、花園范族後人都推趙緣督為外祖。舊時,范族後人祀祠時必說出自于趙、範,每年春秋必率族眾前往雞鳴山拜謁趙緣督墓,步先生觀象臺,登眺宴集,踵為故事。

除了讀書台、狐墓、觀象臺、緣督墓、雞鳴塔這些古跡,雞鳴岩也是雞鳴山勝景。雞鳴岩處在山的南側,臨江而立,岩下有一處平臺,是明代雞鳴庵舊址。雞鳴岩並不巍峨,但擁有一份佛舍的清幽。清代鄉賢餘恂有《雞鳴岩》詩:“傍岩開佛舍,岩下碧流深。坐進松花釀,行尋楓葉林。雲山遙入畫,水石自成吟。濠濮心同遠,無勞絲竹音。”漫步林間,依然可以感受到那詩的意境:蜿蜓小徑,松陰遮小閣;石隙幽泉,塔影枕清流。偶爾傳來的蟲鳴和鐘聲,仿佛心靈也受到了洗滌,變的一塵不染,有種深入心靈的靜謐,時間也變靜止了。

自古以來,雞鳴山風光如畫,情懷如詩,傾倒多少文人墨客。清代教諭黃濤的《雞鳴秋曉》最為傳神:“括蒼北麓澗流長,曲繞靈山到下方。岩號雞鳴開曉夢,地乘龍德應文光。土人好客楓林醉,鄰寺催吟桂子香。憑弔神仙趙緣督,逍遙不覺度清商。”

如今,我們走進民居苑,聽那厚重的木門吱吱嘎嘎的開啟聲,那些流落在鄉間的“斷垣殘壁”,在雞鳴山上續寫著流動的歷史,這裡的每一棟古建築都成了一座歷史博物館。民居苑又豐富了雞鳴山的文化底蘊。

雞鳴山,凝重而多姿,它是有靈性的。龍行千里,總忘不了故鄉。歸來時,第一眼便看見雞鳴塔。雞鳴山是龍遊城的根。

清晨,站在大南門的遺址上,拂去歷史的塵埃,看人世滄桑。千山初醒,朝雲出岫,雞鳴塔頂凝聚著一片彩霞,經久不滅。台空人不見,雞鳴曉還來,靈山江畔依稀傳來書聲琅琅。

趙緣督博學多識,在道教、煉丹術、天文學諸方面均有建樹,《四庫提要辨證》的作者余嘉錫說他是“道士之通術數者”。趙緣督的道學理論自成一體,所撰的《革象新書》,明代的劉基、宋濂、王褘都曾為之寫過序。

趙緣督通過雞鳴山觀象臺的實驗,運用視覺理論,指出日體大、月體小,更正了中國古代傳統上認為太陽和月亮大小一樣,都依附在天球上運動的錯誤。他提出了中天觀測法以求恒星赤經差,這在天文學史上是個創舉。他曾繪製大型星圖,並勒石為碑。清代梅文鼎在《中西星經同異考》序中曰:“余嘗見元趙緣督友欽石刻圖,閣道六星在河中作盤折層階之。”

趙緣督著的《仙佛同源》被收入《諸真玄奧集成》卷八。而他的《穴訣》:“遠看則有,近看則無,側看則露,正看模糊。皆善狀太極之微妙也。”此經典論述,更是為陰陽風水學所推崇。

趙緣督是一個亦仙亦神的傳奇人物。他生於1279年(元建朝),卒於1368年(元滅亡),後葬於雞鳴山。趙緣督墓也成雞鳴山一古跡,“文革”前其墓尚存。

趙緣督的女婿范銈隨他擇寓雞鳴山麓,即雞鳴村。雞山、鳳基坤、雅范、花園范族後人都推趙緣督為外祖。舊時,范族後人祀祠時必說出自于趙、範,每年春秋必率族眾前往雞鳴山拜謁趙緣督墓,步先生觀象臺,登眺宴集,踵為故事。

除了讀書台、狐墓、觀象臺、緣督墓、雞鳴塔這些古跡,雞鳴岩也是雞鳴山勝景。雞鳴岩處在山的南側,臨江而立,岩下有一處平臺,是明代雞鳴庵舊址。雞鳴岩並不巍峨,但擁有一份佛舍的清幽。清代鄉賢餘恂有《雞鳴岩》詩:“傍岩開佛舍,岩下碧流深。坐進松花釀,行尋楓葉林。雲山遙入畫,水石自成吟。濠濮心同遠,無勞絲竹音。”漫步林間,依然可以感受到那詩的意境:蜿蜓小徑,松陰遮小閣;石隙幽泉,塔影枕清流。偶爾傳來的蟲鳴和鐘聲,仿佛心靈也受到了洗滌,變的一塵不染,有種深入心靈的靜謐,時間也變靜止了。

自古以來,雞鳴山風光如畫,情懷如詩,傾倒多少文人墨客。清代教諭黃濤的《雞鳴秋曉》最為傳神:“括蒼北麓澗流長,曲繞靈山到下方。岩號雞鳴開曉夢,地乘龍德應文光。土人好客楓林醉,鄰寺催吟桂子香。憑弔神仙趙緣督,逍遙不覺度清商。”

如今,我們走進民居苑,聽那厚重的木門吱吱嘎嘎的開啟聲,那些流落在鄉間的“斷垣殘壁”,在雞鳴山上續寫著流動的歷史,這裡的每一棟古建築都成了一座歷史博物館。民居苑又豐富了雞鳴山的文化底蘊。

雞鳴山,凝重而多姿,它是有靈性的。龍行千里,總忘不了故鄉。歸來時,第一眼便看見雞鳴塔。雞鳴山是龍遊城的根。

清晨,站在大南門的遺址上,拂去歷史的塵埃,看人世滄桑。千山初醒,朝雲出岫,雞鳴塔頂凝聚著一片彩霞,經久不滅。台空人不見,雞鳴曉還來,靈山江畔依稀傳來書聲琅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