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你們只知道樂山大佛出名是因為足夠大,而很少人知道大佛內有乾坤

一個人的心有多複雜, 佛知道, 眾生的心有多複雜, 佛也知道, 樂山大佛始建于唐代, 它雕鑿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匯流處的岩壁上, 雄居淩雲山棲鸞峰西壁, 樂山大佛比起曾號稱世界最大的阿富汗帕米昂大佛(高53米)還要高出18米, 它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一座石刻佛像。

所有細微的陰暗, 所有曲折的路徑, 所有攫取的手段, 所有光鮮的藉口。 這一切, 都流淌在大佛腳下的河流裡, 包括時光的速度, 雲飛的姿態, 鳥翔的心情, 魚躍的嚮往。

山即是佛,

佛亦是山,

一座千年,

一坐世間

一千多年前, 三江的水勢非常澎湃, 常常氾濫成災, 令人畜死傷有數, 淩雲寺和尚海通為了減緩三江合口後的兇猛水勢, 避免沉舟淹死眾生, 宣導在峭崖臨江邊造就一座佛,

“易暴浪為安流”, 減緩水勢, 永保平安, 於是, 海通走南闖北, 募化錢財, 開鑿大佛。 果然, 大佛構築以來, 水災事業般平定, 三江匯流處從未產生過一路沉船變亂, 樂山遂成魚米之鄉, 而樂山大佛也成為了心系芸芸眾生的標記, 遭到很多大眾前來朝拜。

早在年幼時, 就聽家裡老人講, 樂山大佛大, 腳大, 腳背上可以搭幾個麻將桌, 觀賞這尊佛像, 往往只看到依山鑿就的外表, 看到大佛雙手撫膝正襟危坐的姿勢, 而對大佛部位結構則看不真切, 其實這尊大佛中還有不少隱秘的細節。

一 、隱藏全身的排水系統

在大佛頭部共有18層1200多個螺髻, 遠看髮髻與頭部渾然一體, 實則以石塊逐個嵌就, 第4層、9層、18層各分佈有一條橫向的排水溝, 各層之間又迂回蜿蜒著幾條縱向的排水溝, 水可以順利地流下, 因為佈局巧妙, 這些排水溝和大佛的髮髻渾然一體, 很難被發現。

在大佛的頸部附近,左右各有相通的兩個洞穴,頭頂積水和山體滲水可以從洞穴中排走;大佛的身體兩側從肩部到腳部,各有一條洩洪的凹槽;甚至連大佛衣領處的皺褶也可以起到排水的作用。兩耳背後靠山崖處,有長9.15米、寬1.26米、高3.38米的左右相通洞穴;胸部背側兩端各有一洞,互未鑿通,右洞深16各有一洞,互未鑿通,右洞深16.5米、寬0.95米、高1.35米,左洞深8.1米、寬0.95米、高1.1米。

這些巧妙的水溝和洞穴,組成了科學的排水、隔濕和通風系統,千百年來對保護大佛,防止侵蝕性風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左右互通的兩洞,由於可匯山泉,內崖壁上凝結了厚約5-10釐米的石灰質化合物,而佛身一側壁仍是紅砂原岩,而且比較乾燥,那左右不通的兩洞穴,孔壁濕潤,底部積水,洞口不斷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約有2米寬的浸水帶。顯然,這是由於洞未貫通的緣故,不知當年修建者為何不把它打通。

二、兩耳以木為之

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內側,有一深約25釐米的窟窿,維修工人從中掏出許多破碎物,細看乃腐朽了的木泥。這說明南宋范成大在《吳船錄》中記載“極天下佛像之大,兩耳猶以木為之”,是真實的。由此可知,長達7米的佛耳,不是原岩鑿就,而是用木柱作結構,再抹以錘灰裝飾而成。

在大佛鼻孔下端亦發現窟窿,內則露出三截木頭,成品字形。說明隆起的鼻樑,也是以木襯之,外飾錘灰而成。不過,這是唐代貞元十九年(803)竣工時就是如此,還是後人維修時用這種工藝修補,已不可考證了。

三、 整體造型與山體結合

樂山大佛頭部與山齊,足踏大江,雙手撫膝,大佛體態勻稱,神勢肅穆,依山鑿成,臨江危坐,肩寬24米,手指長8.3米,從膝蓋到腳背28米,腳背寬8.5米,腳面可圍坐百人以上。

在大佛左右兩側沿江崖壁上,還有兩尊身高10余米,手持戈戟、身著戰袍的護法武士石刻,數百龕上千尊石刻造像,形成了龐大的佛教石刻藝術群。大佛左側,沿“洞天”下去就是淩雲棧道的始端,全長近500米。

右側是九曲棧道,佛像雕刻成之後,曾建有十三層樓閣覆蓋,時稱“大佛閣”、“大像閣”,宋時稱“天寧閣”,可惜被張獻忠的起義軍毀於明末的戰亂。可以從大佛兩側的山崖上看到幾十處孔穴,那是當年建造樓閣時,安置樑柱的地方。

四、胸部有殘碑

1962年,樂山縣政府組織了一次較大規模的大佛維修工程。修補前胸時,工人發現佛肚前有一個高3.3米、寬1米、深2米的長方形人工暗室。因位於大佛胸前的心臟部位,人們將其稱為“藏髒洞”。它的發現似乎印證了大佛“藏寶洞”的千古傳說。

按佛教造像儀規,佛教造像身體上一般都設有藏洞。藏洞內所裝東西多為“五穀”及“五金”(金、銀、銅、鐵、錫),“五穀”象徵“五穀豐登”,“五金”象徵“招財進寶”;還有的佛身藏洞內裝的是仿製五臟六腑的器皿或經書帛卷,象徵“肝膽相照”或“真經永駐”。這些藏洞大都開鑿在佛體背部隱蔽處,而奇怪的是,樂山大佛卻開鑿在佛心部位,這是前所未聞的。

然而,暗室內情形令人大失所望,僅散亂地堆放著一些破舊的廢鐵和鉛皮,開啟現場所見唯一有價值的就是封門石,這是宋代重建天寧閣的記事殘碑。可惜的是,“文革”時,這塊殘碑也下落不明。

那麼這個藏洞究竟要藏什麼東西呢?人們相傳可能是財寶。大佛建成前後募集金銀不少,建成後的佛事活動肯定也很多。香火旺盛,八方朝拜,大佛寺廟能收到的捐贈善款、奇珍異寶也很多。雖然利用佛身藏寶,跟佛經教義相違背,但若是前人考慮深遠,佛財歸佛,善款專用,將募集來的剩餘資金封藏好,留予後人,緊要時開啟用於維修,這個解釋也是有道理的。

佛學博大精深,宏揚的是一為人為世的道理,其傳承幾千年而不衰,非我等凡人可理解,只能在其邊緣學點基本的常識,那就是淡泊與修心,細細端詳,他溫和的面容中,透著嚴肅的神情,他不露笑口,也許世上並沒有那麼多可笑的事,他的嚴肅思考,也許來自一份懷念,來自一份職責,來自締造他的海通和尚。

在大佛的頸部附近,左右各有相通的兩個洞穴,頭頂積水和山體滲水可以從洞穴中排走;大佛的身體兩側從肩部到腳部,各有一條洩洪的凹槽;甚至連大佛衣領處的皺褶也可以起到排水的作用。兩耳背後靠山崖處,有長9.15米、寬1.26米、高3.38米的左右相通洞穴;胸部背側兩端各有一洞,互未鑿通,右洞深16各有一洞,互未鑿通,右洞深16.5米、寬0.95米、高1.35米,左洞深8.1米、寬0.95米、高1.1米。

這些巧妙的水溝和洞穴,組成了科學的排水、隔濕和通風系統,千百年來對保護大佛,防止侵蝕性風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左右互通的兩洞,由於可匯山泉,內崖壁上凝結了厚約5-10釐米的石灰質化合物,而佛身一側壁仍是紅砂原岩,而且比較乾燥,那左右不通的兩洞穴,孔壁濕潤,底部積水,洞口不斷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約有2米寬的浸水帶。顯然,這是由於洞未貫通的緣故,不知當年修建者為何不把它打通。

二、兩耳以木為之

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內側,有一深約25釐米的窟窿,維修工人從中掏出許多破碎物,細看乃腐朽了的木泥。這說明南宋范成大在《吳船錄》中記載“極天下佛像之大,兩耳猶以木為之”,是真實的。由此可知,長達7米的佛耳,不是原岩鑿就,而是用木柱作結構,再抹以錘灰裝飾而成。

在大佛鼻孔下端亦發現窟窿,內則露出三截木頭,成品字形。說明隆起的鼻樑,也是以木襯之,外飾錘灰而成。不過,這是唐代貞元十九年(803)竣工時就是如此,還是後人維修時用這種工藝修補,已不可考證了。

三、 整體造型與山體結合

樂山大佛頭部與山齊,足踏大江,雙手撫膝,大佛體態勻稱,神勢肅穆,依山鑿成,臨江危坐,肩寬24米,手指長8.3米,從膝蓋到腳背28米,腳背寬8.5米,腳面可圍坐百人以上。

在大佛左右兩側沿江崖壁上,還有兩尊身高10余米,手持戈戟、身著戰袍的護法武士石刻,數百龕上千尊石刻造像,形成了龐大的佛教石刻藝術群。大佛左側,沿“洞天”下去就是淩雲棧道的始端,全長近500米。

右側是九曲棧道,佛像雕刻成之後,曾建有十三層樓閣覆蓋,時稱“大佛閣”、“大像閣”,宋時稱“天寧閣”,可惜被張獻忠的起義軍毀於明末的戰亂。可以從大佛兩側的山崖上看到幾十處孔穴,那是當年建造樓閣時,安置樑柱的地方。

四、胸部有殘碑

1962年,樂山縣政府組織了一次較大規模的大佛維修工程。修補前胸時,工人發現佛肚前有一個高3.3米、寬1米、深2米的長方形人工暗室。因位於大佛胸前的心臟部位,人們將其稱為“藏髒洞”。它的發現似乎印證了大佛“藏寶洞”的千古傳說。

按佛教造像儀規,佛教造像身體上一般都設有藏洞。藏洞內所裝東西多為“五穀”及“五金”(金、銀、銅、鐵、錫),“五穀”象徵“五穀豐登”,“五金”象徵“招財進寶”;還有的佛身藏洞內裝的是仿製五臟六腑的器皿或經書帛卷,象徵“肝膽相照”或“真經永駐”。這些藏洞大都開鑿在佛體背部隱蔽處,而奇怪的是,樂山大佛卻開鑿在佛心部位,這是前所未聞的。

然而,暗室內情形令人大失所望,僅散亂地堆放著一些破舊的廢鐵和鉛皮,開啟現場所見唯一有價值的就是封門石,這是宋代重建天寧閣的記事殘碑。可惜的是,“文革”時,這塊殘碑也下落不明。

那麼這個藏洞究竟要藏什麼東西呢?人們相傳可能是財寶。大佛建成前後募集金銀不少,建成後的佛事活動肯定也很多。香火旺盛,八方朝拜,大佛寺廟能收到的捐贈善款、奇珍異寶也很多。雖然利用佛身藏寶,跟佛經教義相違背,但若是前人考慮深遠,佛財歸佛,善款專用,將募集來的剩餘資金封藏好,留予後人,緊要時開啟用於維修,這個解釋也是有道理的。

佛學博大精深,宏揚的是一為人為世的道理,其傳承幾千年而不衰,非我等凡人可理解,只能在其邊緣學點基本的常識,那就是淡泊與修心,細細端詳,他溫和的面容中,透著嚴肅的神情,他不露笑口,也許世上並沒有那麼多可笑的事,他的嚴肅思考,也許來自一份懷念,來自一份職責,來自締造他的海通和尚。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