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今日關注:“魔鬼”訓練營——不斷“PLUS”的庭前獨角獸

核 心 提 示

在上海, 有一個演說會名叫“PLUS”, 有一群演說者被稱為“PLUSER”。 在這裡, PLUS不是加號, 也不是手機, 而是由“Pro, Legal, Universal, Share”4個單詞的首字母組成, 意為“專業、法律、大眾、分享”。

2017年9月, 上海法院團委和上海檢察院團委聯手打造了一場別開生面的“PLUS演說會”:150人報名, 5個月籌備, 10位決賽選手, 21萬人圍觀直播……這場燃爆整個法律圈的演說會, 他們是如何做到的?

一個屬於青年人的舞臺

“剛才走上舞臺的時候啊, 有點兒穿越……”主持人周穎一上臺就帶著觀眾“穿越”回了兩年前。

(閔行法院周穎)

那是2015年12月, 上海市徐匯區人民法院(以下簡稱徐匯法院)大法庭, 第一屆PLUS演說會現場。 同一個舞臺, 同樣的燈光, 周穎束著高高的馬尾, 穿著白色襯衣和藍色牛仔褲, 以參賽選手的身份站在臺上娓娓道來。 看起來很有范兒, 其實心裡特別緊張, 不知不覺間, 手心裡的PPT切換器都已經被汗浸濕。

這一次PLUS演說會, 周穎以主持人的身份再次登臺, 已沒有了那種緊張感, 但還是有些許擔心:昨個半夜小夥伴們還在群裡雞飛狗跳地討論修改, 今天能不能表現好?周穎不禁在心底捏了一把汗。

緊接著, 10位進入決賽的PLUSER在現場數百名觀眾的注視下一一亮相。 台下, 有兩個人屏氣凝神地關注著臺上的一舉一動,

看上去比選手還要緊張。 他們是上海高院團委書記李則立和上海檢察院團委書記樓俊——此次演說會的主要策劃人。

比起前兩屆PLUS演說會, 這一屆最大的不同就是檢察院的加入。 今年年初, 李則立找到樓俊, 提出了法檢兩院的年輕人一起參加演說會的想法。 樓俊關注PLUS演說會已久, 兩人一拍即合。

“法院和檢察院都不缺優秀的年輕人, 作為青年工作者, 我們有責任為他們提供更多的機會和更大的發展平臺, PLUS演說會就是這樣一個平臺。 ”樓俊說。

活動通知很快下發到各個法院和檢察院。 根據前兩次的經驗, 李則立估摸著這次大概能有50人左右報名。 意外的是, 他們竟然收到了150張報名表!

一個多月後, 初賽在徐匯法院舉行。 由於人數眾多, 選拔持續了整整5天。 《共用經濟共用了嗎》、《圍觀法官劇的正確姿勢, 你真的造嗎?》、《殺人執照》、《政府的男友力, 有多少可訴?》……各種新穎有趣的議題令人眼花繚亂。 此次選拔, 李則立還特別邀請了往屆的PLUSER以及相關領域的專家來做評委, 對選手進行綜合性的評分, “思想性、表達能力以及自我風格的展現, 這是PLUS演說會最看重的。 ”李則立說。

最終, 經過數周的討論評選, 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柳洋、上海市松江區人民法院(以下簡稱松江法院)張華麟、徐匯法院李曉萍、上海市寶山區人民法院(以下簡稱寶山法院)曹丹、上海市長寧區人民法院(以下簡稱長寧法院)劉彬華、上海市人民檢察院第二分院(以下簡稱上海二分檢)楊晶晶、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檢察院(以下簡稱浦東檢察院)李捷、上海市楊浦區人民檢察院(以下簡稱楊浦檢察院)朱亮、上海市崇明區人民檢察院(以下簡稱崇明檢察院)黃星曌以及上海鐵路檢察院溫雅璐脫穎而出,

成為10位進入決賽的PLUSER。

此時距離決賽還有3個多月, 等待著他們的, 是什麼呢?

痛苦的蛻變

“太揪心了, 像被扒了幾層皮!”

(松江法院張華麟)

說這話的是張華麟,松江法院執行局的一名法官助理。出生於1987年的他是這屆演說會中看上去最少年老成的,幽默感極強的他經常自嘲:“做執行的都比較顯老。”

接到進入決賽通知時,張華麟感到非常驚喜,然而,掙扎痛苦很快就蓋過了欣喜之情。演說稿改了十幾稿,“兩個大男人經常聊講稿聊到半夜”,每每看到剛背熟的講稿被改得面目全非,“特別心痛”。

“也想過放棄,但當初是我自己主動報名的,放棄的話一定會後悔。”張華麟暗暗對自己說:自己選的路,就是跪著也要爬完。

(二分檢楊晶晶)

與張華麟一樣,每個選手都有各自的痛點。令上海二分檢公訴科的楊晶晶最頭大的,是身上濃濃的“主持范兒”。說話字正腔圓的楊晶晶以前經常參加演講、擔當晚會的主持,逐漸形成了一到臺上講話就一動不動的習慣,播音腔也比較濃。為了改變演說風格,楊晶晶不斷反復練習,對著鏡子練、對著同事練、對著家人練,有時還把自己的演說錄下來,從觀眾的角度來檢驗演說能否打動自己、吸引自己。

長寧法院民三庭的法官助理劉彬華是第二次參加PLUS演說會了。第一次參賽時,由於選題不貼近工作,準備也不夠充分,演說到一半就“斷片”了,在他心中留下了遺憾。此次參賽,劉彬華憋著一股勁,“一定要把自己的風格展現出來”。

(長寧法院劉彬華)

短短數月的“訓練”期間,有的選手PPT打磨了十幾個版本,演講稿前後改了20稿,從“終稿”到“最終稿”到“一定是最終稿”,不斷修改甚至推翻重來,還有語音語調、表情儀態等細節,全都逃不過李則立的“火眼金睛”。

在李則立看來,演說是達成溝通非常有力量的方式,這種能力並非天生,是可以通過後天訓練達成的,PLUS演說會就充當了這樣一個訓練場。“我們希望每位PLUSER都展現最好的自己。”他強調。

針對PLUSER各自的風格,李則立找來了往屆PLUS演說會的“元老”進行一對一指導。張華麟語言風格非常幽默,第一屆PLUSER周穎和他搭檔極為合適;徐匯法院李曉萍主題是人工智慧,與第二屆PLUSER黃宏宇選題一致,相信可以為她提供不少有價值的建議……作為教練,黃宏宇對本屆PLUSER頗有一種惺惺相惜的感覺,“去年覺得被虐得很慘,今年他們被虐得更慘。”他邊笑邊說。

13點50分,李則立低頭看了看手錶,距離決賽開始還有10分鐘。舞臺一側的“PLUS”燈格外醒目,選手和後臺工作人員已準備完畢,騰訊直播全部到位,會場座無虛席。一切就緒,只等PLUSER們精彩亮相。

“盡情展示你們自己吧!”李則立在心裡默念道。

Show Time

“加油,打響第一槍!”第一位上場的是浦東檢察院的李捷,她手心微微冒汗,悄悄為自己鼓勁。

(浦東檢察院李捷)

身著一身簡約白衣,氣場幹練的李捷出場了。開篇她就將觀眾帶入了一個犯罪現場:2005年,哈爾濱連續發生24起惡性強姦案,案發現場都提取到了嫌犯的DNA,但嫌犯被控制後,類似案件又發生了,現場出現了一模一樣的DNA,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借助一個個曲折離奇的故事,李捷大膽地打破了“證據之王DNA”的神話,帶領大家走出“不想、不敢、不知如何去質疑DNA證據的誤區”。

第二個上場的張華麟現身說法,拉家常般聊起執行中碰到的故事,為破解執行難開出了“智慧執行與執行智慧的配方”,“人工智慧的背景下,有人說執行法官是不是可以下崗了呢?我今天就想告訴大家,在資訊化、智慧化不斷得到加強的今天,人依然是最靈活、最機動、最具善心的”。

(崇明檢察院黃鑫曌)

崇明檢察院檢察官助理黃鑫曌關注近年來發生的一系列捕獵麻雀、鷹隼、野兔入刑案件,呼籲“不要讓人類成為最後一種動物”。楊晶晶與大家探討,當共用單車的熱度碰到法律的尺度,會碰撞出什麼樣的故事。寶山法院曹丹從“好聲音”講到“爸爸去哪兒”,追問綜藝節目模式的版權邊界。楊浦檢察院朱亮從自己與妻子對話中引發的誤會展開,直擊司法溝通的透明度錯覺……最後壓軸出場的劉彬華用一個分橘子的故事牢牢抓住觀眾的注意力,不經意間點出主題:真實的司法世界中,司法工作者需要更多實踐的智慧,將紙面的文字理論知識轉化為活生生的現實秩序知識。

演說給觀眾帶來一場場思辨盛宴,現場氣氛持續升溫,騰訊視頻直播的微觀人數也在不斷刷新:“破10萬了!”“15萬!”“18萬!”……彈幕也不斷滾動:“好有活力”“果然講得深入淺出”……同時,法律人的朋友圈也被刷屏。直至演說會結束,騰訊直播的圍觀人數已超過21萬。

演說會結束了,PLUSER們卻遲遲不願離開,拿著手機在舞臺上各種合影自拍,曬圖發朋友圈。“感謝各位老師、主辦者台前幕後的支持,總算不用再改稿子了。”張華麟在朋友圈裡說道。“PLUS這個磨人的小妖精,終於圓滿落幕。”李捷說。

“吐槽”之餘,更多的是不舍和感恩。李捷表示,自己非常喜歡PLUS演說會,因為“在這裡可以不設限地進行交流”,外表高冷的她還少見地表現出了傷感:“幾個月來,改稿子,做PPT,好像已經成了必修課,和小夥伴們的碰面也成了每週的期待,一朝落幕,幾許不舍。”

作為PLUS演說會的發起人,李則立很欣慰,也很驚喜:“從第一屆只有二十幾個人報名,到如今能有21萬人圍觀,PLUS演說會不僅見證了法檢青年人的成長,其自身也在不斷成長。”

“鄒碧華精神”傳承的土壤

(嚴劍漪)

“庭前獨角獸”三歲了。

每個微信號都有不同的誕生日,“庭前獨角獸”有一些特別,它原屬於一個優秀的法律人——上海高院原副院長鄒碧華,2015年1月,在鄒碧華去世後,上海高院團委以他生前的這個微信名為名,開設了“庭前獨角獸”微信公眾號。

每個公眾號都有自己的定位,“庭前獨角獸”也一樣,只有目標清晰了,路才可以走得更遠。

鄒碧華精神是“庭前獨角獸”的靈魂所在,追求卓越是它的形式。當所有人都在討論如何增加粉絲的時候,“庭前獨角獸”慢慢在積累自己的專業社群。“追憶獨角獸”、“法律人生”、“青年演說會”……不同的欄目一個個被確定下來:“追憶獨角獸”欄目講述鄒碧華的故事,“法律人生”欄目邀請老一代法院人口述歷史,“青年演說會”欄目為法院青年人搭建一個表達、交流思想的平臺,而“青年演說會”漸漸演變成了PLUS。

三年來,來自年輕的法律人源源不斷加入PLUS演說會,加入庭前獨角獸這個平臺,演說會的展示形式不斷創新,傳播途徑也不斷突破,本屆PLUS演說會採取網路直播,獲得了社會公眾的高度關注,還有不少觀眾在演說會後給予了非常高的評價:

“顏值最高的法律人演說會,沒有之一”;

“原來法檢人也可以這麼時尚!”

一些PLUSER還收到“賀電”:

“這麼多人關注,你們火了!”劉彬華在朋友圈裡調侃道:“我以後也是可以吹牛說自己是有過20萬人觀看的人氣男主播了。”

“PLUS演說會之所以受到青年的喜愛,在於它專業化的活動定位、開放式的主題選擇、個性化的表達方式以及時尚感的表現形式,我覺得可以用‘思想碰撞’和‘青年成長’這兩個關鍵字來概括。”演說會現場,上海高院副院長郭偉清這樣評價,“如果有人問我法律這個職業最具魅力的地方是在哪裡,我會毫不猶豫地告訴他,那就是思辨。思辨是每一個法律人追求真理、實現表達的方式,也是PLUS演說會追求的目標。與此同時,青年法律人擔負著法治建設的重任,PLUS演說會對於他們來說,是自我展示的平臺,更是自我突破的平臺。能夠克服內心的緊張和恐懼,登上舞臺完成演說,是一次成功的自我實現,可以說,PLUS演說會是一個能力培養的訓練場。”

郭偉清還表示:“我們相信,隨著PLUS演說會不斷發展,逐漸形成品牌,會吸引越來越多的青年法律人加入進來,庭前獨角獸精神將感染更多法律人。”

一場演說會結束了,但對法律的思考才剛剛起步,如有一批人可以執著地走在法治中國的道路上,可以喚醒身邊的人一起同行,可以用最自然而然的方式,在未來的傑出法律人心中播下一顆種子,那麼中國法治的未來何愁不美好呢?

PLUS,它是“庭前獨角獸”舉辦的一場演說會,更是培養如鄒碧華般優秀的法律人群體的土壤。

文字丨陳鳳

攝影丨仇銀根 奚曉詩

來源丨上海高院

聲明|轉載請注明來自

(松江法院張華麟)

說這話的是張華麟,松江法院執行局的一名法官助理。出生於1987年的他是這屆演說會中看上去最少年老成的,幽默感極強的他經常自嘲:“做執行的都比較顯老。”

接到進入決賽通知時,張華麟感到非常驚喜,然而,掙扎痛苦很快就蓋過了欣喜之情。演說稿改了十幾稿,“兩個大男人經常聊講稿聊到半夜”,每每看到剛背熟的講稿被改得面目全非,“特別心痛”。

“也想過放棄,但當初是我自己主動報名的,放棄的話一定會後悔。”張華麟暗暗對自己說:自己選的路,就是跪著也要爬完。

(二分檢楊晶晶)

與張華麟一樣,每個選手都有各自的痛點。令上海二分檢公訴科的楊晶晶最頭大的,是身上濃濃的“主持范兒”。說話字正腔圓的楊晶晶以前經常參加演講、擔當晚會的主持,逐漸形成了一到臺上講話就一動不動的習慣,播音腔也比較濃。為了改變演說風格,楊晶晶不斷反復練習,對著鏡子練、對著同事練、對著家人練,有時還把自己的演說錄下來,從觀眾的角度來檢驗演說能否打動自己、吸引自己。

長寧法院民三庭的法官助理劉彬華是第二次參加PLUS演說會了。第一次參賽時,由於選題不貼近工作,準備也不夠充分,演說到一半就“斷片”了,在他心中留下了遺憾。此次參賽,劉彬華憋著一股勁,“一定要把自己的風格展現出來”。

(長寧法院劉彬華)

短短數月的“訓練”期間,有的選手PPT打磨了十幾個版本,演講稿前後改了20稿,從“終稿”到“最終稿”到“一定是最終稿”,不斷修改甚至推翻重來,還有語音語調、表情儀態等細節,全都逃不過李則立的“火眼金睛”。

在李則立看來,演說是達成溝通非常有力量的方式,這種能力並非天生,是可以通過後天訓練達成的,PLUS演說會就充當了這樣一個訓練場。“我們希望每位PLUSER都展現最好的自己。”他強調。

針對PLUSER各自的風格,李則立找來了往屆PLUS演說會的“元老”進行一對一指導。張華麟語言風格非常幽默,第一屆PLUSER周穎和他搭檔極為合適;徐匯法院李曉萍主題是人工智慧,與第二屆PLUSER黃宏宇選題一致,相信可以為她提供不少有價值的建議……作為教練,黃宏宇對本屆PLUSER頗有一種惺惺相惜的感覺,“去年覺得被虐得很慘,今年他們被虐得更慘。”他邊笑邊說。

13點50分,李則立低頭看了看手錶,距離決賽開始還有10分鐘。舞臺一側的“PLUS”燈格外醒目,選手和後臺工作人員已準備完畢,騰訊直播全部到位,會場座無虛席。一切就緒,只等PLUSER們精彩亮相。

“盡情展示你們自己吧!”李則立在心裡默念道。

Show Time

“加油,打響第一槍!”第一位上場的是浦東檢察院的李捷,她手心微微冒汗,悄悄為自己鼓勁。

(浦東檢察院李捷)

身著一身簡約白衣,氣場幹練的李捷出場了。開篇她就將觀眾帶入了一個犯罪現場:2005年,哈爾濱連續發生24起惡性強姦案,案發現場都提取到了嫌犯的DNA,但嫌犯被控制後,類似案件又發生了,現場出現了一模一樣的DNA,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借助一個個曲折離奇的故事,李捷大膽地打破了“證據之王DNA”的神話,帶領大家走出“不想、不敢、不知如何去質疑DNA證據的誤區”。

第二個上場的張華麟現身說法,拉家常般聊起執行中碰到的故事,為破解執行難開出了“智慧執行與執行智慧的配方”,“人工智慧的背景下,有人說執行法官是不是可以下崗了呢?我今天就想告訴大家,在資訊化、智慧化不斷得到加強的今天,人依然是最靈活、最機動、最具善心的”。

(崇明檢察院黃鑫曌)

崇明檢察院檢察官助理黃鑫曌關注近年來發生的一系列捕獵麻雀、鷹隼、野兔入刑案件,呼籲“不要讓人類成為最後一種動物”。楊晶晶與大家探討,當共用單車的熱度碰到法律的尺度,會碰撞出什麼樣的故事。寶山法院曹丹從“好聲音”講到“爸爸去哪兒”,追問綜藝節目模式的版權邊界。楊浦檢察院朱亮從自己與妻子對話中引發的誤會展開,直擊司法溝通的透明度錯覺……最後壓軸出場的劉彬華用一個分橘子的故事牢牢抓住觀眾的注意力,不經意間點出主題:真實的司法世界中,司法工作者需要更多實踐的智慧,將紙面的文字理論知識轉化為活生生的現實秩序知識。

演說給觀眾帶來一場場思辨盛宴,現場氣氛持續升溫,騰訊視頻直播的微觀人數也在不斷刷新:“破10萬了!”“15萬!”“18萬!”……彈幕也不斷滾動:“好有活力”“果然講得深入淺出”……同時,法律人的朋友圈也被刷屏。直至演說會結束,騰訊直播的圍觀人數已超過21萬。

演說會結束了,PLUSER們卻遲遲不願離開,拿著手機在舞臺上各種合影自拍,曬圖發朋友圈。“感謝各位老師、主辦者台前幕後的支持,總算不用再改稿子了。”張華麟在朋友圈裡說道。“PLUS這個磨人的小妖精,終於圓滿落幕。”李捷說。

“吐槽”之餘,更多的是不舍和感恩。李捷表示,自己非常喜歡PLUS演說會,因為“在這裡可以不設限地進行交流”,外表高冷的她還少見地表現出了傷感:“幾個月來,改稿子,做PPT,好像已經成了必修課,和小夥伴們的碰面也成了每週的期待,一朝落幕,幾許不舍。”

作為PLUS演說會的發起人,李則立很欣慰,也很驚喜:“從第一屆只有二十幾個人報名,到如今能有21萬人圍觀,PLUS演說會不僅見證了法檢青年人的成長,其自身也在不斷成長。”

“鄒碧華精神”傳承的土壤

(嚴劍漪)

“庭前獨角獸”三歲了。

每個微信號都有不同的誕生日,“庭前獨角獸”有一些特別,它原屬於一個優秀的法律人——上海高院原副院長鄒碧華,2015年1月,在鄒碧華去世後,上海高院團委以他生前的這個微信名為名,開設了“庭前獨角獸”微信公眾號。

每個公眾號都有自己的定位,“庭前獨角獸”也一樣,只有目標清晰了,路才可以走得更遠。

鄒碧華精神是“庭前獨角獸”的靈魂所在,追求卓越是它的形式。當所有人都在討論如何增加粉絲的時候,“庭前獨角獸”慢慢在積累自己的專業社群。“追憶獨角獸”、“法律人生”、“青年演說會”……不同的欄目一個個被確定下來:“追憶獨角獸”欄目講述鄒碧華的故事,“法律人生”欄目邀請老一代法院人口述歷史,“青年演說會”欄目為法院青年人搭建一個表達、交流思想的平臺,而“青年演說會”漸漸演變成了PLUS。

三年來,來自年輕的法律人源源不斷加入PLUS演說會,加入庭前獨角獸這個平臺,演說會的展示形式不斷創新,傳播途徑也不斷突破,本屆PLUS演說會採取網路直播,獲得了社會公眾的高度關注,還有不少觀眾在演說會後給予了非常高的評價:

“顏值最高的法律人演說會,沒有之一”;

“原來法檢人也可以這麼時尚!”

一些PLUSER還收到“賀電”:

“這麼多人關注,你們火了!”劉彬華在朋友圈裡調侃道:“我以後也是可以吹牛說自己是有過20萬人觀看的人氣男主播了。”

“PLUS演說會之所以受到青年的喜愛,在於它專業化的活動定位、開放式的主題選擇、個性化的表達方式以及時尚感的表現形式,我覺得可以用‘思想碰撞’和‘青年成長’這兩個關鍵字來概括。”演說會現場,上海高院副院長郭偉清這樣評價,“如果有人問我法律這個職業最具魅力的地方是在哪裡,我會毫不猶豫地告訴他,那就是思辨。思辨是每一個法律人追求真理、實現表達的方式,也是PLUS演說會追求的目標。與此同時,青年法律人擔負著法治建設的重任,PLUS演說會對於他們來說,是自我展示的平臺,更是自我突破的平臺。能夠克服內心的緊張和恐懼,登上舞臺完成演說,是一次成功的自我實現,可以說,PLUS演說會是一個能力培養的訓練場。”

郭偉清還表示:“我們相信,隨著PLUS演說會不斷發展,逐漸形成品牌,會吸引越來越多的青年法律人加入進來,庭前獨角獸精神將感染更多法律人。”

一場演說會結束了,但對法律的思考才剛剛起步,如有一批人可以執著地走在法治中國的道路上,可以喚醒身邊的人一起同行,可以用最自然而然的方式,在未來的傑出法律人心中播下一顆種子,那麼中國法治的未來何愁不美好呢?

PLUS,它是“庭前獨角獸”舉辦的一場演說會,更是培養如鄒碧華般優秀的法律人群體的土壤。

文字丨陳鳳

攝影丨仇銀根 奚曉詩

來源丨上海高院

聲明|轉載請注明來自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