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邁進新時代——北斗拉開全球組網“戰幕”

原標題:邁進新時代 更驚世界殊——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拉開全球組網“戰幕”

萬物互聯, 藩籬消褪, 創新驅動的大時代已然來臨。

從1994年正式啟動建設, 到2003年第一代系統開通運行;從2012年形成覆蓋亞太大部分地區的服務能力, 到如今拉開全球組網“戰幕”,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以下簡稱“北斗”)一路披荊斬棘, 闖出了一條中國式自主導航之路。

作為軍民融合典範, 2012年北斗正式登陸民用市場, 短短5年總產值即從起初812億元到2017年度的2500億元, 北斗對產業核心產值的貢獻率達70%, 已然成為上曜星月、下安物望的國家名片。

“司南之杓,

投之於地, 其柢指南。 ”邁進全球組網新時代的北斗, 必將以更加完美的姿態走向世界, 以更為博大的胸懷兌現承諾, 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有力支撐。

從“天上好用”到“地上用好”

北斗5年應用精彩不斷

遵義市花崗區長征街道辦事處幹勁組的58戶居民, 至今忘不了2016年7月的那個夜晚。 6日深夜, 一聲鳴笛劃破長空——北斗監測資料顯示, 他們居住的145號樓沉降10毫米, 位移7毫米, 樓外牆瓷磚拉裂, 樓內多處出現裂縫……北斗衛星房屋安全監測系統的警報聲, 為工作人員應急處置提供了時間和技術基礎, 他們第一時間將住戶疏散到安全地域。

這僅是北斗服務生活的一個縮影。 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冉承其介紹,

目前, 北斗已在交通、電力、安全、漁業等領域廣泛使用, 並取得不錯成績。 借助這一系統, 我國突發重大災情上報時間縮短至1小時內, 災後應急救援回應效率提高2倍;交通運輸部門在480萬輛營運車輛上安裝了北斗終端, 僅2016年道路運輸重大事故率就比2012年下降近50%;全國4萬餘艘漁船安裝北斗, 累計救助漁民超萬人。

國內銷售的智慧手機中北斗越發受到青睞, 共用單車配裝北斗實現精細管理, 安裝北斗的公車讓乘客候車時間更精准……北斗走進百姓日常生活, 帶來可觸可感的便利。 北斗產業應用快速發展, 國內企業就有14000多家, 估計到2020年產值將達4000億元。 目前, 我國已形成北斗完整產業鏈, 北斗在國家安全和重點領域實現標配化使用,

在大眾消費領域得到規模化應用, 催生了“北斗 ”融合應用新模式。

總的看, 北斗的“民用史”始終與相容(和其它GNSS信號相容以獲得更好服務)、高精度(利用高精度、短報文通信等特色功能)相影相隨, 北斗系統也因這兩大優勢, 打進世界其他衛星導航系統尚未覆蓋的產業領域。

“北斗應用取得突破性進展, 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冉承其表示, 北斗正在闊步走向世界, 按照計畫我國將率先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基本服務, 2020年實現35顆北斗衛星全球組網, 具備服務全球能力。

從技術封鎖到謀求合作

北斗走出國門服務世界

技術封鎖, 曾相伴中國多年。 石以砥焉, 化鈍為利。 如今, 北斗正走出國門, 加速融入世界。

2016年11月, 我國發佈《關於加快推進“一帶一路”空間資訊走廊建設與應用的指導意見》,

提出支持北斗產業在“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發展。 目前, 已在馬來西亞等國智慧港口、精細農業、智慧交通領域提供服務。

“北斗系統具有短報文和位置報告服務能力, 這是打破技術封鎖走向全球的優勢所在。 ”冉承其如此描述北斗的奧秘。

時至今日, 北斗最高定位精度達毫米級, 這一優勢致使國外導航終端成本價從1000多美元暴跌到如今的1美元。 不久前, 美國與中國簽下《北斗與GPS信號相容與交互操作聯合聲明》, 兩大衛星導航系統在國際電聯框架下實現射頻相容, 用戶無需顯著增加成本就可以享受到更好的服務。 業內人士普遍叫好, 稱這是GPS與北斗的一次“閃婚”。

事實上, 很多國家都在謀求與中國北斗的合作。 中俄開通衛星導航聯合監測平臺, 簽署《中國北斗和俄羅斯格洛納斯系統相容與交互操作聯合聲明》;中歐衛星導航合作工作組成立, 為使用者享受更加高效可靠服務奠定基礎;非洲各國相繼建立地面接收站, 北斗有望在非洲大地上安營紮寨……

“北斗既是中國的, 也是世界的, 要為世界作出更多貢獻。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總設計師楊長風說, “曾經不忘記, 未來不懈怠”將成為北斗向著更高、更強發展的不竭信念。

從空間導航到覆蓋空天地海

將以北斗為核心構建新時空體系

2000年, 建成衛星導航實驗系統;2012年, 向亞太地區提供服務;2017年, 起步全球組網……北斗在建設與技術探索過程中, 創造性地形成了兩種服務機制,並實現了混合星座設計,拓展了衛星導航應用領域。

如今的北斗,正以嶄新姿態、更強能力、更好服務造福人類。隨著它在太空棋盤上落定,我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由區域運行轉向全球拓展。遙望廣袤的太空,中國人的“天眼”視域越來越開闊。冉承其介紹,我國將加快北斗三號組網部署,於2018年年底前建成18顆衛星的基本系統,並提供初始服務;2020年年底前建成30顆衛星的完整系統,提供全球服務。

據瞭解,北斗三號在載荷、星間鏈路、鐳射通信等方面都有創新,並且還增加了衛星搜救功能及全球位置報告功能,採用的星載氫原子精度比北斗二號的星載銣原子提高了一個數量級。

我國《國土資源“十三五”科技創新發展規劃》明確提出,要以深地、深海、深空為主攻方向和突破口,構建向地球深部進軍、向深海空間拓展和深空對地觀測的國土資源戰略科技新格局。

“北斗三號作為我國定位導航實驗室核心基礎設施,必將起到關鍵作用。”冉承其透露,2035年前,我國將以北斗系統為核心構建起覆蓋空天地海、高精度安全可靠、萬物互聯萬物智慧的新時空體系,將顯著提升國家時空資訊服務能力,滿足國民經濟和國家安全需求,從而為全球使用者提供更為優質的服務。(郭萌)

責編:何明

創造性地形成了兩種服務機制,並實現了混合星座設計,拓展了衛星導航應用領域。

如今的北斗,正以嶄新姿態、更強能力、更好服務造福人類。隨著它在太空棋盤上落定,我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由區域運行轉向全球拓展。遙望廣袤的太空,中國人的“天眼”視域越來越開闊。冉承其介紹,我國將加快北斗三號組網部署,於2018年年底前建成18顆衛星的基本系統,並提供初始服務;2020年年底前建成30顆衛星的完整系統,提供全球服務。

據瞭解,北斗三號在載荷、星間鏈路、鐳射通信等方面都有創新,並且還增加了衛星搜救功能及全球位置報告功能,採用的星載氫原子精度比北斗二號的星載銣原子提高了一個數量級。

我國《國土資源“十三五”科技創新發展規劃》明確提出,要以深地、深海、深空為主攻方向和突破口,構建向地球深部進軍、向深海空間拓展和深空對地觀測的國土資源戰略科技新格局。

“北斗三號作為我國定位導航實驗室核心基礎設施,必將起到關鍵作用。”冉承其透露,2035年前,我國將以北斗系統為核心構建起覆蓋空天地海、高精度安全可靠、萬物互聯萬物智慧的新時空體系,將顯著提升國家時空資訊服務能力,滿足國民經濟和國家安全需求,從而為全球使用者提供更為優質的服務。(郭萌)

責編:何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