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反思寒門博士之死:學生並非導師的小跟班

西安交通大學的藥理學博士楊寶德於2017年12月25日獨自從學校離開, 再也沒有回學校。 當天夜晚, 他在灞河溺亡, 警方認定, 沒有證據表明系刑事案件,

屬於自殺行為。 (1月17日《中國青年報》)

楊寶德是湖北農村人, 家裡生活貧困, 只有他一名大學生。 他從讀大學起, 除了學費就沒有向家裡要過錢, 生活費都是自己勤工儉學所得。 出身貧寒的他, 生活艱苦樸素, 卻非常樂於助人, 雖然性格比較沉默寡言, 但由於為人和善, 與同學們的相處非常融洽。 很難想像, 這樣一個品學兼優, 文化水準如此高的博士竟然走上了自殺之路。 楊寶德的悲劇讓很多人感到揪心, 我們無從得知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是什麼, 但是從目前看來, 造成這場悲劇, 他的博導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據楊寶德的女友說, 楊寶德以前就曾經有過輕生的行為。 自從楊寶德轉博成為現在這個博導的學生後,

他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在學業方面, 他的科研成果在很大程度上陷入了停滯, 讀博一年半隻發了一篇論文, 還是用的碩士期間的研究成果。 生活中的大部分業餘時間, 楊寶德都在幫導師做些雜事, 澆花、打掃辦公室、拎包、拿水、去停車場接她、陪她逛超市、去家中裝窗簾等, 導師還經常在社交應酬時帶上他幫忙擋酒, 而對於科研, 卻沒有給過他正確的指導, 這些讓他一直苦不堪言。

其實, 很多人在讀研究生期間都多多少少有過類似的經歷, 學業上是導師的學生, 生活上卻分飾著助理、朋友、司機等多種角色。 這也折射出了國內高校中一個不合理的現狀, 導師與學生在生活上交往太過密切。 在教育中, 我們提倡師生之間多溝通、多交流,

尤其是對於研究生教育來說, 一個導師帶的學生就是一個研究團隊, 師生之間的良好關係的確有助於更好地完成科研課題, 但師生關係好並不代表師生之間能夠毫無距離, 也不代表著老師可以對學生呼來喝去。

在楊寶德考慮出國留學的時候, 有同學曾跟他說:“你這麼好用, 你的導師怎麼可能放你走。 ”這樣看來, 導師為了留住優秀的學生幫自己搞調研、做課題, 不惜犧牲學生個人發展前途的現象也是很常見的。 作為研究生導師應當有大局意識和長遠眼光, 將學生培養為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才, 而不是打著教育的名號, 培養為自己服務的徒弟。

文/張瑩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