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揭秘:歷史上4次滅佛,為什麼和尚那麼受帝王仇恨?道士卻這樣笑答

揭秘:歷史上規模較大的滅佛一共有四次, 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後周世宗滅佛、被稱為三武一宗事件。

為何歷史上總是限制佛教的發展呢?

佛教貢品

北魏太武帝滅佛

太武帝是在中國歷史上有作為的皇帝, 曾完成了統一北方的大業。 他一開始並不討厭和排斥佛教, 相反當

時他還個信佛者, 但是北魏武帝要統一北方, 佛教的不交賦稅, 最終引起了太武帝拓跋燾的不滿, 從而佛教被大規模的限制。

北魏太平真君六年(西元445年), 北魏太武帝出兵經過長安, 在一寺院中發現兵器、造酒器具、財物和窟藏婦女, 於是北魏太武帝大怒, 下詔大規模滅佛, 誅殺沙門, 焚燒寺院經像。 後來雖由太子拓跋晃監國秉政, 緩宣詔書, 使很多沙門僧侶聞訊遠逃, 一部分經像得到隱藏, 但在北魏政權所轄境內還是發生了大量僧尼被殺, 寺院佛經毀滅殆盡的情況,

尤其是境內的寺塔被盡毀無遺。

而拓跋燾在位期間, 親率大軍滅亡胡夏、北燕、北涼等諸多政權, 統一北方。 算得上是一位有作為的皇帝。

北魏太武帝

北周武帝滅佛

據史籍《魏書·釋老志》記載, 當時, 佛教在北周轄境內急速發展, 北方僧尼達二百萬人,

佛寺多達三萬餘所。 由於僧尼享受免稅賦徭役的待遇, 寺院佔有大量的土地。

史學家認為, 北周武帝滅佛是因為當時他正準備進攻北齊, 需要大量軍人, 禁佛毀佛既可以把寺院財產充公, 又可以徵用數以百萬計的還俗僧侶當兵, 所以有此政治目的。

唐武宗滅佛

唐朝是佛教最興旺時期, 幾乎每一代君主都崇佛, 到了中唐末期, 佛教的勢力和影響力已經非常大了, 但由於時佛門戒律日漸鬆弛, 佛門的借侶也魚龍混雜, 各地寺院已日漸世俗化, 本來佛門勝地是出家人的修行場所, 已慢慢變成了世俗的娛樂場所, 一些寺院為了招引平民信眾, 結交達官權貴, 媚俗世間潮流, 往往把佛門清淨地方得象現在的酒吧、歌廳和卡拉OK一樣, 上至天子達官, 下至刁民蕩婦都爭相湧入寺院, 而寺院也常常日夜有唱歌、說詞、彈評、演戲, 甚至還假託經論, 大講黃色粗俗的故事段子和笑話。 如此污垢不堪, 從客觀上埋下了佛門劫難的厄運。

後周世宗滅佛

唐朝滅亡後, 進入五代十國時期,

軍閥混戰, 世間處於戰亂、饑荒逃難、災害, 佛法同樣暗微不昌, 處

於歷史的低潮, 進入後周朝代, 佛門不幸又遭一次浩劫。 西元955年就開始禁佛, 不許私度僧尼, 不許無侍者的出家, 出家必須考試和國家批准, 禁止燒身焚指等修行方式, 收繳不經官府核准的寺院和財產, 收繳民間的銅金佛菩薩像。 一些歷史學家分析, 周世宗禁毀佛教的原因主要是要增加賦稅、兵役,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 就是金銀銅的佛菩薩像可以用於鑄錢, 以彌補連年戰爭的銅錢的短缺。

被毀壞的佛像

總得來說,佛教被滅,都有這麼一個原因,進入寺廟修行的和尚太多,影響了國家的發展,滅佛之後,和尚還俗可以作為勞動力,不管是徵兵,還是種田都是一大發展,而且寺廟裡的各種銅金佛菩薩像以及香火錢,都是作為國家開支的一個重要組成。

道士

而道士的石像,則沒有價值,且成為道士的要求頗高,數量一直不如和尚。因此道士沒有被限制。

道士曾這樣說:"亂世道士下山救世,和尚關門避禍。盛世道士歸隱深山,和尚出門招搖。和尚肥頭大耳,道士骨骼清奇。"

被毀壞的佛像

總得來說,佛教被滅,都有這麼一個原因,進入寺廟修行的和尚太多,影響了國家的發展,滅佛之後,和尚還俗可以作為勞動力,不管是徵兵,還是種田都是一大發展,而且寺廟裡的各種銅金佛菩薩像以及香火錢,都是作為國家開支的一個重要組成。

道士

而道士的石像,則沒有價值,且成為道士的要求頗高,數量一直不如和尚。因此道士沒有被限制。

道士曾這樣說:"亂世道士下山救世,和尚關門避禍。盛世道士歸隱深山,和尚出門招搖。和尚肥頭大耳,道士骨骼清奇。"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