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媽,其實我過得一點也不好”

那是我後來逃出的地方,

也是我眼淚現在歸去的地方。

前兩天, 在“二更”看到了一條採訪視頻, 記錄了北上廣漂們跟爸媽通話的瞬間。

電話那頭, 爸媽像往常一樣絮絮叨叨著;而鏡頭面前, 孩子卻已經泣不成聲。

還有一個月, 馬上就要過年了, 這樣倒數的日子裡, 總是讓人格外想家。

今天, 我們來聊聊“家”吧。

爸媽, 我在外一切都好, 勿念。

在“二更”的視頻下, 最高贊的網友@帶她去冰島說:

“北漂時住在墳墓上, 跟我媽說, 住的樓房, 可棒了。 ”

點贊的數位, 大概暴露了很多漂泊青年的心事。

我有個朋友, 去年剛從985學校研究生畢業, 帶著幾件簡單的行李和滿心抱負, 孤身去了北京。

沒想到, 一紙耀眼的畢業證, 在人才濟濟的帝都, 根本不算什麼。 找工作和找房子,

成了她北漂的兩座大山。

為了省錢, 她住進了群租房。 租了一個床位, 早上跟二十來人擠著巷口的公廁和盥洗台, 晚上聽著隔壁的小情侶恩愛時不可言狀的聲音。

“這些都還好, 最難的是接我媽電話的時候。 ”她跟我說。

從小到大, 她都是爸媽眼中的驕傲, 是親戚鄰里口中“別人家的孩子”, 在她開始“北漂”之前, 她也是信的。

現在, 這個“驕傲”一日三餐吃著泡面就饅頭, 住在潮濕陰暗的床位上, 擠著兩個小時的公車去找工作。

這些很苦, 但偏偏都是不能跟爸媽講的。

“一方面是不想給他們添堵, 一方面是, 跟他們說了, 他們又能幹嘛呢?”

漂泊在外的我們, 除了窮, 還有一點都一樣, 就是偏執地報喜不報憂。

可是, 我們也會有撐不住的時候啊。

就像這個北漂的朋友, 有一天晚上遇到房東臨時拆隔斷, 一屋子的人都被粗暴地趕了出來, 包括穿著睡衣、一臉懵逼的她。

“抱著被子, 趿著拖鞋走在街上的時候, 我真的很想打電話跟我媽哭一場。 ”如今講起來, 她還有點哽咽。

是啊, 一直忍著不跟他們說, 孤獨到了臨界點, 是會決堤的。

孩子, 我們在家一點也不想你, 勿念。

我猜, 我們騙人的本事, 大概都是從爸媽那裡學來的。

比如, 騙我們說:“我一點都不想你。 ”

幾年前, 朋友阿鵬去英國讀書, 那是他第一次坐飛機, 第一次離開家去那麼遠的地方。

離開家去機場那天, 他還跟我吐槽, 說他爸好“無情”, 一早就去上班了, 送也不送他, 連一句“再見”也沒有好好說。

哪知, 他剛下飛機, 就收到了他媽媽發來的短信——原來, 他爸一直躲在機場外, 站了一個多小時, 看著他搭乘的航班飛走, 抽了一整包煙。

阿鵬這個一米八的大男孩, 就這麼站在異國的機場, 傻了吧唧地掉了眼淚:

“我爸一個大老爺們, 估計是不習慣跟兒子來煽情的這一套吧。 ”

其實,很多時候爸媽都是這樣吧,臉上裝作毫不在乎,一轉頭,“想你”的情緒才敢鋪天蓋地地湧上來。

有時候,爸媽還會騙我們說:“我在家過得很好。”

朋友阿呆是一個“上漂”,每週日晚上八點,她媽媽都會準時打電話來,每次都問那幾個問題:吃了嗎?洗了嗎?要睡了嗎?

可是有一次,一連著兩個星期,阿呆媽媽都沒有打電話過來,每週日“三問”也改成了微信文字版。

阿呆有點疑惑,但這種疑惑一閃而過,很快又被工作和愛情擠走了。

後來爸媽到上海去看她,她爸才偷偷跟她說了實話:“你媽兩個月前生病住院了大半個月,不敢跟你打電話,怕你發現。”

在那個當下,阿呆不知道應該尷尬,還是應該愧疚。與其說是媽媽偽裝成功了,不如說,是她自己忽略媽媽太久了。

“我不知道,我媽在慶倖我沒有發現時,心裡是不是也很失落呢?”阿呆說,一想起這個,就悲傷得要命。

龍應台在《目送》裡,也寫過送16歲的兒子出國,在機場一直看著他的背影,等他回一次頭的經歷。

她說:“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我們的父母,雖然也在做著同樣的事,可是心裡未必能像龍應台那麼“放得下”。

他們不敢說想念,他們不願意說自己的病痛,只不過是怕你分心、怕你擔心、怕耽誤你追求自己的幸福罷了。

沒有你在身邊,其實我一點都不好

“有沒有想過,你的父母有一天,會離開你?”

“二更”採訪的最後一個問題,讓離家七年的小姑娘泣不成聲,也讓經過大風大雨的大老爺們兒紅了眼眶。

“我想過,有很多種畫面,不敢想,不可以去想。”

這句話直直地戳到我心裡去了。

我記得,第一次有“父母將會離開我”這個念頭的時候,我也是渾身打了戰慄。上一秒還站在淋浴頭下哼歌,念頭一閃而過,眼淚就控制不住了。

我們愛他們,這是無疑的;可這份愛久而久之,就會因為習慣而被忽略,被擱置,被新生活裡的種種,沖到了後邊。

我們以為父母一直都會在的,一回頭就在,所以乾脆就不回頭了。

父母也一樣,他們以為我們總會回來的。

我們彼此,相處得越來越小心翼翼,營造出對方期許的狀態;所有想念、所有難處,都成了無言,來不及說。

其實啊,很多時候,父母不需要這麼“成熟”的孩子,我們也不想要這麼“懂事”的父母。

彼此牽掛,彼此擔心,甚至給彼此製造一點“麻煩”,這種互相需要,能把我們粘得緊一點。我們和父母之間,才不會漸行漸遠,被新生活的浪潮沖散。

幸好,馬上就要過年了,儘管年味越來越淡,但那份熱湯熱水的溫暖總是不會變的。

希望你們都能回家,希望你們都會回家。

二更視頻:媽媽,其實我過得一點也不好

- END -

其實,很多時候爸媽都是這樣吧,臉上裝作毫不在乎,一轉頭,“想你”的情緒才敢鋪天蓋地地湧上來。

有時候,爸媽還會騙我們說:“我在家過得很好。”

朋友阿呆是一個“上漂”,每週日晚上八點,她媽媽都會準時打電話來,每次都問那幾個問題:吃了嗎?洗了嗎?要睡了嗎?

可是有一次,一連著兩個星期,阿呆媽媽都沒有打電話過來,每週日“三問”也改成了微信文字版。

阿呆有點疑惑,但這種疑惑一閃而過,很快又被工作和愛情擠走了。

後來爸媽到上海去看她,她爸才偷偷跟她說了實話:“你媽兩個月前生病住院了大半個月,不敢跟你打電話,怕你發現。”

在那個當下,阿呆不知道應該尷尬,還是應該愧疚。與其說是媽媽偽裝成功了,不如說,是她自己忽略媽媽太久了。

“我不知道,我媽在慶倖我沒有發現時,心裡是不是也很失落呢?”阿呆說,一想起這個,就悲傷得要命。

龍應台在《目送》裡,也寫過送16歲的兒子出國,在機場一直看著他的背影,等他回一次頭的經歷。

她說:“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我們的父母,雖然也在做著同樣的事,可是心裡未必能像龍應台那麼“放得下”。

他們不敢說想念,他們不願意說自己的病痛,只不過是怕你分心、怕你擔心、怕耽誤你追求自己的幸福罷了。

沒有你在身邊,其實我一點都不好

“有沒有想過,你的父母有一天,會離開你?”

“二更”採訪的最後一個問題,讓離家七年的小姑娘泣不成聲,也讓經過大風大雨的大老爺們兒紅了眼眶。

“我想過,有很多種畫面,不敢想,不可以去想。”

這句話直直地戳到我心裡去了。

我記得,第一次有“父母將會離開我”這個念頭的時候,我也是渾身打了戰慄。上一秒還站在淋浴頭下哼歌,念頭一閃而過,眼淚就控制不住了。

我們愛他們,這是無疑的;可這份愛久而久之,就會因為習慣而被忽略,被擱置,被新生活裡的種種,沖到了後邊。

我們以為父母一直都會在的,一回頭就在,所以乾脆就不回頭了。

父母也一樣,他們以為我們總會回來的。

我們彼此,相處得越來越小心翼翼,營造出對方期許的狀態;所有想念、所有難處,都成了無言,來不及說。

其實啊,很多時候,父母不需要這麼“成熟”的孩子,我們也不想要這麼“懂事”的父母。

彼此牽掛,彼此擔心,甚至給彼此製造一點“麻煩”,這種互相需要,能把我們粘得緊一點。我們和父母之間,才不會漸行漸遠,被新生活的浪潮沖散。

幸好,馬上就要過年了,儘管年味越來越淡,但那份熱湯熱水的溫暖總是不會變的。

希望你們都能回家,希望你們都會回家。

二更視頻:媽媽,其實我過得一點也不好

- END -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