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為什麼總是“否認”自己有聽力有損失?

大家都知道, 現在聽力損失的人群日益壯大, 當聽力檢查報告顯示自己存在聽力損失時, 他們常常給出的反應是:我的耳朵還好著呢!又或者是說:我能聽見聲音啊!.......那人們為什麼要否認自己聽力損失的事實呢?

其它感官的輔助作用

人耳在聆聽聲音、言語交流的過程中, 並不會僅使用聽覺系統。 聽覺、視覺、認知的三重作用使得人耳在不同環境下都可識別言語。

舉個例子來說, 在極其嘈雜的背景雜音環境下, 視覺系統將發揮更多作用, 協同聽覺系統共同説明人耳在嘈雜環境下聽得更清楚;在交談過程中, 即使談話者對某些詞、句的吐字不清晰, 人耳也能利用認知系統充分理解交談內容。

不存在的聽覺感知

縮小的聽覺動態範圍是導致聽障人士失去聽覺感知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不存在聽覺感知的聲音範圍內, 聽障人士並不會意識到自己是否存在聽力損失, 尤其是當聽力損失的程度僅為輕度時, 聽障人士難以辨別自己的聲音感知世界是否與聽力正常者一樣。

在談話中, 當我們意識到交談者可能無法聽清我們說話時, 我們會不自覺的提高音量、放慢語速等等, 這個時候視覺系統及認知系統就會揮著很重要的作用。

正因如此, 很多已經有聽力損失的人在交流過程中總是讀唇, 所以他們沒辦法很早的意識到自己有聽力損失, 更何況是輕度的聽力損失。 針對這一時期的聽障人士, 即使聽力檢測結果顯示其需要助聽補償,

他們也會因“自己仍能正常交流”等而否認聽力損失的事實。

對於存在重振現象的聽力損失患者, 經常都會有“小聲聽不見, 大聲有太吵“的現象, 但是往往很多人通常認為這是一種“聽力極好”的表現, 因此, 錯誤的認知同樣會造成聽障人士無法意識到聽力損失的存在。

否認存在聽力損失的事實是老年性聽力損失人群的常見表現, 而這一“否認”心理的產生來自於多個方面。 隨著年齡的增長, 老年群體應該逐漸增強保護聽力健康的意識、定期進行聽力檢查, 從而防止聽力損失引起認知及交流問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