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古城|知道濟南二環,但你知道濟南“一環”在哪裡嗎?

作者 | 武存中

“啊, 五環, 你比四環多一環, 啊, 五環, 你比六環少一環……”聽著著名相聲演員岳雲鵬的唱詞, 我想起了咱們濟南的“一環”。

很多人只知道咱們濟南二環, 卻不知道“一環”。 其實濟南的“一環”就是過去的城牆, 也就是沿護城河上面的那條公路。 過去, 城市都用磚、石頭築成一道城牆, 把城市圍起來, 牆外挖上河渠, 這叫“城池”。

民國時期的城牆馬路

有城無水曰“城”, 有城有水曰“隍”, 這便是“城隍”的來歷。

清朝時期的《曆城縣誌》上面有一張濟南地圖:

黑虎泉西路是南城牆, 黑虎泉北路是東城牆, 西門至大明湖南門是西城牆, 匯波門、北極閣是北城牆。

現在, 都辟為公路, 這就是“一環”。 “一環”的下麵護城河建成了美麗的環城公園。

濟南舊城有四座門:

南門叫“曆山門”, 東門叫“齊川門”, 西門叫“濼源門”, 北門叫“匯波門”。 “匯波門”也叫“北水門”。

城牆與護城河

曆山、齊川、濼源三門均有吊橋, 放下吊橋便是通向城外的大道。

唯匯波門是瀉洪的, 後來為了通行方便, 開闢了一個“小北門”, 因舊時的濟南北面北園是種菜、種稻、養魚、植藕的水田。

現在的黑虎泉西路小學過去叫“濟南第一師範附小”, 解放後叫南城根小學。

石砌門柱上雕刻著花紋浮飾, 兩扇刷著綠漆的木制大門。 大門的最上端寫著“時刻準備著”五個大字。

出了校門就是城牆, 城牆已經是斷壁殘垣, 冬天枯黃的蓬草從磚縫中倒垂下來, 在朔風中瑟瑟發抖。 城牆上到處是巨大的豁口, 那是解放濟南時遺留下來的痕跡。 我們放了學便到豁口上去玩。

清代匯波門及匯波樓

我記的有一個塌鼻子老頭, 蹲在豁口處賣“面魚兒”, 二分錢一勺, “面魚兒”是江米的, 兩頭尖尖的, 小指頭肚般大小, 盛在一個黑瓦罐裡, 據說很好吃, 但我沒有吃過, 因為那時對我來說算是高消費了。

上世紀50年代濟南拆除了城牆,

60年代修建了解放閣, 70年代開闢為柏油馬路, 80年代將馬路拓寬。

南門橋現在是雙橋。 東邊這座橋還是那座老橋, 西邊的橋是新建的。 老橋在解放初期還是座木橋, 城門外面有甕城, 也叫“月城”, 因其形狀像月亮而名。 所以附近的街叫“月城街”。 以前就有“東門月城街”、“西門月城街”和“南門月城街”。 從南門橋向南不足五十米有一座小石橋, 這一段就是南門月城街。

南門城樓

街上有好多商店,路東的北頭有個照相館。1957年春節,哥哥帶著我和弟弟,還有叔輩二哥的兩個兒子在這裡照了張相,這照片至今還保留著。照相館的南邊有一家水果店,店主人有個患精神病的兒子,常常把口水吐到行人的身上。

路西有家醬菜店。

解放初這兒是繁華的鬧市,每當夜幕降臨,賣苦腸的、賣切糕的、賣八寶粥的、賣煮地瓜的熙熙攘攘,十分熱鬧。賣煮地瓜的推著個小車,上面坐著火爐煨著鐵鍋,鍋底鋪著一層荷葉,那地瓜煮得都淌了油,甜極了,熱氣騰騰的令人垂涎欲滴。

20世紀60年代初期南門拆除,準備擴建時卻趕上三年困難時期。

西門全景,1928年

此後好長一段時間南門是一片廢墟。

記得1962年6月13日濟南連降暴雨,山洪暴發,溢滿了護城河。我和幾個小學同學去考中學,出了考場,經過前帝館街時,眼看著幾家民房在洪水的浸泡下轟然倒塌。我們幾個同學勇敢地鳧水過去救人,那時候我不會游泳就給他們看衣服。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沒有人會記起我們,也沒有人表彰我們,但直到今天我還是為小夥伴們的勇敢行為感到驕傲。第二天,在南門橋西邊正對著衛巷口的那座橋岸邊,我看到一領竹席下面蓋著一個死人。原來,發大水時那人正走在橋上,被洪水沖下河去淹死了。

西門箭樓、甕城及濼源橋

時隔五十年後,我採訪原來住在天地壇街的曹大娘時,她說:“那個人是後營房街上一個挖大糞的,他正好去洗挖大糞的勺子,遇上洪水被淹死了。”我這才知道這個人的來龍去脈。

三年困難時期,南門瓦礫場上一直是自由市場。現在仍然能夠回憶起那時的喧囂景象。20世紀70年代是副食品市場,最南邊是一個賣蔬菜的大棚。人們叫它“菜市場”,1968年冬天的一場大雪把南門菜市場的屋頂壓塌了。

70年代中期,毛主席提出“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南門又開始挖防空洞,由於濟南的地下水位高,挖洞很不順利,於是就先挖溝,再用磚砌成拱形,然後再把它填埋起來。

1928年,南門一帶航拍

許多人挖土、刨溝、打夯、砌牆,場面蔚為壯觀。記憶中最深的是打夯的,十幾個人用繩子拉著夯,中間一個人手握夯把,唱著夯歌,他領唱眾人和,非常好聽。每每從這兒經過我都要聽上好一段時間才戀戀不捨地回家。

80年代,南門辟為南門集貿市場,一直到建泉城廣場時才被拆除。

濟南舊城,並沒有因此完全消失,而是留下了一角,這就是今天巍然屹立的解放閣。

時光跨越了將近70年,今天濟南城市的建設就像一個巨人,邁開了雄偉矯健的步伐。

“一環”“二環”的建成使人們的出行更加方便。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三環”“四環”會接踵而至,軌道交通地鐵等等將層出不窮,我們的前景肯定會更加美好、光明。

南門城樓

街上有好多商店,路東的北頭有個照相館。1957年春節,哥哥帶著我和弟弟,還有叔輩二哥的兩個兒子在這裡照了張相,這照片至今還保留著。照相館的南邊有一家水果店,店主人有個患精神病的兒子,常常把口水吐到行人的身上。

路西有家醬菜店。

解放初這兒是繁華的鬧市,每當夜幕降臨,賣苦腸的、賣切糕的、賣八寶粥的、賣煮地瓜的熙熙攘攘,十分熱鬧。賣煮地瓜的推著個小車,上面坐著火爐煨著鐵鍋,鍋底鋪著一層荷葉,那地瓜煮得都淌了油,甜極了,熱氣騰騰的令人垂涎欲滴。

20世紀60年代初期南門拆除,準備擴建時卻趕上三年困難時期。

西門全景,1928年

此後好長一段時間南門是一片廢墟。

記得1962年6月13日濟南連降暴雨,山洪暴發,溢滿了護城河。我和幾個小學同學去考中學,出了考場,經過前帝館街時,眼看著幾家民房在洪水的浸泡下轟然倒塌。我們幾個同學勇敢地鳧水過去救人,那時候我不會游泳就給他們看衣服。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沒有人會記起我們,也沒有人表彰我們,但直到今天我還是為小夥伴們的勇敢行為感到驕傲。第二天,在南門橋西邊正對著衛巷口的那座橋岸邊,我看到一領竹席下面蓋著一個死人。原來,發大水時那人正走在橋上,被洪水沖下河去淹死了。

西門箭樓、甕城及濼源橋

時隔五十年後,我採訪原來住在天地壇街的曹大娘時,她說:“那個人是後營房街上一個挖大糞的,他正好去洗挖大糞的勺子,遇上洪水被淹死了。”我這才知道這個人的來龍去脈。

三年困難時期,南門瓦礫場上一直是自由市場。現在仍然能夠回憶起那時的喧囂景象。20世紀70年代是副食品市場,最南邊是一個賣蔬菜的大棚。人們叫它“菜市場”,1968年冬天的一場大雪把南門菜市場的屋頂壓塌了。

70年代中期,毛主席提出“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南門又開始挖防空洞,由於濟南的地下水位高,挖洞很不順利,於是就先挖溝,再用磚砌成拱形,然後再把它填埋起來。

1928年,南門一帶航拍

許多人挖土、刨溝、打夯、砌牆,場面蔚為壯觀。記憶中最深的是打夯的,十幾個人用繩子拉著夯,中間一個人手握夯把,唱著夯歌,他領唱眾人和,非常好聽。每每從這兒經過我都要聽上好一段時間才戀戀不捨地回家。

80年代,南門辟為南門集貿市場,一直到建泉城廣場時才被拆除。

濟南舊城,並沒有因此完全消失,而是留下了一角,這就是今天巍然屹立的解放閣。

時光跨越了將近70年,今天濟南城市的建設就像一個巨人,邁開了雄偉矯健的步伐。

“一環”“二環”的建成使人們的出行更加方便。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三環”“四環”會接踵而至,軌道交通地鐵等等將層出不窮,我們的前景肯定會更加美好、光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