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教育不同類型孩子的話都在這了,超級有用,家長不看會後悔的

俗話說, 孩子就是父母的鏡子,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影響著孩子。 如果你是一個暴脾氣, 那你的孩子將來也有可能就是暴脾氣,

我們稱它為“遺傳”。 實際上, 只要家長掌握好說話的方式和教育的方法, 完全可以避免這種遺傳。

很多父母面對孩子時, 總是各種不耐煩, 如果孩子沒做好, 甚至大聲吼叫, 氣急了什麼話都往外冒。 時間久了不但影響親子關係, 最重要的是孩子會跟著學。

那面對不同類型的孩子, 家長不能說什麼, 應該怎麼說呢?

一、對行事緩慢型孩子

不能說:快點幹! 

成年人都明白一個道理, 有果必有因。 孩子之所以做事緩慢, 也有其各自的特殊原因。 有些孩子是因為思維速度慢導致其行動緩慢, 有些孩子則是因為其猶豫不決的性格。 有的孩子心思縝密, 總要思前想後, 考慮很多狀況, 所以行動比較緩慢。 而有些孩子則是由於過度謹慎, 在準備不充分的情況下絕對不行動。 當然, 也有不少孩子是本身做事就慢吞吞的。 不管孩子屬於哪種類型, 你都不能催促他。 “快點幹!”這種命令型的口吻只會加劇孩子的心理負擔。

“快點幹”——沒有提供任何實際的內容, 既沒有告訴孩子哪兒需要快些做, 也沒有指導他怎樣才能做得快。

這麼說只會讓孩子頭腦更加混亂, 別說加快速度了, 很可能還會導致更慢。  

可以說:媽媽等你

那麼, 在這種進退兩難的時刻, 怎樣做才是最佳選擇呢?

我建議你嘗試先用語言認可他, 例如“你做得很仔細”、“看來你考慮得很周全啊”, 這種積極的評價對孩子來說是最好的禮物。 然後, 你再拋出問題讓孩子思考, “但如果想稍微快點搞定它的話, 你會怎樣做呢?”這時, 孩子會心平氣和地尋找答案, 在不知不覺中就提高了速度。

小編在生活中也發現, 行事緩慢型的孩子在尋找加快速度的方法的過程中往往會變得焦躁。 這時, 父母應該及時安撫孩子, 給他充足的時間。 此時, 父母對孩子說的最有效的話就是——“媽媽等你”。

二、對天生挑剔型孩子

不能說:你怎麼這麼挑剔!

這類孩子本身性格就比較敏感, 他們適應環境的能力比較差, 需要父母用始終如一的愛來呵護他容易焦躁的心。 你要對他固有的個性和獨特的愛好給予尊重。 “你怎麼這麼挑剔”“就按我說的辦”“我要是你就不這樣”之類的否定性言語都會毫不留情地抹殺掉孩子的個性,

打斷孩子的獨特性思維, 這種話父母應該絕對避免。 除了上面這些話, 在日常生活中, 小編經常會聽到家長對孩子說出類似“你是故意的吧”“媽媽真是受不了你這種行為”之類的話, 其實這些話也是在變相地指責孩子的行為, 只能刺激到天性挑剔的孩子, 卻並不會帶來任何益處。

可以說:真是與眾不同的選擇

如果孩子屬於這種類型, 他必定會對日常的吃穿用度有著嚴格的要求。 他們嘴邊常掛著“討厭這個”“不喜歡那個”之類的話, 十分固執。 並且, 當自己的意願無法得到滿足時就會鬧情緒。

對這種類型的孩子來說, 父母最需要做的就是認可他的個性。 通常來說,越是挑剔的孩子在獲得別人的認可時,就越容易感到喜悅和滿足。同時,即便是孩子的行為確實有點過分,父母也要先給予孩子理解和認可。這真是與眾不同的選擇。”、“只有你才能想出這種奇妙的想法”。這種類型的孩子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在找到適合自己的事後會投入十二分的熱情,而且很容易取得成功。所以,父母一定要學會安撫和認可孩子挑剔的心,並幫助他埋頭進入創意階段。

三、對善良順從型孩子

不能說:愛生氣的都是壞孩子

很多內向的孩子都習慣隱藏自己的內心,他們寧願壓抑自己的想法,也不願違背父母和他人的期望。這時他們表現出來的性格特徵就是善良、順從的。他們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真實感情,而且在需要通過競爭獲得權利時通常會選擇逃避,也經常被同齡人欺負。

對這些習慣於壓抑自己的孩子,真的沒有必要再去強調善良、順從這些品行了。“愛生氣的都是壞孩子”“你再忍忍吧”之類的言語,對這些孩子來說近乎是令人窒息的節奏。不用父母強調,他們已經在內心做過無數次讓步了。現在又要他繼續讓步,仿佛他們存在的價值就是為了讓別人幸福而壓抑自己。這樣,孩子的人生該是多麼悲哀啊。

善良順從的孩子,是大家普遍公認的“乖乖仔”、“好孩子”,在讚揚這些孩子的同時,我們要更多的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多聽聽他們的內心想法,這才是正確的教育方法呢!可以說: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如果孩子只是無原則地善良,或毫無主見地順從父母,那就不是父母該為孩子自豪的優點了。這時,父母就要在腦海中敲響警鐘了,這可能意味著孩子會離社會越來越遠。孩子持續壓抑自己想要的東西,隱藏自己的內心,它帶來的副作用會超乎你的想像。對於過度謙讓和不懂得拒絕的孩子,父母要嘗試著走進他的內心。“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你想對媽媽說什麼?”這樣的對話可以説明你探聽到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而且這個過程必不可少。善良和順從是一種美德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如今,將自己的想法明確地傳達給對方,能認知並把控對方的內心,這已經成了社交能力強的表現之一,家長們也要注意啦!

四、對散漫外放型孩子

不能說:你肯定有多動症

這種類型的孩子有個特徵就是“不聽話”。所以父母反復強調的問題,他們總是一個耳朵進一個耳朵出。於是,父母忍無可忍便對孩子咆哮道:“你肯定得了多動症,到底要我拿你怎麼辦!”其實,大多數行為散漫的孩子只是比其他孩子更活躍一些、更開朗一些罷了,並不是有什麼多動症。父母不負責任地指責他有多動症,簡直就是欲加之罪。可以說:你最有印象的是哪個地方?

有些孩子表現出過度的活躍,時而嘰嘰喳喳說個不停,時而跑來跑去沒個消停,嚴重時還會讓父母懷疑孩子是否得了多動症;而且做起事來也表現得漫不經心,總是走馬觀花似的,做任何事都馬馬虎虎,不求甚解。這種類型的孩子需要進行集中注意力的練習。在旅遊景點觀賞風景時,你可以時常問孩子:“剛才看過的地方,你對哪兒最有印象?”這樣,孩子會下意識地去記憶,而不是什麼都只是大概看一眼。看完一本書後,父母可以讓他講講書中最喜歡的場景是什麼,有哪些主人公,發生了哪些事,問題越具體越有效;做數學題時,有時靠猜測孩子也能猜對一些題。這時,父母就要讓孩子明確說明自己的解題思路。否定孩子的個性,是家長們容易犯的錯誤之一。在教育部出臺的《教育部關於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裡,明確規定“家長要尊重孩子的合理需要和個性”,好動也是孩子的個性,也要得到合理尊重呢!

五、對害羞內向型孩子 

不能說:別人會怎樣看你啊!

內向的孩子對外界事物比較敏感,他們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也經常為此苦惱。

這時,如果父母再煽風點火,“你這樣做,別人怎麼看你啊”,就會讓孩子陷入無氣力狀態,缺乏奮鬥的欲望,從而將自己鎖在個人的世界裡。父母應該給孩子灌輸更多的自信心,讓他真正變得強大起來,不再糾結於旁人的目光,做回最真實的自己。

可以說:媽媽先做一次你看看

對於這種類型的孩子,父母強制性的要求往往起不到預期的效果,只會讓孩子心裡有壓力,產生退縮心理。

正確的做法是,由父母親自示範,在愉快的展示和引導中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因為看到自己最信任的媽媽做示範,孩子內心的欲望會變得越來越強烈:“應該嘗試一下”、“我也能做到”“我也想像媽媽這樣”。所以,當孩子面臨新的挑戰,或遇到有難度的事時,父母應該挺身而出,“媽媽先做一次給你看”,然後輔助孩子完成隨後的任務。並且,父母還要及時肯定他的成果,以增強孩子的自信心。除了家長親身示範外,在教育部出臺的《教育部關於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裡也明確規定,家長要支持孩子參加適合的社會實踐,推動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有機融合。小編覺得,針對這種內向的孩子,多參加社會實踐,也是一種好的家教方法呢!

每個孩子的個性都是不同的,有的內向有的外向,有的敏感有的大大咧咧。但是家長要相信,我們的孩子身上總是有很多閃光點的。多看他的長處,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你會發現孩子原來是那麼可愛。

你家孩子是屬於什麼類型呢?我想父母心裡都應該有數的。

那麼就試試和孩子這麼說話吧!

通常來說,越是挑剔的孩子在獲得別人的認可時,就越容易感到喜悅和滿足。同時,即便是孩子的行為確實有點過分,父母也要先給予孩子理解和認可。這真是與眾不同的選擇。”、“只有你才能想出這種奇妙的想法”。這種類型的孩子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在找到適合自己的事後會投入十二分的熱情,而且很容易取得成功。所以,父母一定要學會安撫和認可孩子挑剔的心,並幫助他埋頭進入創意階段。

三、對善良順從型孩子

不能說:愛生氣的都是壞孩子

很多內向的孩子都習慣隱藏自己的內心,他們寧願壓抑自己的想法,也不願違背父母和他人的期望。這時他們表現出來的性格特徵就是善良、順從的。他們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真實感情,而且在需要通過競爭獲得權利時通常會選擇逃避,也經常被同齡人欺負。

對這些習慣於壓抑自己的孩子,真的沒有必要再去強調善良、順從這些品行了。“愛生氣的都是壞孩子”“你再忍忍吧”之類的言語,對這些孩子來說近乎是令人窒息的節奏。不用父母強調,他們已經在內心做過無數次讓步了。現在又要他繼續讓步,仿佛他們存在的價值就是為了讓別人幸福而壓抑自己。這樣,孩子的人生該是多麼悲哀啊。

善良順從的孩子,是大家普遍公認的“乖乖仔”、“好孩子”,在讚揚這些孩子的同時,我們要更多的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多聽聽他們的內心想法,這才是正確的教育方法呢!可以說: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如果孩子只是無原則地善良,或毫無主見地順從父母,那就不是父母該為孩子自豪的優點了。這時,父母就要在腦海中敲響警鐘了,這可能意味著孩子會離社會越來越遠。孩子持續壓抑自己想要的東西,隱藏自己的內心,它帶來的副作用會超乎你的想像。對於過度謙讓和不懂得拒絕的孩子,父母要嘗試著走進他的內心。“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你想對媽媽說什麼?”這樣的對話可以説明你探聽到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而且這個過程必不可少。善良和順從是一種美德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如今,將自己的想法明確地傳達給對方,能認知並把控對方的內心,這已經成了社交能力強的表現之一,家長們也要注意啦!

四、對散漫外放型孩子

不能說:你肯定有多動症

這種類型的孩子有個特徵就是“不聽話”。所以父母反復強調的問題,他們總是一個耳朵進一個耳朵出。於是,父母忍無可忍便對孩子咆哮道:“你肯定得了多動症,到底要我拿你怎麼辦!”其實,大多數行為散漫的孩子只是比其他孩子更活躍一些、更開朗一些罷了,並不是有什麼多動症。父母不負責任地指責他有多動症,簡直就是欲加之罪。可以說:你最有印象的是哪個地方?

有些孩子表現出過度的活躍,時而嘰嘰喳喳說個不停,時而跑來跑去沒個消停,嚴重時還會讓父母懷疑孩子是否得了多動症;而且做起事來也表現得漫不經心,總是走馬觀花似的,做任何事都馬馬虎虎,不求甚解。這種類型的孩子需要進行集中注意力的練習。在旅遊景點觀賞風景時,你可以時常問孩子:“剛才看過的地方,你對哪兒最有印象?”這樣,孩子會下意識地去記憶,而不是什麼都只是大概看一眼。看完一本書後,父母可以讓他講講書中最喜歡的場景是什麼,有哪些主人公,發生了哪些事,問題越具體越有效;做數學題時,有時靠猜測孩子也能猜對一些題。這時,父母就要讓孩子明確說明自己的解題思路。否定孩子的個性,是家長們容易犯的錯誤之一。在教育部出臺的《教育部關於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裡,明確規定“家長要尊重孩子的合理需要和個性”,好動也是孩子的個性,也要得到合理尊重呢!

五、對害羞內向型孩子 

不能說:別人會怎樣看你啊!

內向的孩子對外界事物比較敏感,他們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也經常為此苦惱。

這時,如果父母再煽風點火,“你這樣做,別人怎麼看你啊”,就會讓孩子陷入無氣力狀態,缺乏奮鬥的欲望,從而將自己鎖在個人的世界裡。父母應該給孩子灌輸更多的自信心,讓他真正變得強大起來,不再糾結於旁人的目光,做回最真實的自己。

可以說:媽媽先做一次你看看

對於這種類型的孩子,父母強制性的要求往往起不到預期的效果,只會讓孩子心裡有壓力,產生退縮心理。

正確的做法是,由父母親自示範,在愉快的展示和引導中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因為看到自己最信任的媽媽做示範,孩子內心的欲望會變得越來越強烈:“應該嘗試一下”、“我也能做到”“我也想像媽媽這樣”。所以,當孩子面臨新的挑戰,或遇到有難度的事時,父母應該挺身而出,“媽媽先做一次給你看”,然後輔助孩子完成隨後的任務。並且,父母還要及時肯定他的成果,以增強孩子的自信心。除了家長親身示範外,在教育部出臺的《教育部關於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裡也明確規定,家長要支持孩子參加適合的社會實踐,推動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有機融合。小編覺得,針對這種內向的孩子,多參加社會實踐,也是一種好的家教方法呢!

每個孩子的個性都是不同的,有的內向有的外向,有的敏感有的大大咧咧。但是家長要相信,我們的孩子身上總是有很多閃光點的。多看他的長處,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你會發現孩子原來是那麼可愛。

你家孩子是屬於什麼類型呢?我想父母心裡都應該有數的。

那麼就試試和孩子這麼說話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