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又發脾氣了?不瞭解六大真相,除了崩潰還有別的轍嗎?

發脾氣, 是孩子表達欲求不滿, 向家長發出的求救信號。 孩子越是鬧得厲害, 越說明我們的想法跟孩子心裡想的距離越大, 越值得我們好好對待。

作者:皎潔的後青春歲月

權權想吃巧克力, 媽媽說一天一顆的規定已經完成, 不能再吃了。 可是權權真想那種絲滑甜蜜的滋味啊!他開始吭哧, 慢慢放聲大哭起來。 媽媽一聲不吭, 只是把他緊緊抱在懷裡, 一隻手輕輕撫摸著權權的後背。 權權的聲音越來越大, 爸爸忍不住要發火, 媽媽搖擺手制止了。 奶奶要哄勸, 媽媽又搖頭制止。 過了一會, 權權哭聲漸漸弱下來。

媽媽對權權說:“可以談談了嗎?”權權已經完全冷靜下來, 他低聲對媽媽說:“我想吃飯。 ”

幾分鐘自我消化+默默陪伴, 權權的情緒暴雨轉晴。

這是一位媽媽分享的親身經歷。

說起孩子發脾氣, 真是令家長頭痛心塞呀!

飯桌上不吃菜光吃肉, 不吃主食非要吃肉鬆麵包,

不給就哭鬧;

三天兩頭鬧著不去幼稚園, 也不管家長有空沒空陪他;

奶奶想幫他剝蝦, 沒想到他想讓媽媽幫忙, 這下捅了馬蜂窩;

非要買那個家裡已經有的玩具, 不給買就在地上打滾。

相信每一個家庭都會程度不同遇到過孩子情緒風暴的突發情況。 家長的處理方法不外乎:

輕言慢語哄;

迅速帶離;

嚴肅批評講道理;

厲聲呵斥;

吼叫怒斥, 直至全武行……

有家長反映, 面對孩子的哭鬧不休, 所有的修養和理性全都跑到爪哇國, 打罵之後又是一陣陣懊悔。

如何智慧處理孩子發脾氣的問題, 這裡為你揭示不為人知的六大真相。

真相一:孩子發脾氣是欲望沒滿足

孩子一哭鬧, 家長就抓狂, “氣死我啦!”“急壞我啦”。 此時家長體會的完全是自己的感受, 就連無理取鬧的“理”都是站在家長角度看問題。 誰體會一下此刻孩子的感受呢?

心理學認為, 孩子的欲望歸根到底不外乎三個內容, 一是希望得到陪伴, 二是願意被家長看見, 三是渴望被父母接納。 表面是因為吃的, 玩的, 或者不去上幼稚園,

究其深層原因, 往往是為了引起家長注意, 希望家長明白自己感受, 進而耐心地接納。 但是, 孩子一發脾氣, 家長立即覺得權威受到挑戰, 秩序被打亂。 豎起渾身的刺迎戰, 哪裡還會意識到孩子的內在需求?

真相二:孩子發脾氣是好事

證明他有安全感, 哭鬧耍脾氣不會影響家長對他的愛。 這也是寵愛越多的孩子越愛發脾氣的原因。 你去看看跟著後娘的孩子, 乖順懂事的令人心疼啊;

證明他有自己的見解, 敢與家長鬧掰。 這樣的孩子有自己見解, 並且勇於堅持。 未來不會形成討好型人格, 面對不公平待遇能夠說不;

把負面情緒發洩出來, 清理了心理垃圾, 心裡只剩正面東西, 孩子心理不會留下陰影。

所以, 孩子哭鬧不是壞事,

比起不敢表達委屈, 只會隱忍, 慢慢變得消沉抑鬱的孩子好得多。

真相三:讓孩子學會與壞情緒共舞

不要一見孩子哭鬧就急著制止或轉移, 這樣他總是不認識不理解, 也就無法處理壞情緒。 讓孩子在壞情緒中呆一會, 真切體會失望, 沮喪, 憤怒等感受。懂得這個世界不是你說了算,“巧克力媽媽”就用無聲的堅持告訴孩子,規矩說了算。

真相四:引導孩子給情緒命名,找到解決辦法。

有的媽媽會引導孩子給情緒貼標籤。如“媽媽沒有第一個來幼稚園我很失望”,“爸爸凶我我很生氣”,“奶奶說我嘴笨我很沒面子”。通過給情緒命名,找到被掩蓋了的真相,為解決問題鋪平了道路。

有的媽媽會告訴孩子,“如果有需要,可以直接說出自己的想法。哭鬧耍脾氣,家長也許理解不了你的心思,反而造成對你的不滿。”

經過一次次溝通磨合,孩子慢慢學會梳理情緒,準確表述,明確提出要求。家長要做的是,及時接住孩子發出的求救信號,妥善處理。

真相五:孩子屢教不改,是我們沒有教會孩子處理情緒

孩子通過發脾氣發出的信號,被不明就裡的家長打斷壓制,孩子心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永遠不明白如何與情緒相處,遇事依然沿用發脾氣的老辦法。慢慢形成通過挑戰權威和破壞性行為,來處理負面情緒,滑向違法犯罪深淵。很多人們眼裡的乖孩子好員工,因為微不足道小事犯下滔天大罪,多半是因為沒有學會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

真相六:孩子發脾氣可能是模仿我們

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很多行為是從家長的日常表現粘貼過來的。

孩子總是發脾氣,很可能家長雙方或者一方情緒化嚴重,點火就著或者習慣通過爭吵哭泣來發洩。這對我們是一種警示,在孩子面前要謹言慎行講究修養。

發脾氣,是孩子表達欲求不滿,向家長發出的求救信號。孩子越是鬧得厲害,越說明我們的想法跟孩子心裡想的距離越大,越值得我們好好對待。

作者:教育達人,頭條簽約作者

品讀“親子溝通如何說”頭條號,關注同名微信公眾號,一起探討有品質的親子溝通!

憤怒等感受。懂得這個世界不是你說了算,“巧克力媽媽”就用無聲的堅持告訴孩子,規矩說了算。

真相四:引導孩子給情緒命名,找到解決辦法。

有的媽媽會引導孩子給情緒貼標籤。如“媽媽沒有第一個來幼稚園我很失望”,“爸爸凶我我很生氣”,“奶奶說我嘴笨我很沒面子”。通過給情緒命名,找到被掩蓋了的真相,為解決問題鋪平了道路。

有的媽媽會告訴孩子,“如果有需要,可以直接說出自己的想法。哭鬧耍脾氣,家長也許理解不了你的心思,反而造成對你的不滿。”

經過一次次溝通磨合,孩子慢慢學會梳理情緒,準確表述,明確提出要求。家長要做的是,及時接住孩子發出的求救信號,妥善處理。

真相五:孩子屢教不改,是我們沒有教會孩子處理情緒

孩子通過發脾氣發出的信號,被不明就裡的家長打斷壓制,孩子心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永遠不明白如何與情緒相處,遇事依然沿用發脾氣的老辦法。慢慢形成通過挑戰權威和破壞性行為,來處理負面情緒,滑向違法犯罪深淵。很多人們眼裡的乖孩子好員工,因為微不足道小事犯下滔天大罪,多半是因為沒有學會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

真相六:孩子發脾氣可能是模仿我們

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很多行為是從家長的日常表現粘貼過來的。

孩子總是發脾氣,很可能家長雙方或者一方情緒化嚴重,點火就著或者習慣通過爭吵哭泣來發洩。這對我們是一種警示,在孩子面前要謹言慎行講究修養。

發脾氣,是孩子表達欲求不滿,向家長發出的求救信號。孩子越是鬧得厲害,越說明我們的想法跟孩子心裡想的距離越大,越值得我們好好對待。

作者:教育達人,頭條簽約作者

品讀“親子溝通如何說”頭條號,關注同名微信公眾號,一起探討有品質的親子溝通!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