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文學評論:“新鄉村”背景下的心靈疼痛

——讀王運超長篇小說《留守兒童》

文|袁毅

(本文圖片選自網路)

-

《留守兒童》是淮南作家王運超的第三部長篇小說。 之前的幾年裡, 他陸續創作了《選派書記》和《大學生村官》。

去年夏天我拜讀了《大學生村官》, 這回是第二次讀他的長篇。 從《大學生村官》到《留守兒童》, 閱讀感覺告訴我, 王運超是個很具有長篇小說寫作潛質的作家。 就這兩部小說來看, 無論結構佈局、情節的設置與推進、人物的塑造、矛盾衝突的建立, 他都把握得遊刃有餘、恰到好處。 讀了《留守兒童》, 我最深刻的感受是痛感, 一種通過小說折射出的當下鄉村背景下的心靈的疼痛。

當今中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期, 鄉村生活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推進中, 開始呈現出新的內容和特點。 就在改革開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持續蔓延中, 鄉村人在客觀上深刻感受著物質文明日漸發展的同時, 精神世界也開始發生微妙的變化, 突出表現為他們對待婚姻、家庭、幸福、生計、財富、價值等問題都有了不同於前人的認識思維和認識標準。 這些潛移默化、細緻入微而又毅然決然的變化, 一定意義上標誌著一個全新的中國特色的新鄉村已漸趨成型。 就中國基本國情來說,

它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而促使這一變化很重要的一個因素, 就是大量農民告別了土地走進了城市。 其實, 城市對他們來說只是一個虛幻的影子, 他們更多地看到和感受到的只是城市的一些表像和錯覺。 但他們又難以抵制它的誘惑, 勇往直前, 義無反顧, 仿佛所有的希望和需求都能從那裡獲取和滿足。 只有驀然回首才會發現, 他們的根在鄉村, 那些留守在鄉村的人或事其實是他們走得再遠也擺脫不了、割捨不了的心靈歸宿。 它們赤裸裸地暴露出來, 婚姻、家庭、老人、孩子, 等等這所有問題的出現, 註定成為暗藏在他們心頭難以癒合的傷口。

一、 務工路上:脆弱易碎的婚姻;

小說首先引起我留意的只是一個幕後的配角——郭小小的媽媽。 這個遭遇了進城務工、結婚生子, 最後又因感情破裂而離異的女性, 在當下中國鄉村無疑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 因此值得一說。 應該說, 在鄉間腐朽的“換親”陋俗的面前, 她敢於背叛的勇氣和行動, 無疑代表了新一代鄉村青年在個人婚姻面前鮮明的個性立場和不容踐踏的自尊。

但遺憾的是, 這個在父親眼中一向“不爭氣”的女子, 並未能通過自己的選擇收穫美滿的婚姻。 只是, 可能她還沒來得及反思這其中的原委, 就丟下無辜的兒子郭小小和那段破碎的婚姻, 又一頭紮進城裡了。 只是在風起雲湧世事難料的都市中漂流, 僅靠經營流動攤位賣襪子, 未來會遇到什麼、發生什麼, 誰也說不清。

導致她的婚姻出現危機並最終走向覆滅的原因在哪?小說中一筆而過的介紹實在難以找尋答案。 我的看法是, 大環境的影響是極其重要的一個方面。 這個大環境指的就是大批農民工進城務工的現實。 據權威機構發佈, 近年來我國農村地區的青年男女特別是有過務工經歷的青年男女離婚率一度呈上升趨勢。 這不是必然,卻又具有明顯的必然性。在城市他們在獲得了更好的經濟收入,也耳聞目染地感受著現代文明精心構建的繁華和精彩,視野得以開闊,思維更加活躍。他們憧憬城市生活,並試圖通過努力打拼過上接近於城市人的生活,這個意義上說,他們和傳統意義上的中國農民其實已劃出了一道鮮明的界限。然而,在物欲橫流、錢權橫行,一定程度上上演著真假難辨、美醜不分、對錯混淆、善惡模糊的都市里,諸如道德淪喪、價值扭曲、責任意識淡化等消極因素,也不可避免得侵蝕著他們的心靈,許多傳統鄉村裡最寶貴的東西開始變得模糊甚至淡忘。他們的婚姻就是受其害最明顯的例子。近年來,閃婚、裸婚、閃離、淨身出戶這些最初萌芽並流行於城市的新鮮事物,已不再是城市人的特權,它已逐步由城市擴張向農村,成了中國家庭婚姻中屢見不鮮的現象。尤其是在外務工的人員,受到城市婚姻觀的影響,他們可以不講規矩、不講流程地結合,傳統婚姻裡的一切都簡單下來,似乎只要有兩顆渴望婚姻的心就夠了。其實這樣的婚姻多是草率的,它甚至連對彼此雙方最起碼的理解都沒有。一時的心血衝動、愛慕虛榮都有可能成為他們結婚的助推器;當然,當婚後許多問題暴露的時候,也會很快成為婚姻的殺手鐧。郭小小媽媽的婚姻應該就屬於這一類。

在當下城市生活,受到婚外情、包二奶、傍大款等一系列道德滑坡現象司空見慣地影響,他們原本堅持的東西也開始變得猶豫和模糊。這樣的婚姻暗藏著明顯的軟肋和短板,本質上講缺乏最起碼的理解、互任和尊重,根底很淺,頻頻失敗也就不足為奇。所以,它們註定是脆弱的,像一艘結構和功能都很簡單的小舟,稍稍遇到一些風浪,就會支離破碎。

二、美好的心靈也會給人痛感;

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一個健全的家庭、一份相依相伴的父母之愛,是任何東西都無法取代的。遭遇父母離異的孩子是不幸的;遭遇父母務工留守在鄉間的孩子也是不幸的。假如一個孩子同時面臨著父母離異、留守鄉村的遭遇,這不幸無疑將翻倍。郭小小就是這樣一個孩子。但令人欣慰的是,在缺乏父母的呵護與關愛的環境中,他懂事、孝順、善良、誠信、堅強、樂觀,竟能成長得如此健康和優秀。是的,我以為郭小小絕對算得上是中國優秀留守兒童的代表。儘管他只是作家筆下虛構出來的一個藝術形象,但我相信在當下中國幾千萬留守兒童中,像郭小小這樣的好孩子一定是存在的。在留守鄉村的現實面前,他們學會了承擔、隱忍、感恩,甚至背負了許多本不該由他們背負的東西。

小說中有這樣一段郭小小的內心陳述:

“我確實很想媽媽了!我不是想讓媽媽來幫我做飯、洗衣服,也不是想讓媽媽陪我寫作業。我想媽媽在濟南的那個街上,襪子賣得怎樣了,有沒有掙到錢,她要的電動三輪車買了沒有,最近可挨過城管的罵,這些,都是我真正想媽媽的理由。”

這段內心獨白是很精彩的,他將一個少不更事的孩子對遠方媽媽的牽掛和擔憂深刻地揭露出來,鋼針一樣直刺我們敏感的情感神經,讀後讓人有種揪心的痛感。這痛感源於我們聽到了孩子成長的聲音,也控訴著作為父母的失職和失敗。

除了郭小小,小說中諸如吳大芹、郭大雨、李小花,他們的身上也都閃現著許多難得的情感和品質。比如一向心高氣傲的吳大芹,為了幫爸爸選上村委員,她不惜主動接近郭小小,幫他洗衣服,向他求情,希望他能動員老爺投她爸爸一票,原因是如果她爸爸選不上村委員就要出門打工了,她和弟弟就要成為留守兒童了。即便是成人中最功利、最世俗、最令人不屑的事,通過孩子的心靈表述出來,也顯得如此動情和純潔。

再比如李小花,因媽媽開葉老師的後門使其擠佔了原本屬於過郭大雨的留守兒童名額,之後她主動向郭大雨道歉。大人犯下的錯,為什麼偏偏要讓孩子來承擔心靈的愧疚?

還有郭大雨,這個比郭小小略顯成熟、老道的男生,他勇敢、正直、臨危不懼,在李小花意外落水後,他首先考慮的是救人而不是個人的安危。如此情景,即便是成人又有幾人能做到這樣?

美好的東西有時也會給人以痛感,比如這些孩子澄澈、美麗的心靈。

不知道為什麼。

三、扭曲的人倫,顛覆的道德;

《留守兒童》一個內在的亮點在於幾個孩子和幾個成人之間,形成的鮮明的對比。

還是先說說郭小小的媽媽,這個自私的媽媽。

我們再看一段小說中郭小小的內心獨白:

“對於爸爸,我也很想念,但我不敢去想他,媽媽不准我說起爸爸,媽媽也不准我在心裡想爸爸。”

這是孩子無望之後的心靈獨白。為了發洩對前夫的憎恨,她背著小小一次次扣下爸爸寄給他的衣物,單方面剝奪了前夫做父親的權利,甚至還企圖用語言潛移默化地破壞小小和爸爸之間血濃於水的父子關係。究竟是爸爸和“美人蛇”阿姨有染在前先背叛了媽媽,還是爸爸和媽媽的感情在遇到“美人蛇”阿姨前就已破裂,他們婚姻破裂的真正原因小說沒有點明,我們也不必深究。但孩子是無辜的。作為母親,將自己因婚姻不幸結出的仇怨強加給孩子,使他小小年紀就陷入父母複雜的情感糾葛之中,全然不考慮他內心的承受力和對父愛深深的渴望,這樣的母親其實情感源頭再談不上任何慈愛。

還有郭小小的大堂舅,在郭小小姥爺的喪事中全然不顧母子的悲痛,串通郭二子趁機奪過摔老盆繼承房產的權利。

劉老師,為了爭個校長位置,興辦留守兒童之家,大搞形式主義為自己所謂的前程鋪路,連單純的學生也成了他手中的道具和棋子,全然丟盡了為師者的風範。

還有葉老師,作家在這個人物身上的情節處理也是很細緻很到位的。他與李小花的媽媽不顧人倫,暗中私會,卻因郭小小隨口編出的一個夢境而心神不寧,忐忑不安。打著家訪的旗號到郭小小姥爺家,其目的卻是為了從郭小小口中刺探自己齷齪不堪的行徑。與此同時,已經如願以償地當上校長的劉老師也惦記著郭小小夢,假惺惺地喊他去校長辦公室談話。一個孩子隨口編出的類似於玩笑的夢境,竟讓兩位老師如鯁在喉般坐立不安、牽腸掛肚,真的不知該如何評論。是虛偽,是可鄙,是可憐,是可恨,似乎都對,似乎又都不準確。人倫扭曲,道德顛覆,一個個鮮明而卑微的成人形象在孩子純潔的眼睛裡,又當是怎樣一副嘴臉呢?

作家王運超懷著對留守兒童深切的悲憫之情,以平靜的文筆直抵當下鄉村社會底層,心存慈愛,懷揣希望,其良苦用心令人感動。

-

作者簡介:袁毅,筆名東方亦鳴,安徽省文學藝術院第五屆簽約作家,安徽省作家協會會員。

-

(本文由八公山作協提供)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今日頭條之“八公山視界”(點擊右上方紅底白字“關注”)

這不是必然,卻又具有明顯的必然性。在城市他們在獲得了更好的經濟收入,也耳聞目染地感受著現代文明精心構建的繁華和精彩,視野得以開闊,思維更加活躍。他們憧憬城市生活,並試圖通過努力打拼過上接近於城市人的生活,這個意義上說,他們和傳統意義上的中國農民其實已劃出了一道鮮明的界限。然而,在物欲橫流、錢權橫行,一定程度上上演著真假難辨、美醜不分、對錯混淆、善惡模糊的都市里,諸如道德淪喪、價值扭曲、責任意識淡化等消極因素,也不可避免得侵蝕著他們的心靈,許多傳統鄉村裡最寶貴的東西開始變得模糊甚至淡忘。他們的婚姻就是受其害最明顯的例子。近年來,閃婚、裸婚、閃離、淨身出戶這些最初萌芽並流行於城市的新鮮事物,已不再是城市人的特權,它已逐步由城市擴張向農村,成了中國家庭婚姻中屢見不鮮的現象。尤其是在外務工的人員,受到城市婚姻觀的影響,他們可以不講規矩、不講流程地結合,傳統婚姻裡的一切都簡單下來,似乎只要有兩顆渴望婚姻的心就夠了。其實這樣的婚姻多是草率的,它甚至連對彼此雙方最起碼的理解都沒有。一時的心血衝動、愛慕虛榮都有可能成為他們結婚的助推器;當然,當婚後許多問題暴露的時候,也會很快成為婚姻的殺手鐧。郭小小媽媽的婚姻應該就屬於這一類。

在當下城市生活,受到婚外情、包二奶、傍大款等一系列道德滑坡現象司空見慣地影響,他們原本堅持的東西也開始變得猶豫和模糊。這樣的婚姻暗藏著明顯的軟肋和短板,本質上講缺乏最起碼的理解、互任和尊重,根底很淺,頻頻失敗也就不足為奇。所以,它們註定是脆弱的,像一艘結構和功能都很簡單的小舟,稍稍遇到一些風浪,就會支離破碎。

二、美好的心靈也會給人痛感;

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一個健全的家庭、一份相依相伴的父母之愛,是任何東西都無法取代的。遭遇父母離異的孩子是不幸的;遭遇父母務工留守在鄉間的孩子也是不幸的。假如一個孩子同時面臨著父母離異、留守鄉村的遭遇,這不幸無疑將翻倍。郭小小就是這樣一個孩子。但令人欣慰的是,在缺乏父母的呵護與關愛的環境中,他懂事、孝順、善良、誠信、堅強、樂觀,竟能成長得如此健康和優秀。是的,我以為郭小小絕對算得上是中國優秀留守兒童的代表。儘管他只是作家筆下虛構出來的一個藝術形象,但我相信在當下中國幾千萬留守兒童中,像郭小小這樣的好孩子一定是存在的。在留守鄉村的現實面前,他們學會了承擔、隱忍、感恩,甚至背負了許多本不該由他們背負的東西。

小說中有這樣一段郭小小的內心陳述:

“我確實很想媽媽了!我不是想讓媽媽來幫我做飯、洗衣服,也不是想讓媽媽陪我寫作業。我想媽媽在濟南的那個街上,襪子賣得怎樣了,有沒有掙到錢,她要的電動三輪車買了沒有,最近可挨過城管的罵,這些,都是我真正想媽媽的理由。”

這段內心獨白是很精彩的,他將一個少不更事的孩子對遠方媽媽的牽掛和擔憂深刻地揭露出來,鋼針一樣直刺我們敏感的情感神經,讀後讓人有種揪心的痛感。這痛感源於我們聽到了孩子成長的聲音,也控訴著作為父母的失職和失敗。

除了郭小小,小說中諸如吳大芹、郭大雨、李小花,他們的身上也都閃現著許多難得的情感和品質。比如一向心高氣傲的吳大芹,為了幫爸爸選上村委員,她不惜主動接近郭小小,幫他洗衣服,向他求情,希望他能動員老爺投她爸爸一票,原因是如果她爸爸選不上村委員就要出門打工了,她和弟弟就要成為留守兒童了。即便是成人中最功利、最世俗、最令人不屑的事,通過孩子的心靈表述出來,也顯得如此動情和純潔。

再比如李小花,因媽媽開葉老師的後門使其擠佔了原本屬於過郭大雨的留守兒童名額,之後她主動向郭大雨道歉。大人犯下的錯,為什麼偏偏要讓孩子來承擔心靈的愧疚?

還有郭大雨,這個比郭小小略顯成熟、老道的男生,他勇敢、正直、臨危不懼,在李小花意外落水後,他首先考慮的是救人而不是個人的安危。如此情景,即便是成人又有幾人能做到這樣?

美好的東西有時也會給人以痛感,比如這些孩子澄澈、美麗的心靈。

不知道為什麼。

三、扭曲的人倫,顛覆的道德;

《留守兒童》一個內在的亮點在於幾個孩子和幾個成人之間,形成的鮮明的對比。

還是先說說郭小小的媽媽,這個自私的媽媽。

我們再看一段小說中郭小小的內心獨白:

“對於爸爸,我也很想念,但我不敢去想他,媽媽不准我說起爸爸,媽媽也不准我在心裡想爸爸。”

這是孩子無望之後的心靈獨白。為了發洩對前夫的憎恨,她背著小小一次次扣下爸爸寄給他的衣物,單方面剝奪了前夫做父親的權利,甚至還企圖用語言潛移默化地破壞小小和爸爸之間血濃於水的父子關係。究竟是爸爸和“美人蛇”阿姨有染在前先背叛了媽媽,還是爸爸和媽媽的感情在遇到“美人蛇”阿姨前就已破裂,他們婚姻破裂的真正原因小說沒有點明,我們也不必深究。但孩子是無辜的。作為母親,將自己因婚姻不幸結出的仇怨強加給孩子,使他小小年紀就陷入父母複雜的情感糾葛之中,全然不考慮他內心的承受力和對父愛深深的渴望,這樣的母親其實情感源頭再談不上任何慈愛。

還有郭小小的大堂舅,在郭小小姥爺的喪事中全然不顧母子的悲痛,串通郭二子趁機奪過摔老盆繼承房產的權利。

劉老師,為了爭個校長位置,興辦留守兒童之家,大搞形式主義為自己所謂的前程鋪路,連單純的學生也成了他手中的道具和棋子,全然丟盡了為師者的風範。

還有葉老師,作家在這個人物身上的情節處理也是很細緻很到位的。他與李小花的媽媽不顧人倫,暗中私會,卻因郭小小隨口編出的一個夢境而心神不寧,忐忑不安。打著家訪的旗號到郭小小姥爺家,其目的卻是為了從郭小小口中刺探自己齷齪不堪的行徑。與此同時,已經如願以償地當上校長的劉老師也惦記著郭小小夢,假惺惺地喊他去校長辦公室談話。一個孩子隨口編出的類似於玩笑的夢境,竟讓兩位老師如鯁在喉般坐立不安、牽腸掛肚,真的不知該如何評論。是虛偽,是可鄙,是可憐,是可恨,似乎都對,似乎又都不準確。人倫扭曲,道德顛覆,一個個鮮明而卑微的成人形象在孩子純潔的眼睛裡,又當是怎樣一副嘴臉呢?

作家王運超懷著對留守兒童深切的悲憫之情,以平靜的文筆直抵當下鄉村社會底層,心存慈愛,懷揣希望,其良苦用心令人感動。

-

作者簡介:袁毅,筆名東方亦鳴,安徽省文學藝術院第五屆簽約作家,安徽省作家協會會員。

-

(本文由八公山作協提供)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今日頭條之“八公山視界”(點擊右上方紅底白字“關注”)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