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體育>正文

05年德國足球隊在挫折中前進 帶你瞭解德國足球發展

擁有了如此大權力的克林斯曼, 當然需要表現出與權力匹配的水準。 克林斯曼做到了:他承諾球隊要年輕化, 在他率領球隊所打的第二場比賽中, 也就是在柏林對陣巴西隊, 在這一世人矚目的比賽中, 克林斯曼將球員的平均年齡降到了22歲, 這需要多大的勇氣。 結果德國隊以1比1戰平了巴西隊;他承諾攻勢足球, 結果在他率隊參加2005年聯合會杯所打的5場比賽中, 德國隊一共打進了15個球, 場均3球。


雖然在半決賽中德國隊再次負于巴西隊, 但這場失利, 已經與2002年的失利不可同日而語了:2002年的失敗, 是一場沒有反抗力的完敗, 但2005年這場失利則是巴西隊先進球, 德國隊扳平, 巴西隊再進球, 德國隊再扳平, 然後巴西人在終場之前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擺平了這支年輕的德國隊, 兩隊對攻場面之激烈, 讓現場觀戰的球迷如醉如癡。

聯合會杯之後, 克林斯曼聘請了科隆體院的技術團隊來為德國隊收集所有對手的技術資料進行分析。

具體的運作, 是由科隆體院的足球教授佈施曼率領他的學生來操作完成的。 但這一決定同樣遭遇了很多人的批評, 這些批評不但來自足協內部, 還來自德甲各方面的專家。 他們無法接受這樣一個事實:一個連教練都沒怎麼做過的克林斯曼, 突然就從美國空降過來, 然後告訴德國人, 足球應該是這樣踢的, 而不是你們那樣玩的。 這對已經三奪世界冠軍的德國足球精英來說, 是赤裸裸的挑釁。 此外, 以貝肯鮑爾和赫內斯為首的一些大佬, 也在不斷地指責克林斯曼的心不在德國隊, 因為他總是在德國停留不長的時間就“飛回加利福尼亞享受陽光”了。
克林斯曼對此的解釋是, 不在德國, 就能更好地不受干擾的工作。


對於所謂來自專業人士的批評, 克林斯曼反駁說:“我們尊重各位專家, 也邀請他們來德國隊看看。 像布萊特納所說的, 我們在培養田徑運動員的說法, 顯然是站不住腳的。

很多人問, 美國人和瑞士人能做什麼?這其實是很失禮的。 德國人不應該這樣驕傲, 覺得自己什麼都能幹, 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國家, 因此視野只需在德國境內就可以了——這是非常狂妄的。 ”

通過一系列的改造, 克林斯曼樹立了自己在球隊中的絕對權威, 他只看重球員的狀態水準, 而不是名氣, 最典型的例子是關於門將的選擇。 2004年年底, 克林斯曼請來了新的門將教練科普克, 而棄用了卡恩十分喜歡的邁耶。 克林斯曼在執教初期就讓卡恩與萊曼輪流守門, 以競爭來促進兩人提高水準。 卡恩與巴拉克, 就是德國國家隊的代表人物, 讓卡恩參與輪換, 需要多大的勇氣和決心, 要面臨多大的風險和壓力, 但克林斯曼無所畏懼。


雖然卡恩在上次世界盃中有出色的發揮, 並被認為是當時德國最好的門將, 但由於受拜仁全隊狀態低迷所累, 在2006年世界盃前, 卡恩的狀態並非很穩定。 所以在世界盃前克林斯曼宣佈, 萊曼成為德國隊的一號門將, 卡恩儘管很不情願, 但他也知道, 在這樣重大的比賽中, 德國隊需要兩名高水準門將。因此,他並未像《圖片報》所說的那樣,選擇含恨退出國家隊,而是坐在替補席上,繼續支持德國隊。卡恩的隊長袖標,則交給了巴拉克。除了卡恩之外,克林斯曼還對像沃恩斯和哈曼這樣的老將痛下殺手,他們未能進入德國隊的大名單,而像奧東克爾這樣特點鮮明的球員,則出人意料地入選了國家隊。

由於德國是2006年世界盃的主辦國,所以克林斯曼的國家隊並沒有參加世界盃資格賽的任務,而只能通過友誼賽尋找球隊的不足。克林斯曼的改革也並非完全是一帆風順。在他執教的初期,為了加強球隊攻擊力,採用的是“442”菱形站位,也就是4名中場中設一名前腰,一名後腰,這種踢法在加強了球隊攻擊力的同時,也使得本隊的後防線暴露在對方的炮火之下。在2005年年底的熱身賽上,德國隊先後輸給了斯洛伐克隊與土耳其隊,而在2006年3月1日,德國隊在佛羅倫斯客場輸給了老對手義大利隊,在義大利人的高效面前,德國隊顯得如此不堪一擊。


可以想像克林斯曼承受了多大的壓力,特別是在他缺席了國際足聯在杜塞爾多夫所舉辦的世界盃工作會議,而其他世界盃球隊的主帥又都參加了之後,質疑的口水幾乎將克林斯曼淹死。克林斯曼知道,凡是改革家,就難免會受到阻力,他現在所能做的,只能是迎難而上。

雖然僅僅是一場友誼賽,但這是一場不同尋常的友誼賽,對克林斯曼在2006年世界盃上的決策有著重要的影響。不妨先看看那時候的陣容:萊曼為門將,弗裡德里希、默特薩克、胡特和拉姆為後衛,弗林斯為後腰,巴拉克為前腰,代斯勒與施奈德分別擔任兩前衛,克洛澤與波多爾斯基在鋒線搭檔。克林斯曼在比賽中換了兩個人:施魏因斯泰格對位換下施奈德,而梅策爾德替下默特薩克。這已經是德國隊的最強陣容了,但在義大利人面前還是不堪一擊。勒夫後來總結說:“當時是很慘的。我們缺乏系統組織,之前把過多的精力投入到進攻。但這場慘敗之後,我們決定,必須加強防守,球隊必須做到攻守平衡。”這樣做的一個具體變化就是,將菱形站位的中場配備改成了雙後腰配備。


3月22日,德國隊在多特蒙德對陣美國隊。所有人都知道,這是德國隊必須取勝的比賽。德國足協主席茨旺齊格後來在自己的個人傳記中提到,他有一種很強烈的改革失敗了的感覺,甚至決定如果德國隊輸球,就立刻用薩默爾取代克林斯曼——儘管那時離世界盃開幕只有79天了。好在德國隊以4比1取勝,克林斯曼得以繼續執教。但在這場比賽之前,克林斯曼得到了一個糟糕的消息,中場主力代斯勒膝蓋嚴重受傷,將肯定無緣2006年世界盃的比賽。

聯賽結束之後,球隊開始了緊張的世界盃備戰工作,在薩丁島集訓期間,克林斯曼甚至允許家屬陪同,這在以前可是絕無僅有的。整個情況與當年“馬倫特之夜”不同,備戰完全是在一種輕鬆的狀態下進行的。


離世界盃已經沒有幾天了,話題集中在隊長巴拉克身上,巴拉克受傷了。但他仍然希望在揭幕戰中出場,卻被克林斯曼拒絕了:“我理解他的心情,但我們不能冒險。”這就是克林斯曼的風格,沒有人能改變。6月7日,德國總理默克爾拜訪了德國隊,6月8日齊根塔勒來了,但哥斯大黎加的戰術,並不是他所彙報的重點,他為聯邦德國隊播放了一張DVD(數位多功能光碟),光碟裡都是介紹哥斯大黎加的風土人情,齊根塔勒希望用這種方式加深球隊對哥斯大黎加的瞭解。

德國隊需要兩名高水準門將。因此,他並未像《圖片報》所說的那樣,選擇含恨退出國家隊,而是坐在替補席上,繼續支持德國隊。卡恩的隊長袖標,則交給了巴拉克。除了卡恩之外,克林斯曼還對像沃恩斯和哈曼這樣的老將痛下殺手,他們未能進入德國隊的大名單,而像奧東克爾這樣特點鮮明的球員,則出人意料地入選了國家隊。

由於德國是2006年世界盃的主辦國,所以克林斯曼的國家隊並沒有參加世界盃資格賽的任務,而只能通過友誼賽尋找球隊的不足。克林斯曼的改革也並非完全是一帆風順。在他執教的初期,為了加強球隊攻擊力,採用的是“442”菱形站位,也就是4名中場中設一名前腰,一名後腰,這種踢法在加強了球隊攻擊力的同時,也使得本隊的後防線暴露在對方的炮火之下。在2005年年底的熱身賽上,德國隊先後輸給了斯洛伐克隊與土耳其隊,而在2006年3月1日,德國隊在佛羅倫斯客場輸給了老對手義大利隊,在義大利人的高效面前,德國隊顯得如此不堪一擊。


可以想像克林斯曼承受了多大的壓力,特別是在他缺席了國際足聯在杜塞爾多夫所舉辦的世界盃工作會議,而其他世界盃球隊的主帥又都參加了之後,質疑的口水幾乎將克林斯曼淹死。克林斯曼知道,凡是改革家,就難免會受到阻力,他現在所能做的,只能是迎難而上。

雖然僅僅是一場友誼賽,但這是一場不同尋常的友誼賽,對克林斯曼在2006年世界盃上的決策有著重要的影響。不妨先看看那時候的陣容:萊曼為門將,弗裡德里希、默特薩克、胡特和拉姆為後衛,弗林斯為後腰,巴拉克為前腰,代斯勒與施奈德分別擔任兩前衛,克洛澤與波多爾斯基在鋒線搭檔。克林斯曼在比賽中換了兩個人:施魏因斯泰格對位換下施奈德,而梅策爾德替下默特薩克。這已經是德國隊的最強陣容了,但在義大利人面前還是不堪一擊。勒夫後來總結說:“當時是很慘的。我們缺乏系統組織,之前把過多的精力投入到進攻。但這場慘敗之後,我們決定,必須加強防守,球隊必須做到攻守平衡。”這樣做的一個具體變化就是,將菱形站位的中場配備改成了雙後腰配備。


3月22日,德國隊在多特蒙德對陣美國隊。所有人都知道,這是德國隊必須取勝的比賽。德國足協主席茨旺齊格後來在自己的個人傳記中提到,他有一種很強烈的改革失敗了的感覺,甚至決定如果德國隊輸球,就立刻用薩默爾取代克林斯曼——儘管那時離世界盃開幕只有79天了。好在德國隊以4比1取勝,克林斯曼得以繼續執教。但在這場比賽之前,克林斯曼得到了一個糟糕的消息,中場主力代斯勒膝蓋嚴重受傷,將肯定無緣2006年世界盃的比賽。

聯賽結束之後,球隊開始了緊張的世界盃備戰工作,在薩丁島集訓期間,克林斯曼甚至允許家屬陪同,這在以前可是絕無僅有的。整個情況與當年“馬倫特之夜”不同,備戰完全是在一種輕鬆的狀態下進行的。


離世界盃已經沒有幾天了,話題集中在隊長巴拉克身上,巴拉克受傷了。但他仍然希望在揭幕戰中出場,卻被克林斯曼拒絕了:“我理解他的心情,但我們不能冒險。”這就是克林斯曼的風格,沒有人能改變。6月7日,德國總理默克爾拜訪了德國隊,6月8日齊根塔勒來了,但哥斯大黎加的戰術,並不是他所彙報的重點,他為聯邦德國隊播放了一張DVD(數位多功能光碟),光碟裡都是介紹哥斯大黎加的風土人情,齊根塔勒希望用這種方式加深球隊對哥斯大黎加的瞭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