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 建設美好幸福新家園 馬鞍山:全力推進“一江兩岸”協調發展

五載春秋, 五載奮進。 馬鞍山中心城區煥然一新, 新城新區英姿展現, 美麗鄉村風景如畫, 交通網絡四通八達, 新型產業風生水起……昔日偏江一隅的馬鞍山步入“擁江發展”的黃金時代, 正經歷著一個個光彩奪目的新發展, 書寫著一幅幅催人奮進的新變化。

近年來, 馬鞍山市認真貫徹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 把一江兩岸協調發展放在發展全域的重要位置, 牢固樹立全域馬鞍山理念, 圍繞“拉開框架、完善功能、提升品位、宜業宜居”的總體要求, 堅持統籌兼顧、城鄉協調、區域聯動, 加快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

努力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 譜寫出一個百姓安居宜業、城鄉互補共榮發展的新篇章。

城中鵑島

擴容篇:全域一體 城鄉統籌 重塑城市新格局

站在馬鞍山東站向外望去, 寬闊平整的柏油大道、錯落有致的綠色長廊、波光粼粼的秀山湖景、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日漸崛起的軟體園區……誰會想到, 這個正在崛起的東部新城, 幾年前還只是一片農田淺塘。

在主城區的那一邊, 位於長江北岸鄭蒲港新區的發展同樣讓人驚歎。 那裡, 不僅有著安徽省唯一一個區港聯動的綜合保稅區, 通往東南亞、韓、日等近洋的直達航線,

冷鏈物流中心, 還有著馬鞍山二中分校, 國內最大的室內滑雪場、平行進口汽車展銷中心等, 正成為港城一體、產城一體、城鄉一體的安徽江海聯運樞紐中心和現代化新城區。

2011年, 一江之隔的含山、和縣劃入馬鞍山;2012年, 該市設立新的花山區、博望區, 這座正值青春年華的年輕城市, 從偏江一隅開始擁江入懷, 城市空間得到拓展, 站在了跨越發展的新歷史起點。 這之後的五年, 全新的城市理想開始勃發, 馬鞍山全力向宜居宜業宜游、一江兩岸協調發展的現代化大城市邁進。

馬鞍山根據城市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特徵和現有城鎮佈局, 牢固樹立“全域馬鞍山”的理念, 堅持“組團式、網格化、田園城市”建設思路, 高標準規劃設計,

加快推進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鄉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等“多規合一”, 將海綿城市理念融入城市規劃建設中, 推動主城區東擴南進跨江發展, 加快老城區改造、老工業區搬遷和獨立工礦區綜合治理, 推進鄭蒲港新區港產城一體化發展, 實現主城區輻射帶動、副城區轉承拉動、中心鎮集聚推動, 提升縣城、小城鎮承載力, 加快美麗鄉村建設。

目標已定, 大步向前。 城市之南, 國家級的市經開區不斷做大體量、做強特色、做優結構, 和主城區日益融為一體;北邊, 國家級的慈湖高新區成為科技創新企業孵化的新高地;東邊, 馬鞍山軟體園已成為互聯網等科技企業的集聚地;西邊, 採石風景區、小九華和濱江公園等構成的綠色濱江正吸引著市民觀賞遊玩。

隔江相望, 鄭蒲港新區散發出臨港產業“新高地”的氣息;移步東南, 博望區大建設、大發展、大跨越的征程;再觀四周, 含山、和縣、當塗三個縣城獨成氣候, 規劃建設管理日新月異, 美麗鄉村環四周, 一個城中有山水、山水間有城市的城鄉融合、兩岸互動城市化發展新格局正在形成。

詩仙聖境

提質篇:民生優先 夯實基礎 提升百姓幸福感

隔江相望,非舟楫不能往來;然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2013年12月31日,馬鞍山長江公路大橋正式開通運營,似一道靈動的彩虹飛架長江兩岸,縮短了車輛過江時間,推動了區域資源要素和經濟產業的集聚,拉近了馬鞍山與合肥、上海、杭州等長三角城市的時空距離,圓了馬鞍山人開放發展之夢。

2014年歲末,含山運漕裕溪河大橋建成通車,裕溪河兩岸人民徹底告別了擺渡過河的歷史;2015年歲末,和縣、含山縣境內的一條重要交通通道——367省道馬鞍山段啟動改建,將進一步推動兩縣融合發展。近年來,類似裕溪河大橋、367省道這樣的“連心橋”、“惠民路”,還有很多很多……兩岸人民感受最深的是:如今,出行越來越方便,生活越來越美好。

近年來,馬鞍山市堅持“打基礎、管長遠”,加快以交通為重點的重大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構建以高速鐵路、高速公路、長江航道為骨架,以普通鐵路、一般公路、支流航道為基礎,以綜合交通樞紐為依託的便捷、安全、高效、生態環保的統合交通運輸體系,進一步通暢主動脈、擴展大微循環、完善“毛細管”,全域一體化的交通體系逐步形成。

目前,甯安城際鐵路和常合、滁馬、巢無高速建成通車,馬濮旅遊大道、314省道與南京成功貫通,鄭蒲港開埠運營;商合杭鐵路含山段及含山南站正加快建設,鄭蒲港鐵路專用線簽訂特許經營協議,合巢馬城際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前期工作積極推進;“農村道路暢通工程”專案已開工502.754公里,完工291.643公里。

馬鞍山大劇院、圖書館和博物館

生態美景永豐河

軌道交通

不僅僅是交通,市第二人民醫院門診樓、紅星中學改擴建、市體育會展中心、公廁改造提升工程等一批公益性專案加快推進,方便百姓生活;以千萬畝森林增長工程為抓手,加快植樹造林,實施礦山廢棄地“複綠複耕”,建設天寶路遊園、德園、幸福遊園等綠化精品示範工程,讓城市綠意盎然……馬鞍山市堅持以人為本、突出民生嚮導,城鎮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力度空前。

2017年,一場治水“旋風”在馬鞍山城區各條水系上刮得起勁。黃家塘印山支流全面控源截汙、溝渠清淤換水;東湖清水注入,波光粼粼,告別“一潭死水”;蘆塘支渠,一塊塊混凝土預製板在工人的拼接下構成渠邊護坡,撒上草籽,成就一片綠意盎然……PPP治水模式開出“一河一策”藥方,傾注多方智慧,38條水系持續發力、踏實治水,實現了城區水環境的長“制”久安。

在農村,一場關於生活污水的革命同時打響。佳山鄉汙水處理站、林頭鎮汙水處理廠相繼投入使用;33個中心村實施生活汙水處理設施建設,採用最先進的微生物工藝等微動力生活汙水處理技術;農戶改水改廁一體化推進,生活污水進網,農村旱廁消失……分層推進、狠抓落實,馬鞍山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成效顯著。

鄰里節

城市悅書房

夕陽紅

住有宜居、學有優教、病有良醫、老有頤養、勞有厚得,是每一個老百姓所期盼的幸福生活。城鄉區域統籌締造的是民生福祉,城裡人有的,農村也要有,城裡人能得到的公共服務,農村也能“零距離”享受。

近年來,馬鞍山市結合美好鄉村建設、全域環境整治、農村“三大革命”等,推動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財政向農村傾斜,社會保障向農村覆蓋,社會事業向農村發展,推進農村危房改造、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危橋改造、體育健身工程等關乎群眾利益,普惠共用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教育、醫療、養老等服務下沉,相繼建成了一大批環境整潔、設施配套、各具特色、記得住鄉愁的新農村,初步實現了美麗鄉村與產業發展互促進、創建美麗與經營美麗相結合、村容村貌與精神風貌雙提升,城鄉同頻共振的步伐強勁,百姓幸福指數節節攀升。其中,僅農村危房改造,馬鞍山就完成了20064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3074戶,全面解決了1507戶“以船為家”漁民上岸安置問題。

美麗鄉村南莊村紅光勝全貌

市樹--樟樹

發展篇:振興鄉村 產業升級 鼓起農民錢袋子

“人人有股份共走富裕路,年年有分紅同享幸福景。”1月12日上午,在馬鞍山示範園區“宣傳十九大,春聯送基層”活動中,76歲的邰中文拿到量身定做的新春聯豎起大拇指,連聲說好。他說,村裡實行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制改革已經6年了,頭一年,村裡共拿出285.5萬元分紅,村民們第一次嘗到了“人人有股份,年年有分紅”的甜頭。2017年的分紅方案也出臺了,每股份紅700元。“我家有10口人,共分紅7000元,心裡可高興了。”老邰說。

改革是發展的不竭動力,深化城鄉配套綜合改革,是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澎湃動能。近年來,馬鞍山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率先完成農村土地確權數據交匯,開展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制改革試點,實施農村“三變”改革,建設區域性農村產權交易中心,構建覆蓋市縣鄉村司機聯動農村產權交易服務體系,創新了農村集體經營性固定資產流轉模式。截至目前,共完成農村集體股改9個;完成12宗農村產權交易,交易總額超過1億元,有效壯大了村集體經濟。

同時,該市不斷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農村土地適度有序流轉,完善普通農戶參與規模經營的利益分享機制,實現農村承包耕地流轉面積117.08萬畝,流轉比率達60.2%;50畝以上規模糧油種植戶2746戶,新增393戶;實施農業產業化加快發展行動計畫,加快當塗縣、和縣台創園等國家農業示範區、科技示範區建設,確保農產品加工產值保持10%以上速度增長;不斷開拓“淘馬鞍山”等農產品網路銷售平臺,讓城裡人“點點滑鼠”就能吃到最新鮮、最純正的山鄉美食,而村裡人“動動指尖”,就能叩開市場,不愁銷路。

目前,馬鞍山立足產業資源優勢,緊緊圍繞現代都市農業發展定位,凸顯綠色農產品供應、休閒觀光體驗和生態涵養調節三大功能,按照“攻綠色、轉方式、調結構、促發展”工作思路,大力發展綠色生態農業,拓展農業多功能性,優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重點建設5大優勢主導產業和10個現代農業示範區,加快發展5個農產品加工集中區,重點打造環大青山現代園藝農旅、206省道精細蔬果、226省道林產一體與特色畜禽等7條都市農業觀光走廊,積極推動農旅融合發展,逐漸探索出一條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之路。

美麗的永豐河綠化帶

濱江文化濕地公園

伴之而來的是要素在城鄉之間的加速流動,青山綠水間迸發出創業創新的激情和活力,讓農民的腰包越來越鼓。2017年11月底,博望區丹陽鎮百峰村,上千畝的瓜蔞喜獲豐收,畝產量達1600多公斤,僅瓜蔞仔每畝收入就近5000元。據悉,該村地處山坳,常年缺水,種植傳統農作物產量低、收益少,對此,該村通過引進民間資本,發展瓜蔞產業,建立“訂單+合作社+公司”的模式,讓180多農戶以土地流轉承包的模式加入合作社,推動農戶增收致富。

如此得意之作,可謂是馬鞍山農民收入不斷增加的一個生動注釋。近年來,該市不斷拓寬農民增收管道,形成“多點給力、多輪驅動”的增收局面。同時,根據貧困人口致貧原因,制定出臺《關於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實施意見》和16個市級脫貧攻堅配套政策,有針對性地實施產業、就業、智力、健康、金融、社會、社保兜底、基礎設施建設等脫貧攻堅八大工程和一系列精准扶貧到村到戶專案,在縣、鎮、村、戶四級中對症下藥、精准滴灌、靶向治療、拔點攻堅,實現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穩定脫貧、26個貧困村出列。

和縣建立“滿藍和鮮”公益電商平臺,利用互聯網銷售貧困戶種養的農特產品,讓貧困家庭“庭院經濟”走上“金平臺”;曆陽鎮萬壽村、香泉鎮新建村裡,一個個蔬菜大棚裡瓜果長勢喜人,背後是“金菜地”產業扶貧帶來的脫貧希望;在馬鞍山幼兒師範學校,20多名貧困家庭子女被列入定向培養鄉村幼兒教師計畫,將在未來完成學業後進入農村幼稚園任教……“扶貧”與“扶智”同行、“輸血”與“造血”並舉,馬鞍山市以創業帶動就業,讓貧困戶的錢袋子越來越鼓,城鄉居民收入日益均衡化。

提質篇:民生優先 夯實基礎 提升百姓幸福感

隔江相望,非舟楫不能往來;然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2013年12月31日,馬鞍山長江公路大橋正式開通運營,似一道靈動的彩虹飛架長江兩岸,縮短了車輛過江時間,推動了區域資源要素和經濟產業的集聚,拉近了馬鞍山與合肥、上海、杭州等長三角城市的時空距離,圓了馬鞍山人開放發展之夢。

2014年歲末,含山運漕裕溪河大橋建成通車,裕溪河兩岸人民徹底告別了擺渡過河的歷史;2015年歲末,和縣、含山縣境內的一條重要交通通道——367省道馬鞍山段啟動改建,將進一步推動兩縣融合發展。近年來,類似裕溪河大橋、367省道這樣的“連心橋”、“惠民路”,還有很多很多……兩岸人民感受最深的是:如今,出行越來越方便,生活越來越美好。

近年來,馬鞍山市堅持“打基礎、管長遠”,加快以交通為重點的重大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構建以高速鐵路、高速公路、長江航道為骨架,以普通鐵路、一般公路、支流航道為基礎,以綜合交通樞紐為依託的便捷、安全、高效、生態環保的統合交通運輸體系,進一步通暢主動脈、擴展大微循環、完善“毛細管”,全域一體化的交通體系逐步形成。

目前,甯安城際鐵路和常合、滁馬、巢無高速建成通車,馬濮旅遊大道、314省道與南京成功貫通,鄭蒲港開埠運營;商合杭鐵路含山段及含山南站正加快建設,鄭蒲港鐵路專用線簽訂特許經營協議,合巢馬城際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前期工作積極推進;“農村道路暢通工程”專案已開工502.754公里,完工291.643公里。

馬鞍山大劇院、圖書館和博物館

生態美景永豐河

軌道交通

不僅僅是交通,市第二人民醫院門診樓、紅星中學改擴建、市體育會展中心、公廁改造提升工程等一批公益性專案加快推進,方便百姓生活;以千萬畝森林增長工程為抓手,加快植樹造林,實施礦山廢棄地“複綠複耕”,建設天寶路遊園、德園、幸福遊園等綠化精品示範工程,讓城市綠意盎然……馬鞍山市堅持以人為本、突出民生嚮導,城鎮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力度空前。

2017年,一場治水“旋風”在馬鞍山城區各條水系上刮得起勁。黃家塘印山支流全面控源截汙、溝渠清淤換水;東湖清水注入,波光粼粼,告別“一潭死水”;蘆塘支渠,一塊塊混凝土預製板在工人的拼接下構成渠邊護坡,撒上草籽,成就一片綠意盎然……PPP治水模式開出“一河一策”藥方,傾注多方智慧,38條水系持續發力、踏實治水,實現了城區水環境的長“制”久安。

在農村,一場關於生活污水的革命同時打響。佳山鄉汙水處理站、林頭鎮汙水處理廠相繼投入使用;33個中心村實施生活汙水處理設施建設,採用最先進的微生物工藝等微動力生活汙水處理技術;農戶改水改廁一體化推進,生活污水進網,農村旱廁消失……分層推進、狠抓落實,馬鞍山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成效顯著。

鄰里節

城市悅書房

夕陽紅

住有宜居、學有優教、病有良醫、老有頤養、勞有厚得,是每一個老百姓所期盼的幸福生活。城鄉區域統籌締造的是民生福祉,城裡人有的,農村也要有,城裡人能得到的公共服務,農村也能“零距離”享受。

近年來,馬鞍山市結合美好鄉村建設、全域環境整治、農村“三大革命”等,推動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財政向農村傾斜,社會保障向農村覆蓋,社會事業向農村發展,推進農村危房改造、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危橋改造、體育健身工程等關乎群眾利益,普惠共用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教育、醫療、養老等服務下沉,相繼建成了一大批環境整潔、設施配套、各具特色、記得住鄉愁的新農村,初步實現了美麗鄉村與產業發展互促進、創建美麗與經營美麗相結合、村容村貌與精神風貌雙提升,城鄉同頻共振的步伐強勁,百姓幸福指數節節攀升。其中,僅農村危房改造,馬鞍山就完成了20064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3074戶,全面解決了1507戶“以船為家”漁民上岸安置問題。

美麗鄉村南莊村紅光勝全貌

市樹--樟樹

發展篇:振興鄉村 產業升級 鼓起農民錢袋子

“人人有股份共走富裕路,年年有分紅同享幸福景。”1月12日上午,在馬鞍山示範園區“宣傳十九大,春聯送基層”活動中,76歲的邰中文拿到量身定做的新春聯豎起大拇指,連聲說好。他說,村裡實行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制改革已經6年了,頭一年,村裡共拿出285.5萬元分紅,村民們第一次嘗到了“人人有股份,年年有分紅”的甜頭。2017年的分紅方案也出臺了,每股份紅700元。“我家有10口人,共分紅7000元,心裡可高興了。”老邰說。

改革是發展的不竭動力,深化城鄉配套綜合改革,是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澎湃動能。近年來,馬鞍山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率先完成農村土地確權數據交匯,開展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制改革試點,實施農村“三變”改革,建設區域性農村產權交易中心,構建覆蓋市縣鄉村司機聯動農村產權交易服務體系,創新了農村集體經營性固定資產流轉模式。截至目前,共完成農村集體股改9個;完成12宗農村產權交易,交易總額超過1億元,有效壯大了村集體經濟。

同時,該市不斷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農村土地適度有序流轉,完善普通農戶參與規模經營的利益分享機制,實現農村承包耕地流轉面積117.08萬畝,流轉比率達60.2%;50畝以上規模糧油種植戶2746戶,新增393戶;實施農業產業化加快發展行動計畫,加快當塗縣、和縣台創園等國家農業示範區、科技示範區建設,確保農產品加工產值保持10%以上速度增長;不斷開拓“淘馬鞍山”等農產品網路銷售平臺,讓城裡人“點點滑鼠”就能吃到最新鮮、最純正的山鄉美食,而村裡人“動動指尖”,就能叩開市場,不愁銷路。

目前,馬鞍山立足產業資源優勢,緊緊圍繞現代都市農業發展定位,凸顯綠色農產品供應、休閒觀光體驗和生態涵養調節三大功能,按照“攻綠色、轉方式、調結構、促發展”工作思路,大力發展綠色生態農業,拓展農業多功能性,優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重點建設5大優勢主導產業和10個現代農業示範區,加快發展5個農產品加工集中區,重點打造環大青山現代園藝農旅、206省道精細蔬果、226省道林產一體與特色畜禽等7條都市農業觀光走廊,積極推動農旅融合發展,逐漸探索出一條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之路。

美麗的永豐河綠化帶

濱江文化濕地公園

伴之而來的是要素在城鄉之間的加速流動,青山綠水間迸發出創業創新的激情和活力,讓農民的腰包越來越鼓。2017年11月底,博望區丹陽鎮百峰村,上千畝的瓜蔞喜獲豐收,畝產量達1600多公斤,僅瓜蔞仔每畝收入就近5000元。據悉,該村地處山坳,常年缺水,種植傳統農作物產量低、收益少,對此,該村通過引進民間資本,發展瓜蔞產業,建立“訂單+合作社+公司”的模式,讓180多農戶以土地流轉承包的模式加入合作社,推動農戶增收致富。

如此得意之作,可謂是馬鞍山農民收入不斷增加的一個生動注釋。近年來,該市不斷拓寬農民增收管道,形成“多點給力、多輪驅動”的增收局面。同時,根據貧困人口致貧原因,制定出臺《關於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實施意見》和16個市級脫貧攻堅配套政策,有針對性地實施產業、就業、智力、健康、金融、社會、社保兜底、基礎設施建設等脫貧攻堅八大工程和一系列精准扶貧到村到戶專案,在縣、鎮、村、戶四級中對症下藥、精准滴灌、靶向治療、拔點攻堅,實現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穩定脫貧、26個貧困村出列。

和縣建立“滿藍和鮮”公益電商平臺,利用互聯網銷售貧困戶種養的農特產品,讓貧困家庭“庭院經濟”走上“金平臺”;曆陽鎮萬壽村、香泉鎮新建村裡,一個個蔬菜大棚裡瓜果長勢喜人,背後是“金菜地”產業扶貧帶來的脫貧希望;在馬鞍山幼兒師範學校,20多名貧困家庭子女被列入定向培養鄉村幼兒教師計畫,將在未來完成學業後進入農村幼稚園任教……“扶貧”與“扶智”同行、“輸血”與“造血”並舉,馬鞍山市以創業帶動就業,讓貧困戶的錢袋子越來越鼓,城鄉居民收入日益均衡化。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