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三大文體文體知識及解題方法

三大文體文體知識及解題方法

記敘文閱讀一

一般記敘文的文體知識

一、記敘文的概念及特點。

記敘文是以記敘、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 以記人、敘事、寫景、狀物為主要內容的一種文體, 如小說、散文、寓言、通訊、遊記、傳記、回憶錄等都屬於記敘文體。

二、記敘文的分類。 從寫作內容方式看, 可分為:

①寫人的記敘文《回憶我的母親》、《我的老師》。

②敘事記敘文《最後一課》《散步》

③狀物記敘文 《紫藤蘿瀑布》《白楊禮贊》

④寫景記敘文 《春》《濟南的冬天》

三、記敘文閱讀的基本要求。

1、列出記敘的要素。

記敘的六要素包括: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的原因、經過和結果。

2、理清記敘的順序。

記敘的順序, 是指根據中心思想的需要, 把己經確定好的材料安排好, 按一定的次序去寫。 記敘的順序有三種:

⑴順敘。

⑵倒敘。 其作用或是為了突出中心;或是為了使內容集中, 對比鮮明;或是為了結構的變化, 使敘述有波瀾;或是為了造成懸念, 引人入勝。

⑶插敘。 插敘有兩種:一是由於某種需要, 暫時把敘述線索中斷一下, 插進有關的另一件事情的敘述;二是插進對有關事情的追溯和回憶, 敘述完了, 仍按原線索繼續敘述。 插敘的作用:(對主要情節起補充作用和襯托作用,

可以幫助展開情節和刻畫人物)。 補充交代或說明, 使敘述更加充分, 彌補單憑順敘難以交代清楚的必要內容, 使文章更充實、更周密, 在結構上更緊湊。

3、分析記敘文結構思路——找出記敘的線索。

⑴以時間為線索。 ⑵以事件為線索。 ⑶以某物為線索。 ⑷以某人為線索。

以某人為線索的文章中, 某人往往是文章中的貫穿線索人物, 倒不一定是文中的主角。 ⑸以見聞為線索。 ⑹以地點的轉換為線索。 ⑺以感情為線索。

多數的記敘文只有一條線索, 但有一些記敘文存在著兩條或兩條以上的線索。 如《藤野先生》, 該文除以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為敘事線索(明線)外, 還有一條內在的線索, 就是作者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

4、分析記敘文結構思路——注意總領 、引起下文、總結、過渡、照應、鋪墊和伏筆等結構標誌詞或句。

⑴過渡的作用:承上啟下(有時需要具體說說)

⑵照應的作用:對嚴謹結構、貫通文脈、突出中心、渲染氣氛能起一定作用。

文章的照應有①段與題目的照應。 ②開頭與結尾照應。 ③前設懸念, 後有照應,

層層推進, 多處照應。 ④相同或相近的語句、段複疊式照應。 同一或相近的詞語、句子或段落在文章中一再出現, 使其於反復中得到加強, 這種照應可稱之為複疊式照應。

(3)鋪墊和伏筆。

鋪墊是為主要人物出場或主要事件發生創造條件而著重描述渲染的表現手法之一。 鋪墊的特點:鋪墊是主要情節蓄積、醞釀的過程;鋪墊是主要情節的基石, 能增加情節張力, 使情節具有合理性。

伏筆是在文章的故事發生前對將要出現的人物或事件做出某種暗示性的鋪排, 當事件發展到一定的時候, 再予以“回應”的表現手法。 它是文章峰迴路轉、達到情節高潮的精彩揭示。 好的伏筆能起到暗示、點題、溝通文章內部聯繫、逆轉人物關係等作用, 使文理通順、合情合理,往往能讓人產生會心一笑、心靈共鳴或意外感悟等閱讀驚喜;同時能使文章出色生輝,具有獨特魅力。

5、領悟記敘的人稱。

(1)第一人稱: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開記敘。第一人稱的“我”有時是作者本人,有時是作品中的一個角色,即經過藝術加工的“我”經過了虛構,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實的我記錄下來,這就是作者本人。

作用:便於直抒胸臆,讀來有親切感和真實感。

(2)第三人稱:以第三者的地位敘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場景等。

作用:以旁觀者身分出現;不受時空限制,視野廣闊,取材豐富能夠從多方面自由敘述。

(3)有的文章中運用了第二人稱代詞,一般多是出現在用第一人稱或第三人稱的敘述裡,實際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稱或是第三人稱的角度寫的。

作用:可以增強文章的抒情性和親切感,便於感情的交流,常見於抒情散文。

6、分析記敘文的詳略。

敘述中的詳略,依據的標準只能是文章的主題。凡是對主題思想起重要作用,內涵深刻、情節生動的具體材料,就展開詳寫;而對主題思想起次要作用的材料,可只作概括敘述,但不能不寫。

7、體會記敘文的表達方式。

記敘文除了以記敘、描寫表達方式為主之外,還要運用說明、議論和抒情的表達方式。

(1)記敘主要交代事實,把人物和事件概括介紹給讀者和寫出人物活動、發展、變化過程。

(2)描寫是指在敘述過程中,描寫一般可分為兩類:一是人物描寫,包括外貌、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活動;一是環境描寫,包括自然環境描寫和社會環境描寫。

閱讀記敘文的描寫部分應注意以下幾點:①作者是抓住事物的什麼特徵進行描寫的;②採用了什麼方法進行描寫的;③這些描寫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3)說明

(4)議論是在記敘描寫的基礎上直接發表作者的見解,起畫龍點睛深化主題的作用。記敘中議論一般常見的有兩種形式:一是先敘後議;二是夾敘夾議

(5)抒情。記敘文中的抒情可以直抒胸臆,也可融情于景。

8、把握關鍵字語的深刻含義。

把握文章中關鍵字語,對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分析人物性格具有重要作用。對於關鍵字語,應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⑴結合具體語言環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測、判斷詞語的含義。

⑵試用同義或近義詞語替換作比較,理解詞語的含義。平時閱讀時理解得對不對,還可通過朗讀體味,通過工具書來查證。

⑶注意句中隱含的意思,即言外之意。

9、品味精彩的語言

特別注意運用了修辭手法的句子,常見的幾種修辭手法的表達作用(具體見語文課本九年級上冊附錄)

(1)比喻:是根據事物之間的相似點,用乙事物(喻體)跟甲事物(本體)作比。比喻分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種。要注意的是,用“像”“仿佛”不一定就是比喻。

作用:形象生動、簡潔凝練地描寫事物、講解道理,增強語言的生動性、形象性、化抽象為具體,使人易於理解。

(2)擬人:是把事物當作人,把它寫成有人一樣的感情和人一樣的動作神態。

作用:賦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動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從而達到形象生動的效果。

(3)誇張:是為了更突出、更鮮明地表達某一事物,對事物的形象、特徵、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

作用:突出特徵,揭示本質,給讀者以鮮明而強烈的印象。

(4)排比:是把內容緊密關聯、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的幾個句子或短語接連說出來。句子或短語量上夠不上三個的,不是排比。

條理清晰,節奏鮮明,增強語勢,長於抒情,使語言更有表現力,更有氣魄。

(5)對偶:是用結構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數相等的一對句子或短語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它一般只在詩歌或對聯中出現。

作用:使句式整齊,結構一致,形式優美,音韻和諧,互相映襯,互為補充。

(6)反復:是為了突出某個意思,強調某種感情,有意重複某個詞、短語或句子的修辭方法。反復有連續反復和間隔反復(重複的詞、短語或句子中間插入其它內容)兩種。

作用:強調某種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題,觀點鮮明。抒情強烈,富有感染力。

(7)設問:是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問題,不直接把自己的看法說出來的修辭方法。設問分兩種,一種是自問自答,一種是問而不答。

作用:自問自答,引人注意,啟發思考。

(8)反問:是為了加強語氣,用疑問句的形式表示確定意思的修辭方法。以肯定形式問表示的是否定的意思。

作用:態度鮮明,加強語氣,強烈抒情。

(10)反語:正話反說,表面是褒義,實際是貶義;表面是貶義實際是褒義,例如“實在標緻極了!”,實際的意思是“實在是噁心人死了”,不同於反問,反語不是問句的形式

作用:增加諷刺意味,使表達更深刻,更有力度。

(11)對比(既是修辭手法也是表現手法,說修辭手法是針對於句子來說的,說表現手法是針對文章整體的構思來說的):

作用:形成強烈反差,加強讀者的印象,突出人物形象和文章的中心等。)

10、把握記敘文的寫作手法

常見的表現手法:對比(一般情況中,指的是正面和反面的對比)、

象徵(注意聯繫當時的時代背景,讀出隱含在表面意義之後的意向)、

烘托(有時是環境的描寫)、抑揚(欲揚先抑、欲抑先揚)、聯想、想像、巧設懸念、以小見大、開宗明義(在文章的開頭就點明中心或主旨)、卒章顯志(在文章結尾點出作者的志趣、願望等)、托物言志(即象徵)、借物喻人、借景抒情、寓事於理、情景交融、夾敘夾議……

(1)所謂懸念,設置懸念可以加強表達效果,吸引、感染讀者;使佈局更巧妙;主題更突出;情節更動人。

(2)理解“抑揚”的表現手法。

欲揚先抑或欲抑先揚是使情節多變,形成波瀾起伏,造成鮮明對比,突出某一特點或感情的常用手法之一。它容易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產生恍然大悟的感覺,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

(3)襯托的表現手法。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類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別的事物作陪襯,這種“烘雲托月”的手法叫襯托。運用襯托手法,能突出主體特點,或渲染主體,使之形象鮮明,給人以深刻的感受。

襯托可分為正襯(用類似的事物襯托所描繪的事物)與反襯(用相反或相異的事物襯托所描繪的事物)。

(4)對比的表現手法。

運用對比手法,有利於充分顯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現事物的本質特徵,加強文章的藝術效果和感染力。

(5)象徵的表現手法。

指借助於某一具體事物的外在特徵,寄寓某種深邃的思想,或表達某種富有特殊意義的事理的藝術手法。運用象徵這種藝術手法,可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可使複雜深刻的事理淺顯化、單一化,還可以延伸描寫的內蘊、創造一種藝術意境,以引起人們的聯想,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藝術效果。

使文理通順、合情合理,往往能讓人產生會心一笑、心靈共鳴或意外感悟等閱讀驚喜;同時能使文章出色生輝,具有獨特魅力。

5、領悟記敘的人稱。

(1)第一人稱: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開記敘。第一人稱的“我”有時是作者本人,有時是作品中的一個角色,即經過藝術加工的“我”經過了虛構,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實的我記錄下來,這就是作者本人。

作用:便於直抒胸臆,讀來有親切感和真實感。

(2)第三人稱:以第三者的地位敘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場景等。

作用:以旁觀者身分出現;不受時空限制,視野廣闊,取材豐富能夠從多方面自由敘述。

(3)有的文章中運用了第二人稱代詞,一般多是出現在用第一人稱或第三人稱的敘述裡,實際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稱或是第三人稱的角度寫的。

作用:可以增強文章的抒情性和親切感,便於感情的交流,常見於抒情散文。

6、分析記敘文的詳略。

敘述中的詳略,依據的標準只能是文章的主題。凡是對主題思想起重要作用,內涵深刻、情節生動的具體材料,就展開詳寫;而對主題思想起次要作用的材料,可只作概括敘述,但不能不寫。

7、體會記敘文的表達方式。

記敘文除了以記敘、描寫表達方式為主之外,還要運用說明、議論和抒情的表達方式。

(1)記敘主要交代事實,把人物和事件概括介紹給讀者和寫出人物活動、發展、變化過程。

(2)描寫是指在敘述過程中,描寫一般可分為兩類:一是人物描寫,包括外貌、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活動;一是環境描寫,包括自然環境描寫和社會環境描寫。

閱讀記敘文的描寫部分應注意以下幾點:①作者是抓住事物的什麼特徵進行描寫的;②採用了什麼方法進行描寫的;③這些描寫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3)說明

(4)議論是在記敘描寫的基礎上直接發表作者的見解,起畫龍點睛深化主題的作用。記敘中議論一般常見的有兩種形式:一是先敘後議;二是夾敘夾議

(5)抒情。記敘文中的抒情可以直抒胸臆,也可融情于景。

8、把握關鍵字語的深刻含義。

把握文章中關鍵字語,對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分析人物性格具有重要作用。對於關鍵字語,應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⑴結合具體語言環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測、判斷詞語的含義。

⑵試用同義或近義詞語替換作比較,理解詞語的含義。平時閱讀時理解得對不對,還可通過朗讀體味,通過工具書來查證。

⑶注意句中隱含的意思,即言外之意。

9、品味精彩的語言

特別注意運用了修辭手法的句子,常見的幾種修辭手法的表達作用(具體見語文課本九年級上冊附錄)

(1)比喻:是根據事物之間的相似點,用乙事物(喻體)跟甲事物(本體)作比。比喻分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種。要注意的是,用“像”“仿佛”不一定就是比喻。

作用:形象生動、簡潔凝練地描寫事物、講解道理,增強語言的生動性、形象性、化抽象為具體,使人易於理解。

(2)擬人:是把事物當作人,把它寫成有人一樣的感情和人一樣的動作神態。

作用:賦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動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從而達到形象生動的效果。

(3)誇張:是為了更突出、更鮮明地表達某一事物,對事物的形象、特徵、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

作用:突出特徵,揭示本質,給讀者以鮮明而強烈的印象。

(4)排比:是把內容緊密關聯、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的幾個句子或短語接連說出來。句子或短語量上夠不上三個的,不是排比。

條理清晰,節奏鮮明,增強語勢,長於抒情,使語言更有表現力,更有氣魄。

(5)對偶:是用結構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數相等的一對句子或短語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它一般只在詩歌或對聯中出現。

作用:使句式整齊,結構一致,形式優美,音韻和諧,互相映襯,互為補充。

(6)反復:是為了突出某個意思,強調某種感情,有意重複某個詞、短語或句子的修辭方法。反復有連續反復和間隔反復(重複的詞、短語或句子中間插入其它內容)兩種。

作用:強調某種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題,觀點鮮明。抒情強烈,富有感染力。

(7)設問:是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問題,不直接把自己的看法說出來的修辭方法。設問分兩種,一種是自問自答,一種是問而不答。

作用:自問自答,引人注意,啟發思考。

(8)反問:是為了加強語氣,用疑問句的形式表示確定意思的修辭方法。以肯定形式問表示的是否定的意思。

作用:態度鮮明,加強語氣,強烈抒情。

(10)反語:正話反說,表面是褒義,實際是貶義;表面是貶義實際是褒義,例如“實在標緻極了!”,實際的意思是“實在是噁心人死了”,不同於反問,反語不是問句的形式

作用:增加諷刺意味,使表達更深刻,更有力度。

(11)對比(既是修辭手法也是表現手法,說修辭手法是針對於句子來說的,說表現手法是針對文章整體的構思來說的):

作用:形成強烈反差,加強讀者的印象,突出人物形象和文章的中心等。)

10、把握記敘文的寫作手法

常見的表現手法:對比(一般情況中,指的是正面和反面的對比)、

象徵(注意聯繫當時的時代背景,讀出隱含在表面意義之後的意向)、

烘托(有時是環境的描寫)、抑揚(欲揚先抑、欲抑先揚)、聯想、想像、巧設懸念、以小見大、開宗明義(在文章的開頭就點明中心或主旨)、卒章顯志(在文章結尾點出作者的志趣、願望等)、托物言志(即象徵)、借物喻人、借景抒情、寓事於理、情景交融、夾敘夾議……

(1)所謂懸念,設置懸念可以加強表達效果,吸引、感染讀者;使佈局更巧妙;主題更突出;情節更動人。

(2)理解“抑揚”的表現手法。

欲揚先抑或欲抑先揚是使情節多變,形成波瀾起伏,造成鮮明對比,突出某一特點或感情的常用手法之一。它容易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產生恍然大悟的感覺,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

(3)襯托的表現手法。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類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別的事物作陪襯,這種“烘雲托月”的手法叫襯托。運用襯托手法,能突出主體特點,或渲染主體,使之形象鮮明,給人以深刻的感受。

襯托可分為正襯(用類似的事物襯托所描繪的事物)與反襯(用相反或相異的事物襯托所描繪的事物)。

(4)對比的表現手法。

運用對比手法,有利於充分顯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現事物的本質特徵,加強文章的藝術效果和感染力。

(5)象徵的表現手法。

指借助於某一具體事物的外在特徵,寄寓某種深邃的思想,或表達某種富有特殊意義的事理的藝術手法。運用象徵這種藝術手法,可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可使複雜深刻的事理淺顯化、單一化,還可以延伸描寫的內蘊、創造一種藝術意境,以引起人們的聯想,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藝術效果。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