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鼓勵短內容、讚賞作者,獨立APP能緩解公眾號的焦慮嗎?

作者/楊雪梅

微信公開課的第三個年頭, 微信之父張小龍宣佈將推出微信公眾號APP, 並已開發完成。

從曝光的截圖看, APP名為微信訂閱號, 主要有發文章、留言篩選回復評論、多帳號管理等功能。 這個以外掛程式形式存在於微信中的產品模式, 現在終於要有自己的陣地了。

有人擔心“會不會是另一個今日頭條?粉絲和流量如何嫁接?”也有人開心“獨立出來挺好的, 省得文章看一半要退出來看微信消息。 ”

毫無疑問, 從運營角度來看, 補充了移動端使用場景。 此前, 公眾號後臺編輯除了在網頁端操作, 還可以通過微信服務號“微信公眾平臺”完成, 不過體驗並不好, 只具備基礎功能, 長文等更多操作還是要通過網頁端完成。

但公眾號獨立APP會只是建一個移動編輯器那麼簡單嗎?剁椒娛投(ID:ylwanjia)注意到張小龍特別圍繞作者提到三點:一是開放讚賞功能, 但是對作者讚賞而不是對公眾號;二是把作者當成一個獨立的單元,

有獨立的欄目, 可對不同號投稿;三是鼓勵作者創作短內容。

如果將這三點綜合起來看, 公眾號APP未來是要做升級版的百家號或今日頭條嗎?

移植網頁版or移動端再創造?

將上線的公眾號APP到底像什麼?

媒體人魏武揮是內測版用戶之一, 他向剁椒娛投(ID:ylwanjia)證實, 目前內測版就是一個後臺管理工具, “可以建圖文、群發、精選留言、後臺消息互動(APP內叫私信), 大致這些基本操作。 測試版就是公號管理的簡陋移動版。 ”

如此看來, 內測版公眾號APP並不是一款獨立的閱讀產品。 而是類似于協力廠商公眾號手機編輯軟體。 這樣的產品在Apple Store能搜到好多, 比如“新媒體管家”“公眾號助手”。

新媒體管家CEO楊震凱告訴剁椒娛投,

“早在14年年末, 新媒體管家就已經上線了一個微信公眾號的手機版, 當時只是為了滿足我們幾個合夥人的小需求而做的, 但是由於微信一直沒有放開公眾號的授權介面, 這個專案的使用者體驗一直做得不盡如人意, 我們也一直期待微信官方可以做一款體驗更棒的。 ”

其實這件事微信很早以前就在思考了, 張小龍表示, 因為一些原因手機端一直沒出, “當我們想要出的時候, 反而會想, 應該把電腦的東西直接移植過來, 還是針對手機平臺單獨設計一個更好的公眾號APP?在這個點上我們糾結了特別長的時間。 ”

現在, 這個三年前就已經出現的產品形態終於將由騰訊官方來推出了。 但這款APP是移植網頁端還是為移動端重新打造?是一個值得期待的問題。

楊震凱期待是重新打造, “我一直想有點什麼事兒就能往公眾號發一發, 無奈編輯文章的成本太高, 如果對短圖文支持更好點, 我相信會有更多人使用的。 ”

這個功能確實有望實現。 張小龍提到,

獨立APP上線後, 不會只局限在公眾號只能寫長文, 而是更多鼓勵用戶用手機做創作。 “我們也會想有沒有別的方式使我們在系統裡面產生一些短的內容, 這是我們在公眾號體系裡面下一步會做思考的問題。 ”

那麼為什麼不在小程式中?

“我覺得小程式跟 APP 是兩種不同的應用組織方式, 我們並不認為小程式是要來取代 APP 的, 相反小程式是要去豐富 APP 的很多場景。 ”張小龍說。

楊震凱也認為, 小程式和APP的關係是互補, 前者承載更“輕”的活動, 後者承載更“重”的活動。

在剁椒娛投(ID:ylwanjia)看來, 可能也是出於體驗考慮, 編輯過程會受到微信消息的打擾。 目前已經有官方小程式“公眾平臺助手”上線, 但也僅僅在消息查看、回復及資料呈現層面, 甚至連圖文編輯功能都沒有。

一位元產品經理認為,這個APP就是給自媒體做的,“此前‘發現’裡面的‘看一看’才是奔著今日頭條去的,或許也是公眾號APP的一次試水。”他表示,按照騰訊的產品做法,就是吸收市場上的產品優點,做微創新,“所以未來這個APP如果有很大一部分功能類似今日頭條也很正常。”

不過,今日頭條後臺編輯也需要在pc端進行,在這位元產品經理看來,這個APP形式上可能會更像簡書或者百家號。

作者體系的進化、短內容

能否緩解公眾號的焦慮?

“我們並沒有想過要把訂閱號作為一個所謂的資訊流,訂閱號只是大家訂閱的一個集合,我們的想法是應該去改善一個用戶對於訂閱的所有東西的閱讀效率,對用戶訂閱的東西怎麼樣才能找到它,找到重點,這個是我們想要去做的。”

對於此前傳言已久的資訊流,張小龍予以了否認,稱這是兩回事。

但在張小龍的這番話中,強調了閱讀效率, 這或許也是微信公眾號目前最焦慮的地方。

公眾號的出現,帶火了各種資訊分發管道,比如今日頭條、百度百家,搜狐、網易、新浪等自媒體產品。這些平臺的流量收入,吸引著無數自媒體作者入駐,隨著內容被分發到多個平臺,微信公眾號的流量在減少,加之公眾號數量不斷增加、堆砌,讀者的打開率在降低。

同時,越來越多的流量集中在了頭部公眾號中,留給新入局者的機會越來越小,根據新榜資料分析,2017年微信公眾平臺平均閱讀數下降24.1%,優勝劣汰愈發明顯。而500強公眾號在今日頭條、百家號和企鵝號的開通率平均為46%,接近半數,全平臺化趨勢明顯。

微信或許也在焦慮,如何增強黏性、增加新鮮血液來啟動用戶。

一位元業內人士認為,使用者真正需要的是如果從海量的資訊中篩選出他想看的,需要一款更高效獲取資訊的APP或者管道。“目前資訊過剩,產品形態需要改變,比如引入社區或者智慧分發。”

不過公眾號倒不會像今日頭條一樣有推薦機制,“到目前為止,一個新的用戶在微信裡面,系統不會推薦他去訂閱某一個公眾號,將來也不會” 張小龍強調。

同時,微信還強調了作者,一方面讚賞給到作者而不是公眾號,另一方面,把作者當成一個獨立的單元,“將來在公眾平臺裡,你會看到作者是一個獨立的欄目,每個作者我們會看到他的介紹,看到他歷史上曾經發表過的文章,一個作者可以對不同的號進行投稿,所以作者會被我們更加重視的重構一下”。

張小龍所說的重構作者體系,會做成另一個百家號嗎?不得而知,但能確定的是,作者作為內容創作主體會被越來越重視起來,凸顯個人品牌。

楊震凱認為,以作者為中心說白了就是UGC模式的升級,以內容為中心,鼓勵作者創作。“從近段時間知乎和今日頭條的事情就可以看出各大平臺都開始注重創作者,這是好事,一件大家喜聞樂見的事情。”

此次讚賞給到作者,而不是公眾號文章,等於繞過了蘋果“基於內容付費必須走iTunes付費”。可謂皆大歡喜。

此外,公眾號APP也會鼓勵短內容創作。“個人看法是降低了公眾號創作門檻,讓更多有認知盈餘的人都可以利用公眾號這一平臺發表自己的觀點。”楊震凱說。

剁椒娛投認為,短內容更符合讀者短平快的閱讀需求,是長內容的補充;另一方面,可能是更利於廣告投放。

文字內容屬於流量生意,並不是用戶消費時常越長廣告效果越好,上下兩條短內容是相互獨立的,用戶每讀一條,是一次媒體時間上的消費重啟,這樣一來,切割了充分的時間留白,商業留白自然多了。

這或許就是所謂的“用(看)完即走,還會再來”。

甚至連圖文編輯功能都沒有。

一位元產品經理認為,這個APP就是給自媒體做的,“此前‘發現’裡面的‘看一看’才是奔著今日頭條去的,或許也是公眾號APP的一次試水。”他表示,按照騰訊的產品做法,就是吸收市場上的產品優點,做微創新,“所以未來這個APP如果有很大一部分功能類似今日頭條也很正常。”

不過,今日頭條後臺編輯也需要在pc端進行,在這位元產品經理看來,這個APP形式上可能會更像簡書或者百家號。

作者體系的進化、短內容

能否緩解公眾號的焦慮?

“我們並沒有想過要把訂閱號作為一個所謂的資訊流,訂閱號只是大家訂閱的一個集合,我們的想法是應該去改善一個用戶對於訂閱的所有東西的閱讀效率,對用戶訂閱的東西怎麼樣才能找到它,找到重點,這個是我們想要去做的。”

對於此前傳言已久的資訊流,張小龍予以了否認,稱這是兩回事。

但在張小龍的這番話中,強調了閱讀效率, 這或許也是微信公眾號目前最焦慮的地方。

公眾號的出現,帶火了各種資訊分發管道,比如今日頭條、百度百家,搜狐、網易、新浪等自媒體產品。這些平臺的流量收入,吸引著無數自媒體作者入駐,隨著內容被分發到多個平臺,微信公眾號的流量在減少,加之公眾號數量不斷增加、堆砌,讀者的打開率在降低。

同時,越來越多的流量集中在了頭部公眾號中,留給新入局者的機會越來越小,根據新榜資料分析,2017年微信公眾平臺平均閱讀數下降24.1%,優勝劣汰愈發明顯。而500強公眾號在今日頭條、百家號和企鵝號的開通率平均為46%,接近半數,全平臺化趨勢明顯。

微信或許也在焦慮,如何增強黏性、增加新鮮血液來啟動用戶。

一位元業內人士認為,使用者真正需要的是如果從海量的資訊中篩選出他想看的,需要一款更高效獲取資訊的APP或者管道。“目前資訊過剩,產品形態需要改變,比如引入社區或者智慧分發。”

不過公眾號倒不會像今日頭條一樣有推薦機制,“到目前為止,一個新的用戶在微信裡面,系統不會推薦他去訂閱某一個公眾號,將來也不會” 張小龍強調。

同時,微信還強調了作者,一方面讚賞給到作者而不是公眾號,另一方面,把作者當成一個獨立的單元,“將來在公眾平臺裡,你會看到作者是一個獨立的欄目,每個作者我們會看到他的介紹,看到他歷史上曾經發表過的文章,一個作者可以對不同的號進行投稿,所以作者會被我們更加重視的重構一下”。

張小龍所說的重構作者體系,會做成另一個百家號嗎?不得而知,但能確定的是,作者作為內容創作主體會被越來越重視起來,凸顯個人品牌。

楊震凱認為,以作者為中心說白了就是UGC模式的升級,以內容為中心,鼓勵作者創作。“從近段時間知乎和今日頭條的事情就可以看出各大平臺都開始注重創作者,這是好事,一件大家喜聞樂見的事情。”

此次讚賞給到作者,而不是公眾號文章,等於繞過了蘋果“基於內容付費必須走iTunes付費”。可謂皆大歡喜。

此外,公眾號APP也會鼓勵短內容創作。“個人看法是降低了公眾號創作門檻,讓更多有認知盈餘的人都可以利用公眾號這一平臺發表自己的觀點。”楊震凱說。

剁椒娛投認為,短內容更符合讀者短平快的閱讀需求,是長內容的補充;另一方面,可能是更利於廣告投放。

文字內容屬於流量生意,並不是用戶消費時常越長廣告效果越好,上下兩條短內容是相互獨立的,用戶每讀一條,是一次媒體時間上的消費重啟,這樣一來,切割了充分的時間留白,商業留白自然多了。

這或許就是所謂的“用(看)完即走,還會再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