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胡宇齊:今天的改革仍需要特區拓荒的闖勁

四十年來, 中國的改革開放從單點試水、多點發力到遍地開花, 廣度與深度與日俱增, 成就了中國的巨大發展, 帶來了中國社會的深層次變革。

當年的特區雖然早已不“特”, 但站在更高起點系統謀劃和推進改革開放, 仍然呼喚當年那“殺出一條血路”的拓荒精神、“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緊迫感, 以及衝破體制藩籬、“打破鐵飯碗”的創新勇氣。

1月15日, 中國政府網正式發佈《國務院關於同意撤銷深圳經濟特區管理線的批復》。 時值改革開放40周年, 一道存在了36年的標誌性界線自此退出歷史舞臺, 在中國改革進程中無疑是極具象徵意義的一筆。

深圳經濟特區管理線, 相對於深圳與香港交界的“一線”, 俗稱“二線”, 其設立存廢, 見證著改革開放歷程的風起雲湧。 1979年春, 南海邊劃的一個圈, 拉開了中國建立經濟特區的序幕。 1982年, 為方便管理和應對種種顧慮,

全長84.6公里的特區管理線應運而生。 它將深圳一分為二, 以便在特區之內實行稅收優惠等特殊政策, 目的是“殺出一條血路”“小塊先行突圍”。 “二線關”的設立, 既為大膽闖、大膽試提供了有利環境, 又將探索中萬一出現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

中國改革開放的雄渾樂章, 正是從一域的輝煌變奏開始。 深圳特區的設立, 猶如打開了一扇門, 帶來了新鮮空氣和無窮機遇, 一座不起眼的邊陲小漁村迅速繁榮起來, 成為當時許多人心目中的“淘金沃土”。 深圳日新月異的發展, 如同生動的改革教科書, 把一個解開思想束縛的聲音傳遍大江南北, “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 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 四十年來, 中國的改革開放從單點試水、多點發力到遍地開花,

漸進式的改革歷程逐漸推進, 廣度與深度與日俱增, 成就了中國的巨大發展, 帶來了中國社會的深層次變革。 特區內外已不再迥然相異, 形式上的分界線慢慢不再是政策、貧富、效率等的明顯分野。 到2015年6月, 16個檢查站全部拆除, “二線”在事實上已成為歷史。

而比行政上地域界線更早消失的, 是人們心理上的界線。 四十年豐碩的改革成果, 讓國人享受到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打心底裡信服“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 今天, 改革就在每個人的身邊, 成為社會發展不變的主題詞。 對改革, “第一個吃螃蟹”的陌生感、神秘感少了, “這些改革紅利, 與你有關”的關注和期待多了。 對改革的強烈認同,

包含著對發展道路的高度自信, 和對美好未來的滿滿憧憬。 在這樣的現實語境下, 特區之“特”漸漸消失, “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已經成為一種清晰的社會共識。

四十而不惑, 不惑則心定。 如果將四十年的改革開放看作一個“歷史單元”, 便會更容易看清過程之中的探索, 看清已走過的路。 有政治學者認為, 政治發展具有兩種形態, “在路口”是道路的選擇時期, “在路上”則是道路選定後的實踐與發展階段。 沿著一條自己探索出的道路, 我們已行進至全新的歷史方位, 前所未有地接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改革開放是一次永不停歇的遠征, 每一段路途都面臨不同的風景與挑戰。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我們的改革定力、歷史經驗、實踐方略等都進入了新境界,

改革課題的深度與難度也不同往日。 當年的特區雖然早已不“特”, 但站在更高起點系統謀劃和推進改革開放, 仍然呼喚當年那“殺出一條血路”的拓荒精神、“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緊迫感, 以及衝破體制藩籬、“打破鐵飯碗”的創新勇氣。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不久前, 在有著“改革試管”之稱的深圳蛇口, 首家以改革開放為主題的博物館對外開放。 改革開放初期那段風雷激蕩的崢嶸歲月, 那千千萬萬篳路藍縷艱難開拓的創業者, 已成為一個時代不可磨滅的記憶。 今天, 新一輪改革大潮風起雲湧, 以改革的精神、靠改革的勇氣、用改革的方法乘勢而上, 把大有可為的歷史機遇期變成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發展現實, 讓新征程的畫卷更加蔚為大觀,方能完成好我們這一代人的使命,不負一個風光正好的新時代。

讓新征程的畫卷更加蔚為大觀,方能完成好我們這一代人的使命,不負一個風光正好的新時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