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蚌埠市7.7萬農民變“股東”

蚌埠日報全媒體訊(記者 楊露露)位於五河縣城關鎮的郭嘴村家底厚, 集體經濟基礎條件好。 但多年來因為權益劃分不清, 缺乏經營主體, 反而長期矛盾不斷, 大部分集體經濟難以“喚醒”。

村民有要求, 村集體有意願。 作為全市首批實施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的試點村之一, 2016年開始, 郭嘴村在充分尊重農民意見的前提下, 實施了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 村民真正成為村集體的“小老闆”, 打破了“村裡守著金飯碗卻受窮”的尷尬局面。

一分錢沒出, 就當上了股東。 眼下, 這樣的“好事”已在25個村成為現實。

2016年起, 我市以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為切入口, 選擇了25個村, 開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等為主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 通過改革, 截至目前, 全市77221名村民成為股份合作制的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 同時也成為了9972.9萬元村集體資產的股東。

在選擇試點時, 我市綜合考慮地理位置、集體經濟發展水準、現有資產存量以及群眾基礎、基層幹部工作能力和綜合素質等因素, 選擇了4個城中村、5個城郊村、2個園中村、2個集鎮中心村、4個美麗鄉村中心村、3個貧困村和5個一般村, 從而為今後的全面改革積累經驗。

不同的村, 改革的方向和方法並不相同。 在試點工作中, 我市堅持村集體的資金、資產、資源屬村集體經濟組織全體成員所有為前提,

因地制宜, 按照“自願、民主、公正”, 充分尊重成員的選擇、發揮成員自身的創造性, 通過民主協商解決改革中遇到的各種矛盾和問題, 確保村(居)民成為改革的參與者和受益者。 把改革全過程劃分為準備工作、清產核資、折股量化、建立組織、建章立制、賦予權能等六個階段, 細化為22個步驟, 同時, 把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界定工作前移, 與村級改制工作方案一併實行徵求群眾意見、公示、村民會議討論通過等程式。

“對集體資產完成量化清理只是第一步, 最終目的是壯大村集體經濟。 核心是明晰產權主體, 夯實產權基礎。 ”採訪中, 市農林委經管科負責人劉春麗指出, 通過股權紐帶, 啟動了各類沉睡的資源、聚集了各類分散資金,

也拓寬了農民的增收管道, 促進了農業生產經營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程度的提高。 今年, 我市將擴大以“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為中心的“三變”改革試點, 探索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 叩開更多農民財產性收入大門。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